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基础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段后练习。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 ),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 ),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1)写出文段中加点汉字的读音。
恍 惚 香气四溢
(2)依次在文段中两处括号内填入的词语应是( )
A.安然 散步 B.香甜 漫步 C.安然 漫步 D.香甜 散步
二、综合性学习
2. 初一(6)班拟开展一次“孝亲爱老,从我做起”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活动任务。
(1)班委会组织同学设计了“尊老爱老”的活动海报,如下图,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幅海报的优点。
(2)其中一个活动环节是“讲述古人的孝亲故事”,小周给大家讲了一个卧冰求鲤的故事:
晋王祥,字休征,性至孝。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①。父前数谮②之,由是失爱于父。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注释:①慈:慈爱。②谮(zèn):说坏话,诬陷别人。
小周讲完这个故事,同学们反响不一,有人说,王祥孝亲敬老,值得学习;也有人说,王祥的“孝”是“愚孝”,针对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可以如何孝老爱亲。
三、诗歌鉴赏
3.选文《爱莲说》与下列链接材料对莲的描写和表达的情思有何不同?请比较分析。
【链接材料】
曲池荷
卢照邻①
浮香②绕曲岸③,圆影④覆华池⑤。
常恐秋风早,飘零⑥君不知。
[注]①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才华出众,但命运多舛,长期饱受病痛折磨,英年早逝。②浮香:荷花的香气。③曲岸:曲折的堤岸。④圆影:圆圆的荷叶。⑤华池:美丽的池子。⑥飘零:坠落,飘落。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很现代的叶圣陶
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先生,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林尽染的时节。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
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
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作为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他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其实在上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
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
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相反,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写作态度对待的。他自己便以身作则。他写了不少针对青少年读者的作品,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他的作品文笔练达,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
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1980年夏,叶圣陶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堂谦恭温良的君子人,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文章开头对叶圣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条幅?
6.叶圣陶是“很现代的”, “很现代的”指的是什么?
7.你认为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学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散,想不直接动笔,只报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安。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初某年的春天,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根,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颜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④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语,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8.品味第①段划线句子,说一说你对叶圣陶先生的认识。
9.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10.第④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谈笑有鸿儒
(2)无案牍之劳形
(3)可爱者甚蕃
(4)陶后鲜有闻
12.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3.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有什么共同的表达手法?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选自《陋室铭》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本文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
六、名著阅读
17.名著阅读。
(1)凡尔纳的作品形象夸张地反映了19世纪“ ”人们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意志和幻想,并成为 现代 小说的先河,我国的科幻小说大多也受到他作品的启发和影响。
