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 故土 [俄] 阿赫玛托娃 理解诗歌的深层意蕴和熔铸在其中的强烈情感。
把握诗人命运和诗歌内在意蕴的深刻联系。
吟颂、品味、鉴赏。一、教学要求了解阿赫玛托娃的生平和创作。
解读《故土》的诗意和作者命运的内在联系。
体会《故土》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要点 阿赫玛托娃(1889-1966),苏联女诗人。阿赫玛托娃是她取自鞑靼族外祖母的姓氏,用来发表作品的笔名。1912年第一部诗集《黄昏》问世,表现了女性的压抑和孤独的情调。1914年出版的诗集《念珠》引起较大反响。此后陆续有诗集《车前草》(1921)、《白色的一群》(1917)、《公元1921》(1922)等出版。20世纪30年代著有《马雅可夫斯基在1913》、《但丁》,探索了诗人的命运。在这个阶段,她依据自己的亲身遭遇,写下了她最重要的组诗《安魂曲》(1934~1940),卫国战争中写下了许多爱国主义的诗篇,如《起誓》、《勇敢》等。大型抒情叙事诗《没有主角的长诗》(又译为《没有主人公的歌》,1940~1962)是其诗歌创作的总结。女诗人命途多舛,1946年曾遭受不公正的批判,50年代后期才得以恢复名誉。晚年,荣誉纷至沓来,诗人的艺术得到世界的认可。1964年阿赫玛托娃在意大利接受了“埃特纳﹒陶尔明诺”国际诗歌奖,次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她名誉博士学位。1966年3月,饱经风霜的女诗人病逝。同年,苏联作协与俄联邦作协联合发布讣告,称阿赫玛托娃为“卓越的苏联诗人”和“诗歌语言先锋大师”。 阿赫玛托娃阿曼达·海特《阿赫玛托娃传》中文译本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阿赫玛托娃自画像 在世界诗歌史上,俄罗斯诗歌界群星璀璨。如同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太阳”,阿赫玛托娃被称为“俄罗斯诗歌天空中的月亮”。
诗人早期的“室内抒情诗”以“巫性思维”窥测人性,晚年将自己定位为“尘世的圣母”,一生持续表达对人的终极关怀和爱。
阿赫玛托娃用自己丰富而又细腻的笔触“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三、 作品创作背景分析 这是阿赫玛托娃1961年创作的诗歌。诗人一生命运多舛,曾在1946年遭受不公正的批判,但阿赫玛托娃一直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她曾在卫国战争时就写下了《起誓》、《勇敢》等爱国主义的诗篇,在流亡他乡的日子里,她也在吟唱着:“丢弃国土任敌人蹂躏的人,/我决不同他们站在一起。/他们的粗俗的谄媚我决不聆听,/我的诗歌也决不向他们献呈。”这首《祖国土》更是直接表达了她的爱国胸臆。 故土 ——[俄]阿赫玛托娃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地受难、遭灾,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是的,对我们,这是套鞋上的污泥,是的,对我们,这是牙齿间的砂砾,我们把它践踏蹂躏,磨成齑粉,——这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可是,直到我们躺入其中,与它融为一体,由此,我们才可以从容地宣称:“自己的尘土。”
——1961年于列宁港口医院配乐作品诵读 《故土》虽然只有十四行,但诗人对祖国深切的爱却感人至深。诗中的每个意象都为人们所熟悉,“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砂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被所谓“高贵”的人们有意忘却的,同时也常常被大多数亲近土地的人们在无意中忽略的事物,被阿赫玛托娃挖掘出来,并被赋予了崇高的、庄严的意味。 四、作品细读(1)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得以生存的依靠,人类总是在不断接受着土地博大丰厚的滋养和恩情,而一把祖国土,则更是代表了一个国家,它见证了民族的繁衍和生息。阿赫玛托娃正是把这种对祖国土的理解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她用“类似日记的亲切与直接 ”(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语),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呈现在读者面前,但这种“亲切与直接”却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力量,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四、作品细读(2) 这首诗在艺术上颇具物质感、具象感和音乐性。