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艺术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时间:75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大量以出卖自己劳动力为生的“庸客”,《韩非子》中就有主人以美食、钱币等招募“卖庸而播耕者”的记载。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分封制趋于解体 B.郡县制得以推广
C.井田制遭到破坏 D.宗法制逐渐强化
2.《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 )
A.分封制 B.内外服制度 C.郡县制 D.行省制
3.下图是汉初藩封的历史变迁图。这一变迁( )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B.揭示了土地兼并严重
C.反映了“推恩令”的成效 D.表明了人口大量增加
4.“土河”是唐代的一种军事侦察方式,即“于山口贼路,横断道,凿阔二丈,深二尺,以细沙散土填平,每日检行,扫令净平,人马入境,即知足迹多少”。近年,某遗址出土了一件被认为是体现该侦察方式的纸质文书。此文书最有可能出土于( )
A.四川绵竹剑门关遗址 B.广东广州“蕃坊”遗址
C.新疆尉犁沙堆烽遗址 D.陕西西安“西市”遗址
5.唐初,尚书省“事无不总”,其事权与地位相当重要,(尚书省)都堂、六部、二十四司机构分工合理,编制完备,齐整划一、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形成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结构。这一结构( )
A.加强了相权,削弱了皇权 B.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C.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D.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质变
6.下表是历代正史对部分游牧民族的记载。
民族 记载 出处
匈奴 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史记》
鲜卑 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 《魏书》
回纥 居无恒所,随水草流移 《旧唐书》
蒙古 自夏及冬,随地之宜,行逐水草 《元史》
这主要反映了( )
A.不同王朝修史目的相同 B.生产方式受到地理环境制约
C.历代正史史料来源一致 D.北方游牧民族习俗因袭传承
7.在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方面,两宋至明代都延续了唐设立的武举,且两宋……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武举只是补充形式。由此可知,宋明两代的治国方略为( )
A.文武兼备以武为主 B.崇文抑武 C.重视骑射文化传统 D.武学融入官学
8.朱元璋在明初实现了空前的集权之后,却不能很好地解决集权与效率的矛盾。终洪武之世,朱元璋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即便在临终前的生病期间,仍是“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朱元璋( )
A.设军机处 B.废除宰相 C.设置内阁 D.实行科举
9.1898年粤汉铁路修筑权被美国合兴公司攫取,引起国人不满。后该公司违约把三分之二的股票出售给比利时,至1904年,修筑权已呈易人之势。对此,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这反映出( )
A.保路运动广泛开展 B.列强在华利益一致
C.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D.民众路权意识增强
10.“鸦片之役虽然败了,他们不承认是败了。主战的剿夷派和主和的抚夷派,在战争之后,正如在战争之前,均未图振作。直到受了第二次战败的教训,然后有人认识时代的不同而思改革。”材料中的“改革”最有可能是指( )
A.维新变法运动 B.洋务运动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11.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1904年8月31日)中指出,“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显而易见,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由此可知孙中山此时( )
A.已经形成三民主义思想 B.已在规划具体革命目标
C.已在领导辛亥革命 D.已经高举新文化运动旗帜
12.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 “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
A.反对北洋政府统治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代表工人阶级利益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3.抗战胜利后,中国民盟在《在抗战胜利声中的紧急呼吁》中号召:“我们坚决地要求民主”;在《中国民主同盟纲领》中主张:“民主国家以人民为主人”;中国民进在《中国民主促进会对于时局的宣言》中强调:“只有人民有力量,国家才有力量”等,这些言论( )
A.推动抗战走向胜利 B.反映当时人民心声 C.助推国共北平谈判 D.得到国民党的支持
14.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1965年,开始了以成昆、湘黔铁路,攀枝花、酒泉钢铁厂和重庆工业基地为主的铁路、冶金和其他重工业建设。这一战略决策( )
A.完善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 B.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C.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 D.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
15.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表明( )
类别 制造业 货物贸易 商品消费 外资流入 外汇储备 整体经济实力
世界排名 第一 第一 第一 第二 连续多年世界第一 第二大经济体
A.“一带一路”倡议辐射作用日渐凸显 B.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已经完全实现
C.“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 D.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现代化
16.下面是为《中国共产党简史》某章的目录节选。据目录内容推断,这一章的名称应是( )
一、党的十八大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三、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A.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
B.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
C.伟大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接纳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新兴的封建制的基础上将礼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封建法律思想。荀子的法律思想是战国法律思想史上从西周礼乐精神向封建正统思想确立的过渡,是对奴隶制下宗法等级制向非世袭的等级官僚制的改造。“法自君出”、“隆礼重法”、“德礼刑政”等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历次对于封建制度的变革都能够从荀子的思想里找到渊源。
——摘编自高振年《荀子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 纵观40年以来中国学界关于荀子法律思想进行的研究,可以发现其间存在三次明显的转向。这三次转向又将研究划分出了四个阶段:1978年底至1990年为第一阶段,以阶级分析为主要方法;1991年至2003年为第二阶段,以法律文化为主要视角;2004年至2014年为第三阶段,参考西方法学话语体系与遵照中国文化自身逻辑两种研究范式并行;2015年至今为第四阶段,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言献策。
