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三中2024年上期高一地理入学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共20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读下图,完成下到小题。
1. 行政区界常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A和B、C是三个不同行政区。其中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的是( )
A. a1—a2 B. b1—b2 C. c1—c2 D. al—b2
2. 如果图中A和B、C三个不同的国家,其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
A. a1—a2 B. b1—b2 C. c1—c2 D. a1—c1
3. 如果图中A和B、C三个不同的国家,a1,b1,c1是农村地区,而a2、b2、c2是城市地区,下列能够代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主要迁移方向的是( )
A. a1—a2,a1—b1 B. b1—b2,c1—c2
C. a1—b2,b1—b2 D. c1—c2,a1—c2
图为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形成②曲线峰值的影响因素是( )
A. 径流 B. 海区的封闭程度 C. 洋流 D. 降水量与蒸发量
5. 与海水盐度紧密相关人类活动是( )
A. 海洋运输 B. 晒盐制盐 C. 潮汐发电 D. 油气开发
6. 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3处采样点的土壤剖面(0-80厘米)示意图。完成问题。
甲、乙、丙最可能分别位于( )
A.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 B. 东南丘陵、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C 青藏高原、东南丘陵、内蒙古高原 D. 东南丘陵、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愈演愈烈,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 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 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
C 新材料应运而生 D. 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8. 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 B. 人类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 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 人类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完成下面小题。
9. 云南石林形成需要的气象条件为( )
A. 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 气温较高,降雨多
C. 空气干燥,降水少 D. 大气稀薄,光照强
10. 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
A. 溶沟阶段 B. 洼地阶段 C. 峰丛阶段 D. 孤峰阶段
读我国某市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以下关于A地乡村风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较干燥 B. 较温暖 C. 较洁净 D. 上升为主
12.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部分城市热岛强度有所增大,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全球变暖影响 B. 太阳辐射增强 C. 市区排放热量和温室气体增多 D. 城市绿地增加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公布的《202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指出:委内瑞拉人口移出数量第一(65万),印度第二(53万),匈牙利第三(43万),我国排名第四(约35万);人口移入数量最多的三个国家是美国(95万)、德国(54万)、土耳其(28万),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排在第五位和第九位,分别为24万和16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目前,材料中的国家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 中国 B. 加拿大 C. 德国 D. 澳大利亚
14. 促使大量人口迁入土耳其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态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 B. 资源丰富,有待于大量开发
C. 国际难民数量多,政策宽松 D.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北京市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至90年代,地下水利用超过地表水.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的现状,2012年7月1日《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正式施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地下水被大量开采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骤减 B. 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增大
C 城市规模扩大,需水量增加 D. 土壤污染严重,耗水量提高
16. 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合理措施是( )
A. 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B. 控制水汽输送,有效改变水循环模式
C. 增强节水意识,减少本地动植物种类 D. 防治水体污染,实施跨流域引水工程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及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下图为新疆地区相关信息简图。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工作?
(3)疆地区人口密度约为13人/km2,尚未达到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增长,但王同学认为这种说法不妥,试为王同学的观点提供依据。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劳伦斯湾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130米,海流从贝尔岛海峡流入,从卡伯特海峡流出,中心地区表层海水盐度为27‰~32‰,深层可达33.5‰,冬季完全冰封。下图为圣劳伦斯湾位置略图。
(1)图中圣劳伦斯河所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大西洋的海水主要通过____(环节)参与该类水循环。
(2)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较同纬度大洋低,分析其形成原因。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等压面是指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一般情况,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因此等压面在空间上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下图为某地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
