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情境导入
中国古代政治有“王道”与“霸道”之分。霸道者,武力征伐,权势倾轧,以“威”使人“畏”;王道者,顺乎民心,使民有道,以“道”使人“服”。假如你是孟子,你会如何劝说君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齐桓晋文之事》,去学习孟子的论辩话术和王道思想吧!
《孟子·梁惠王上》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
3.梳理文章思路,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4.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和同情广大劳动人民的深切情怀,思考其现代意义。
知人论世,走近“亚圣”
了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不是孔子的徒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尊称他为“亚圣”。
人生经历
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家道中落,到孟子这一辈就成了社会平民阶级,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称为“孟母三迁”,《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人生经历
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
44岁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滕、魏、鲁等国,游说诸侯,反对“霸道”,宣扬“仁政”“王道”,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始终不受重用。
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思想主张
社会政治方面:
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其中“仁政”是孟子思想的核心。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强调发展农业,体恤民众,关注民生。
孟子特别强调民为邦本的学说,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
思想主张
人性方面:
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应发扬人的善性,才能国治家齐。
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们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
思想主张
价值观方面:
他强调舍生取义,强调要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不能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而放弃礼义。
①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人格)
养浩然之正气,寡欲以养心。(大丈夫人格)
③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封建时代士大夫出世进退的准则)
仁心、仁政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孟子》
《孟子》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言论(孟子与其他各家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纂,是儒家经典。
《孟子》共七篇,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孟子》
到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以及《论语》合称为“四书”。
背景介绍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各国诸侯国君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统一中原的霸主地位。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于是就出现“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烈局面,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号称强国,齐宣王子承父业,野心勃勃,在稷下扩置学宫,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孟子这时也以客卿的身份在齐宣王身边供职,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通过游说齐宣王放弃霸道,阐发他的“实施仁政”、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文学常识:
稷下学宫:
战国时齐国的高等学府,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稷下而得名,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
背景介绍
“霸道”VS“王道”
“霸道”指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王道”是圣王之道,用仁义治天下的治国之道;
知识链接
解题
齐桓晋文之事
齐桓公(公子小白),春秋五霸之首。
晋文公(姬重耳),第二位春秋霸主。
用武力称霸诸侯的事业。
当时,齐宣王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图谋霸业、统一天下,并以此询问孟子。于是孟子围绕行王道、弃霸业的主题与齐宣王展开了一场论辩。
齐桓公: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被称为姜小白、公子小白、吕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春秋五霸之首,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早年在鲍叔牙保护下,逃到莒国(jǔ)避难。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任内起用管仲为相,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促使齐国逐渐强盛。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
晋文公: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公元前632年,在城濮之战以少胜多,大败楚军,并召集齐、宋等国于践土会盟,开创了晋国长达百年的霸业。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妫guī姓、田氏,名辟彊,战国时代齐国国君。公元前314年,燕国发生内乱,齐宣王乘机发兵干涉,只50天就攻占燕国都城蓟(今北京),几乎灭亡燕国。他有一个梦想:如齐桓公、晋文公一般,称霸诸侯,做威风的盟主。
齐宣王:
朗读入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孟子说服对方实行仁政,实现王道。
2.孟子的中心观点是什么?
保民而王。
请你根据根据孟子劝说的思路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主要说齐宣王未实行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王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第一部分(1—20)
第二部分(21—33)
第三部分(34—35)
研读第一部分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助词,的
听闻,知晓
谈论
因此
流传
不得已
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如何,怎么样
才
名词作动词,称王
安抚
像
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的谦称,我
宾语前置,由何,由,凭;何,什么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之何,到哪里去。之,去,往;何,哪里
表目的,来,用来
释放
恐惧发抖的样子
走向,趋向
句首连词,既然这样,那么
替换
知道
兼词,相当于‘之乎’
…的人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这,这样
表目的,来,用来
吝惜,舍不得
本来
的确,确实
狭小
就是
怎么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形容词做动词,对...感到奇怪
形作名,小的东西,大的东西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怜悯,痛惜
如果
区别
应当,应该
认为,以为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否定判断句,…不是…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妨碍,妨害
古今异义词,飞禽走兽
厨房
思—展:
1.孟子在第一阶段的论述中提出了保民而王的观点,那么孟子认为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吗?