——摘编自刘瑶《改革开放40 年荀子法思想研究的三次转向》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荀子的法律主张并概括荀子法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对荀子法律思想的研究。
18.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是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很盛,中原的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不少的戎狄渐被华夏所征服。由于各族长期和华夏聚居在一起,到春秋末年,原来散居于中原各地的戎狄蛮夷差不多都已和华夏融合在一起了。
——邓广铭、田余庆、戴逸等《中国通史:从上古传说到1949》
材料二 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历经数千年的“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的重要特征,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
——摘编自黄朴民《论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
材料三 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而且那时候不统一、中国将是一盘散沙,在近现代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后势必分崩离析。后来列强入侵,中国各族人民都起来反抗侵略,应该说是康乾盛世奠定了这一根基。
——摘编自戴逸《盛世的沉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和汉朝“构筑统一的制度文化”而采取的思想文化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版图的奠定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五月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
材料二 呜呼!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也。夫世之变也,莫知其所由然,强而名之曰运会。运会既成,虽圣人无所为力,盖圣人亦运会中之一物。既为其中之一物,谓能取运会而转移之,无是理也。彼圣人者,特知运会之所由趋,而逆睹其流极。唯知其所由趋,故后天而奉天时;唯逆睹其流极,故先天而天不违。于是裁成辅相,而置天下于至安。后之人从而观其成功,遂若圣人真能转移运会也者,而不知圣人之初无有事也。即如今日中倭之构难,究所由来,夫岂一朝一夕之故也哉!
——严复:《论世变之亟》,《直报》1895年2月4日
材料三 是革命成功而破坏专制之结果也。此为吾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孙中山选集》上卷,第157页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李鸿章提出的“变局”和严复所述的“变局”的时代背景,指出他们为“变局”做了哪些努力?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郭大均著《中国当代史》中目录摘编:
第一章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国民经济恢复
第二节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现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正失误中的曲折
第三节 战胜严重经济困难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
第三章 实行改革开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第二节 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与贯彻
第四章 坚持改革开放 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到来
第二节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展开
第三节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贯彻
结合所学知识,从该目录中任选一节进行续写。(要求:史实阐述,史论结合,需观点正确,符合史实)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庸客”没有土地等其他生活收入来源,需要依靠出卖劳动力帮助有地农民或地主耕作以维持生计,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现象出现,C项正确;分封制是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给诸侯的一种制度,与材料现象无关,排除A项;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材料未涉及相关内容,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逐渐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大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制度,排除A项;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制度,排除B项;行省制是元代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图例和郡、国分布比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从高帝到文帝时期,王国面积减少了,中央直接控制的郡的面积增加了,这表明汉王朝中央集权加强了,A项正确;仅据该材料“诸侯国和郡分布的宏观情况”,得不出土地兼并是否严重和人口是否增加,而且据材料可以得出大多数诸侯国面积减少了,主要体现了这时期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排除BD项;“推恩令”实行于汉武帝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以细沙散土填平”并结合所学,中国新疆地区位于大西北,气候干旱,沙子较多,该地区的军民应该对沙土的特点也非常熟悉,故用细沙做侦察工具的文书应该出土于新疆地区,C项正确;四川绵竹剑门关地区是山峰地形,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广州气候潮湿,不太有沙土地,排除B项;西安“西市”是设置在都城里的市场,路面建设应该不错,不太适合挖坑填土,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初(中国)。据本题材料“分工合理,编制完备,齐整划一、上下级的统属关系相当明确,三个层级间的管理幅度也较适中”可知这一结构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排除A项;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垄断的是科举制,排除C项;尚书省主管行政(执行),决策权在皇帝,中枢决策过程没有质变,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匈奴、鲜卑、回纥、蒙古”“随畜牧而转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这些少数民族因为生活在草原地区,故生产生活方式就是游牧和逐水草而居,这体现了生产方式受到地理环境制约,B项正确;不同王朝修史目的肯定都是为了维护统治,A项有一定道理,但是太泛泛,不是根据该材料主旨得出的结论,排除A项;历代正史史料来源并非都相同,C项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因袭的意思是模仿别人,没有创新,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是有创新的,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明时期(中国)。