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私立新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上饶市私立新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1:11: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私立新知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我国古代文献记载: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这些传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氏族公社的某些特征。下列文化中具有上述特征的是( )
A.龙山文化 B.良渚文化 C.二里头文化 D.仰韶文化
2.《管子》记载:“良田不在战士(不赏给战士),三年而兵弱”“甲兵(军事)之本,必先于田宅(农业生产)”。这些主张( )
A.适应了兼并战争需要 B.不利于小农经济成长
C.有利于缓和土地兼并 D.标志土地私有制确立
3.宗庙是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之所,其设置几乎贯穿古代中国。东周时期,诸侯国的宗庙多设于国都,由国君亲祭。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该举措表明秦朝( )
A.通过宗庙祭祀强化宗法制 B.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
C.力图践行以孝治国的理念 D.郡县制逐渐取代了分封制
4.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同时也是瘟疫高发期。这一时期的疫灾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淮河流域。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水患灾害严重 B.少数民族政权医疗水平落后
C.百姓漠视疫情 D.战乱频仍以及人口大量迁移
5.唐朝的均田制取消了奴婢与普通农民一样受田,人数不限,土地归主人的规定;也取消了4岁以上丁牛每头受田30亩,一户限 4 头的规定。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
A.促进奴婢人身解放 B.限制地主扩占农田
C.鼓励农户改进生产 D.提高农民生产意愿
6.宋代数学家杨辉曾认为:“乘除者本钩深致远之法。《指南算法》以‘加减’‘九归’‘求一’旁求 捷径,学者岂容不晓,宜兼而用之。”在沈括等人基础上,他对南宋市井民量进行大胆改造,总 结出了“乘算加法五术”“除算减法四术”等,使乘除捷算法得以发展。这侧面反映了宋代( )
A.数学研究领先世界 B.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运算工具革新加快 D.商业贸易规模扩大
7.内阁作为皇帝和群臣之间的沟通纽带,它一方面对群臣奏章进行“初审”、上呈;另一方面为皇帝提供顾问支持,缓解政务疲劳,传达皇帝旨意。由此可见,内阁的设置(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制约了君主专制 D.方便了皇权运行
8.康熙指定少数亲信官员将地方舆情、粮食收成、自然灾害、粮价之类信息亲自缮就奏折,单独呈送皇帝,地方大员、中央官员不得与闻。康熙此举( )
A.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B.推动了农业的稳步发展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 D.保障了地方物价的稳定
9.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分别签订《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将鸦片改称“洋药”,规定:“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惟该商止准在口销卖。一经离口,即属中国货物; 只准华商运入内地,外国商人不得护送。”这表明( )
A.清政府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B.清政府有效遏止了白银流失
C.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D.外商完全垄断了中国鸦片贸易
10.《清实录》是清代官修编年体史书,为嗣君和先朝大臣所编撰。1900年7月31日光绪帝谕旨,原文如下:“如有教匪窜出抢掠等情,当饬队力剿。”收入《德宗实录》(成书于1927年)时改为:“如有教民窜出,不可加害。”这说明( )
A.历史认识具有多元特性 B.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共识
C.史料流转导致信息失真 D.史料互证才能还原真相
11.20世纪前期,陈独秀曾撰文指出,清朝皇帝溥仪比寻常人还要可怜,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被人们抛在粪缸里,再也不能号令全国了。在此陈独秀( )
A.抨击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B.反对无能权贵通过“新政”掌握政权
C.揭露袁世凯以革命党要求施压清政府
D.赞扬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2.1922年,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的创刊号写道:“现在大多数人民所要求的是什么?我们敢说是要统一与和平……而推倒为和平统一之障碍的军阀,乃是中国大多数人的真正民意。”为此,中国共产党确定的奋斗目标是( )
A.推翻清政府统治 B.实现共产主义
C.打倒列强除军阀 D.进行战略转移
13.1942年,延安上自中央领导、八路军总司令,下到食堂伙夫、单位门卫,每个公家人都有生产任务。朱德总司令在王家坪开荒种了三亩菜地,在杨家岭中央办公厅所在地的山坡下,至今还保存着毛泽东当年亲自耕种过的一块菜地。此举主要目的是( )
A.增加生产坚持抗日战争 B.精减机构提高行政效率
C.团结民众建立民主政权 D.廉政建设提高执政水平
14.“中央原以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和商业城市,应该能为新中国经济做出贡献,现在上海不但活不起来,反而需要各解放区向上海输血。……不解决上海的问题,国内的经济形势就不会好转”。为解决“上海的问题”而采取的对策是( )
A.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 B.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C.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15.以下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提出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和落实( )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 族之间也互相高不开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A.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B.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促进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16.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世界银行统计“一带一路”中长期看将帮助全球近4000万人摆脱贫困。这说明该倡议( )
