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3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课题 《那个星期天》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那个星期天》是一篇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色彩的课文。在第二课时中,教材延续了第一课时对于主人公心情变化的探索,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教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展现了主人公在那个星期天所经历的种种情感波折。从期待、兴奋到焦虑、失望,再到最后的委屈和伤心,主人公的心情变化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情感变化不仅反映了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也揭示了生活中常见的情感困境和人性弱点。此外,教材还通过母亲的行为和态度,展现了亲子关系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母亲虽然尽力安慰主人公,但她的无奈和力不从心也让人感到惋惜。这种情感的交织和碰撞,使得文章更加具有张力和感染力。在语言表达上,教材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手法,使得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这些语言特点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范本。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那个星期天》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第二课时中,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和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和主题思想。从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初中生正处于情感丰富、思维活跃的阶段,他们对于生活中的情感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心情变化,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来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阅读经验的不同,他们在理解文章时可能会存在一些困难和偏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此外,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也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等方式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默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
2.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
3.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感受“我”这一天的心情变化。
难点: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核心问题 学习作者把情感融入到具体的人、事或景物之中,在叙述时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的写作方法。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读课文。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个星期天》,同学们已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谁来为我们读一读第六自然段呢? 导入环节巧妙地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已有知识,还进一步引导他们深入探索课文。通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教师不仅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也锻炼了他们的朗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这一环节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才华的机会,还营造了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同时,通过倾听同学的朗读,其他同学也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研读文本 1.学生默读第六段。 (1)生读: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学生交流。 (2)生读句子: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学生交流:通过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烘托出在漫长的等待中,“我”的期盼落空;用环境来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 学生默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生读句子: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学生朗读课文。 生答:从“甩、 拉、亲吻、说”这些表示动作的词中,我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没有兑现承诺而感到自责、不安,所以惊惶;可以感受到其实母亲是很爱“我”的,只是被家庭生活所迫,因为有做不完的家务事而忽略了“我”,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生交流,整理总结。 4.(1)学生交流。 (2)生答:从课文第7自然段母亲的一些动作和语言可以看出,她因为家务缠身而没有兑现承诺,并因此感到自责、不安,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疼爱,她是一位好母亲。 5.生答:文中的“我”乖巧又懂事,体谅母亲的辛劳,所以才一直都在等待,而并没有任性撒泼。 6.生答:虽然母亲最终没能兑现她的承诺,但是小男孩也并没有抱怨母亲,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像作者那样,多多体谅一下辛苦工作的父母。 7.(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相同点:都写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读者感同身受。 不同点:《匆匆》一文中,作者借助描写景物和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运用大量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那个星期天》一文中,作者进行了语言、环境、动作、心理、细节等描写,细腻真实地向我们表达了“我”在那一天漫长的等待过程中的心情变化,融情于景、事物当中,自然而然地流露情感。 1、教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6自然段) (1)“我”盼着什么?作者是怎么写出“盼”的心情的? 课件出示: 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我想我再不离开半步,再不把觉睡过头。我想衣服一洗完我马上拉起她就走,决不许她再耽搁。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再不”“再不”“决不”三个词,体会男孩“盼”的心情) (2)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件出示: 看着盆里揉动的衣服和绽开的泡沫,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渐渐地凉下去沉郁下去,越来越远越来越缥缈,我一声不吭,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①读一读,说说环境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②学生交流。 2.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第7自然段) (1)母亲为什么“惊惶”?表现在哪些行动上? 课件出示: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 (2)指名朗读。(引导学生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来感受母亲的形象) (3)从这些动词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4)分角色朗读。 3.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的变化。 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答案: 心情变化:期盼——兴奋——焦急——懊悔——失望——绝望 时间(光线)变化:阳光明媚——光线渐渐暗下去——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 4.再读课文,感受人物性格。 在这个星期天里,母亲没有兑现对“我”的承诺,她是一位好母亲吗?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是呀!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见,塑造一个人物形象运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也会显得十分生动呢! 5.“我”既然这么希望出去,为什么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去,而是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做那做不完的一件又一件事? 6.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你是否真正理解自己的父母? 7.通过对比,体会写法。 课件出示: 《匆匆》和《那个星期天》都表达了作者真实的情感,这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讨。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点拨。