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沂水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三) 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沂水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三) 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1:1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沂水四中2023级高一上学期期末模拟历史试题(三)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1.5分,共45分)
1.井田制延续了古代村社中定期分配份地的制度。《春秋公羊传》何休注载:井田制实行“三年一换土易居,财均力平”。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竹简《田法》也有类似记述:“三年一更赋田(更换授与的田亩)。”这一做法( )
A.旨在消除贫富分化 B.体现了土地的国有属性
C.反映了私田的兴起 D.表明社会运作依循法律
2.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3.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立了“掌谷货”(管理全国以农业为主的财政经济)的治粟内史,制定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田律》《厩苑律》《仓律》《司空律》《徭律》等经济法规,要求各地方官吏 直接过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这反映出当时 ( )
A.传统经济模式的扩展 B.民众赋税负担的沉重
C.法治对农业的重要性 D.重农政策的有效落实
4.如表是汉初统治者针对地方治理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 )
统治者 措施
汉高祖 铲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地方诸侯国有军队但无调动权,须受中央节制
汉文帝 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国为七个诸侯国,分淮南国为三个诸侯国
汉景帝 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收夺诸侯自置吏"、“得赋敛”的权力
A.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B.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C.体现了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 D.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
5.孝文帝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理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理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理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据此可知孝文帝的改革( )
A.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实现了全国的统一进程
C.增强了对汉文化的认同 D.冲击了儒家的主流地位
6.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龙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载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华,迁播届于交河之郡也。”这可用于证明( )
A.人口流动促进了边疆开发 B.世族郡望观念影响广泛
C.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 D.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流行
7.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权力的分配,而权力的核心是用人权。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这反映出( )
A.社会实现了公平、公正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8.马球,又称“击鞠击球”,源于中亚波斯。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这可以说明唐朝时期( )
A.丝绸之路开始传播东西文明 B.崇武尚文成就了盛世局面
C.开放与兼容的社会氛围浓厚 D.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升
9.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起有关“恶少年”的案件,案件中少年犯罪,但由于他是年幼无知,经过教育后悔过自新,最终得到了宽大处理。这反映出( )
A.国家治理呈现礼法并重 B.法律执行缺乏严格监管
C.以法治国具有人治色彩 D.商品经济影响道德教化
10.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是根据两个原则划分的:一是山川形便,另一个是犬牙交错。有一个朝代在划分省级行政区划时把“犬牙交错”原则运用到了极致,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地方割据。材料所指的是( )
A.秦朝郡县制度 B.汉朝刺史制度 C.辽朝南北面官制 D.元朝行省制度
11.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 ”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12.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实难任天下之事,渐次形成的内阁、司礼监成为皇帝的左右手,然而皇帝往往更依赖后者,所谓“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决于司礼之批红”,宦官势力突破了内廷,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系统渗透。由此可知,明朝的宦官专权( )
A.使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是中枢机构异变的结果
C.导致内阁失去了决策权力 D.促使中央权力体制平衡
13.下表为康熙年年间苏州织造李煦奏折内容摘录。由此可知,奏折制度( )
上奏内容 上奏时间
苏州得雨并报米价折 康熙三十二年七月
贺亲征噶尔丹获胜折 康熙三十五年七月
闻太仓有人起事折 康熙四十六年十二月
巡盐张应召居官情形折 康熙六十年八月
A.降低了地方行政效率 B.赋予了中央机构决策权
C.滋生了因循守旧风气 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控制
14.王守仁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李贽提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两人都( )
A.提倡格物致知 B.批判虚假说教 C.注重知行合一 D.反叛程朱理学
15.鸦片战争后,面对列强的侵略,一部分士大夫坚守华夏中心意识和文化至上心理,以“师夷”为耻,认为这是“以夷变夏”。另一部分士大夫则承认西方文明在物质层面上的先进性,通过“师夷制夷”的手段,以“中体西用”为范式和限度走“曲线”保文化的道路。由此可知,这二者( )
A.都触及了救亡的主题 B.一定程度上都认可西方
C.对“中学”态度迥异 D.代表了不同阶级的诉求
16.在清代早期和中期,政府高度集权。而晚清时期中央政府需与外省大员共商国是,势力强大的巡抚和总督甚至会摆脱中央政府而自行其是。这一变化始于( )
A.鸦片战争后 B.东南互保运动中
C.中法战争后 D.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17.据1902年的《中外日报》记载,在四川,"自变法谕下,坊间辑刻蒙学新书甚彩(多)";在安徽,各书铺生意异常火,尤以四书、经、史、策论销场为大;在湖北,各书店"销场固旺",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原富》等篇亦渐有购阅者。该记载反映的现象说明
A.维新思想引领社会变革 B.传媒推动国人思想觉醒
C.民众反帝救亡意识高涨 D.时局变化影响文化风尚
18.1904年至1910年,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1898年的2.87倍;新建厂矿48家,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
C.实现了工业的现代化 D.消除了外来经济侵略
19.1916年,段祺瑞指出“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战),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德国虽系当今之强国,但众怒难犯,料其难以取胜。将来协约国取得胜利……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据此判断,段祺瑞主张参战的动机是( )