它是一首变体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只有一个诗节的散文诗体,由十四行抑扬格五韵步诗行组成,用复杂的韵律连接起来。英语十四行诗或称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将诗体分为三个四行诗节和一个尾对句,这种诗体的诗节长度适宜,是抒发复杂情感的极好形式,由于它很短,押韵又极严格,因此它要求诗人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技巧,一般说来前8行倾向于问题、景况或事件的陈述,后6行则得出答案,最后的对句常常带有警句式的转折意味。 四、作品细读(3) 阿赫玛托娃的这首诗其韵式就属于这种莎土比亚体,前面8行是陈述,接下来的4行是答案,最后两行是转折,点明对俄罗斯土地挚爱终生的主题。诗的节奏也是复杂多变的,前8行为抑扬格4—6步,后6行为抑抑扬格3—4步,所谓抑扬格是指第一个音节轻读,第二个音节重读,而抑抑扬格是指第一、二音节轻读,第三个音节重读,这使原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虽然经过汉语的翻译不可能一一对应,但从总体上我们仍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感受到十四行诗的风格所在。 四、作品细读(4) 咏叹、韵律、意境,和深情的苦涩,如此和谐地指向人性美和诗美,如此深邃地表达出诗人对祖国的一片挚爱之情,这是我们读完《故土》之后强烈的感受。
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这首诗中,所有的声音都指向一个目标,这就是“我的祖国”。在诗人心目中,祖国不是炫耀的资本,不是时时高呼的口号,更不是交换的工具,祖国已经深深地融入她的生命,是她生命的归宿。她对祖国乡土坚贞不渝的赞美,无论何时,祖国在诗人的心中总是神圣的,占第一位的。 五、作品导读(1) 阿赫玛托娃的命运是坎坷的,十月革命后,她当时并不了解无产阶级革命,然而她并没有和许多俄罗斯作家一样,选择了流亡。她没有逃避,也没有后退,诗人表示:“不与抛弃故土的人为伍。”她选择了与祖国同在。虽然命运并没有给她安排一条平坦的路,1921年她的前夫古米廖夫因“塔甘采夫事件”被捕枪决,阿赫玛托娃的诗中也充满了恐惧和忧伤。但诗人依然寄予这片生她养她的故土以深厚的感情,作为一名诗人,她的诗充满了公民感,1941年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阿赫玛托娃身居塔什干却不忘尽快获得列宁格勒的消息,在大围困的艰难时期她仍然以自己的诗歌激励人民,相信胜利一定会到来。五、作品导读(2) 在写作上,诗人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选用极为普通的物象,在不经意中娓娓道来祖国土的平凡印象,甚至有点贬低这“从不记起它的存在”的默默无闻的尘土。但在最后,诗人却笔锋一转,“直到我们躺入其中,与它融为一体”,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默默无闻的尘土才接纳了人们,因为这是祖国土,是与民族、与人民休戚与共的生命之土。表面上看来似乎有些矛盾,其实诗歌就是在矛盾中呈现出张力。整首诗一张一弛,调动着读者的每一根神经,充分展示诗的意境。五、作品导读(3) 这首诗写于1961年,作者此时已是70高龄了,历经人生的坎坷,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就像经霜的秋橘,越来越醇美。诗人更加懂得平凡的不易,更加珍惜生活的赐予。年轻时经常运用的玫瑰、杨柳、滨藜、蒲公英、荨蔴、牛蒡、野蔷薇、车前草等极富诗意的自然意象在诗人笔下转变成毫不起眼的尘土,但就是这被人践踏的尘土,却如此诗意盎然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五、作品导读(4) 阿赫玛托娃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她的诗敢于独树一帜,敢于追求纯艺术,敢于在平凡简单中寻找伟大;她是一位伟大的爱情女歌手,敢于以女性视角揭示女性情怀;她也是一位爱国诗人,她的诗充满人文精神,她的爱是宽广的。她对俄罗斯的爱,对祖国历史的敬仰,都寄托在语言中,“无论她写什么,她从未背叛过‘保守而又保守的’俄罗斯语言”。五、作品导读(5)自由朗读《故土》。根据有关背景,思考:诗人笔下的“故土”象征了什么?诗人借助哪些意象来具体表现的?这些意象与一般歌颂祖国的意象是否一样? 六、课堂讨论(1)“套鞋上的污泥”、“牙齿间的沙砾”、“多余的、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这些意象不仅平常、为人熟悉,而且常被人忽略、遗忘甚至为人所不屑、鄙弃,齐读诗歌,思考:诗人为什么偏偏选用这些意象?
