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
(习作指导)
风俗:特定区域、特定人群沿袭下来的风气、礼节、习惯等的总和。
离家三里路,别是一乡风
离家三里路,别是一乡风
冬至
江南
北方
西北
离家三里路,别是一乡风
上梁
资料
天津风俗
破五
正月十六遛百病
正月二十五填仓
二月二龙抬头
逛庙会
咬秋
......
请你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你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如果是介绍一种风俗,写之前,先查阅资料或问问长辈,深入了解这种风俗,想一想这种风俗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可以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在介绍的时候,可以适当写写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如果是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则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阅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
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表达出来。
特点:隆重、热闹、喜庆
腊八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详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三 所有人为过年作准备
腊月二十三 祭灶王、吃糖 详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贴春联、扫房、预备年货
除夕 吃团圆饭、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守岁 详
正月初一 拜年、逛庙会 详
正月初六 铺户开张、放鞭炮
元宵节 赏灯、吃元宵 详
正月十九 春节结束
北京的春节
文章的详略是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来决定的
我来帮你定详略
彝族火把节
写作意图
写作重点
了解风俗
火把节的流程:祭火、传火、送火
历史底蕴
节日传说、史料记载
深刻认识
发展沿袭、文化内涵和传承等
我来帮你定详略
逛庙会
写作意图
反映人们生活的欢乐、祥和。
重点介绍
庙会场面(街道的布置、风俗小吃、民间艺人的表演、逛庙会的人们)
亲身感受
简单介绍
风俗来历
我来帮你定详略
幸福到了
写作意图
简单介绍(起因)
重点介绍(经过)
简单介绍 (结果)
表现“倒贴福字”的风俗寓意着吉祥幸福之意
五岁那年的春节,家里张贴吊钱儿、窗花和“福”字
发现“福”字贴倒了 吃惊、兴奋
告诉奶奶“福”倒了 奶奶笑却置之不理 疑惑不解
告诉妈妈“福”倒了 妈妈笑却闭口不答 焦急而疑惑
告诉大家“福”倒了 家人不约而同地笑了 懊恼
奶奶揭示原因:倒贴“福”字取谐音,被小孩子说出更加吉利
课后作业
我介绍的风俗是( )
写作意图
我参加的一次风俗活动是
( )
重点介绍
简单介绍
请你静下心来,利用“习作单”先列一列写作提纲,再完成习作。
细致描绘
火炽而美丽
写出变化
迫不及待
狡黠 天真
急切 渴望
惊异
自身感受
不大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出锅嘞!”人群立刻开始骚动。小孩子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挽起衣袖,围着石臼,拿着木槌,一边转一边舂糯米粉。淘气的孩子们也会乘机上前,你敲一下,我捶一下。可他们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脸上,就变成了小花脸儿。
场面描写
我来帮你写具体
二月二“煎龙鳞”
我将买来的焖子切成1厘米厚的小方块儿。然后,点火热锅,锅里倒入油,烧热,再将切好的焖子放入锅内。我特意将火调小,避免煎糊。不一会,焖子就煎成透明色。然后,我将它翻过来,继续煎。待两面都煎成金黄色了,我将它装入盘子里,浇上调料。一盘香喷喷的煎焖子就做好了!
调动五官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抓住“色、香、味”的变化来写。
二月二“煎龙鳞”
妈妈刚买来的焖子是一块“方砖”,乳白色的胶体,摸上去也极是光滑弹软。我将刀沾了沾水,将焖子切成一厘米厚的小方块。哈哈,此时,它们像极了我小时候吃的果冻布丁。接着,我点火、热锅、倒油,待油温至五六成热的时候,我将“小果冻”们放入锅中。立刻,伴随着一阵“唰唰”声,锅内便翻滚起细小的波浪,“小果冻”们一边唱着歌,一边颤巍巍地跳起了舞蹈,甚是可爱。随着油温的升高,“小果冻”们逐渐在变色,它们脱去了乳白色的外衣,变得晶莹剔透,继而又换上了一件金黄色的外套。我赶紧将它们翻过来。立刻,它们又重复着唱歌、跳舞、换装。从没想过,煎焖子也煎出了乐趣。待它们彻底变得金黄,我将它们装入盘中,码放整齐。说也奇怪,此时的它们真的像飞龙身上金黄的“龙鳞”。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要吃煎焖子,这是对“懒龙”的惩治呢!待我倒入事先准备好的酱料,搅拌均匀,焖子特有的米香伴着麻酱的醇厚、蒜末的刺激一齐袭来。咬上一口,细腻饱满,溜滑Q弹——这便是二月二“龙抬头”给我的味蕾留下的记忆。
我来帮你改一改
乳白色的胶体
随着油温的升高,“小果冻”们逐渐在变色,
它们脱去了乳白色的外衣,变得晶莹剔透,继而又换上了一件金黄色的外
套。
说也奇怪,此时的它们真的像飞龙身上金黄的“龙鳞”。
课后作业
请你运用今天课上讲到的方法,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争取让读者通过你的习作,感受到你家乡风俗的特点或体会到你参加风俗活动的乐趣。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