A.改变中国弱国地位 B.反抗日本对华侵略
C.扩大皖系军阀势力 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
20.1921年8月20日,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工人报刊《劳动周刊》问世,其刊载章十分简明扼要,语言通俗易懂,并冠之以口语化的标题,如《我们工人就活该死么》《反是工人倒霉》等。该报刊旨在( )
A.激发民族抗争意识觉醒 B.鼓舞工人阶级参与革命
C.宣传反帝反封建的思想 D.培养青少年的劳动意识
21.下图为某一刊物的目录节选。其横线部分应该是( )
第二章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 一、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二、 三、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四、中央红军长征的开始 五、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A.北伐战争和工农运动 B.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C.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D.毛泽东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22.1935年12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改变对富农政策的命令》指出:“富农之土地,除以封建性之高度佃租出租于佃农者,应以地主论而全部没收之外,其余富农自耕及雇人经营之土地,不论其土地之好坏,均一概不在没收之列。”中国共产党对于富农政策的调整主要是由于( )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革命力量的壮大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统一战线的建立
23.电影《八佰》讲述的是中国军队的一个加强营,固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故事。该片取材于1937年淞沪会战,该会战( )
A.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
24.如图是一次战役的形势图,下列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A.国民革命军直捣南京北伐成功
B.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C.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D.放军战争的战略决战正在展开
25.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国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爱国运动,我国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各条战线都兴起了生产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抗美援朝爱国运动( )
A.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B.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推动了“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26.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国家与工厂的关系时指出:“统一性和独立性是对立的统一,要有统一性,也要有独立性。……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毛泽东强调的是( )
A.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适度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C.平衡工商企业改造中的公私关系 D.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27.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28.建国70多年来,我国从倡导“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提出“三个世界”理论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再到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表明中国( )
A.不断丰富多边外交内涵 B.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C.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 D.努力构建睦邻友好关系
29.下表所示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的重大会议,由此可知( )
时间 会议
1978年12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9年6月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
2002年11月 中共十六大召开
2012年11月 中共十八大召开
2017年10月 中共十九大召开
A.党和国家工作重心与时俱进地转移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完善 D.民主与法制建设受到高度重视
30.下表为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数据。这些数据总体上展现了我国( )
国内生产总值 脱贫攻坚 全社会科研经费 经济结构 基础设施
十年增加近70万亿元 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提高到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5% 新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以上 高铁运营里程增加到4. 2万千米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C.科技创新不断进步 D.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二、非选择题(共3题,31题12分,32题21分,33题22分);
3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 “大一统”是中国古代维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重要政治理念。始于春秋时期儒家“合天下为一家”“六和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理念,主张国家要实现政治一统、疆域一统、民族一统、思想文化一统。即以疆域的统一为基础,强调“继前统,受新命”之“正统”,接续紫儒重道、纲常名教之思想文化“道统”。千百年来,“大一统”被历代王朝视为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无论是汉族所建立的王朝还是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甚或是地方割据政权,无不以实现“大一统”为政治目标。并认为这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大一统”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邹建达《光明日报》2016年1月20日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主题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本 民富 国强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提出很多治国思想,节录如下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 治国》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 梁惠王》 足国之道,节用而裕民…… 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实出百倍。……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荀子 富国》
(1)概括材料中治国思想的共同点。依据所学分析产生原因及影响。
