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3张PPT。左忠毅公逸事方 苞谥号尊称 逸事,散失没有经正史流传的事迹。这类文章不像正史作传那样全面叙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从一生行事中选取一小部分来表现人物。
逸事 ,也作“轶事”或“佚事”。 左公,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别名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明朝桐城人(安徽省桐城县)。明神宗时进士,官封中书舍人,因参予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又指控魏死党之一贪赃一案,致使魏及其党羽十分恼恨,后被魏忠贤指使党羽罗织罪各而下狱,被折磨惨死在狱中,死时51岁。直到崇祯即位,杀了魏忠贤,左的冤案才得以昭雪,追赠谥号为“忠毅”。
所谓“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依据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方苞,字灵皋,号望溪,人称望溪先生。清代安徽桐城人。与刘大櫆、姚鼐并称为“桐城三大家”,为三大家之首,桐城派创始人。著名散文家。 桐城文庙方苞与桐城学派方苞是清代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为文讲究“义法”:
“义”即“言有物”,也就是以宣扬理学道统为宗旨的思想内容 。
“法”即“言有序”。也就是写文章的种种法则和规矩 。
“义法”说,成为桐城派文论体系的核心内容。
语言风格追求“雅洁”。写作技巧上有可供借鉴之处,但内容一般是宣传封建礼教,鼓吹程朱理学 。读准字音:
貂(diāo) 京畿(jī) 瞿然(jù)
阉(yān) 防(fáng)伺(sì) 炮(páo)烙(luò) 草屦(jù) 长镵(chán) 眦(zì)
支拄(zhǔ) 噤(jìn) 以语(yù)人
蕲(qí) 奉檄(xí) 更(gēng)休
幄幕(wò) 蹲踞(jù) 迸(bèng)落
铿然(kēng)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唯此生耳。”视学:任学政。学政,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京畿: 京城地区。畿,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
视学京畿: 省略介词“于”
风雪严寒:
刮着风,下着雪 名词作动词
从数骑出: 从,“使……跟从”
微行: 隐藏身份出行
为掩户: 省略代词“之”
叩之寺僧:省略介词“于” 叩,询问
则史公可法也: 则, 原来是 判断句瞿然注视:瞪大眼睛仔细看着
面署第一:当面,名作状
召入,使拜夫人 : 省略代词“之”
碌碌:平庸无能
先父曾经说过,同乡的前辈左忠毅公在京城一带担任主考。一天,风雪交加,气候寒冷,(他)带着几个骑马的卫士,打扮成平民出去访察,进入一座古庙,廊下小屋里一个书生伏在书桌上睡着了,他的文章刚写成草稿。左公看完了,就脱下貂皮袍子盖在书生身上,又给他掩上门。(他)问庙里的和尚,才知书生叫史可法。到考试时,官吏喊到史公的姓名,左公睁大眼睛注视着,等交上考卷,就当面批他为第一名。又召到内宅,让他拜见左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平庸无能,日后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只有这个年轻人了。”
译文参考(第1节)左光斗勤于国事,发现并选拔人才。第一节记述了左忠毅公的什么逸事呢?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及左公下厂狱: 被动句
朝夕狱门外: 从早到晚,名作状。省略“候于”
逆阉: 逆叛的太监,这里指魏忠贤
虽家仆不得近: 靠近、接近。 形容词作动词
被炮烙: 遭受
卒感焉: 被动句
手长鑱: 手拿、手持。名词作动词
引入: 省略代词“之”
微指: 悄悄(暗暗)指着则席地倚墙而坐:
把……当作席子 意动用法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上前、向前。 名词作动词
汝复轻身而昧大义:
轻视, 不明 形容词作动词
已矣:完了,已,停止。
语人:告诉别人。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判断句 到左公被关进东厂的监狱,史可法从早到晚守在狱门外,逆贼太监(魏忠贤)防守监视得很严,即使是家里的仆人都不得接近。过了一段时间,听说左公受了烙铁烧烤的酷刑,早晚间即将死去,(史公就)拿了五十两银子,哭着找管牢的狱卒商量,狱卒被感动了。一天,让史可法换上破衣服,穿上草鞋,背着筐子,手拿长铲,装成清扫垃圾的人,把史公带进去。悄悄地指点左公所在的地方。(左公)正靠着墙坐在地上,面部、额头都烧得焦烂辨不清模样,左膝以下的筋骨都脱落了。史公上前跪下抱着左公的膝盖呜呜咽咽地哭着。左公辨出他的声音,但是眼睛却睁不开,于是使劲抬起手臂,用手指拨开眼眶,眼光如火炬一般,发怒地说:“无能的奴才!这是什么地方?你却跑来!国家的事情糟糕到如此地步,我老头子已经完了,你再轻生不明大义,国家的事谁能支撑?还不赶快离开,不要等坏人来了构成罪名陷害,我现在就打死你!”于是摸索着地上的刑具,做出要投击的姿势。史公闭口不敢作声,快步走了出去。后来他常常流着眼泪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说:“我老师的肺肝都是铁石铸成的啊。”译文参考(第2节)课文第二节记叙了左光斗的哪些逸事?