A.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B.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C.推动了地区热点问题的彻底解决 D.拓宽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星期封建国家在实行何种地方制度的问题上有过较大反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地方设县,那都不是学六国的。秦本无“封建制”,因此朝君主集权制的演变要容易些,在统一过程中,对被灭六国,取消“封建”代之以郡县,更是顺理成章。如果没有秦统一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手段,东方六国由“封建”向郡县的过渡,扭扭捏捏,恐怕还要拖好几代时间,才能慢慢完成转型。在这里,我们再一次体验到了所谓“恶”的历史作用——战争,这是人类良知所不容的残暴行动,却常常有帮着实现转换历史场景的作用,真叫人哭笑不得。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得以顺利建立郡县制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主要区别。
材料二 汉初分封诸侯的基础虽说还是郡县制,但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在理论上与皇帝一样,都是“有士之爵”。刘邦在世,同姓诸侯王都是其子弟之属,不可能犯上作乱。吕后当权,他们能团结一致,对抗诸吕,后来又促使文帝登基,的确对刘氏的皇权起到了拱卫作用。但文帝以后,同姓诸侯与皇帝的关系已经疏远,人人都有帝制自为之心,皇权自然受到挑战。刘邦初封同姓王国时,唯恐其实力不足,不能屏藩皇室,因此所有王国都地兼数郡,如齐国领有七郡之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高祖分封同姓诸侯王的初衷,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汉高祖这一措施 这一措施在汉代如何被改动
18.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周天子“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实行土地国有,“田里不鬻(买卖)”;贵族世代垄断知识学问,“学在官府”。春秋战国之际,很多地方出现私田开垦,“公田不治”的情况;“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子失官,学在民间”,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摘编自简洪玲《春秋战国之际(前481一前386)的社会变迁》等
材料二 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政府占有土地的制度,均田制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唐初实行均田制时,正值战乱之后,人口锐减,荒闲土地较多,故有条件实行计口授田的均田法。但是,随着唐代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增加,政府占有的荒闲土地逐渐减少,无法再按照均田令中的要求来授田……随着私有土地的扩大,导致官僚地主、权贵豪强不断兼并土地……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衰退,封建政府赋税的日趋苛重,造成农民的大量逃亡,最终均田制瓦解。
——据《唐代均田制瓦解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变迁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均田制瓦解的原因,并写出唐朝后期实行的新的赋税制度的名称。
19.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材料一中“文明蒙尘”的典型例子。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2)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洋务派实行新政的主要举措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民生活的变迁
1959年10月31日,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局、市公共卫生局发出《关于修订对病人肉食、鸡蛋、蔬菜供应标准的通知》,其中规定,对产妇给予一次性补助,鸡蛋2斤、肉2斤、红糖2斤。……从1961年1月起,对浮肿病人每人补助鲜鱼2斤。
——陈煜《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5周年民生往事》
1981年4月21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友谊时装设计了一种新式样的连衣裙,玲珑俏丽、独具风格、美观大方,一上市就受到了广大妇女的青睐。
——陈煜《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5周年民生往事》
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共二十大报告结合材料及所学,以“人民生活变迁的幸福历程”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商族的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玄鸟卵而生,周族的始祖母姜嫖在野外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并结合所学可知,“玄鸟生商”“践足而孕”反映出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妇女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在生产和决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D项正确;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000年,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B项;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约3800~3500年,是经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考证的最早王朝—夏朝的都城遗存,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排除C项。故选D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管仲认为军事强盛的根本在于农业生产,管仲的思想适应了战国时期,诸侯国提高军事实力的需要,A项正确;管仲提倡将田地赏赐给战士,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将土地赏给战士,不利于缓和土地兼并,排除C项;商鞅变法标志着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秦统一后,除在都城设宗庙外,还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域设置祭祀秦始皇父亲的‘太上皇庙’,并由地方官主持祭祀。”