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当权统治集团开始把西方科技与新式工业引入中国,开创了近代第一轮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为政要先利民的主张,主张政府应更多关注经济领域。洋务运动以后,以严复为首的早期维新派人士逐步意识到振兴工商业是国家富强之道,乃立国之本。郑观应提出同列强要“决胜于商战”,马建忠认为“民富,商务为首”,康有为也主张通过发展商业,促进民富,进而推动国强。实业家张謇主张“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黄茂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国富民强”思想的理论嬗变和实践探索》
(2)与古代相比,晚清时期的“民富”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意识到要将工作的重心从革命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西方国家通过工业化迅速强大的事实、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对工业化探索的基础、苏联工业化发展的借鉴等使得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走工业化道路,寄希望于通过工业化迅速改变落后的面貌,使国家能在短期内强大起来。
1951年12月,毛泽东指出:“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完成工业化当然不只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1953年8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央财经会议结论时,正式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核心就是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一五”计划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我们国家在过渡时期的中心任务,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则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黄茂兴《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国富民强”思想的理论嬗变和实践探索》
(3)依据材料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富民强与国家实力的增长,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相关具体表述如下
1979年3月在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 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仿照示例,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从“民富国强与____”角度提炼一个主题,运用相关史实对该主题加以简单说明。(抄写示例)
3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材料一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多次的侵华战争,近代史的序幕也开 始缓缓拉开 ……为了捍卫民族主权,解除民族危机,备受欺凌的中国人民开始了漫长的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斗争,在关乎民族发展存亡的时刻,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先后登上历史舞台,以各自的方式开始了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各主要阶级是如何对国家出路进行探索的
材料二
第一条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 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第四条 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债务 。 ..... 第六条 除本法第九条乙项所规定者外,乡村中一切 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 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 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 …… ——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 向全国的解放!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人民解放战争史实,谈谈你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中“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的理解。
材料三
(3)指出材料三中的两则史料分别属于哪种史料类型 简述其史料价值。如果要进一步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还可以查找哪些其他类型的史料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部分)
序号 史实
①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97年 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
②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2007年中共十七 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
③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并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 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④ 2016年11月,《巴黎协定》正式生效。对于这份开启全球气候治理新阶段的 历史性协定,中国作出了非凡贡献
⑤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⑥ 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达到3.8万千米,高速公路15.5万千米,都居世界第一。 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国占有7席
⑦ 2017年5月3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宣布构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 典计算机的单光子量子计算机
⑧ 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 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
⑨ 2020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0万亿元。2013年至2019年中国对全球经济 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
(4)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从上表中选取三则资料,提炼一个主题,并运用这三则资料对该主题进行说明。
1.B
【详解】井田制是古代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其下所有土地本质上都是国有,因此不同于私有制的长期占有,井田制下需要“换土易居”,以维持其国有性质,B项正确;井田制并不以消除贫富差距为目的,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国有,而不是私有,排除C项;材料未上升至社会运作层面,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与关东六国多用其宗族及国人不同,秦国的相主要来源于各诸侯国,说明当时秦国的官僚体制相对完善,并非采取世袭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秦国的用人政策改变,排除B项;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冲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六国的相的出身及派别,因此排挤一词无法得出,排除D项。故选A项。
