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达标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一)最苦与最乐(片段)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1.阅读以上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诸圣( )(2)mǐn rén ( )
2.以上文段中有几个成语,请写出两个成语: 、
(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片段)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3.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文墨: (2)不耻下问:
4.请从以下句子中选出一副仄起平收的对联并按上下联填序号。
①是非自古因欲来 ②虚心竹有低头叶 ③傲骨梅无仰面花 ④苦乐从来随心生
上联: 下联:
(三)太空一日(片段)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5.下面是从以上几个文段中摘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 B.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C.我就不能签字。 D.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二、综合性学习
6.七(1)班准备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1)看下列图片,说说孝的构成和寓意。
(2)小玉为手抄报选了几句名言,可她不知道是否合适,请你帮她指出不适合作为此次手抄报内容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B.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C.事师之犹事父也。(《吕氏春秋》)
D.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诗经》)
不适合作为此次手抄报内容的一句是( ),理由:
(3)小萝同学拟了一副对联,上联为“跪乳羔羊酬母爱”,请你从下面选项中选出最怡当的下联( )
A.感恩莫待催白头 B.离巢乌鸦念反当
C.儿女孝顺报春晖 D.老来自有孝子孙
三、诗歌鉴赏
诗歌赏析,完成小题。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①。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释】①氛垢:雾气和尘埃。
7.诗歌的前三联写出了雨后原野的什么特点?
8.诗歌的尾联运用了衬托手法,显得活泼、生动。试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最苦与最乐》,回答各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无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的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的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⑤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9.文章第一段以一连串的设问开头,有什么作用?
10.认真阅读原文,在已给横线上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贫、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11.文章第四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12.用精练的语言自己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阅读选文,回答文后各题。
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③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④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⑤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⑥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⑦“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⑧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⑨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3.选文第①到⑥段写了一次误会,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不超过12个字)
14.揣摩下面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15.选文第⑤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16.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处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三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于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辞曰:“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固辞,不允。谦性故刚,遇事有不如意,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亨①功不加谦而得世侯,内愧,乃疏荐谦子冕②。诏赴京师,辞,不允。谦言:“国家多事,臣义不得顾私恩。且亨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于公议得乎?臣于军功,力杜侥幸,决不敢以子滥功。”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有删改)
【丙】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注:①亨:人名,指石亨;②冕:人名,指于冕,于谦的儿子。
1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香远益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 B.固辞 固以怪之矣
C.亨功不加谦 大王加惠 D.宜乎众矣 宜多应者
1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国家多事,臣义不得顾私恩。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对三种花象征的不同品性进行了比较,抒发了内心的真实情感。
B.甲文以菊与牡丹衬托莲的品质,乙文中是以石亨的做法衬托于谦的精神。
C.乙文中“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以/裨军国”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D.丙文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之气贯长虹,朗读时结尾要读出磅礴气势。
20.你认为乙文中的于谦可以称为“君子”吗?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你的看法。
21.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能更好地传情达意。请你参照示例,品评丙文语句。
出处 原句 品评
甲文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巧用反问,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乙文 辄拊膺叹曰:“此一腔热血,意洒何地!” 巧用动作和语言描写,将于谦内心无奈和爱国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丙文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阅读《爱莲说》,完成下面小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益: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
23.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4.周敦颐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表现了自己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下面链接材料中龚自珍为什么要写病梅?请结合[背景链接]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资;以歌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来可明诏大号①以绳②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天梅病梅③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歌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④,明告鬻⑤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天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战!
(节选自龚自珍《病梅馆记》)
【注释】①明诏大号:公开宣告,大肆鼓吹。②绳:以一定标准衡量、约束。③夭梅病梅:意思是把梅弄成畸形异状,养成病态。④孤癖之隐:独特的心理癖好。隐,隐衷,内心深处。⑤鬻(yù):卖。
【背景链接】
清朝封建统治者一方面以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选用人才的法定文体,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镇压知识分子。此文写于1839年,正是鸦片战争前夕。
六、名著阅读
25.名著阅读。
(1)《骆驼祥子》中祥子最大的梦想是__________。他风里来雨里去,省吃俭用终于完成了这个梦想,但最终被__________抢走了。
(2)关于《骆驼祥子》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骆驼祥子》是一部京味小说。
B.《骆驼祥子》的语言俗白、亲切。
C.《骆驼祥子》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优秀的长篇小说。
D.《骆驼祥子》的语言是从地道的北京市民口语中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
七、作文
26.朝霞落日、小草树木,本是寻常之物,可是,如果换一种眼光来观察,它们就会变得像人一样具有很多美好的精神品格。描写你喜欢的一物,让人感受到该物的象征意义。150字左右。提示:描写要细致、传神,不要用议论代替描写。
参考答案:
1. zhū shènɡ 悯人 2. 死而后已 仁人志士(悲天悯人,忧民忧国,任重而道远或任重道远) 3. 指写文章,从事文字工作(修润课本的文字或修改文章) 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 4. ② ③ 5.D
6.(1)子女背着父母(构成),要尽心尽力侍奉父母(寓意)。
(2) C 理由:“事师之犹事父也”意思是说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表明对老师的尊重,与本次活动主题无关。
(3)B
7.空旷,清新,秀美 8.生动地写出了初夏田间农忙的欢快、活跃的气氛,衬托出原野的无限生机,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9.以设问开头,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这个观点。 10. 知足 安分 达观 应尽的责任没有尽 11.道理论证;引用古语、俗语,具体、有说服力地论证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12.人人必须尽责任。
13.我们误将梨花妹妹当作梨花。 14.“深深”突出了老人行礼的动作(弯腰幅度之大),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15.插叙;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16.①哈尼姑娘梨花;②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7.D 18.(1)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国家事故繁多(动荡不安)的时候,我遵从道义不能顾及私人的恩惠。 19.C 20.示例:于谦可以称为君子。甲文中莲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代表了清廉自守的君子品性。乙文中,于谦对于皇帝赏赐的住宅坚决推辞,也不接受赐予儿子的高官厚禄,体现了于谦清廉自守的君子品性。
21.巧用对偶和双关的手法,“惶恐”“零丁”一指地名,二分别指:艰难时事,忧惧不安;自己战败被俘,孤苦无依,对仗工整,表达了一腔爱国的悲愤之情。
22.(1)只 (2)更加 (3)少 23.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4.作品以梅喻人,托物言志,通过谴责人们对梅花的摧残,形象地揭露和抨击了清王朝统治阶级束缚人民思想,压制摧残人才的罪恶,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封建专制主义压制、束缚、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的不满,传达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意思对即可)
25.(1)拥有一辆自己的车 大兵 (2)C
26.示例:数九隆冬,地冻三尺,北风肆虐。在百花凋零之时,唯有腊梅生机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铜铸铁打般的枝干,有的举着花蕾,于风雪中昂着头,像一面高擎的旗帜;有的枝条已半埋在雪中,却还将身子拱作劲弓,似要将一统的冰雪掀翻。那满布全身的钉头样的刺疙瘩,似乎是隐隐跳动的脉搏,带来了春的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