并结合所学可知,作为统治家族祭祀先祖之所,国家宗庙的设置在秦朝逐渐推广到全国县级行政区域,皇室的宗庙设置虽然其出发点是“亲亲”的血缘关系,但是其最终目的则是“刑罚中、庶民安”等政治效果,也正是由于皇室宗庙具有血缘和政治上的双重价值,所以皇室宗庙的设置就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故该举措表明人伦秩序服务于国家治理,B项正确;宗法制在战国后期已经瓦解,排除A项;秦朝的主流思想是法家思想,其核心思想并非以孝治国,排除C项;秦完成统一后,就推广了郡县制,与材料主旨“宗庙祭祀”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迁移至江南地区,成为疫病产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D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乱主要是因为分裂战乱,而非水患,排除A项;三国时期的魏国以及西晋、东晋等都是汉族政权,即使是在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医疗水平总体上并未出现明显倒退,排除B项;疫情关系到百姓生死,“百姓漠视疫情”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这一举措使得地主再也不能通过拥有奴婢和丁牛而多占田地了,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奴婢人身自由的信息,排除A项;唐朝政府的这一举措并不能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无法起到鼓励农户改进生产作用,排除C项;材料里没有对农民有利的措施,无法达到提高农民生产意愿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数学家在总结前人数学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乘除捷算法,这适应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侧面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交易规模较大的事实,D项正确;材料没有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无法体现宋代数学研究领先世界,排除A项;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乘除捷算法的发展,未体现运算工具的变革,且此时运算工具也未革新,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内阁作为皇帝和群臣之间的沟通纽带,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皇权运行,缓和了君臣之间的矛盾,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皇权的强化,而非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内阁的积极作用,而非其消极作用,排除B项;内阁的设置,加强了皇权,而非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前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通过指定亲信通过奏折汇报地方见闻,以保证皇帝及时了解地方民情和官员动态的密折制,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主要是体现康熙皇帝对于官员的控制手段,与农业发展关联不大,排除B项;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主要体现了康熙皇帝控制官员的措施,对于地方物价的稳定作用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58年(中国)。依据材料“洋药准其进口,议定每百斤纳税银三十两”并结合所学可知,1858年,在清政府与英、法、美国家签订的条约中,鸦片交税后即可进入中国,明确规定鸦片贸易的合法化,A项正确;材料和清政府白银外流无关,排除B项;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从材料中不能反映出“外商完全垄断了中国鸦片贸易”,材料只是强调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0、1927年(中国)。材料体现的是转述后的史实与原文存在巨大反差,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德宗实录》编撰者根据实际需要对史实进行改造,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的说法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对历史事件认识的形成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事件可以形成共同的认识,历史事件难以形成共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史料互证是还原历史真相的重要途径,但并不一定非要史料互证才能还原历史真相,排除D项。故选C项。
11.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清朝皇帝溥仪比寻常人还要可怜,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被人们抛在粪缸里,再也不能号令全国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之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封建帝制不再被国人认同,清朝皇帝溥仪也不再具有以前的社会影响力,D项正确;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抨击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清末新政是新政府的自救运动,不会打击皇帝权威,排除B项;“揭露袁世凯以革命党要求施压清政府”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22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2年时人们要实现“统一”、“和平”,必须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之相关的事件是1926年秋天国民革命军的出师北伐,打倒列强除军阀,C项正确;推翻清政府统治指的是1911年反对清政府的辛亥革命,排除A项;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定立的最高奋斗目标,而材料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目标,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进行战略转移指的是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1942年,延安上自中央领导、八路军总司令,下到食堂伙夫、单位门卫,每个公家人都有生产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件以后,国民党停止了对陕甘宁的财政拨款,并对其进行了经济上的限制,不让外部的资金和资源流入,以消耗和摧毁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势力,党中央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对派的阴谋以及继续抗战,进行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口号的大生产运动,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而“精减机构提高行政效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团结民众建立民主政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要讲述“经济生产:,而“廉政建设提高执政水平”与题干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建国初期(中国)。