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龙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淮北市龙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5 21:45:24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地理
一、选择题
1965年地质学家在果湖城西龟山发现了一种小型鱼龙(巢湖鱼龙)化石(如图所示),巢湖鱼龙生活在恐龙大面积出现的初期阶段,是当时的“海洋霸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巢湖鱼龙生活在( )
A. 二叠纪 B. 三叠纪 C. 志留纪 D. 白垩纪
2. 巢湖鱼龙生活的地质年代( )
A. 蕨类植物繁盛 B. 联合古陆形成 C. 是主要的成煤期 D. 两栖动物开始出现
2018年初春,北京延庆一停车场出现了近千个排列整齐,大小相近,白色的“馒头”状的小雪堆。每个“雪馒头”都位于一块方砖的正中央。该停车场的方砖中间凹陷,无积雪时可露出土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说明冬天的降雪对于农作物越冬有利,关于冬雪对越冬作物的好处,描述正确的是( )
A. 冬雪覆盖地面时可反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低可冻死害虫
B. 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保温作用
C. 冬季部分积雪融化可使土壤含水量增加,缓解一年中主要的旱情
D. 覆盖的冬雪融化后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4. 关于“雪馒头”的形成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A. 地砖中心凹陷,比地砖四周更容易积雪
B. 泥土温度比地砖表面气温高,积雪融化较慢
C 泥土较地砖比热容大,升温慢,积雪融化慢
D. 地砖比泥土传导地热速度快,积雪融化更快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参加“地理模拟实验设计”大赛时,利用烧瓶、玻璃导管、酒精灯、玻璃板、冰块和托盘等材料设计出“海陆间水循环模拟实验”装置(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所示“海陆间水循环模拟实验装置”中( )
A. 甲环节模拟海面降水 B. 乙环节模拟海水蒸发
C. 丙环节模拟地面蒸发 D. 丁环节模拟太阳辐射
6. 有同学质疑该装置无法完整模拟“海陆间循环”过程,是因为其缺失了( )
①下渗环节 ②地下径流环节 ③地表径流环节 ④植被蒸腾环节 ⑤海水蒸发环节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每年2月下旬,辽东湾长兴岛附近会有大量流冰堆积,形成极富特色的莲叶冰,吸引大量游客来此观看。莲叶冰是由于海冰块彼此互相碰撞,边缘略向上隆起,漂浮在起伏的海面上形似一朵朵圆盘的“莲叶”而得名。下面左图甲处为长兴岛位置示意图,右图为莲叶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海冰块形成类似圆盘的“莲叶”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洋流 B. 盐度 C. 气温 D. 海浪
8. 该区域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开采海冰,主要原因是( )
A. 海冰中盐分高,难以利用 B. 沿岸地区水资源充足,市场需求量小
C. 海冰开采季节性强,成本高 D. 采冰会造成环境破坏,海水盐度降低
“十二使徒岩”是2000万年以来,来自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而形成,位于某国东海岸。目前,原来的“十二使徒”只余下七个。下图为“十二使徒岩”景观和“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9. 结合材料推测“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是( )
A. 海蚀洞穴——海蚀拱桥——拱桥倒塌 B. 海蚀拱桥——海蚀洞穴——拱桥倒塌
C. 拱桥倒塌——海蚀洞穴——海蚀拱桥 D. 海蚀洞穴——拱桥倒塌——海蚀崖
10. 原来“十二使徒岩”现在只余下七个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溶解石柱 B. 强烈的海风吹倒石柱
C. 海浪侵蚀石柱根基倒塌并破碎 D. 海平面上涨淹没石柱
下图为某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示地貌最可能是( )
A. 岩溶地貌 B. 风积地貌 C. 河流地貌 D. 风蚀地貌
12. 图示地貌可能出现在我国( )
A 河西走廊 B. 浙闽丘陵 C. 成都平原 D. 云贵高原
骆驼刺是落叶草本植物,茎上长着刺状的坚硬小绿叶,如图为骆驼刺。完成下面小题。
13. 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 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 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 气候干旱,日较差大 D. 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14. 骆驼刺所在区域的主要植被是( )
A. 温带草原 B. 温带荒漠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热带草原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预警在地震波到达前通过手机、应急广播等方式,提前几秒至几十秒向用户发出地震警报。下图为兰州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15. 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 地核 B. 地幔 C. 软流层 D. 岩石圈
16. 监测此次地震受灾情况,主要应用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 B. 北斗导航系统 C. 全球定位系统 D. 地理信息系统
二、综合题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郑州曾经热岛效应非常显著,降水较少的春季热岛效应更明显。下垫面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大。热岛效应会对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为减缓热岛效应的影响,各地也在积极寻找对策。下图为2004年-2020年郑州市白天的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
(1)BCDE四地中可能为郑州市中心城区的是____。
(2)近地面D地的实际风向是____。
(3)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说明热岛效应春季最强自然原因。
(4)从下垫面角度提出两条缓解热岛效应的合理性建议。
18. 读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是世界自然遗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等等。在桂林山水中又以漓江流经阳朔的那一段最为美丽,故而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誉。下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形图和桂林山水景观图。
(1)桂林喀斯特地貌广布的条件有哪些?