(l)图示等压面发生弯曲的原因是 ;若气压只受气温影响,则①②③④四点中气温最高的是 ,气压最高的是 。
(2)在图中用“→”画出热力环流。
(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表示的是北半球某城市热岛环流,则①④两地为城市的是 。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3年4月6日,我国第39次南极科考圆满完成,考察队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下面左图示意考察队乘坐的“雪龙2号”科考船返回时部分航线。右图示意不同纬度海水盐度随深度变化。
(1)描述“雪龙2号”科考船返程时途经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特点。
(2)指出位于副热带的丙海域海水盐度随深度变化规律对应右图中的曲线,并说出判断依据。
(3)说出甲、乙、丙三地船舶吃水深度(指船舶浸在水里的深度)最小的位置,并说明理由。茶陵三中2024年上期高一地理入学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共20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读下图,完成下到小题。
1. 行政区界常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图中A和B、C是三个不同行政区。其中常被认为是人口迁移的是( )
A. a1—a2 B. b1—b2 C. c1—c2 D. al—b2
2. 如果图中A和B、C三个不同的国家,其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
A. a1—a2 B. b1—b2 C. c1—c2 D. a1—c1
3. 如果图中A和B、C三个不同的国家,a1,b1,c1是农村地区,而a2、b2、c2是城市地区,下列能够代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主要迁移方向的是( )
A. a1—a2,a1—b1 B. b1—b2,c1—c2
C. a1—b2,b1—b2 D. c1—c2,a1—c2
【答案】1. D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据图可知,a1-a2、b1-b2、C1-C2分别为A、B、C区域内部的人口流动,没有跨越行政区,都不是人口迁移,A、B、C错误;a1-b2(先由a1到b1,再由b1到b2)是跨区域(行政区)的空间移动,为人口迁移,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国际人口迁移是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的人口迁移。据图可知,a1-a2、 b1-b2、C1一C2的人口迁移都分别发生在本国内部,为国内人口迁移,A、B、C错误;a1一C1的人口迁移发生在两国之间,为国际人口迁移,D正确,故选D。
【3题详解】
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主要迁移方向是国内农村向国内城市。据图和题干信息可知, a1、b1、C1是农村地区,而a2、b2、c2是城市地区,因此a1一a2、b1-b2、C1-C2的人口迁移属于农村向城市,a1-b2和a1一C2属于国际人口迁移,故排除A、C、D选项,只有B选项全是农村向城市的人口迁移,故选B。
【点睛】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越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一年)。国内人口迁移是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
图为海洋表层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形成②曲线峰值的影响因素是( )
A. 径流 B. 海区的封闭程度 C. 洋流 D. 降水量与蒸发量
5. 与海水盐度紧密相关的人类活动是( )
A. 海洋运输 B. 晒盐制盐 C. 潮汐发电 D. 油气开发
【答案】4. D 5. B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②曲线在副热带海区为最大值,故代表海水的盐度,副热带海区盐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少,蒸发量大,D正确;径流、海区封闭程度、 洋流影响都是主要影响局部区域(主要指靠近陆地的沿海地区),对整个副热带海区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海水盐度密切相关的人类活动为利用海水晒盐制盐形成海盐,供人类使用,B正确;海洋运输不仅与海水盐度息息相关,也与海水其他性质密切相关,A错误;海水盐度的高低对潮汐发电、油气开发影响较小,排除CD。故选B。
【点睛】大洋表层海水温度分布规律由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递减;大洋表层海水密度分布规律:一般不结冰情况下,由赤道向高纬,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海洋表面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向高、低纬递减并形成马鞍形曲线,赤道附近盐度较低,副热带海区的盐度最高。
6. 下图为我国三大自然区3处采样点的土壤剖面(0-80厘米)示意图。完成问题。
甲、乙、丙最可能分别位于( )
A.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南丘陵 B. 东南丘陵、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
C. 青藏高原、东南丘陵、内蒙古高原 D. 东南丘陵、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
【答案】A
【解析】
【详解】读图可知,甲缺失腐殖质层、淋溶层和淀积层,应位于气候高寒,降水较少的青藏高原;乙腐殖质层最厚,土壤十分肥沃,应位于草类茂盛的内蒙古高原;丙有较厚的淋溶层,应位于降水较多的东南丘陵。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愈演愈烈,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 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 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
C. 新材料应运而生 D. 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8. 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 B. 人类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 人口剧增和错误认识 D. 人类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答案】7. A 8. C
【解析】
【7题详解】
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不是人类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外在表现,B错误;新材料应运而生无法体现人类与自然资源矛盾,C错误;人类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从外在表现来看最终导致资源的破坏与短缺,A正确,D错误。故选A。
【8题详解】
煤炭、石油等自然资源不是可再生资源,A错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不会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BD错误;人类无节制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激增,需要更多的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和人类的“浅见”有关,存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认识,C正确。故选C。
【点睛】环境问题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
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完成下面小题。
9. 云南石林形成需要的气象条件为( )
