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练习题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单选题
1.封建社会中,女性一般被认为是依附于男性而生活的,而在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却被塑造成为了一个充满着独立自主气质且性格复杂的立体女性形象,第 14、15 回中表现了她八面玲珑,不做丈夫附庸,泼辣能干一面的事情是( )
A.协理宁国府 B.弄权铁槛寺 C.毒设相思局 D.资助刘姥姥
2.第十三回中秦可卿通过梦谶向王熙凤预示贾家将“盛筵必散”的时间节点是( )
A.难堪亲友中年别 B.荣辱自古周而复始
C.三春去后诸芳尽 D.风雨梨花寒食过
3.下列对《红楼梦》内容的概述,与原著最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宝玉与黛玉首次相见时,虽从未见过,但因为“木石前盟”,二人都觉如旧识重逢一般。
B.秦可卿向王熙凤托梦嘱咐她:多置办田庄地亩,租金作为祭祀供给;将家塾设在祖茔旁边。
C.贾珍请求王熙凤协理宁府,王熙凤以自己年纪小百般推脱,无奈贾珍苦求,只得应下来。
D.元春元宵夜省亲,看到园子内外富贵风流,多次感慨奢华太过,叮嘱日后不可如此靡费。
4.《红楼梦》中,以花喻人是常见的手法,如“三春去后诸芳尽”,便是指众女儿风流云散的结局。“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中,曹雪芹用不同的花卉暗示了诸多女性人物的命运。下列选项中,人物、花名、花签诗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探春-杏花-日边红杏倚云栽 B.李纨-老梅-竹篱茅舍自甘心
C.宝钗-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 D.黛玉-海棠-莫怨东风当自嗟
5.在作者笔下,《红楼梦》中的人物外貌的描写颇具特色,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下面四则材料分别描写的人物是 ( )
①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
②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③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④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A.探春 林黛玉 王熙凤 贾宝玉
B.宝钗 贾宝玉 王熙凤 林黛玉
C.迎春 林黛玉 王熙凤 贾宝玉
D.迎春 贾宝玉 王熙凤 林黛玉
二、填空题
6.匾额是挂于门屏上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的装饰,横着的匾额或牌匾,竖着的叫对联。《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就有许多匾额对联,它们与建筑物有着密切的关联。请根据对联,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匾额。
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蘼梦也香。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绕堤柳借三蒿绿,隔岸花分一脉乡。
A沁芳亭
B稻香村
C蘅芷清芬
三、问答题
7.阅读下面的文字。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如此介绍凤姐:谁知(贾琏)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说模样又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选自《红楼梦》,有删减)
请根据冷子兴的介绍,结合“林黛玉进贾府”片段或《红楼梦》的其他情节,谈谈你对王熙凤这一人物的看法。
四、语言表达
8.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被评论家称为“青春王国”,请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分析大观园里人物的青春之美。
五、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鸿篇巨制,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高峰。在近几年的整本书阅读研究中,比较受青睐的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一是跨媒介阅读,旨在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作品、戏剧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比较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一是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比如绘制“红楼朋友圈”“群芳谱”,评选“最美丫鬟”等,旨在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写作或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人物关系的把握;一是把教材中规定的六大任务进行分解设计,主要集中在前五回分析,人物形象与人物命运、诗词解读,青春红楼等。
这些教学策略以活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整合能力,却集中在人物品评;从人物入手研读《红楼梦》固然有助于理解主题,但主要人物的主要故事抽取出来之后,无数描写琐碎生活的小情节要如何安放?要如何解读这些大情节、小情节才能贴合主题,助力整体阅读观的发展呢?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当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情节”方面着力不足。在西方叙事学中,从古典情节观到传统情节观,再到经典情节观,都强调情节需要“安排与组织”。情节的安排与组织不可避免承载着创作者意图,或指向人物形象,或指向主题演绎,中国古典小说亦如此。