(2)你是如何理解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美丽画卷的?
(3)喀斯特地貌对桂林经济发展的利弊有哪些影响?
19. 读植被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天然植被的是____和____,属于人工植被的是____和____。
(2)乙类植被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3)指出丙类植被的叶片特征及其作用。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地理
一、选择题
1965年地质学家在果湖城西龟山发现了一种小型鱼龙(巢湖鱼龙)化石(如图所示),巢湖鱼龙生活在恐龙大面积出现的初期阶段,是当时的“海洋霸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巢湖鱼龙生活在( )
A. 二叠纪 B. 三叠纪 C. 志留纪 D. 白垩纪
2. 巢湖鱼龙生活的地质年代( )
A. 蕨类植物繁盛 B. 联合古陆形成 C. 是主要的成煤期 D. 两栖动物开始出现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恐龙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巢湖鱼龙生活在恐龙大面积出现的初期阶段,应生活在三叠纪,B正确。二叠纪、志留纪属于古生代,AC错。白垩纪恐龙已经大面积出现,D错。故选B。
【2题详解】
巢湖鱼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也是主要的成煤期,C正确。蕨类植物繁盛于晚古生代,联合古陆形成于古生代,两栖动物开始出现在晚古生代晚期。故选C。
【点睛】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的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变化: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可用首字“太元古中新”记忆)。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 鱼类时代 → 两栖动物时代 → 爬行动物 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018年初春,北京延庆一停车场出现了近千个排列整齐,大小相近,白色的“馒头”状的小雪堆。每个“雪馒头”都位于一块方砖的正中央。该停车场的方砖中间凹陷,无积雪时可露出土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说明冬天的降雪对于农作物越冬有利,关于冬雪对越冬作物的好处,描述正确的是( )
A. 冬雪覆盖地面时可反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减少,气温低可冻死害虫
B. 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保温作用
C. 冬季部分积雪融化可使土壤含水量增加,缓解一年中主要的旱情
D. 覆盖的冬雪融化后可以大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4. 关于“雪馒头”的形成原因,解释合理的是( )
A. 地砖中心凹陷,比地砖四周更容易积雪
B. 泥土温度比地砖表面气温高,积雪融化较慢
C. 泥土较地砖比热容大,升温慢,积雪融化慢
D. 地砖比泥土传导地热速度快,积雪融化更快
【答案】3. B 4. C
【解析】
【3题详解】
冬雪覆盖地面时可反射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低,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而不是吸收太阳辐射减少,A错误;冬雪覆盖可以减少土壤热量的散失,阻挡雪面上寒气的侵入,起到类似棉被的保温作用,故B正确。一年中主要的旱情出现时间可能在春、夏甚至秋,但冬季因越冬作物基本不生长状态,旱情并不严重,C不符合题意。覆盖的冬雪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也不能提高土壤肥力,D不符合题意。故选B 。
【4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停车场的方砖中间凹陷,无积雪时可露出土地”可知,中间泥土较地砖比热容大,升温慢,积雪融化慢,形成雪馒头,C正确;与地砖中心凹陷,比地砖四周更容易积雪无关,A错误;若泥土温度比地砖表面气温高,积雪融化应较快,B错误;地砖与泥土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而不是地热,D错误;故选C。
【点睛】冬季积雪的作用:保温、冻死冬虫卵、春季融化提供水源。
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参加“地理模拟实验设计”大赛时,利用烧瓶、玻璃导管、酒精灯、玻璃板、冰块和托盘等材料设计出“海陆间水循环模拟实验”装置(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所示“海陆间水循环模拟实验装置”中( )
A. 甲环节模拟海面降水 B. 乙环节模拟海水蒸发
C. 丙环节模拟地面蒸发 D. 丁环节模拟太阳辐射
6. 有同学质疑该装置无法完整模拟“海陆间循环”过程,是因为其缺失了( )
①下渗环节 ②地下径流环节 ③地表径流环节 ④植被蒸腾环节 ⑤海水蒸发环节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图示为“海陆间水循环模拟实验”,则读图并结合所学可知,酒精灯加热模拟太阳辐射(丁);烧瓶中的水被酒精灯加热,变成水蒸气,模拟海面蒸发过程(丙);然后水蒸气在导管中运动到玻璃板下方,模拟水汽输送环节(乙);玻璃板上放置冰块,所以玻璃板温度较低,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板后凝结成水滴下落到托盘上,模拟陆地降水过程(甲);托盘中的水汇聚,模拟地表径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题详解】