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再次默读描写下午“我”心情变化的片段,通过细致分析关键词“再不”“再不”“决不”,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期盼与迫切。同时,指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让学生领悟到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并理解其与人物心情的相互呼应。这一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还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与交流,让他们在互动中碰撞思想,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轻松愉快,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也收获了宝贵的知识和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默读描写黄昏时“我”心情变化的片段,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还引导学生关注母亲的行为和态度,特别是“惊惶”这一情感表现。通过抓住“甩、拉”等表示动作的词,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母亲的形象和情感。此外,分角色朗读的设计更让学生有机会亲身感受文本中的情感氛围,进一步加深对人物情感和文本内容的理解。 3.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十分有效,师生共同梳理人物心情变化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系统回顾了课文中的关键信息,还通过教师的引导,深入理解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同时,课件展示的心情变化与时间(光线)变化的对应关系,直观地展现了人物心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整合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此外,师生共同梳理的过程也促进了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独具匠心,通过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不仅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内容,还使他们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人物性格的塑造。在探讨母亲是否是一位好母亲的问题时,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交流看法,这种开放性的讨论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还锻炼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最后的小结更是点睛之笔,强调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描写手法的认识。这一环节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 5.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中“我”的行为选择,为何“我”在如此渴望外出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一次又一次地等待母亲完成手头的工作,而不是直接拉着母亲出门。这样的探讨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我”内心的期待与焦虑,更使他们体会到“我”对母亲的尊重与体谅。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提升了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共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这个问题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更加投入地思考和探索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 6.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十分巧妙,它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与自我反思。通过回想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纠葛,深刻领悟到父母辛勤付出的不易。同时,学生也能从文本中小男孩对母亲的体谅中汲取启示,将这种理解转化为对自己父母的体谅与理解。这样的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共情能力,使他们更加珍惜和感恩父母的付出。通过自我反思,学生能够形成更加成熟和全面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进一步促进了他们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7.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匆匆》和《那个星期天》两篇课文在表达情感方式上的异同点,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两篇课文的理解,还提升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技巧。学生在小组合作探讨中碰撞思想,相互启发,全面把握课文特点;在发表看法时锻炼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的点拨则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将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对比学习的方式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整体感知和全局思维,提升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积极意义。
三、总结 教师: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我们要学习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将一件事情写具体。作者史铁生的写作风格深沉凝重,优美隽永,引人深思,给人带来启迪。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那个星期天》选自他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他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同学们课后可以找来阅读,了解一个全新的史铁生。 教师强调了真情实感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领略史铁生深沉凝重的写作风格,进而提升他们的写作质量和思想深度。同时,通过介绍史铁生的作品及其人生经历,教师成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了他们的阅读视野,并培养了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此外,史铁生身体残缺但思想健全的事迹,也为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激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课后自主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不仅是对学生课后学习的一种有效指导,更是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积极培养。
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2.自由阅读《务虚笔记》。
板书设计 那个星期天 (1)母亲答应“我”出去玩 希望、激动 等买完菜出去 焦急、兴奋 那个星期天 (2-6) 等下午去 焦急、无奈 等洗完衣服去 焦急、无奈 (7)希望落空 失望、委屈
教学反思 《那个星期天》的第二课时结束了,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文学探险,既收获了满满的宝藏,也遇到了些许小挑战。 这堂课上,我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索了史铁生深沉凝重的写作风格。我们像探险家一样,在文本的丛林中寻找那些闪烁着作者情感光芒的宝藏——细腻的描写、生动的比喻、深情的独白。每当学生们找到一处精彩的描写,我就仿佛看到他们眼中闪烁的兴奋光芒,那种发现新大陆的喜悦真是让人陶醉。 然而,探险路上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些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文本时,显得有些迷茫和困惑,他们的眉头紧锁,仿佛正在与那些难以捉摸的文字搏斗。看到这一幕,我深知自己在引导上还有待加强,需要更加细致入微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 不过,这些小小的挑战并没有影响我们整体的探险旅程。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学生们逐渐找到了感觉,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讨论也愈发深入。那种思维碰撞的火花,仿佛点亮了整个课堂,让这场文学探险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反思这次教学,我深感自己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深度思考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我将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场文学探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宝藏。 总的来说,这次《那个星期天》第二课时的教学虽然有些波折,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成长。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路上,我会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索更多文学的奥秘,享受更多发现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