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1:0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金沙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卷高一历史
本试卷共4页,20题。全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某学习小组整理的表格内容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朝代是( )
主要内容
多次迁都
王位世袭
内外服制
甲骨文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故有道之主,远仁义,去智能,服之以法”的学派所代表的阶层是( )
A.奴隶主贵族 B.新兴地主阶级 C.下层平民 D.奴隶阶级
3.汉武帝时对于中枢机构进行调整,其目的是( )
A.强化皇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集权 D.选贤任能
4.《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这段记载可以佐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 )
A.宗法制发展 B.经济发展 C.民族交融 D.社会繁荣
5.某朝代的一些官员对于当时的选官制度大为不满。刘毅提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段灼批评到“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由此判断该选官制度是( )
A.科举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分封制
6.制作知识结构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制作的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如下,其中空缺处应该填写( )
A.行省 B.路 C.藩镇 D.郡
7.北宋司马光对于当时流行的婚姻现象深恶痛绝: “婚姻而论财,夷虏之道也……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这直接反映出北宋社会( )
A.门第观念淡化 B.生活水平提高 C.国家管控放松 D.商品经济活跃
8.明朝后期,内阁首辅叶向高有言:其所作所为“皆奉皇断,分毫不敢欺负……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之威灵,下侵六曹职掌,终以贾祸”。这说明了明朝内阁( )
A.形同唐宋宰相 B.并无实际权力 C.地位不断下降 D.充当秘书机构
9.清朝时期,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西藏册封宗教领袖,派遣驻藏大臣;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据此可知,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是( )
A.巩固统一 B.因地制宜 C.促进经济 D.开疆拓土
10.下面是中国近代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据此推断,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1.张謇在《追悼孙中山演说》中说到:“从历史上看来……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更变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据此可知,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 )
A.推翻了清王朝 B.结束了君主专制 C.打击了帝国主义 D.终止了封建制度
12.1915年,《云南实业杂志》刊文指出:“自欧陆构兵数月以来,商滞于途,工辍于市 今入口情形既形锐减,而出又复滞消,亟宜乘此时机,将内地制造设法扩充,足敷本国人民应用,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此后,中国民族工业( )
A.迅速发展 B.缓慢发展 C.停滞不前 D.日益萧条
13.20世纪20年代,一首革命歌曲在中国传唱开来,其歌词为“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据此可知,与此歌相关联的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B.国民革命运动开展 C.南昌起义爆发 D.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14.1936年,红军某先锋军发表布告:“一切爱国志士,革命仁人,不分新旧,不分派别,不分出身,凡属同情于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本军均愿与之联合。”这反映出了( )
A.“团结抗日”的要求 B.“打倒军阀”的愿望
C.“自强”“求富”的目标 D.“扶清灭洋”的口号
15.据统计,1952年时,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最高水平,但是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只占26.6%,而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只占35.5%,远远落后于欧美,甚至不如印度。据此可知,我国应尽快( )
A.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确立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完成新解放区土地改革
16.2020年11月23日,是一个载入史册的不平凡的日子,我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我国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促进我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 )
A.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非选择题(本部分共4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第20题10分,共52分。请按照答题要求作答)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既已窃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觉而覆之也,于是其法与令猬毛(像刺猬的毛一样)而起,质而论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坏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者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
——严复《辟韩》
材料二 《辟韩》发表于1895年3月中旬,其构思和撰写时间则当在1894年冬至1895年3月中旬之间。这正是中日激烈交战的时期,清军节节败退,日军则步步进逼,京畿地区危在旦夕。
——王宪明《解读〈辟韩〉——兼论戊戌时期严复与李鸿章、张之洞之关系》
材料三 先生谓黄种(黄种人)之所以衰,虽千因万缘,皆可归狱(归因)于君主。此诚悬之日月不刊(指不能改动、不可磨灭)之言矣。
——梁启超《与严幼陵(严复)先生书》(1897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严复对于中国古代皇帝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发表《辟韩》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梁启超在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活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克林德碑》(1918.10)一文中,陈独秀认为,“何等可耻”的义和团事件过去会发生,将来也还会发生。他还分析道,是因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宗教原因才造成了“义和拳大乱”“义和拳就是全社会种种迷信种种邪说的结晶”。同时,他已然开始强调清朝政府对义和团事件应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妄自尊大的”“专制的”“旧党”利用义和团。
在《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1924.9)中,陈独秀认为:“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义和团诚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意义的义和团!”并指出,是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造就了义和团的顽旧、迷信和野蛮,而义和团是在“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中代表了民族的反抗,“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
——摘编自王洁《从陈独秀论义和团看政治生态变化对知识分子思想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陈独秀从1918年到1924年对义和团运动看法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独秀对义和团运动看法变化的时代背景。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百姓家中有两个成年男子不分立门户者,加倍征收他们的口赋。有战功者,各按规定接受爵位;进行私下斗殴者,各按情节轻重给予大小刑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专事工商末利以及因懒惰而贫困者,将他们收捕,没入官府为奴。国君宗室中没有军功记录的,不得载入宗室名册。
