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贝”的故事》 第二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由贝类引入,介绍了“贝”字的由来、演变及发展,共有2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引出“贝”字。第二自然段主要讲贝壳因为漂亮、珍贵又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人们把贝壳当作钱币使用,因此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由一个简单的“贝”字,引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的汉字,并由“贝”的字义,指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汉字的大致意思。 课文用4幅简洁明了地展示了“贝”字演变的过程。图画与课文内容相照应,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贝”字的形态变化。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汉字的起源不了解,但这一课形象生动地讲解了与“贝”相关的汉字,学生易于接受。这是一篇识字课,学生之前对于识字方法,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课前教师安排学生搜集汉字知识,在课外拓展孩子知识。这样,学生对于汉字的起源及相关知识会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
3.目标确定 进一步了解汉字意思,与偏旁有关的特点。 默读课文,了解贝字起源、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
4.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形声字感受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5.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生字。 2.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3.导入新课。学生活动 学生读生字、新词。 学生交流课文内容。 3.组词小测。随堂检测 我会组词语。 贝( ) 珍( ) 甲( ) 钱( ) ( )产 有( ) 财( ) ( )买设计意图 课上随堂检测可以使信息反馈及时,随学随练随巩固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能直接快速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真正做到让学生课内学足学好学扎实,也使教师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教学速度与节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二:精读课文、明了字义教师活动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贝壳有什么特点?在古代,人们把它当作什么? 2.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理解“珍贵”:什么样的东西才是珍贵的 3.PPT出示第一句话。用上关联词来说一说这句话。 4.PPT出示第二句话。 教师引导:随身携带说明了什么 贝壳比较小,带在身上方便,又很坚硬,自然而然的,古人就把贝壳当作了最初的钱币。 4. PPT出示最后一句话。 过渡:既然最初的贝壳被当作了钱币,那么汉字“贝”,演变成了偏旁时,含有贝字旁的汉字在意思上又与什么有关呢 (2)引导学生明确汉字的意思与部首所表示的意思有关,因而凡是含有“贝”字部首的汉字意思上都与“钱财”有关。 (3)引导学生明确这些字大多是形声字。形声字的特点是形旁表义,声旁表音。所以我们也可用“形声字归类的识字方法”来识记这些字。 (4) 拓展更多含有贝字旁的字,讲述“贝”字的故事。学生活动 1.学生读文回答。 2.回答:价值高,意义大,少见的,一般人都没有的受重视的东西。 3.交流汇报。 4.学生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并造句。 5.讲述贝的故事。 6.明确形声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设计意图 拓展更多含有贝字旁的字,激发学生不断地发现汉字的奥秘,感受识字的乐趣。最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贝”的故事,加深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环节三:拓展延伸、迁移运用教师活动 1.课件出示铜镜与珠宝 讲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玉”字的演变 2.出示王字旁、金子旁的字引导孩子们猜测 3.拓展形声字学生活动 1.猜测字与偏旁的关系 2.同桌交流 3.说出自己猜测的意思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的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基础。
6.板书设计 “贝“的故事 珍贵 因为…所以…
7.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