根据“两宋……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武举只是补充形式”可知,宋明时期士人都注重科举,对于武举心存轻视,武举只是科举的补充形式,由此体现了崇文抑武,B项正确;宋明时期抑制武举,并不是以武为生,排除A项;宋明时期崇文抑武,并不重视骑射文化传统,武学也没有融入官学,排除C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朱元璋都是在超乎寻常的勤政中度过的”并结合所学,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B项正确;清代雍正设军机处,排除A项;朱棣正式设立内阁,排除C项;科举开始于隋唐时期,与皇帝政务繁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据材料“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可得出,当时湘、鄂、粤等地百姓对清政府出卖铁路利权的行为非常愤慨,要求自行筹办,民众路权意识增强了,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当时湘、鄂、粤等地百姓对清政府出卖铁路利权行为的愤慨,但尚未发展成为“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11年,排除A项;列强在华利益并不一致,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民主革命思想指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等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中国。据材料“鸦片之役虽然败了……直到受了第二次战败的教训,然后有人认识时代的不同而思改革”并结合所学,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为了挽救国家的颓势,他们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B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开展于甲午战后,排除A项;清末新政开始于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预备立宪开始于1906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要想解决这个紧急的问题,清除妨害世界和平的根源,必须以一个新的、开明的、进步的政府来代替旧政府”可知,孙中山是意图推翻旧政府,建立新政府,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所以孙中山此时已经在规划具体的革命目标,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以新政府取代旧政府,并不能说明此时已经形成了三民主义,A项正确;辛亥革命是1911年才爆发的,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才出现,孙中山并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等内容,可以看出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的群众以民族大义为重,爱国觉悟显著提高,B项正确;材料主旨说民的是群众的爱国觉悟,不是反对北洋政府统治,排除A项;全国各界联合会不是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排除C项;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只有部分群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以人民为主人”、“只有人民有力量”等信息可知体现了对人民的重视,所以这些言论反映的是人民的心声,B项正确;根据“抗战胜利后”可知是在抗战胜利后,所以不是推动抗战走向胜利,排除A项;这些言论反映的是人民的心声,并不是在助推国共北平谈判,排除C项;这些言论体现了对人民的重视,国民党意图一党独裁,所以国民党不可能支持这些言论,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C项正确;三线建设提高了国家的国防能力,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三线建设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不会推动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排除B项;一五计划初步奠定了我国工业化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在制造业、商贸贸易量和商品消费量和外汇储备均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且外资流入量在世界排名第二,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呈良性态势,反映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逐步现代化,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到“一带一路”,排除A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已经完全实现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2021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2049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已经实现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其中党的十八大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作了全面部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总书记2014年在江苏调研时提出的,因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D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创建于1921年,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伟大的历史转折是在1978年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7.(1)主张:“法自君出”、“隆礼重法”、“德礼刑政”。特点:融合了儒家“礼治”思想和法家“法治”思想,礼法结合:反映了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带有封建色彩,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君主处于法律制定的核心;影响深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简评:不同阶段研究的方法、视角各有侧重和特点:体现了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价值追求和时代意义;拓宽了荀子法律思想研究的视角;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不断解放和史学的新发展,研究缺乏全面整体的梳理和体系建构。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一“‘法自君出’、‘隆礼重法’、‘德礼刑政’等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可知,其主张为“法自君出”、“隆礼重法”、“德礼刑政”。
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 荀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接纳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可知,融合了儒家“礼治”思想和法家“法治”思想,礼法结合;根据材料二“ 荀子的法律思想是战国法律思想史上从西周礼乐精神向封建正统思想确立的过渡,是对奴隶制下宗法等级制向非世袭的等级官僚制的改造。”可知,反映了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带有封建色彩,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君主处于法律制定的核心;根据材料一“‘法自君出’、‘隆礼重法’、‘德礼刑政’等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历次对于封建制度的变革都能够从荀子的思想里找到渊源。”可知,影响深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纵观40年以来中国学界关于荀子法律思想进行的研究,可以发现其间存在三次明显的转向。”可知,不同阶段研究的方法、视角各有侧重和特点;根据材料二“这三次转向又将研究划分出了四个阶段:1978年底至1990年为第一阶段,以阶级分析为主要方法;1991年至2003年为第二阶段,以法律文化为主要视角”可知,体现了不同时期学术研究的价值追求和时代意义;根据材料二“2004年至2014年为第三阶段,参考西方法学话语体系与遵照中国文化自身逻辑两种研究范式并行”可知,拓宽了荀子法律思想研究的视角;根据材料二“2015年至今为第四阶段,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言献策。”可知,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不断解放和史学的新发展,研究缺乏全面整体的梳理和体系建构。