六、课堂讨论(2)诗人对祖国的认识应超越了一般诗人,根据英语十四行诗的结构特点,思考诗人对“祖国土”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揣摩每个层次的思想感情,理出诗歌情感发展的脉络。六、课堂讨论(3) “她的著作表现着这位天才的抒情诗人之古典的清澈意味与其沉着的用词。她的疏淡的韵文喜欢用颠倒的简语。革命并没有威骇了她。依然在苏维埃共和国度她的生活。”
——郭沫若七、作品汇评(1) 阿赫玛托娃写的诗格律严谨,韵脚一丝不苟,诗行短小精悍。她的句法结构简单,很少使用复合从句,……她的做法是在内容上作有如现代拼贴画般的变化。她在一个诗节里铺排若干表面上似无关联的事物。当人物以同样的节奏谈论她感情的波澜,醋栗的开花,把左手套戴上了右手,这就淡化了节奏——诗里称作格律——使人忘却它的由来。……她的措辞风格崇高,因为她不自称有什么新的创造。她押的韵脚不勉强,格律也不僵硬……她在古典诗的格律中运动,游刃有余。
—— [美]布罗茨基《哀泣的缪斯》 七、作品汇评(2)八、延伸阅读《哀泣的缪斯:安娜?阿赫玛托娃纪事》(俄)耐曼 原著 夏忠宪译 华文出版社2002年版
《诗的隐居?阿赫玛托娃札记(一)》 (俄)莉季娅?丘科夫斯卡娅 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诗的蒙难?阿赫玛托娃札记(二)》 (俄)莉季娅?丘科夫斯卡娅 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诗的蒙难?阿赫玛托娃札记(三) 》 (俄)莉季娅?丘科夫斯卡娅 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阿赫玛托娃传 》(俄)阿曼达.海特 蒋勇敏/等译 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课件38张PPT。 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
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二、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意象,
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
把握诗歌主题。导语设计 古今中外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有很多,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主要作品有《黎明的通知》、《北方》、《太阳》《手推车》等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
朗读感悟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着重体会 “内在节奏” 课文赏析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的形象包含的意义?“土地”就是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如何理解“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温柔的黎明” ?(联系背景思考)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
悲愤的河流
无止息的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温柔的黎明
指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象征着独立自由的曙光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么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的越深、痛的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和主题得到了提炼和升华。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诗人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表达强烈地爱国之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第一节第二节鸟——诗人自己
土地——祖国大地
河流、风——抗争精神
黎明——解放区常含泪水
深爱土地直抒胸臆
激情澎湃意象朴实
象征深远热爱祖国 至死不渝教师总结《我爱这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写于1938年底。“土地”一词是艾青抗战诗歌中频频出现的一个极富感彩的字眼——她就是我们文明古老、肥沃广袤而又贫穷落后,生生不息、顽强不屈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象征。《我爱这土地》用浸满泪水和深情的诗句,是为祖国母亲吟唱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恋歌。扩展阅读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美丽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富饶我爱这土地—因为它繁荣昌盛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强大无比我爱这土地—因为它文化灿烂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历史悠久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欢快的歌唱
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
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
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
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手推车
艾 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艾青笔名的来历:
艾青原名蒋海澄。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
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此后,这名字一直沿用下来了。 作业布置 课后思考练习一、二、三、并背诵这首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