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匆匆 第一课时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 匆匆 第一课时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6 08:59: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 第3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人
课题 《匆匆》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匆匆》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经典散文,由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创作。这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用细腻、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传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之情。文章通过燕去燕来、草木枯荣等自然现象引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沉思考,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求索。从文本结构上看,《匆匆》层次清晰,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作者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时间变得可以感觉、形象而又真实。此外,文章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和短句,使得整篇文章简朴、轻灵,读起来轻巧、婉转,极具感染力。在教材中,《匆匆》所处的位置也十分关键。它作为本单元的重点课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深入阅读和感悟,理解时间的宝贵,从而懂得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同时,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感悟能力,能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他们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事件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和理解能力,能够初步感受作品的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然而,《匆匆》这篇文章虽然语言优美,但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哲理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文章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独特的句式,可能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次阅读和深入思考才能逐渐领悟。此外,由于朱自清的文章写作年代较早,一些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可能与现代学生存在一定的距离感,这也可能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具体的例子和情境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章。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匆匆》这篇课文,掌握其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
2.学生能够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
3.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通过联想和想象,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难点: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核心问题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答:急急忙忙的样子。 学生交流。 教师:同学们,“匆匆”是什么意思呢?你们在生活中,有过追赶时间的体验吗? 通过询问“匆匆”的含义和学生在生活中追赶时间的体验,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它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时间概念与日常生活相联系,使他们能够更具体地感受时间流逝的迅速和无法挽留的特性。这一环节不仅为学生理解课文《匆匆》中的情感和主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了他们对生活细节的感悟和思考。
二、研读文本 1.同桌交流。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理解词语。 (1)生读词语,等教师纠正字音后再齐读。 (2)学生自行书空。 3.(1)生答:如: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3)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将原文出现的位置画上标记。 (5)学生齐读。 (6)生再读课文。 ①-③:四人小组交流汇报并进行诵读。 4.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全班交流。 5.(1)①学生自由读、分组读。 ②生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一去不复返进行比较,写出了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 ③生读句子。 ④生答:惋惜、后悔。 生答:茫然、痛苦。 生答:无奈。 ⑤学生认真倾听教师讲解。 ⑥学生试读第1自然段。 ①学生运用理解第1自然段的方法,理解第2自然段。 ②学生交流重点语句。 ③学生交流:八千多日子大约相当于二十多年,这是作者对已逝岁月的具体量化,让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之快。 ④生答: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八千多日子”比作“针尖上一滴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日子的渺小和易逝,同时又将“日子的流逝”比作“水滴在大海里”,突显出时间的广阔和无情。这样的比喻不仅让语言更具表现力,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对时间的流逝产生深刻的感受。 ⑤生答:作者“头涔涔而泪潸潸”是因为他深感时间的流逝之快和无法挽回,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惋惜。作者通过具体的数字和自己真实的感受,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深深忧虑和哀伤,让人感受到他对时间流逝的深深感慨和反思。 ⑥学生体会作者的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⑦学生听教师范读,再进行朗读练习。 ⑧学生背诵第1、2自然段。 师:搜集作者资料。关于朱自清先生,相信同学们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同桌间交流交流你们所了解的朱自清。 课件出示: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 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文艺论著《诗言志辨》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2.师: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圈出生字,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识记生字。 课件出示: 藏(cánɡ) 挪(nuó) 徘(pái) 徊(huái) 蒸(zhēnɡ) 裸(luǒ) (1)正音:“藏”在本课读cánɡ;“蒸”是后鼻音。 (2)指导书写“藏”,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3.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回答: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2)这位同学的问题和作者的问题不谋而合。 (3)这个问题在文中出现了几次?都在什么位置?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来。 (4)作者以问句开篇,又以问句结尾,这在写作方法上是前后呼应。这句话是这篇课文的灵魂。 (5)学生齐读。 (6)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①你从哪些文字感受到时间的匆匆流逝呢? ②学生交流汇报。 ③反复诵读,在文中圈出有关时光特点的字词。 4.请大家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画出来,一会儿进行交流。 5.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要点。 (1)学习体会第1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自由读、分组读。 ②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对时光匆匆的感悟? ③重点句子点拨:第1自然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 ④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 ⑤教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 ⑥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2)学习体会第2自然段。 ①引导学生运用理解第1自然段的方法,理解第2自然段。 ②引导学生交流重点语句。 课件出示: 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③对话交流:八千多日子是多少年? ④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⑤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⑦指导朗读,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教师范读) ⑧指导背诵第1、2自然段。 1.通过让学生搜集并分享朱自清先生的相关资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在交流中不仅能够展示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能从同伴那里获取新的信息,拓宽视野。同时,这一环节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培养了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通过介绍朱自清先生的文学成就和作品特点,学生得以领略到文学的魅力,为后续深入理解《匆匆》这篇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这个教学环节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朗读方式并圈出生字,鼓励他们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从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也针对生字进行了精准指导,不仅正音帮助学生准确掌握读音,还指导书写难点如“藏”字的笔顺,提升了学生的书写技能。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体验,又夯实了课文学习的基础,为后续深入探究文章主旨和情感创造了有利条件。 3.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找出文中相应的问句,帮助他们建立对课文《匆匆》的整体感知。同时,通过指出作者使用的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这种手法在文章结构上的巧妙之处。此外,通过分享感受、讨论课文结构以及深入感受时光特点的字词,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提升了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主旨和情感,也为他们今后的阅读和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4.通过默读并画出自己感受最深或特别喜欢的句子,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这一环节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分享和讨论各自选出的句子,丰富了课堂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5.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十分精妙,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自由读、分组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初步感知文本,接着深入探究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这种从感性到理性的学习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时,教学环节还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通过朗读和背诵表达内心情感,增强对文本的情感共鸣。最后,这一环节还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欣赏朱自清先生优美散文的同时,对生命和时间产生更深刻的思考。总体而言,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当,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还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三、总结 生读课文。 教师:让我们再一次带着惋惜、留恋、自责之情朗读一遍课文吧! 通过带着惋惜、留恋、自责之情朗读课文,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感慨,还能够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种情感化的朗读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抄写课文。
板书设计 匆匆 来去匆匆
教学反思 今日,我带着学生们一同踏入了朱自清的散文世界,探索那篇脍炙人口的《匆匆》。时光匆匆,而我们的课堂仿佛被一种特殊的魔法凝固,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了深深的思索与感悟。 当我引导学生们朗读课文,那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惋惜,仿佛穿越了时空,直击我们的心灵。我看到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生命的敬畏,对时间的珍视。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心灵的一盏灯。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试图引导学生们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去理解那些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的文字。我们一起探讨了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一起品味了那些充满哲理的句子。我看到他们的眉头紧锁,仿佛在思考着生命的意义;我看到他们的嘴角上扬,仿佛领悟到了时间的真谛。 然而,教育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有时,我会遇到学生们的困惑和不解,有时,我也会感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但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 当我看到学生们在课后依然沉浸在课文的情感中,依然在思考着生命的意义,我深深地感到,这一刻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希望,通过我的引导,他们能够更加珍视时间,更加热爱生活,更加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时光匆匆,而我们的教育之路却永无止境。我会继续带着热情和信念,陪伴学生们一起成长,一起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