18.(1)新变化: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形成华夏族(或答“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原因: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战争将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
(2)秦朝: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3)意义: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详解】(1)本题是对比、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时期。第一小问新变化:由材料“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尽管戎狄和华夏在文明程度上有差距,但这对彼此交往并无太大妨碍”可知,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是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形成华夏族。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可知,春秋时期民族关系出现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经济文化有了较大发展;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使得中原先进的制度、文化、科技扩展到少数民族地区。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由材料“秦汉时期的最高统治者,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并构筑了统一的制度文化。”及所学可知,秦朝采取了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的措施。汉朝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由材料“如果没有康乾盛世期间的统一大业,中国就没有现在的版图,更就谈不上现在的统一”及所学可得出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版图的奠定,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19.(1)李鸿章提出的“变局”的时代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化大势;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严复所述的“变局”的时代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变革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主题。
李鸿章等人的努力:洋务运动
严复等人的努力:戊戌变法
(2)影响:积极:①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②这次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③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④冲破了封建主义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局限:①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②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些是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中国。李鸿章提出的“变局”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872年”,以及“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大方面分析。国际形势方面,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化大势;民族危机方面,据材料“欧洲诸国,……闯入边界腹地,……无不款关而求互市”得出鸦片战争失败,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方面,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严复所述的“变局”的时代背景: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895年”,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时代背景”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大方面分析。国际形势方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民族危机方面,据材料“中倭之构难(结成怨仇)”得出甲午中日战争惨败,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民族救亡运动发展方面,变革政治制度、挽救民族危亡成为时代主题。 李鸿章等人的努力:结合所学,李鸿章等洋务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史称“洋务运动”。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维新,推动了戊戌变法。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分析。积极:从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建立共和政体、传播民主共和理念、推动思想解放、促使经济社会各方面发生新的变化、打击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等方面分析。局限:从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缺乏科学革命纲领和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未能广泛发动广大民众等方面分析。
20.续写第一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之第二节: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现。
阐述: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完成后,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到1957年,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在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开始转变为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总之,通过这些举措,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续写第一章: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之第二节: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现。阐释可从国民经济恢复的措施、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建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建设、经济体制变革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