A. 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 气温较高,降雨多
C. 空气干燥,降水少 D. 大气稀薄,光照强
10. 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
A. 溶沟阶段 B. 洼地阶段 C. 峰丛阶段 D. 孤峰阶段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云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石灰岩在暖湿的环境下容易被流水侵蚀、溶蚀。云南石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高、降雨较多,在这种气象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容易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流水侵蚀作用明显,B正确。云南石林的形成与气温年较差和光照关系不大,A、D错误;云南石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较多,C错误。故选B。
【10题详解】
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化过程是: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由此并结合材料,石多似林可知,云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峰丛阶段,C正确;溶沟阶段、洼地阶段是初始阶段,此时峰丛还没有形成,AB错误;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不是峰林,D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喀斯特地貌分为喀斯特溶蚀地貌和喀斯特沉积地貌。喀斯特溶蚀地貌主要包括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喀斯特沉积地貌主要有各种形态的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化等。
读我国某市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以下关于A地乡村风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较干燥 B. 较温暖 C. 较洁净 D. 上升为主
12. 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部分城市热岛强度有所增大,其原因最可能是( )
A. 全球变暖影响 B. 太阳辐射增强 C. 市区排放热量和温室气体增多 D. 城市绿地增加
【答案】11. C 12. C
【解析】
11题详解】
城市内部气温高,形成热低压,风从乡村吹向城市,这种风较湿润,温度较低,较洁净,以水平运动为主,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城市热岛强度是市区与郊区之间的温度差异决定的,与市区排放热量和温室气体增多有关,C正确;全球变暖对城郊之间的热力差异影响不大,A错误;太阳辐射增强会使地球平均温度升高,B错误;城市绿地增加,使得城区与郊区的热力差异变小,D错误。故选C。
【点睛】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市中心比郊区温度高的现象。城市热岛效应是因城市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公布的《2020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指出:委内瑞拉人口移出数量第一(65万),印度第二(53万),匈牙利第三(43万),我国排名第四(约35万);人口移入数量最多的三个国家是美国(95万)、德国(54万)、土耳其(28万),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排在第五位和第九位,分别为24万和16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目前,材料中的国家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 中国 B. 加拿大 C. 德国 D. 澳大利亚
14. 促使大量人口迁入土耳其主要原因是( )
A. 生态环境好,基础设施完善 B. 资源丰富,有待于大量开发
C. 国际难民数量多,政策宽松 D. 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
【答案】13. A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我国国土面积大,大部分地处温带地区,气候适宜,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科技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选项四个国家中环境人口容量最大, A正确;加拿大国土面积虽大于中国,但纬度高,气温低,人口容量较少,B错误;德国虽然经济发达,但国土面积小,人口容量比中国小,C错误;澳大利亚热带沙漠面积大,干旱缺水,且国土面积小于中国,因此,环境人口容量不及中国,D错误。故选A。
【14题详解】
土耳其位于西亚地区,周边局势紊乱,周围国际难民多,人口迁入多,土耳其对国际难民的政策相对较宽松,C正确;与世界许多国家(比如欧洲国家、美国等)相比,土耳其生态环境、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均不占优势,ABD错误。故选C。
【点睛】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北京市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至90年代,地下水利用超过地表水.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的现状,2012年7月1日《北京市节约用水办法》正式施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地下水被大量开采的主要原因是( )
A. 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骤减 B. 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增大
C. 城市规模扩大,需水量增加 D. 土壤污染严重,耗水量提高
16. 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合理措施是( )
A. 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B. 控制水汽输送,有效改变水循环模式
C. 增强节水意识,减少本地动植物种类 D. 防治水体污染,实施跨流域引水工程
【答案】15. C 16. D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北京市大量开采地下水直接原因是地表水资源不足,而用水量大,故直接导致了大量开采地下水,C正确;地下水被大量开采,与天气状况、森立覆盖率高、土壤污染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北京市的水资源短缺主要是由于地处华北平原,水资源总量少和水污染严重,故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短缺的合理措施是防治水体污染,实施跨流域引水工程,D正确;提高技术水平,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易造成地面沉降,A错误;目前人类还不能控制水汽输送环节,B错误;增强节水意识,减少本地动植物种类,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C错误。故选D。
【17题详解】
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合适的质量,并满足某一地方在一段时间内具体利用的需求。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疆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及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下图为新疆地区相关信息简图。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资源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工作?