3.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设立治粟内史,制定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经济法规及要求各地方官吏直接过问并及时向上级报告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等举措,有利于重农政策的有效落实,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秦朝的重农政策及管理,没有涉及传统经济模式(小农经济)的扩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赋税负担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法治对农业发展的效果,排除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汉初(中国)。据材料“地方诸侯国有军队但无调动权,须受中央节制”等信息,可知主要反映汉初统治者对诸侯国采取的相关措施,这为汉武帝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后,诸侯王对中央威胁才消除,排除A项;材料中统治者采取的措施不是黄老无为思想的体现,排除C项;“解决了”说法绝对,弊端始终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和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推断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可以看出中原儒家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增强了其对汉文化的认同,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文化认同,并不是在强调强化中央集权,排除A项;北魏统一的北方黄何流域,并未统一全国,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并未冲击儒家的主流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粟特人(中亚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其先出自中华”并结合所学可知,居于吐鲁番交河故城粟特人的康氏家族,在墓志铭中强调其家世源于中华,体现了中华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可以用于证明华夏文化认同观念的演进,C项正确;材料没有边疆开发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康延愿墓志强调了家世的渊源,没有涉及世族郡望观念,排除B项;材料仅有康氏家族的相关信息,不涉及“各族”同源共祖观念,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所学可知,察举制是先考察后推举,地方对于人才选拔的影响力大,而科举选官的用人权在中央,因此,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体现了选官权力从地方到中央的转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隋唐以后,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其标准是相对客观的才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社会公平公正,但在封建等级社会中无法完全实现,排除A项;君主专制的强化是相对于相权而言,从察举制到科举制的转变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关系,中央取得了绝对的用人权,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冲击了门阀政治,使其地位有所下降,但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类题,时空是中国唐朝。根据材料“唐朝初年,这项运动传入中原地区后,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民间百姓,甚至妇女都成为参与者”可知妇女也可以参加,说明社会氛围比较开放与兼容,C项正确。丝绸之路在汉朝开辟和传播东西文明,和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马球运动在唐朝时期的发展状况,并没有体现崇武尚文,排除B项;封建时期的中国,女性并没有取得与男性同等的政治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案件中少年犯罪,但由于他是年幼无知,经过教育后悔过自新,最终得到了宽大处理”,可知“恶少年”犯罪,本应依法处理,但由于年幼无知,经过教育后悔过自新,最终得到了宽大处理,体现了“理法并重”,A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涉及到法律的监管问题,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理法并重”,并不是以法治国具有人治色彩,排除C项;题干也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0.D
【详解】据材料“有一个朝代在划分省级行政区划时把‘犬牙交错’原则运用到了极致,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地方割据”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行省制,在划分省级行政区划时把“犬牙交错”原则运用到了极致,有利的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而不是秦朝的郡县制,排除A项;汉朝刺史的区划是设立州,州作为监察区,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是“一国两制”,而不是行政区划,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可知,张载认为,若一切都由中央朝廷来管,必有许多事情管理不好,所以,要实行“封建”,扩大地方的权力,这与北宋时期地方的边防无力有一定的联系,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中央权力过大,而非主张恢复郡国并行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没有体现中央机构的健全以及官员选拔制度,排除C项和D项。故选A项。
12.B
【详解】根据材料“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一人实难任天下之事,渐次形成的内阁、司礼监成为皇帝的左右手”“宦官势力突破了内廷,向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僚系统渗透。”并结合所学可知,宦官专权的局面是由于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专制皇权导致的,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代皇帝利用内阁和宦官为自己服务,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排除A项:内阁原本就没有决策权,所以不存在宦官专权导致内阁失去决策权力的问题,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在内阁与司礼监之间,皇帝更依赖后者,无法体现中央权力体制平衡,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通过奏折制度,皇帝可以更好的知晓地方的事务,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D项正确;奏折制度并不是会降低效率,排除A项;奏折制度并不会赋予中央决策权,排除B项;C项与奏折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王守仁认为‘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李贽提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可知,王守仁提出“致良知”,李贽提出“一念之本心”,都是强调“心”的作用,反叛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D项正确;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是二人都反对程朱理学,提倡心学思想,没有体现虚假学教,排除B项;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一部分士大夫的“以夷变夏”,还是另一部分士大夫的“师夷制夷”,都是在民族危机的前提下,产生的思想变化,A项正确;“以夷变夏”,并不认可西方,排除B项;两者对“中学”的态度是一致的,排除C项;两者代表的都是地主阶级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晚期。结合所学内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允许地方组织团练,地方督抚的势力逐渐发展壮大起来,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朝的地方势力还没有发展起来,排除A项;东南互保和中法战争都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排除BC项。故选D项。
17.D