2.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齐宣王可以保民而王?
齐宣王以羊易牛
3.孟子认为齐宣王具有保民而王的基础是什么?
不忍之心(怜悯仁爱之心)
总结:
孟子就齐宣王“以羊易牛”一事肯定了齐宣王有不忍之心,有“保民而王” 的思想基础,以其自身行为证明施行王道不是高不可攀的难事,建立宣王施行王道的信心,取得信任。
作业:
1.总结背诵重点字词
2.预习剩下的内容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同“悦”,高兴
揣度,揣测
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
…的原因
禀告
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视力
鸟兽秋天新生的细毛
整车柴火
相信
宾语前置,谓夫子也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古今异义词,到达
却,偏偏
表被动
表现
以何,怎么,用什么
句末语气词,呢
宾语前置,不举一羽,不见舆薪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 ,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告诉
的确,确实
形容词做动词,敬爱
形容词做名词,老人
形容词做动词,爱护
形容词做名词,小孩
通“型”,作榜样
正妻
治理
拿
判断句,这是…
否定判断句,不是…
兼词,相当于“之于”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天下
没有用来…的办法
…的原因
称量
度量
考虑,思量
大大超过
厉害,严重
研读第二部分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难道
使...陷入险境
在
对这种事
这样以后
表目的,用来,来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形容词做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形容词做名词,肥美甘甜的食物
还是
通“彩”
国君左右受宠爱的人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通“矣”,相当于了
开拓
使...朝见
统治
古今异义词,中原地区
西戎,东夷,北狄,南蛮
这样
像
严重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恐怕
谁,哪一个
孰与,与…相比,哪一个
这样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
小、大:形作名,小国,大国
寡、众:形作名,人少的国家,人多的国家
弱、强:形作名,弱国,强国
纵横
集聚,总算起来
通“盍”,何不,为什么不
通“返”,返回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今,现在
状语后置,使天下仕者皆欲于王之朝立
通“途”,道路
厌恶,痛恨
表假设,如果
研读第三部分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糊涂
聪慧
请+动词,翻译方式:请你做某事;请允许我做某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于是,就
假使,如果
等到
处罚
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比喻陷害
规定
哪里,怎么
侍奉
养活
丰年
荒年。凶,庄稼收成不好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动词,往,到
代词,指君主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只是
足,够
讲求
哪里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作动词,种植
名词作动词,穿
小猪
猪
学校
申诫
通“斑”
这样却
对他们施以礼义道德的教育
1.孟子阐述了施行王道的哪些做法呢?
谨庠序之教
制民之产
使百姓有恒产,足以饱身养家
富民-教民
2.从最后一段来看,孟子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这种理想在当时能实现吗?为什么?
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和谐安定、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他的理想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
结构梳理
牛羊之喻
折枝之喻
能行王道(15-20)
缘木求鱼
邹楚之喻
治国良策
应行王道
(21-33)
齐桓晋文之事
心怀仁术
(1-14)
见牛未见羊
以羊易牛
挟太山以超北海
为长者折枝
不能
能
辟 朝 莅 抚
以一服八,后必有灾
王道乐图
(34-35)
制民恒产 黎民不饥不寒
治以礼仪 老者衣帛食肉
本文记录了孟子和齐宣王的一次对话,孟子通过这次对话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施行“王道”,使齐宣王接受了他的观点,并自愿受教,从而宣扬了他“保民而王”对“仁政”思想。
主旨
当今社会“保民”的表现:
拓展延伸
1.精准扶贫
2.保障性住房
3.农村合作医疗
5.取消农业税
4.粮食直补
7.农村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6.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有人说你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从孟子身上,我们会感受到求大义、舍小利的人生气象,感受到到了他心怀天下,以民为本的大格局,而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孟子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相信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精神之光,将永远烛照后世。
升华
1.背诵课文
2.复习重点字词
3.写大小本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