读图可知,托盘不渗水,缺少下渗环节,形不成地下径流;此外,没有绿色植物参与,无法模拟出植被蒸腾,所以缺失了3项;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图示模拟出了海水蒸发、地表径流,则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水循环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及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基本环节。
每年2月下旬,辽东湾长兴岛附近会有大量流冰堆积,形成极富特色的莲叶冰,吸引大量游客来此观看。莲叶冰是由于海冰块彼此互相碰撞,边缘略向上隆起,漂浮在起伏的海面上形似一朵朵圆盘的“莲叶”而得名。下面左图甲处为长兴岛位置示意图,右图为莲叶冰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图中海冰块形成类似圆盘的“莲叶”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洋流 B. 盐度 C. 气温 D. 海浪
8. 该区域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开采海冰,主要原因是( )
A. 海冰中盐分高,难以利用 B. 沿岸地区水资源充足,市场需求量小
C. 海冰开采季节性强,成本高 D. 采冰会造成环境破坏,海水盐度降低
【答案】7. D 8. C
【解析】
【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莲叶冰由于海冰块彼此互相碰撞,边缘略向上隆起",形成类似圆盘"莲叶"状,导致海冰块彼此碰撞的最主要因素是海浪引起的海面起伏,D正确。跟洋流、盐度和气温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
【8题详解】
海水在结冰过程中会析出盐分,海冰作为淡水资源开发的潜力很大,市场需求量大,AB选项错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目前渤海海岸地带冬冬季结冰期短、冰层薄,海冰资源数量有限,产量小,目前的技术还不成熟、开发成本高,C正确。对海冰的开采,会造成海洋环境的破坏,且会不断增加海水的盐度,出于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日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海冰,D错误。故选C。
【点睛】海水在结冰过程中会析出盐分,海冰作为淡水资源开发的潜力很大,在气温低于﹣4°℃的条件下,辽东湾每年可采冰7.4-13次,渤海湾可采冰3.7-7.4次,莱州湾可开采1.9-3.7次。
“十二使徒岩”是2000万年以来,来自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而形成,位于某国东海岸。目前,原来的“十二使徒”只余下七个。下图为“十二使徒岩”景观和“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图。完成下面小题。
9. 结合材料推测“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是( )
A. 海蚀洞穴——海蚀拱桥——拱桥倒塌 B. 海蚀拱桥——海蚀洞穴——拱桥倒塌
C. 拱桥倒塌——海蚀洞穴——海蚀拱桥 D. 海蚀洞穴——拱桥倒塌——海蚀崖
10. 原来的“十二使徒岩”现在只余下七个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与海水发生化学反应溶解石柱 B. 强烈的海风吹倒石柱
C. 海浪侵蚀石柱根基倒塌并破碎 D. 海平面上涨淹没石柱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结合所学海岸地貌知识可知,松软石灰岩的悬崖被海浪侵蚀,先形成海蚀洞穴;海蚀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在外力作用下进一步被侵蚀,拱桥倒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故选A。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石柱数量减少的原因是由于海浪长期侵蚀石柱,石柱的根基不断变细,不稳固,导致石柱倒塌并破碎,C正确;海水对石灰岩石柱有一定的溶蚀作用,但不会使石灰岩石完全溶解,A错误;材料中说目前,原来的“十二使徒”只余下七个,说明过程是缓慢进行的,不是强烈的海风吹倒的,B错误;如果是海平面上涨淹没的石柱,那么十二个岩柱都应该被淹没,D错误。故选C。
【点睛】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干旱、半干旱区是风力作用;湿润、半湿润地区是流水作用;高山地区是冰川作用;沿海地区是海浪作用。
下图为某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示地貌最可能是( )
A 岩溶地貌 B. 风积地貌 C. 河流地貌 D. 风蚀地貌
12. 图示地貌可能出现在我国( )
A. 河西走廊 B. 浙闽丘陵 C. 成都平原 D. 云贵高原
【答案】11. D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貌为细的砂砾被风吹走形成的风蚀洼地,风蚀洼地是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形成的宽广而轮廓不大明显的、成群分布的洼地,属于风蚀地貌,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题详解】
根据上一问分析可知,该地貌为风蚀地貌,风蚀地貌主要是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形成,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选项中的河西走廊符合,而浙闽丘陵、成都平原、云贵高原均位于我国南方湿润地区,风蚀地貌不典型,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风力地貌:风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所形成的地貌。包括风沙地貌和黄土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气候区,即在副热带高压区(南、北纬15°-35°),如北非撒哈拉和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等地,或温带内陆区(北纬35°-50°),如苏联的中亚,我国西北和美国西部等。