根据材料,建国后上海没有起到经济发展的作用,反而需要各解放区向上海输血,为解决上海的经济问题,中央政府通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打击了上海的不法资本家,稳定了上海的经济,D项正确;在新解放区实行土改是为了解决解放区农民的土地问题,排除A项;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是新中国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为了实现生产资料由私有向公有的转变,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三个离不开”“两个共同”“五个认同”及所学知识可知,党和国家强调各民族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原则的提出和落实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项正确;明清疆域的发展为现代中国版图的形成奠定基础,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建立了,排除B项;中国古代已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排除C项。故选D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中国)。根据材料,“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拉动近万亿美元投资规模、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为沿线国家创造42万个工作岗位”,“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和人民带来大量收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B项正确;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该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一带一路”带来的经济作用,没有涉及推动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与西方国家的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7.(1)原因:统一之前的秦国受分封制影响不深;兼并战争消灭了六国分封制的基础。
区别: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分封制下诸侯世袭;郡县长官权力受限,诸侯权力过大。
(2)初衷:屏藩皇室(保卫皇权)。
评析:在西汉初年确实起到了对刘氏皇权的拱卫作用;但是给后来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
改动: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详解】(1)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一“秦本无‘封建制’,因此朝君主集权制的演变要容易些”可知统一之前的秦国受分封制影响不深;根据材料一“如果没有秦统一战争这种特殊的历史手段,东方六国由‘封建’向郡县的过渡,扭担捏理,恐怕还要拖好几代时间”可知兼并战争消灭了六国分封制的基础。区别: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和秦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郡县制下中央掌握有最高任免权,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而分封制下官员选拔依据是诸侯血缘世袭;秦朝郡县制下郡县长官权力受限(上计制度),必须服从中央管理,而分封制下诸侯有独立的权力,例如征税权、官吏任免权,诸侯权力过大。
(2)初衷: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刘邦在世,同姓诸侯王都是其子弟之属,不可能犯上作乱。吕后当权,他们能团结一致,对抗诸吕,后来又促使文帝登基,的确对刘氏的皇权起到了拱卫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刘邦认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在于郡县的官员和皇帝无血缘关系,不会尽力维护秦王朝的统治,因此汉高祖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以血缘关系加强联系,屏藩皇室。评析: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二“刘邦在世,同姓诸侯王都是其子弟之属,不可能犯上作乱。吕后当权,他们能团结一致,对抗诸吕,后来又促使文帝登基,的确对刘氏的皇权起到了拱卫作用”可知在西汉初年确实起到了对刘氏皇权的拱卫作用;根据材料二“但文帝以后,同姓诸侯与皇帝的关系已经疏远,人人都有帝制自为之心,皇权自然受到挑战”可知给后来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改动: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削弱诸侯势力,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18.(1)政治:分封制瓦解,诸侯纷争;经济: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文化:学术下移,出现百家争鸣。
(2)原因:①唐朝后期政治稳定,人多地少,土地不够分配;②私有土地增加,土地兼并严重;③战争和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3点)
名称:两税法[注:必须是这三个字]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表现:政治:根据材料一“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可得出分封制瓦解,周天子丧失“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纷争;经济: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之际,很多地方出现私田开垦,“公田不治’的情况”可得出,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瓦解;文化:根据材料一“天子失官,学在民间”可知学术下移;根据材料一“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可得出百家争鸣。
(2)本题第一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人口迅速增加,荒闲土地逐渐减少,无法再按照均田令中的要求来授田”可知,人口增长过快造成人多地少,土地不够分配;根据材料“随着私有土地的扩大,导致官僚地主、权贵豪强不断兼并土地”可知,私有土地扩大,土地兼并严重;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衰退,封建政府赋税的日趋苛重,造成农民的大量逃亡”可知,战争或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
