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巩固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巩固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6 02:1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巩固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一)最苦与最乐(片段)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1.阅读以上文段,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1)诸圣( )(2)mǐn rén ( )
2.以上文段中有几个成语,请写出两个成语: 、
(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片段)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3.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文墨: (2)不耻下问:
4.请从以下句子中选出一副仄起平收的对联并按上下联填序号。
①是非自古因欲来 ②虚心竹有低头叶 ③傲骨梅无仰面花 ④苦乐从来随心生
上联: 下联:
(三)太空一日(片段)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也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5.下面是从以上几个文段中摘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 B.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C.我就不能签字。 D.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二、综合性学习
6.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解释其意义。
(1)如(释)重负:
(2)任重(道)远:
(3)悲天(悯)人:
(4)心安(理)得: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词,完成下列小题。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7.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着的“题”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以下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最苦与最乐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⑤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⑥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文/梁启超)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①段以设问开头,引出“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者一种未来的责任”。
B.课文第⑤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用作论据,曾子的话用作论点。
C.课文第⑤段画线句中的“他”指代的是忧民忧国的仁人志士和悲天悯人的诸圣诸佛。
D.课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阐述“人生要勇于尽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的道理。
10.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最苦与最乐
B.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C.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D.未尽责任是人生最苦之事,尽责任是人生最乐之事。
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他对普通话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③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了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④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止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1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中所写的事情虽小,但是小事中却凸显了叶圣陶先生的大品格。
B.第③段写叶圣陶先生“非常悔恨”,因他外出使“我”只能住旅店。
C.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一旦写得不像“话”就坚决改。
D.选文的语言平易质朴,旧事在作者笔端娓娓道来,有种醇厚的味道。
12.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赏析加点词)
(2)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赏析句子)
13.第④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五、作文
14.假设你有一间书房,请你给自己的这间书房命名,并写一段文字说明命名的理由。(120字左右)
六、文言文阅读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志》
15.用“/”给乙文划横线句进行断句。(限断3处)
项 脊 轩 旧 南 阁 子 也 室 仅 方 丈 可 容 一 人 居
16.“胜”在古汉语字典中有诸多义项,譬如: A.胜利,取胜; B.胜过,超过; C.禁得住; D.优美,美好。
文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的“胜”应解释为( )。(填字母序号)
17.用现代汉语表述下面句子。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18.内容上,甲乙两文同样描写居室环境,甲文以“ ”绘陋室清幽,乙文用“ ”写居室清静;主旨上,两文都表达出作者 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有仙则名( ) (2)有龙则灵( )
(3)谈笑有鸿儒( ) (4)往来无白丁( )
20.下列句子的语气与“何陋之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
B.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河中石兽》)
D.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杞人忧天》)
2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2.这篇铭文主要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把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凸显出来,请结合文章内容作分析说明。
七、名著阅读
23.名著阅读。
阳光可以照到洋面下三十英尺的地方,这股力量真使我惊奇。太阳光强有力地穿过水层,把水中的颜色驱散,我可以清楚地分辨一百米以内的物体。百米之外,水底现出天蓝一般的渐次晕淡的不同色度,在远处变成浅蓝,没入模糊的黑暗中。真的,在我周围的这水实在不过是一种空气,虽然密度较地上的空气大,但透明的情形是跟地上空气相仿。在我头上,我又看见那平静无波的海面。
选段出自法国作家 (填人名)的《海底两万里》,故事主要讲述了法国 (填学科名)家阿龙纳斯带着一个捕鲸手和仆人康塞尔,跟着 (填人名)船长,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
参考答案:
1. zhū shènɡ 悯人 2. 死而后已 仁人志士(悲天悯人,忧民忧国,任重而道远或任重道远) 3. 指写文章,从事文字工作(修润课本的文字或修改文章) 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感到丢面子。 4. ② ③ 5.D
6.(1)如(释)重负: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
(3)悲天(悯)人: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4)心安(理)得:自认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7.B 8.C
9.B 10.D
11.B 12.(1) “照样”是“照旧、仍旧”的意思,文中指叶圣陶遇到同样情况时,仍旧来找我商量,体现了叶圣陶先生谦虚而恳切的态度(待人厚的品质或执着谦虚的性格)。(意对即可)
(2)运用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叶圣陶先生送别访客时的情景,体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以贯之,宽厚待人的美好品质(体现了叶圣陶先生一以贯之的热情)。 13.承上启下(过渡),承接(总结)上文叶圣陶待人的宽厚,引出下文对叶圣陶严于律己的叙述。
14.示例:有不为斋。理由:“有不为斋”,是林语堂的书房名,里面寄予了林语堂的人生态度。他时时提醒自己:人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文人应该专注于某项事业,心无旁骛地研究学问,不能什么都涉足。所以我想向林语堂先生学习他的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精神,专注学业,长大之后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15.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16.D 17.(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神伤身。
(2)我稍作修理,让它不能从上面漏土漏雨。 18.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 安贫乐道,志趣高洁
19. 出名,有名。 神异。 大。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20.A 21.(1)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22.文章结尾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说明陋室可与古代明贤的陋室媲美,进一步强调陋室不陋,进而以明贤自况,表现诗人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意对即可)
23. 凡尔纳 生物学 尼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