左光斗为阉党陷害,身陷囹圄而坚强不屈。 试背第二段 及左公 ,史 。逆阉 ,虽 。久之,闻 , , , ,卒感焉。一日, , ,背筐, ,为除不洁者,引入。 , , ,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而 ,乃 , ,怒曰:“ ! ,老夫已矣, , ?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 !”因 。史 ,趋而出。后常 ,曰:“ ,皆 也。” 在课文前两段的叙事中,作者用了什么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刻画左光斗的形象?
分别运用动作、语言、肖像等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微行入古寺 解貂覆生…… 面署第一 奋臂拨眦 摸械投击 深入民间
为国觅才善于发现人才
爱护人才
大胆选拔人才忠心为国
既忠且毅语言描写“吾诸儿碌碌……” 一心为公,
提掖后人“……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忧国如焚,
悲辞慷慨 肖像描写面额焦烂 忠贞不屈
大义凛然目光如炬 心怀国家
毫不颓唐 小结 前两节通过叙述左光斗为国选才和狱中忧国的两则逸事,表现了他知人善用的远见卓识和为国除奸、威武不屈的光辉形象,赞扬了他既忠且毅的爱国精神。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出没蕲、黄、潜、桐间:一带
以凤庐道奉檄守御:凭……身份
辄:就
更休:轮流休息
振:抖动
或劝以少休:通“稍”,稍微
躬造:亲自到
与先君子善:要好
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在蕲州、黄州、潜山、桐城一带出没,史公以凤庐道身份奉命守卫这一带地区。每当有了警报,(他)就几个月不睡觉,让将士们轮流休息,自己却坐在
帐幕外,选择十几个健壮的士兵,让两个人蹲着,自己靠着他们的背,过一段时间再轮换。每当在寒冷的夜晚站起身来,抖动衣裳,战甲上的冰霜散落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有人劝他稍加休息,史公说:“我上怕对不起朝廷,下怕对不起我的老师啊!”
史可法统率军队来往经过桐城,一定要亲自到左公家中,向左公的父母请安,到堂上拜见左夫人。
我的同族老前辈方涂山,是左公的外甥,与我父亲要好,(他说)关于狱中的一些话,是亲自听史公讲的。译文参考(第3、4节)第三、四、五节记述的是左忠毅公的事情吗?
第三节:写史可法的忠勤职守。
第四节:写史可法躬造左公府第, 敬事长辈。
第五节:补写由来,左公逸事真实可信。
课文题目是“左忠毅公逸事”,但为什么从第三段开始就笔锋一转,反而去写史可法的相关事迹? 明写史,暗写左,写史的忠勤职守,正是在表现左的言传身教对史的影响,从侧面丰富了左的形象。例如,史的“数月不就寝”照应左在“严寒”天视学;
史“甲上冰霜落”,照应左在狱中伤痛万状的刚毅谋国。
史的“下恐负吾师也”一语,点透了和主题的关系。
从史可法的不忘师恩,可知左光斗爱惜人才,唯贤是亲,唯贤是用的可贵见识。
探视牢狱
显示师恩之重。史公朝夕守候狱门外,重金贿赂狱卒,乔装更衣探监,抱膝呜咽痛哭。这些笔墨从现象上看是报答恩师之举,实际上写左公恩重如山。他将史可法举于贫士之间,委以国家重任,待如子侄之亲,史可法才会有如此父执之礼。
狱中被斥后
显示师威之重。在左公怒斥下,史可法“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反衬了左光斗的威严。“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表现左光斗珍惜国家人才,胜过自己性命的高贵品德。寻找出§2明写史,暗写左的地方,并加以分析。探视牢狱 显示师恩之重
狱中被斥 显示师威之重
勤于职守 验证恩师识才
史可法果然不负恩师厚望,为国事勤苦辛劳,达到“废寝”的程度,他说:“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这与首段左公言“他日继吾志者,唯此生耳”相照应。由此可见左公目光敏锐,具有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
本文描写了2个人物,一为左光斗,一为史可法。写左光斗是核心,写史可法是为了烘托左光斗。文中有许多笔墨落笔于史可法,而归意于左光斗。
史可法与左光斗两个形象相映生辉,越是描写史可法,越是辉映出左光斗,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正面 左忠毅公
慧眼识英才
仗义斥门生
侧面 史可法公
寒夜守帷幕
躬造左公第师之楷模生之传承结构特点不辞辛苦,为国选才身陷狱中,心系国事恪尽职守,恐负师恩补写由来,真实可信躬造府第,敬事长辈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以“才”贯穿全篇:
觅才——惜才——选才——誉才——护才——验才选材详略得当,组材合理有序 本文怎样通过行动、语言、肖像的刻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的? 草: 文方起草
敝衣草屦 微: 微行入古寺
微指左公处
更: 使史更敝衣
使将士更休
第: 即面署第一
必躬造左公第
语: 述其事以语人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初稿,草稿
草鞋 隐藏自己的身份改装
悄悄的 改变,更换
轮流 表次序的词头
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 告诉
