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贝”的故事》 第一课时
1.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课文由贝类引入,介绍了“贝”字的由来、演变及发展,共有2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引出“贝”字。第二自然段主要讲贝壳因为漂亮、珍贵又便于携带、不易损坏,人们把贝壳当作钱币使用,因此贝字旁的字大多与钱财有关。由一个简单的“贝”字,引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的汉字,并由“贝”的字义,指出用“贝”作偏旁的一系列汉字的大致意思。 课文用4幅简洁明了地展示了“贝”字演变的过程。图画与课文内容相照应,可帮助学生直观感受“贝”字的形态变化。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汉字的起源不了解,但这一课形象生动地讲解了与“贝”相关的汉字,学生易于接受。这是一篇识字课,学生之前对于识字方法,都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在课前教师安排学生搜集汉字知识,在课外拓展孩子知识。这样,学生对于汉字的起源及相关知识会有一个系统化的了解。
3.目标确定 会认“甲、骨”等16个生字,会写“贝、壳”等9个字。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了解贝的起源,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进一步了解汉子的意思与偏旁的特点。
4.学习重点难点 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 了解贝的起源,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进一步了解汉子的意思与偏旁的特点。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贝壳”导入-----激趣识字)教师活动 (一)“贝壳”图片导入,教师简介贝壳(一些生活在水里的动物,用贝壳保护自己的身体)。 你眼中的贝壳是怎样的 看到了美丽的贝壳,那么“贝壳”这两个字你认识吗 (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贝“的故事,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三)指导书写“贝壳”这个词语。 过渡:这两个字,不光要认识,还要会写。 1.指导书写“贝”字:这个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识记,观察田字格中的“贝”字。 2.教师范写指导生字。 评价标准(汉字写在田字格的正中间,字体匀称美观,关键笔画规范。)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交流对贝的了解。 2.学生齐读课题。 3.学生根据教师指导书写贝壳。 4.同桌之间互相观看对方书法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重在一个“趣”字。教学中,教师首先创设语境,采用贝壳的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识记“贝壳”,书写“贝壳”一气呵成。指导书写“贝壳”时,我有意识引导孩子连词一块写,这也是二年级学生书写方面的一项训练。写完之后让学生进行评价,明确生字要写得规范、美观。环节二:整体感知----了解由来(一)自由朗读课文 (二)展示读:指名一、两名同学读文正音。 (三)交流: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1.指名交流。 2.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这段话主要是介绍汉字“贝”字的由来。 3.了解“甲骨文”,识记“甲、骨”两个字。 (1)PPT出示甲骨文介绍甲骨文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创设语境认识,识记“甲、骨”两个字,组词识记。 教师归纳小结:像这样根据事物的形状造出来的汉字就叫象形字,“贝壳”的“贝”字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 (3)PPT出示其他象形字,再次感受象形字的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这些汉字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贝”字还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我们接着来学习。学生活动 1.朗读课文第一小节,读通句子。 2.争当小老师、小评委。 3.交流展示知道的象形字。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用“甲骨文”抓住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层层铺设,环环紧扣,在了解“甲骨文”知识的同时,不仅随文识记了“甲、骨”两个汉字,又进了解了象形字的特点。这样的环节设计紧凑合理,铺设有序,打破了传统识字的方法,紧扣识字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乐趣。环节三:感知特点----明了字义教师活动 (一)PPT出示第二自然段内容,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带拼音的生字。 (二)出示词语: 1.带拼音读词语。 2.去拼音再读词语。 3.随堂小练。学生活动 读文章。 读词语。 随堂拼读。随堂检测 我会拼写词语 jiǎ gǔ wén( ) bèi lèi( ) qián cái( ) yǒu guan( ) qián bi( ) bèi ké( )设计意图 提高课堂效率,增加课堂容量,适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以达到同学间互助学习,让学生当堂运用所学知识,增加记忆与自豪感。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堂回答问题得到表扬,会强化学生下一次积极回答问题的想法。
6.板书设计 “贝“的故事 贝壳
7.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