骆驼刺是落叶草本植物,茎上长着刺状的坚硬小绿叶,如图为骆驼刺。完成下面小题。
13. 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 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 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 气候干旱,日较差大 D. 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14. 骆驼刺所在区域的主要植被是( )
A. 温带草原 B. 温带荒漠 C. 温带落叶阔叶林 D. 热带草原
【答案】13. C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图中显示,骆驼刺植株不高,根系发达,叶片呈刺状,这是为了适应水分条件差的沙漠地区的形态特征,因此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日较差大,C符合题意;骆驼刺不能反映当地地形平坦,排除A;骆驼刺反映的沙漠环境不具有土壤肥沃特征,不具有水源充足特征,排除BD。故选C。
【14题详解】
根据前面分析可知,骆驼刺是一种温带沙漠地区的植物,温带沙漠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属于温带荒漠植被,当地水分条件很难形成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当地热量和水分条件很难形成热带草原,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植被形态对环境的适应性:植被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主要从根、叶、茎分布特点、植被形态、生长速度等方面分析植被是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尤其是恶劣环境)特点的。如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茎粗壮,储水量大;茎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气温暖季短或雨季短。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预警在地震波到达前通过手机、应急广播等方式,提前几秒至几十秒向用户发出地震警报。下图为兰州某市民手机收到的地震预警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15.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核 B. 地幔 C. 软流层 D. 岩石圈
16. 监测此次地震受灾情况,主要应用的地球空间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 B. 北斗导航系统 C. 全球定位系统 D. 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且在陆地,故震源深度位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因此此次震源位于岩石圈,D正确,排除ABC。故选D。
【16题详解】
监测此次地震受灾情况,可以应用遥感技术,能迅速获得受灾的实时信息,受灾的程度及大致分布等,A正确;北斗导航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是定位功能,BC错误;地理信息系统不能获取信息,D错误,故选A。
【点睛】地理信息系统(GIS):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它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包括大气层)空间中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遥感(RS):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作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一种结合卫星及通讯发展的技术。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
二、综合题
17.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郑州曾经热岛效应非常显著,降水较少的春季热岛效应更明显。下垫面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大。热岛效应会对生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为减缓热岛效应的影响,各地也在积极寻找对策。下图为2004年-2020年郑州市白天的热岛效应的空间分布。
(1)BCDE四地中可能为郑州市中心城区的是____。
(2)近地面D地的实际风向是____。
(3)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说明热岛效应春季最强的自然原因。
(4)从下垫面角度提出两条缓解热岛效应的合理性建议。
【答案】17. E 18. 西北风/偏西风
19. 春季多晴天/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城区下垫面吸收的热量多,产生的地面辐射更多,与郊区温差更明显,热岛效应强。
20. 增加绿化或水体面积(绿化楼顶、绿化墙壁等);增加地面反射率;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
【解析】