【详解】根据材料“1902年”“自变法谕下”可知,当时处于清末新政时期,再结合材料对四川、安徽以及湖北地区书业市场的描述可知,清末新政对文化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体现了时局变化对文化风尚的影响,D项正确;1898年维新变法就已失败,且材料强调的是清政府实行新政后,人们争购时务新书等书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对文化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没有体现传媒推动国人思想觉醒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所述主体是书坊、书店等,没有体现民众的反帝救亡意识,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 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至1910年(中国)。根据材料“1904年至1910年,民族工业新设厂投资万元以上者276家,年均39.4家,是1898年的2.87倍;新建厂矿48家,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可知,1904年至1910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成为清政府加速灭亡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扭转了对外贸易逆差,“扭转了”一词说法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B项;实现了工业的现代化,“实现了”一词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消除了外来经济侵略,“消除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1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6年中国。据题干“日本人既已加入(一战)……德国……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并结合中国参战相关史实可知,段祺瑞的动机是维护国家主权利益,D项正确;材料的着眼点在于一战后中国可以有一席之地,并非要改变国家地位,排除A项;一战时,日本并没有侵华,排除B项;材料与皖系军阀势力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1年(中国)。从材料中时间“1921年”及与工人相关的报刊内容可知,中共成立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发动工人阶级参与革命,因此材料所述报刊内容主要目的是鼓舞工人阶级参与革命,B项正确;材料主旨在于强调阶级矛盾,并非民族矛盾,排除A项;题干材料所显现的是发动工人阶级进行斗争,而非反帝反封建,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青少年劳动意识,材料所述报刊内容的主体是工人,而不是青少年,排除D项。故选B项。
2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标志是1927年南昌起义,红军反“围剿”斗争发生于十年对峙时期,两者之间是革命根据地的开辟,D项正确;北伐战争早于南昌起义,排除A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晚于红军长征,排除B项;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出现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排除C项。故选D项。
2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5年底(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各苏区主张将土地收归公有,并实施打击地主和孤立富农的政策,根据材料“其余富农自耕及雇人经营之土地,不论其土地之好坏,均一概不在没收之列”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家的主要矛盾,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共产党对富农政策进行调整,将富农视为农民的一部分加以团结,是为了服务于抗日大局,A项正确;革命力量的壮大是政策调整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1840—1949年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A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武汉、广州沦陷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排除C项;太原会战是华北战场规模最大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A项。
24.D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期间的淮海战役,反映了解放军与国军开始展开主力决战,故D项正确;国民革命北伐从广东开始,排除A项;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的是孟良崮战役,排除B项;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排除C项。故选D
2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我国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各条战线都兴起了生产竞赛和增产节约运动”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抗美援朝爱国运动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A项正确;此时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排除B项;提高了新中国国际地位是外交层面,材料反映的抗美援朝运动是国内的一场爱国运动,排除C项;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是在1957年,与朝鲜战争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材料“国家与工厂的关系……各个生产单位部要有一个与统一性相联系的独立性,才会发展得更加活泼。”,可知毛泽东认为国家与工厂之间的关系是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关系,在坚持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提下,各个生产单位可以有一定的独立性,强调适当提高工厂的生产经营自主性,A项正确;这一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重视的国家的行政指导,并不是市场调节,排除B项;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推行的是公私合营,并不是平衡公私关系,排除C项;三大改造时期,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并不会鼓励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2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华社宣传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买了拖拉机,是一种肯定,也释放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继续延续的信号,C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非所有权,排除A项;当时我国并未实现农业机械化,排除B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8.A
【详解】从材料可知,建国以来我国倡导的外交主张在不断变化,其外交主张在不断与世界接轨,说明中国不断丰富多边外交内涵,A项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排除B项;中国并未成为国际秩序的主导者,排除C项;材料与睦邻友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发展完善,C项正确;图片信息主旨并非强调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材料展现理论发展完善,而非经济体制问题,排除B项;图片信息未体现民主法制建设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3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03年(中国)。据材料可知,2023年我国在国内生产总值、脱贫攻坚、社会科研、经济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取得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D项正确;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事业迅速发展、科技创新不断进步只涉及材料中的个别方面,均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排除ABC项。故选D项。
31.