《红楼梦》情节交错,人物众多,突破了古代小说的线性结构,编织出艺术水平极高的网状结构,加之作为世情小说,情节上少了些惊心动魄,多了些琐碎日常。这种因缺少波澜、多线并行的情节往往被追求阅读速度的学生“嫌弃”,阅读的搁浅甚至放弃是常态。“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也是读者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需关注之处,是进入研讨、鉴赏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中应该先突破《红楼梦》的叙事艺术,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关注情节艺术更有助于学生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更契合整本书阅读的内核。
(苏远勤《叙事艺术:<红楼梦〉整本书有效阅读的支点》,有删改)
材料二
选项 小计(人) 比例
完全未读 11 3.55%
读了一部分 98 31.61%
粗略读完,了解大致情节 145 46.77%
认真读完一遍,情节较熟 40 12.9%
读了不止一遍,情节很熟 16 5.1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10
某中学高一年级对《红楼梦》阅读情况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
材料三
“整本书”的“整”,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是针对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的片段阅读、片面阅读导致的支离破碎的“语文”体验,所提出的一种纠偏正误的补救办法。这对于弘扬我们的母语文化、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十分明显。“语文”原本是一门很美的学科,但不当的应试教学,把完整的美篇碎片成字、词、句,文字的意境、美感就在这样的分解中丧失殆尽。更可怕的是“微时代”带来的微文、微信息,每天都在冲击、充斥我们的视界,我们的阅读能力在方寸视屏中渐趋退化。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带来的是暂时的愉悦与虚假的成就感,无助于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良好习惯。
“整本书阅读”就是要读原著。感受那些文字,读懂整个的故事情节,认识故事中鲜活生动的人物,想象他们的举止言谈,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进而认识当时的社会人生,思考名著的主题,对名著的语言文字做多元化的审美鉴赏。
如何进行《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
首先要确定阅读的内容和重点,还需要设臵阅读任务。任务的构成应该包括:正确地选择版本,通读前言和回目;重点阅读小说的前五回,勾画主要人物关系图表;以两条情节主线为核心,通读相关情节并归类,认识小说的主题;深度阅读关键情节,理解它们在全书中的不同作用;体会主要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征和命运遭际,试做点评;品赏小说的语言,撰写评析短文,或练习仿写。
当然,仅有“阅读”和小写作也还是不够的。新课标该项学习任务的全名可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研讨是增加中学生主体参与和体验难度的重要渠道。什么样的研讨才是有效的?一种好的研讨需要教师课前设计,指导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要求学生小组开展互助式学习、讨论,推举小组代表课堂汇报交流;教师应善于从交流中发现闪光之处,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对那些奇思怪想需要纠偏指误,不能因为学生观点新异,就一概视为“创新思维”予以认同,那显然是更为有害的误导。
(俞晓红《<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理念与实践》,有删减)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充分肯定了跨媒介阅读与创意读写等活动对学生整合能力的强化,也指出了这种方式只集中在人物品评上的不足。
B.不管是西方叙事学还是中国古典小说,都强调情节的“安排与组织”,而时下整本书阅读的研究在这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C.“整本书阅读”必须要读原著。无论是简洁版、连环画版,还是电影、电视剧、戏曲等,都对“整本书阅读”毫无助益。
D.材料三中,强调“整本书阅读”中的一个“整”字,突出的是阅读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否定的是阅读的片段性和片面性。
10.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运用跨媒介阅读教学模式,其目的之一便是通过引入《红楼梦》相关影视、戏剧作品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B.“情节”是小说的核心要素,是初读文本时最感兴趣和最应关注之处,是研讨、鉴赏的基础。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红楼梦》的情节。
C.“微时代”的各种碎片化、浅表化的快餐式阅读,导致人们阅读能力渐趋退化,对养成完整阅读、纵深思考的习惯没有帮助。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对“整本书阅读”推行予以了肯定,也都对当前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及建议。
11.结合材料,对如何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做法的阐述,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引导学生在跨学科融合创作中完成对人物个性和关系的把握,可采取“跨媒介学习视域下的创意读写”的教学模式。
B.教师可以《红楼梦》的叙事艺术为突破点,帮助学生有效把握故事情节,培养长篇小说的阅读策略,发展整体阅读观。
C.要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首先应确定阅读内容和重点,然后再设置阅读任务,最后认真落实,这样就能做好这项工作。
D.在指导学生研讨时,教师可运用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思考,小组互助式学习、讨论,小组代表汇报交流等方式,并注意纠偏指误。
12.从材料二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该结论形成的原因。
13.周汝昌先生认为,“世人看《石头记》,多赞其写大排场,大局面举重若轻,笔力十分可观。我谓雪芹之笔能大能小,大则如屋椽,小则如绣针,大固可观可佩,而小却更觉有情有味”。请你就雪芹之笔“能大能小”各举一例,并作简要说明。