【分析】本题以城市热岛效应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应用、热力环流的成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据材料可知,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郑州曾经热岛效应非常显著;据图例强热岛区分布可知,E地热岛效应显著。所以,BCDE四地中可能为郑州市中心城区的是E。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D为强冷岛区,近地面气温低,气流垂直下沉,形成高压;E为强热岛区,近地面气温高,气流垂直上升,形成低压。在水平方向上,D和E之间存在着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由D指向E,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偏西风)。
【小问3详解】
春季降水量较少,多晴朗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太阳辐射强,城区下垫面比热容较小,吸收的热量多,产生的地面辐射更多,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多,气温高,与郊区温差更明显,热岛效应强。
【小问4详解】
可从减小升温幅度或加快散热的角度进行分析。增加绿化或水体面积,改变城区下垫面的种类,提高城区下垫面比热容;增加地面反射率,减小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降低地表的温度;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和道路,建设城市通风廊道,快速扩散城市生产生活产生的废热。
18. 读我国某区域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桂林山水是对桂林旅游资源的总称,是世界自然遗产。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所指的范围很广,项目繁多。桂林山水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包括山、水、喀斯特岩洞、石刻等等。在桂林山水中又以漓江流经阳朔的那一段最为美丽,故而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誉。下图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形图和桂林山水景观图。
(1)桂林喀斯特地貌广布的条件有哪些?
(2)你是如何理解桂林“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美丽画卷的?
(3)喀斯特地貌对桂林经济发展的利弊有哪些影响?
【答案】(1)桂林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河流众多;该地区石灰岩广布。
(2)桂林山地和丘陵众多,植被覆盖率高,所以山青;该地区降水丰富,河流众多,含沙量小,河水清澈,所以水秀;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典型,且广布,地上多峰林景观,地下多溶洞景观,所以洞奇、石美。
(3)有利:独特的地貌形态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不利:喀斯特地貌的土层薄,肥力低,对农业生产不利;该地貌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等。
【解析】
【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喀斯特地貌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小问1详解】
桂林位于广西,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降水丰富,河流众多,流水溶蚀作用较强;该地区石灰岩广布,石灰岩为可溶性岩石。
【小问2详解】
桂林山地和丘陵众多,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植被覆盖率高,所以山青;该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众多,且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河水清澈,所以水秀;该地区石灰岩广布,喀斯特地貌典型,地上多峰林景观,地下多溶洞景观,所以洞奇、石美。
【小问3详解】
喀斯特地貌区地上多峰林景观,地下多溶洞景观,旅游资源丰富,独特的地貌形态有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喀斯特地貌流水溶蚀作用强,土层浅薄,肥力低,不利于农业生产;该地貌地下暗河和溶洞发育多,地表水渗漏现象严重,不利于当地水利工程的建设。
19. 读植被景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天然植被的是____和____,属于人工植被的是____和____。
(2)乙类植被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3)指出丙类植被的叶片特征及其作用。
【答案】19. ①. 乙 ②. 丙 ③. 甲 ④. 丁
20. 四季开花;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有茎花和板根等现象。
21. 特征:枝叶退化为针状;成因:适应干旱寒冷的环境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植被景观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类型、植被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图文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技能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乙为热带雨林,丙为亚寒带针叶林,属于天然植被;甲为苹果树,丁为柑橘树,属于人工植被。
【小问2详解】
乙图植被为热带雨林,可四季开花;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有茎花和板根等现象。
【小问3详解】
丙为亚寒带针叶林,由于地处纬度高,气温低,气候寒冷,热量不足,植物为了适应寒冷的环境,树叶退化为针状,来抗寒抗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