示例一
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
阐释
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随后,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
军事上,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起万里长城。通过这些开疆拓土的措施,秦朝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国家,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
政治上,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确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
思想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强化了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一统。
经济交通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便利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
秦朝攻灭六国之后,通过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示例二
主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的民族交融
阐释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并建立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特别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宋元时期,契丹族、党项族、女真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先后建立政权,多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加强,民族交融迎来新的高潮,华夏认同观念进一步发展。
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民族交融不断发展,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加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古代中国。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主张国家要实现政治一统、疆域一统、民族一统、思想文化一统”并结合所学秦朝的相关知识得出论题: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秦朝。其次,展开阐释,结合所学秦朝的相关知识从军事、政治等方面展开阐述,如秦的统一方面,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方面,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军事上,秦朝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夷的控制,击退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修筑起万里长城。通过这些开疆拓土的措施,秦朝建立起疆域空前辽阔的统一国家,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政治上,秦朝采取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确立起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些政治制度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思想文化上,秦朝统一文字,“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便利了各地之间的交流,强化了思想控制,有利于思想文化的一统;经济交通上,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车轨、修驰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便利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最后总结,如秦朝攻灭六国之后,通过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1)共同点:民为邦本;富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产生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秩序动荡,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思想解放促使有识之士提出了许多思想主张。
影响: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仁政为后世统治者所继承,为历代盛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变化:逐步摒弃重农抑商思想,以发展近代工商业为民富之道;从学习西方技术与制度并在与西方竞争中寻求民富之道;强化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发展经济的责任。
(3)重点: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意义: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了国防力量,有利于粉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围剿,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实现工业化能够迅速改变国家经济落后的面貌,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4)评分标准:主题提炼观点正确,史实说明与主题构成正确的逻辑关系,史实运用充分。
示例
主题:民富国强与党的政策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等地设立经济特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富民强的重要保障。
【详解】(1)共同点:根据材料“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得出民为邦本;根据材料“制民之产”、“足国之道,节用而裕民.……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得出富民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原因:根据所学从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分析,得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秩序动荡,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从百家争鸣的角度分析,得出思想解放促使有识之士提出了许多思想主张。影响:从经济发展分析,得出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从对后世的影响分析,得出仁政为后世统治者所继承,为历代盛世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变化:根据材料“决胜于商战……民富,商务为首……康有为也主张通过发展商业”,得出逐步摒弃重农抑商思想,以发展近代工商业为民富之道;根据材料“洋务运动以后,以严复为首的早期维新派人士逐步意识到振兴工商业是国家富强之道”,得出从学习西方技术与制度并在与西方竞争中寻求民富之道;根据材料“振兴工商业是国家富强之道,乃立国之本”,得出强化政府的经济职能与发展经济的责任。
(3)重点:根据材料“从一九五三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了,准备以二十年时间完成中国的工业化”,得出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历史意义:从巩固政权角度分析,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增强了国防力量,有利于粉碎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围剿,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从现代化的发展分析,得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必然之路,实现工业化能够迅速改变国家经济落后的面貌,为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4)主题:依据材料“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可以得出民富国强与社会矛盾的变化说明:指出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主要矛盾;经过努力奋斗,指出我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根据材料可知,社会矛盾变化,党的政策也在相应的变化,可以得出民富国强与党的政策,运用史实进行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等地设立经济特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国富民强的重要保障。
33.(1)地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前者提出《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理想是建立“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结果都失败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谋求实现“君主立宪”制度,惨遭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开创了民主宪政的先河。
(2)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攻下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
(3)王进喜日记:文献史料,是研究大庆油田开发的第一手史料;照片:一手史料,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是研究七千人大会的重要史料。类型:实物史料,文艺作品,回忆录等。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97年 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成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2007年中共十七 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详解】(1)可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角度进行总结,根据所学可知,地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农民阶级开展了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前者提出《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废除封建地主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理想是建立“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结果都失败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戊戌变法,谋求实现“君主立宪”制度,惨遭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开创了民主宪政的先河。
(2)根据所学,可从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渡江战役攻下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等史实进行说明。
(3)王进喜日记属于文献史料,是研究大庆油田开发的第一手史料;照片属于一手史料,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是研究七千人大会的重要史料。类型:可列举实物史料,文艺作品,回忆录等史料。
(4)根据①②⑦,可提炼一个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根据“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97年 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1997年 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成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据“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2007年中共十七 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得出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写入党章;2007年中共十七 大上科学发展观被写入党章;根据“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结合所学,得出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