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上母书》课件(共1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狱中上母书》课件(共1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1 12:48: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资


接朗
读思


习艺


析内


评译
文作


介教


点背


介退出夏完淳 狱中上母书教


的教学目的 返回 1.了解民族英雄夏完淳的生平及作品概况。
2.感受作者视死如归,全然不惧,以身许国的英雄本色、爱国情怀。作者事败入狱、行将牺牲,依然视死如归,全然不惧的英雄本色。
作者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返回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明末诗人、抗清志士。他聪明早慧,七八岁能诗文,十二岁博极群书,知军国大事。清兵南下,他积极参加抗清斗争,随父亲夏允彝入松江吴志葵军。不久兵败父死,他同老师陈子龙、岳父钱栴重组义军,上书南明鲁王,得遥授中书舍人,投太湖吴昜军继续斗争。失败后只身流离,潜回故乡,以图再举。后为清兵所捕,慷慨就义,年仅十七岁。有《夏节愍集》。作者简介返回背景简介返回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漓,这就义前的慷慨悲歌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

作品述评返回 本文感人肺腑,首先在于作者的爱国情怀。作为一个抗清志士,作者认为,国将不国,何以家为?因而不怕历尽艰辛,以图“复见天日”,虽然事败入狱、行将牺牲,依然视死如归,全然不惧,体现了以身许国的英雄本色。在抒写国破家亡之恨的同时,作者也反复表达了不能报效母亲养育之恩的遗憾和对妻子、对外甥的惦念关怀,但大义当先,决无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伤感。
全文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自然段,点出自己即将赴义,以身殉父而不得报母。
第二、三自然段,回顾起兵以来的坎坷经历,叙述国与家的种种不幸,抒发大仇未报,大恩未酬的满腔遗恨。
第四至最后自然段,交代后事,再次抒发对母亲的深情,并表达自己以国为先、以气节为重的志向。 艺术赏析 返回 本文始终将民族恨与骨肉情两相依托、映照,以见“忠”、“孝”不能两全之憾。充沛的气势(浩然正气)与复杂丰富的感情(沉痛、负疚、慷慨、关切等)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风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今日读来,虽观念难免陈旧,而情意却实在真切。
思考与练习 返回 一、 本文是夏完淳在什么背景下写就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本文是作者追随父亲夏允彝、师父陈子龙参加抗清斗争被捕入狱后羁押在南京时写的诀别信。作者虽然行将牺牲,却依然视死如归,全然不惧,体现了以身许国的英雄本色。在抒写国破家亡之恨的同时,也反复表达了不能报效母亲养育之恩的遗憾和对妻子、对外甥的惦念关怀,但大义当先,决无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伤感。 本文在语言上用词委婉、感情真挚。四字句居多数,?骈散并用。全文一唱三叹,慷慨悲壮,感人至深。把骨肉情和民族恨融汇在一起,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和正义感,体现了作者视死如归,死而不已的战斗意志。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风格,具有一种回肠荡气、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相关评论
作者介绍
主要作品
教学参考
扩展阅读
相关图片资料链接返回 相关评论 返回 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点点碧血所化。(陈均《夏节愍全集序》) 夏完淳的作品曾编为《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编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夏节愍全集》,14卷。
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日较完备的通行版本。(鲍昌)主要作品返回 《狱中上母书》的文化解读(周巧群《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教学参考返回《别云间》夏完淳
《狱中上梁王书》邹阳扩展阅读返回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扩展阅读返回上海松江夏完淳父子墓相关图片相关图片上海松江夏完淳父子墓相关图片夏




角相关图片2006年7月1日松江百姓祭奠夏完淳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