——《史记·商君列传》白话译文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而“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邓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的措施两条(不得照抄材料原文),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召开的历史背景,评价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凝练五四精神的基础上,构筑和培育了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精神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坚持真理、信仰坚定、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开拓创新、勇于奉献、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等精神,这些精神品格奠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之基,也为革命精神谱系的进一步深化发挥了先锋作用。
——摘编自邹绍清、吴霞《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精神谱系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材料所列精神中的一个,简述产生此精神的历史事件(提示:应包括原因、过程、影响)。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国君盘庚为摆脱困境,避免自然灾害,把都城迁到殷;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为稳固商王朝统治,商朝创立内外服制度,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即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族以外的附属国,即由邦伯管辖的地区。以上信息都符合材料中的内容,B项正确;夏朝、西周和东周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材料观点突出了君主和中央要加强集权,显然这是法家的主张,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迎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主张来自法家,据所学可知,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A项;材料中主张加强君主和中央集权的主张来自法家学派,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C项;材料中的主张来自法家学派,其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的中外朝制度,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任用内侍、亲信组成中朝,中朝成为决策机关,外朝地位下降,丞相作为外朝长官,因此中外朝制度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中外朝制度与君主专制有关,与行政效率不相关,排除B项;中外朝制度与君主专制相关,与中央集权不相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中外朝制度的目的是强化皇权,削弱相权,与选贤任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北魏时期。根据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及所学可知,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即将拓跋氏为元氏,这有助于鲜卑族的汉化,从而促进了民族交融,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制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改汉姓与社会繁荣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该材料涉及九品中正制,据所学可知,魏晋后期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贵族子弟可以做高官,寒门子弟几乎无法做官,C项正确;据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知材料涉及九品中正制,选官依据是门第,A项不符题意,排除A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说明该选官制度选官标准是门第,察举制选官标准是孝廉,排除B项;分封制不是选官制度,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宋朝在地方实行路府州县制度,因此空缺处应该填写“路”,B项正确;行省始于元朝,排除A项;藩镇是唐朝的现象,在宋朝初年该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排除C项;宋朝府州以上的是路,不是郡,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材料“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可知宋代婚姻更加注重钱财,不注重门第,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婚姻中人们注重钱财,不注重门第,材料不能反映北宋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涉及信息与社会管控无关,材料涉及北宋时期的婚姻现象,排除C项;宋代婚姻中人们注重钱财不注重门第说明当时社会门第观念淡化,商品经济活跃是推动这种观念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中国)。据材料“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只是秘书机构,D项正确;内阁是机构,宰相是官职,内阁与宰相没有比较意义,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史实,虽然内阁的性质是侍从顾问机构,拥有票拟权,在人治时代,内阁阁员往往兼职,内阁是事实上中枢机构,排除B项;材料内阁在明朝是侍从顾问机构其地位高低决定于皇帝的信任,不会不断下降,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西藏册封宗教领袖,派遣驻藏大臣;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可知,清朝在不同的民族地区推行不同的治理制度,反映了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是因地制宜,B项正确;“巩固统一”“促进经济”属于清朝边疆治理的影响,不属于特点,排除AC项;材料体现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是因地制宜,未体现开疆拓土,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赔款2100万银元;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五口通商;协定关税等,因此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B项正确;孙中山之前的“革命者”也曾有过推翻一个王朝的做法,因此推翻了清王朝不是迥然不同之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国体之改革,与打击帝国主义无关,排除C项;辛亥革命没有终止封建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根据材料“1915年”“自欧陆构兵数月以来,商滞于途,工辍于市 今入口情形既形锐减,而出又复滞消,亟宜乘此时机,将内地制造设法扩充,足敷本国人民应用,未始非工商发达之转机。”可知,此时欧洲国家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国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A项正确;此时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缓慢发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此时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不可能是“停滞不前”,排除C项;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萧条,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A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及所学可知,该歌曲创作于国民革命时期,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宣告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实现、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共两党合作开展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运动,最终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B项正确;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排除A项;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排除C项;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排除D项。