本题第二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名称:根据材料“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后唐朝经济衰退,封建政府赋税的日趋苛重,造成农民的大量逃亡,最终均田制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后期实行的新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的建中元年(780年)由宰相杨炎建议推行的新税法。即将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
19.(1)例子:英法联军抢劫(洗劫)、焚毁(火烧)圆明园。
举例:“开(睁)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戊戌变法或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
(2)洋务运动的目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主要举措:创办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分析:一方面它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近代化)的尝试。另一方面它只引进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或没有改变封建统治),失败是必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文明蒙尘”的典型例子是英法联军抢劫、焚毁圆明园,导致我国大量珍宝被损毁和丢失。1840年—1900年间,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先后进行了各种挽救民族危机的行动,包括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开眼看世界;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维新运动。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洋务运动的兴起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主要举措包括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军、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等。之所以说“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是因为洋务运动一方面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另一方面是它只引进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
20.主题:人民生活变迁的幸福历程
人民生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物质匮乏到物质丰富,从生活艰苦到生活小康,人民生活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物资匮乏,生活艰苦。根据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局、市公共卫生局在1959年10月31日发出《关于修订对病人肉食、鸡蛋、蔬菜供应标准的通知》,其中规定“对产妇给予一次性补助,鸡蛋2斤、肉2斤、红糖2斤。并且规定“从1961年1月起,对浮肿病人每人补助鲜鱼2斤”。这表明当时政府为了改善人民生活,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人民生活仍然比较艰苦。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我国坚持精准扶贫政策,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使得中国广大人民的水平不断提高,摆脱了贫困的生活状态。同时,人民生活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1981年4月21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友谊时装设计了一种新式样的连衣裙,一上市就受到了广大妇女的青睐。这表明人民生活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消费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总之,人民生活的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体现。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现代的中国。首先,根据材料,总写文章,指出“人民生活变迁”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根据材料“从1961年1月起,对浮肿病人每人补助鲜鱼 2斤。”与“19814月21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友谊时装设计了一种新式样的连衣裙,玲珑俏丽、独具风格、美观大方,一上市就受到了广大妇女的青睐。”可知,人民生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物质匮乏到物质丰富,从生活艰苦到生活小康,人民生活的变迁见证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其次,根据材料信息并且结合中国现代的相关知识进行说明,以改革开放前后为界限,进行说明与阐释。根据材料“ 1959年10月31日,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局、市公共卫生局发出《关于修订对病人肉食、鸡蛋、蔬菜供应标准的通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物资匮乏,生活艰苦。根据北京市副食品商业局、市公共卫生局在1959年10月31日发出《关于修订对病人肉食、鸡蛋、蔬菜供应标准的通知》,其中规定“对产妇给予一次性补助,鸡蛋2斤、肉2斤、红糖2斤。并且规定“从1961年1月起,对浮肿病人每人补助鲜鱼2斤”。这表明当时政府为了改善人民生活,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人民生活仍然比较艰苦。
根据材料“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与“ 1981年4月21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友谊时装设计了一种新式样的连衣裙,玲珑俏丽、独具风格、美观大方,一上市就受到了广大妇女的青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我国坚持精准扶贫政策,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使得中国广大人民的水平不断提高,摆脱了贫困的生活状态。同时,人民生活的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1981年4月21日《北京晚报》报道,北京市友谊时装设计了一种新式样的连衣裙,一上市就受到了广大妇女的青睐。这表明人民生活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消费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总之,人民生活的变迁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体现。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