六、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前向王熙凤托梦,说道: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语……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14.这里说的“非常喜事”在小说中指什么?( )
A.群芳夜宴 B.贾母做寿
C.林黛玉进贾府 D.元妃省亲
15.红学家王昆仑对王熙凤的评价是“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请结合《红楼梦》的相关情节,分析王熙凤这一形象为什么令读者的情感如此复杂。
七、语言文字运用
16.许多回目本身就可以当作言辞优雅、意境生动的名联来欣赏。下面选取了《红楼梦》三个回目,请你从中任选一个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加以赏析。
①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
②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③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脂粉香娃割腥啖膳”
八、写作
17.林庚在研究“木叶”时,引述和分析大量诗歌资料来探讨现象背后的道理。这提示了我们研究人文社科知识的方法。请利用下面提供的资料,探究一下古代诗歌中“空”字的意蕴,写一篇150字以上的短文。
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欧阳炯《江城子》:“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C
6.【答案】C;B;A
7.【答案】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①通过衣着,外貌描写,突出其貌美如花,恍若“神仙妃子”,但也透着几分俗气;②伶牙俐齿,情商高,对初次见面的林黛玉嘘寒问暖;③圆滑世故,见风使舵,以一悲一喜来逢迎贾母,讨贾母的欢心,对下人却颐指气使,管理得力
8.【答案】示例:史湘云醉卧芍药丛就展现了青春之美。“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一副美人酣睡图,将史湘云天真娇憨之态与超逸烂漫之姿,淋漓尽致呈现在大众眼前。
【答案】9.D
10.B
11.C
12.结论:大部分同学没有认真读完一遍《红楼梦》(只有少部分同学认真读完了一遍《红楼梦》)。原因:①《红楼梦》情节交错,缺少波澜,人物众多,多线并行,这往往被追求阅读速度的学生“嫌弃”。②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长期的片段阅读、片面阅读而致的支离破碎“语文”体验,让学生9对“整本书阅读”兴趣不高。③“微时代”带来的微文、微信息,让我们的阅读能力在方寸视屏中渐趋退化,让学生厌烦大部头的“名著”阅读。
13.示例:大:①清虚观打醮。打醮当天,贾府门口“车辆纷纷,人马簇簇”,乌压压的站了一街的车,贾母的轿已经走了老远了,门口的下人们还没上完车。如此浩大的场面,不得不让人惊叹贾府的奢华。②秦可卿的葬礼。一个宁国府的长孙媳妇去世,四王八公全部聚集,甚至于,连北静王都是亲自随祭。天子脚下,如此的排场,估计也是屈指可数的了。小:①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中的为凤姐祝寿。如何攒金、如何发放,人有各位主子、各房丫鬟,尤其是尤氏之八面出锋和与凤姐机趣对话,作者不厌其烦,娓娓道来,小中有趣有味。②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对黛玉、熙凤、宝玉的描写。对黛玉外貌的描写,从众人的角度、宝玉的角度;对熙凤、宝玉的出场,从侧面烘托到正面描写,从外貌描写到服饰细描:刺绣般描绘,不厌其烦,小中有趣有味。(分)③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中黛玉对读书问题的回答。先是贾母询问,黛玉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之后听到贾母说迎、探、惜三春没读过什么书,待宝玉问时,她随即改口“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这件小事,作者娓娓道来,尽显林黛玉之聪明、敏感。
【答案】14.D
15.王熙凤人物性格具有多面性。①阴险恶毒。如铁槛寺弄权,逼死尤二姐,为人所不齿,十足惹人厌恨。②但她又那样聪明能干,富有情趣。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赏罚分明,办事利落;调侃贾母额上的包是“盛福寿盛满了”,能说会道,机智幽默。所以这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人物。
16.【答案】①“花解语”指袭人情真意切劝慰宝玉爱惜自己明德上进;“玉生香”指宝黛二人情投意合笑诉情话;此处“花解语”“玉生香”巧用双关生动形象,用叠词“切切”“绵绵”表现人物情感,温馨细腻。
②分别写薛宝钗戏蝶与林黛玉葬花两个情节。薛宝钗雍容华贵,容貌妩媚,体态丰腴,此处以杨玉环代指;因为林黛玉婀娜多姿,外表秀美,姿态轻盈,以赵飞燕代指。这样回目更加幽情含蓄,增添诗意。
③大观园迎来一场瑞雪,如银装素裹的“琉璃世界”,恰巧栊翠庵中红梅怒放,呈现出“白雪红梅”的诗意画面;大家欢聚一堂的时刻,贾宝玉与史湘云一对哥姐欢快地偷烧鹿肉。诗情画意之雅境与偷食“腥膻”之俗景,雅俗共赏,相映成趣。
17.【答案】“空”,一个非常朴素的字眼,但在诗歌中常有不同的意蕴。①抒发对社会人生盛衰无常的慨叹。例如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高阁之中的滕王李元婴现在在什么地方?此地只看见栏杆外的长江水波涛汹涌,不舍昼夜地永恒流淌。又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社会人生是盛衰无常的,唯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②寄寓着壮志未酬的愤懑。例如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报国之志得不到伸张,空有一腔爱国热忱。一个“空”字将诗人壮志未酬的愤懑倾泻而出。③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例如姜夔《扬州慢》,昔日的扬州是“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繁华至极。而今却是“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萧条冷落。又如欧阳炯《江城子》:“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诗人凭吊六朝古迹,怀古而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