(3)疆地区人口密度约为13人/km2,尚未达到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域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增长,但王同学认为这种说法不妥,试为王同学的观点提供依据。
【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防治土地荒漠化;加快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发展区域经济;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发展新兴产业和特色农业。
(3)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解析】
【分析】本题以新疆地区相关信息简图为载体,主要涉及环境承载力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有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人均消费水平、自然资源状况等。读图可知,准噶尔盆地南部石油、煤等资源丰富;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位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小问2详解】
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应围绕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并结合区域环境、资源特点等进行分析。塔里木盆地深居大陆内部,高山环绕,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因植被破坏与水资源利用不当,荒漠化严重。要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应从防治土地荒漠化、发展节水农业、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阐述。
【小问3详解】
王同学的观点是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征两方面的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人口不宜过多。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圣劳伦斯湾面积约24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130米,海流从贝尔岛海峡流入,从卡伯特海峡流出,中心地区表层海水盐度为27‰~32‰,深层可达33.5‰,冬季完全冰封。下图为圣劳伦斯湾位置略图。
(1)图中圣劳伦斯河所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大西洋的海水主要通过____(环节)参与该类水循环。
(2)圣劳伦斯湾表层海水盐度较同纬度大洋低,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 ①. 海陆间循环 ②. 蒸发
(2)靠近陆地,有河流淡水汇入;海域较封闭,海水与其他海域交换少;有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低温(低盐)海水注入。
【解析】
【分析】本题以圣劳伦斯河和圣劳伦斯湾为材料,设置2道小题,涉及水循环、海水盐度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圣劳伦斯河为外流河,注入大西洋,所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大西洋的海水主要通过蒸发参与该类水循环。
【小问2详解】
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有海水温度、降水量与蒸发量、入海径流、洋流、与周围海域的海水交换等。圣劳伦斯湾靠近圣劳伦斯和入海口,河流淡水汇入可以稀释海水盐度;圣劳伦斯湾海域较封闭,海水与其它盐度较高海域的海水交换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有拉布拉多寒流流经,有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低温(低盐)海水注入,降低海水盐度。
19.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等压面是指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一般情况,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因此等压面在空间上不是平面,而是像地形一样起伏不平。下图为某地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
(l)图示等压面发生弯曲的原因是 ;若气压只受气温影响,则①②③④四点中气温最高的是 ,气压最高的是 。
(2)在图中用“→”画出热力环流。
(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表示的是北半球某城市热岛环流,则①④两地为城市的是 。
【答案】(1)近地面冷热不均;④;①
(2)(呈顺时针)
(3)④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以及应用。
【详解】(1)等压面弯曲的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压强不同,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受热不均匀,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从而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压强差,等压面发生弯曲;根据等压面弯曲规律,等压面向高空弯曲,压强高,等压面向低空弯曲,压强小,可以判断气压①>④,③>②,又近地面气压高于同一竖直面的高空的气压,所以压强最大的为①;因为气压①>④,故①处气温低,气流下沉;④处气流上升,气温高,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气温最高的为④。
(2)根据上题气压①>④,③>②,所以水平方向气流从①流向④,从③流向②,垂直方向上①处下沉,④处上升。
(3)城市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生产生活排放的废热较多,所以其温度比郊区高,气流上升,形成低气压,根据上题④处气流上升,所以④为城市,①为郊区。
2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23年4月6日,我国第39次南极科考圆满完成,考察队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下面左图示意考察队乘坐的“雪龙2号”科考船返回时部分航线。右图示意不同纬度海水盐度随深度变化。
(1)描述“雪龙2号”科考船返程时途经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变化特点。
(2)指出位于副热带的丙海域海水盐度随深度变化规律对应右图中的曲线,并说出判断依据。
(3)说出甲、乙、丙三地船舶吃水深度(指船舶浸在水里的深度)最小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答案】(1)从极地行至赤道地区,海水温度不断上升;从赤道行至上海码头,沿途行经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不断下降。
(2)丙对应曲线是①。依据:表层海水盐度总体白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地区递减;丙位于副热带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盐度最高。
(3)位置:甲地理由:海水密度越大,对船舶的浮力越大,甲地海水密度最高,浮力最大,船舶吃水深度最小。
【解析】
【分析】本题以“雪龙”2号科考船返程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海水的温度、海水的盐度、海水的密度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素养。
【小问1详解】
海水温度主要受太阳辐射影响,全球海水温度大致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读图,“雪龙2号”科考船返程路线大致为:从极地地区到赤道地区再到亚热带地区(上海),途经海域表层水温变化大致是先不断上升后不断下降。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表层海水盐度的变化规律表现出从副热带海区向赤道、极地海区下降。丙处在副热带海区,降水少,蒸发量较大,表层海水盐度最大,①表示丙海域。
【小问3详解】
一般情况下,海水的温度越低,密度越大,浮力大,轮船吃水深度越浅;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小,浮力小,轮船吃水深度越深。甲处位于极地附近,海水密度最高,浮力最大,船舶吃水深度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