(2)《海底两万里》中人物在印度洋的珠场和 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尼德 兰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于绝种的 ,它的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
(3)祥子是老舍的长篇代表作《 》中的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形象。这部作品描写来自农村的淳朴健壮的祥子,进城后以 为生,三次买车又三次失去,并终于堕落到生活的谷底的故事。
七、作文
18.请以《向____________学习》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1) huǎnɡ yì
(2)B
2.(1)图文并茂,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有吸引力。(有观点有简要分析即可)
(2)示例:王祥孝亲敬老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但主人公的做法有些偏激,这么冷的天气,用身体融化冰雪不值得提倡。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传承并弘扬这种美德,孝顺是发自内心地尊重、敬爱和关心,平时我们多听父母的话,不给父母制造麻烦,多陪父母聊聊天,陪他们一起出去走走等都是孝老爱亲的方式。(可批判,可认同,只要观点清晰,言之成理即可)
3.周敦颐笔下的莲是“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洁的贤能之士。借对莲花的赞美,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情感。
卢照邻的诗,先写荷花溢香、荷叶田田的景象,暗喻自己才华卓著;又写荷花对秋风零落的恐惧,暗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忧虑。
4.让读者对叶圣陶有个总体印象;为下文写叶圣陶的有活力做铺垫。 5.说明叶圣陶书法工整方正;态度严谨,不马虎;人品好,谦恭温良。 6.他思想进步,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他的观点新,符合现实需要。 7.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有针对性,言之有物、文情并茂;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
8.①不同语言形式的说话,可以体现叶圣陶待人的宽厚,与人亲近,与人方便;②“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可以体现叶圣陶的严于律己。 9.“一定还是”可以体现叶圣陶的坚持,对人的恭敬;“三道门,四道台阶”表明送别的路程之远,“才”体现送别时间之长、真心待人;这些加点词语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10.结构上:承上启下(或过渡); 内容上:由叶圣陶待人的宽厚转入到严于律己的内容。(或承接上文叶圣陶待人的宽厚,引出下文对他严于律己的叙述。)
11.(1)大
(2)使……劳累
(3)多
(4)少 12.(1)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2)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着,(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靠近赏玩它。 13.【甲】文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坚贞的君子之风。相同写法:托物言志。
14. 出名,有名 只,只是 15.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16.从自然环境的优美,交往人物的博学,生活情趣的高雅三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
17. (1)机器时代 西方和日本 科幻 (2)鲨鱼 儒艮 (3)骆驼祥子 拉车
18.向传承者学习
一部仅有4分钟的短片在美国纽约的繁华街头循环播放了数万遍。
片中是一个黄皮肤、黑头发的年轻女孩,咿呀着唱着昆曲。意外的走红并未让她恃宠而骄,反而,她选择继续将昆曲唱下去。而她,只是“他们”中的一员。
他们很平凡,普通,没有太出众的外貌,没有不平凡的经历;但他们也高尚、伟大,不论有着怎样的职业,怎样的生活,他们都秉承着一个信念——传承。
或许传承手中的手艺,或许传承传统的艺术,于我而言,他们都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因为他们传承的东西,极不起眼却又承载了太多的历史,太多的文化,太多的光彩,那种光彩是人们目光所不及的。
曾有多少次无限的感慨:那些传统的文明都去哪儿了 又该何处去寻呢 现代科技迅猛地发展,社会日新月异,我们也丢失了太多太多的东西。现在的城市中,可还有过铁匠铺 现在的街头巷尾,可还传来阵阵吆喝 现在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听一听戏曲呢 怕是极少,甚至没有了吧。是的,工厂林立,谁还愿去大汗淋漓打一块铁,卖一次手艺 店铺四起,网络购物都如此发达,那些吆喝还有何用 人们有那么多的电视剧、电影可以看,为何要去听那枯燥乏味还听得一头雾水、不明所以的戏曲呢 每每这么想起,都会一笑,笑那些愚昧、落后、俗不可耐的老东西,会禁不住赞叹现代社会的美好。可云淡风轻地笑着时,心中却无故添了一笔沉重,这沉重为何
我细细地思索着,渴望得到答案。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还有中国,除了中国,其他的文明已消失殆尽,而幸运的,中国的文化传承至今,只有中国的文化传承至今。那可是五千年辉煌而灿烂的文化啊!多少个日日夜夜 多少个春夏秋冬 多少次花开花败 人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脉脉相承,都只是为了传承!那是五千年的沉淀,是祖祖辈辈的辛勤智慧与血汗,那是中国的文化,文化的精粹,精粹的沉淀,那是整个民族的精神!
我心潮澎湃。我仿佛立在了纽约的街头,看着那热闹繁华的街头那巨大的银幕上,一个中国女孩唱着昆曲,告诉世人:这是中华的文化,我要将它传承!直至地老天荒,永不停息!
我终于明白那沉重之感由何而来,那是一种怅惘,是为消逝的文化而由心底而发的悲凉。不过我觉得庆幸,至少文化还未完全消逝,我们不能阻止现代化的发展,但我们能醒悟过来,用特别的方式去传承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向她学习,向他们学习,向传承者学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拂去那渐渐掩上的灰尘,让它的光辉普照大地,让世人为之惊叹!
我要向传承者学习。
开始,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