故选B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1936年”“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者”可知,这一时期中国正在进行抗日战争,材料反映了“团结抗日”的要求,A项正确;“打倒军阀”是北伐战争的口号,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目标,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2年中国。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重工业基础薄弱,因此我国应尽快开展大规模工业建设,A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题干涉及时间是1952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确立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题干涉及时间是1952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排除D项。故选A项。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是2020年的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之年,我国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排除A项;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排除B项;205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排除D项。故选C项。
17.(1)皇帝是窃国大盗;皇帝进行专制统治;皇帝采取各种措施来剥削、弱化和愚弄人民。
(2)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败退,严复放眼历史,从政治制度层面反思清朝作战不利的原因。
(3)组织“公车上书”撰写文章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动“百日维新”。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由材料一中“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可知,皇帝是窃国大盗;由“散民之力,漓民之德者也”及“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可知,皇帝采取各种措施来剥削、弱化和愚弄人民;结合所学可知,严复作为维新派还批判君主专制,认为皇帝进行专制统治,阻碍了社会进步。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中所给的时间1895年,再结合所学可知,《辟韩》发表的时代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严复作为一个思想家则放眼历史,从政治制度层面反思清朝作战不利的原因。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在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亡所进行的活动主要有和康有为一同组织“公车上书”并撰写文章宣传变法思想;积极推动“百日维新”。
18.(1)1918年严厉批评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可耻和愚昧的;义和团被专制守旧势力所利用。
1924年高度评价义和团,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外来侵略的反抗;代表民族的意识和利益;与辛亥革命同等重要。
(2)1918年处在新文化运动中,宣扬民主与科学,希望通过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破除国民头脑中专制和愚昧的束缚,所以陈独秀看到的是义和团落后的一面。1924年,处在国民革命运动期间,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所以陈独秀强调的是义和团反抗侵略的一面。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有材料第一段“陈独秀认为,‘何等可耻’的义和团事件过去会发生”可知,1918年陈独秀严厉批评义和团,认为义和团是可耻和愚昧的;由“‘专制的’‘旧党’利用义和团”可知,义和团被专制守旧势力所利用。由材料第二段中“义和团,在中国现代史上是一重要事件,其重要不减于辛亥革命”可知,1924年陈独秀认为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同等重要;由“然而……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意义的义和团”可知,陈独秀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对于外来侵略的反抗;由“这种反抗也是代表全民族的意识与利益”可知,陈独秀认为义和团运动代表民族的意识和利益。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18年,正处于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人宣扬民主与科学,他们希望通过批判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破除国民头脑中专制和愚昧的束缚,因此看到义和团落后的一面。1924年,国共两党达成合作,进行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陈独秀在此时转变看法,强调义和团反侵略的一面。
19.(1)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实行什伍连坐;普遍推行县制。
影响: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背景:世界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反思并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思想解放。意义: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措施方面,由材料一中“百姓家中有两个成年男子不分立门户者,加倍征收他们的口赋”可知,其为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由“有战功者,各按规定接受爵位”可知,其为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由“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专事工商末利以及因懒惰而贫困者,将他们收捕,没入官府为奴”可知,其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还有: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实行什伍连坐;普遍推行县制。影响方面,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角度分析,如政治上,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经济和军事上,使秦国国富兵强。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现代中国。背景方面,由材料二中“当时,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可知,世界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由“党内外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可知,反思并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十一届三中全是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了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召开的。意义方面,结合所学可以从其转折性和开启新时期两个角度分析,即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0.示例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和早期建党活动的开展,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最后一天转移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大会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选择其中一个精神,比如选择建党精神。
其次,结合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相关史实,分析建党的背景,可知从政治、思想等角度展开,如政治上,中国工人运动的持续发展和早期建党活动的开展;思想上,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再论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最后一天转移到了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大会确定了中国共产党这个名称,明确了党的奋斗目标,选举产生了党的领导机构。
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