言论,话课堂练习 1、一词多义2、本文行文严谨,请找出既能表现文章的题旨,又能表现文章内在联系前后相互呼应的一组句子。 ( )
A.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B.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侯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C.他日继吾志事——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C3.下列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涕泣”,反映史可法极度悲痛。“卒感焉”,反映其感情深厚、真诚,并暗示有进狱探视的可能。
B.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写左公形象,反映逆阉的残酷狠毒与忠奸邪正不两立的社会现实。
C.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
左光斗不理解史可法来探狱的心意,所以,狠狠地斥责他“昧大义”,这是左光斗在教育史可法要以大义为重。
D.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
这一方面表现左光斗的急切心情,另方面也表现出左光斗对史可法的怜惜与爱护。C小结:
忠毅为左光斗的谥号,全文以此为核心,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忠心爱国,刚毅坚韧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形象。先贤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大义和人生大义至今感染我们、影响我们。思考题
1、作者如何通过正面描述左光斗两件事来展现他的精神风貌的?
2、为什么全文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史可法?
3、忠毅的核心是什么?楷模、传承的核心是什么?迁移练习
杨涟劾魏忠贤,光斗与其谈,又与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薇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胸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群小恨不已,复构文言狱,入光斗名,遣使往逮。父老子弟拥马首号哭,声震原野,缇骑亦为雪涕。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诏,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容城孙奇逢者,节侠士也,与定兴鹿正以光斗有德于畿辅,倡议醵金,诸生争应之。得金数千,谋代输,缓其狱,而光斗与涟已同日为狱卒所毙,时五年七月二十有六也,年五十一。思考:作者为何详细记叙孙奇逢等人筹钱缓狱的行动? 梅花岭记 全祖望
顺治二年乙酉四月,江都围急。督相史忠烈公知势不可为,集诸将而语之曰:“吾誓与城为殉,然仓皇中不可落于敌人之手以死,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者?”副将军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当以同姓为吾后。吾上书太夫人,谱汝诸孙中。
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诸将果争前抱持之。忠烈大呼德威,德威流涕,不能执刃,遂为诸将所拥而行。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忠烈乃瞠目曰:"我史阁部也。"被执至南门,和硕豫亲王以先生呼之,劝之降。忠烈大骂而死。初,忠烈遗言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至是,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扩展阅读 或曰:"城之破也,有亲见忠烈青衣乌帽,乘白马,出天宁门投江死者,未尝殒于城中也。"自有是言,大江南北遂谓忠烈未死。已而英、霍山师大起,皆托忠烈之名,仿佛陈涉之称项燕。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问曰:"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孙公答曰:“经略从北来,审知故松山殉难督师洪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承畴大恚,急呼麾下驱出斩之。
呜呼!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何必出入世之面目?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即如忠烈遗骸,不可问也,百年而后,予登岭上,与客述忠烈遗言,无不泪下如雨,想见当日围城光景,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是不必问其果解脱否也,而况冒其未死之名者哉?
……梅花如雪,芳香不染。 ……作业:
1、联系自己所了解的左光斗、史可法的情况,写一段介绍他们俩人情况的文字并就他们的言行和精神发表评论。
2、根据二人的情况拟订一幅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