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西省怀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1:19: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怀仁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一第二次教学质量调研试题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年,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古城拥有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系统,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这一时期( )
A.最早掌握了稻作和养蚕缫丝技术 B.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
C.黄河流域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 D.早期国家形成且带有神权色彩
2.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中,田制改革是重点内容,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尽地力之教”、晋国的“作爰田”、秦国的“废井田,开阡陌”等。由此可知,当时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变革生产关系 B.打击旧的贵族 C.实现国家富强 D.推动社会转型
3.《史记·南越列传》记载:“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太后)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即因使者上书,请比内诸侯,三岁一朝,除边关。于是天子(汉武帝)许之……”次年南越叛乱,汉武帝出兵平叛,并在此设置九郡。对该图文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②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
③保障了西南丝绸之路的畅通 ④西汉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治理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4.唐朝时期,许多胡人来到长安开铺经商。李白《少年行》中写道: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元稹在《法曲》中说: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腔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进胡音务胡乐。这反映了唐代( )
A.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B.胡风诗歌成为文学的主流
C.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D.丝绸之路推动了民族交融
5.据司马光记载:“(宋)市易司法,听人赊贷县官货财,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无抵当者,三人相保则给之。皆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每月更加罚钱百分之一。”这一规定( )
A.利于规范市场金融秩序 B.表明经济法规臻于完善
C.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D.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
6.由如表数据可知( )
中国近代茶叶种植面积和茶农户数统计(1837年,1894年)
1837年 1894年
产量(万市亩) 260.5 468.17
种植面积(万亩) 521 936.36
茶农户数(万户) 130.25 234.09
茶农人口(万人) 651.35 1170.45
A.茶业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 B.茶业生产仍是传统模式
C.茶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D.自然经济形态逐渐解体
7.“(1)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2)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直到阶级斗争结束,即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上述内容出自于( )
A.中国共产党“一大”纲领 B.中共“二大”最低纲领
C.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D.国民革命军北伐誓词
8.有学者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研究后认为它“实现了党中央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总结和运用,成功地进行了反对“左”倾的斗争,创立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新鲜经验。”这一学者研究的历史事件是(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红军长征 D.西安事变
9.“面临着亡国灭种还是继绝兴灭的抉择,近代中国第一次出现了民族凝聚力取代离心力成为主流的局面。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民族凝聚力空前强大”。最能佐证这一说法的史实是( )
A.一二·九运动的爆发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D.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达成
10.下表所示是我国局部抗战时期涌现的部分以抗日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 )
作品 作家 简介
《咆哮的许家屯》 艾芜 歌颂东北地区人们的抗日斗争,表现民众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死线上》 阳翰笙 反映淞沪抗战的短篇小说。
《兄弟》 王余杞 表现守旧家庭与反叛逆子之间的对立冲突,展现青年学生突破家庭束缚、涌入革命浪潮的人生轨迹。
A.以敌后根据地的抗战为主要题材
B.反映出抗日救亡运动遍及全国
C.真实描述了民众抗日历程的艰难
D.表现了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感
11.1938年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比1933年更加多样(如下图所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红军长征的胜利 B.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C.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 D.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
12.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工农业产品发展情况。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果 B.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C.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和发展 D.贯彻了科学合理的经济指导思想
13.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把“小康”这个概念引入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他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作中国式的现代化,即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这样,“小康”这个古老的命题便洋溢着鲜活的时代信息。这表明邓小平理论( )
A.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B.根源于传统儒家思想
C.开启了对社会主义的探索 D.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14.如表是2001年至2017年,我国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全国总额比重的变化的图表,它最能反映(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形成
C.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受到削弱 D.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15.《联合国报告预测:受新冠疫情影响 世界经济酝酿“五大变局”》:在疫情影响下,“一带一路”等新型全球公共产品将更受倚重,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将更为多元。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日前刊文说,“一带一路”上的走廊、港口和物流中心等帮助中国打造抗击疫情国际合作的“健康丝绸之路”;此外,亚投行设立规模达100亿美元的新冠肺炎危机恢复基金;同时,中国正在加大对世界卫生组织等多边机制的支持力度。该报告预测反映了( )
A.全球治理体系改革迫在眉睫 B.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C.中国方案优化了全球治理体系 D.现存的全球治理体系被取代
16.流行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出社会的变化。诸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以及“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命运共同体”等,这些流行语( )
A.映射了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走向 B.是历史转折与社会发展的见证
C.昭示了当代国人思想解放的程度 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二、材料分析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17.回顾儒学发展史,可知儒学总是在创新中得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在宋明理学思潮中,理学家在儒学理论创新方面,也十分典型。“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居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它的创立,既符合社会政治方面的需要,又有其理论思维内在逻辑的必然。
——材料二摘自黄钊《应当高度重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材料三至于到了封建末世,当民主主义开始萌动之际,古老的民本主义再度发挥其社会批判功能,并成为生发近代民主主义的生长点。明末清初黄宗羲(1610—1695)的名著《明夷待访录》,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孟子和荀子对孔子核心思想的继承与创新。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及特点?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到了封建末世,黄宗羲是如何对传统儒学进行继承与创新的?
(4)综合上述材料,儒学的继承与创新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整理的历史年表。
时间 事件
1840年6月 英国政府派全权代表懿律率领海陆军,开进广州海口
1842年 魏源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
1851年1月 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1857年冬 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
19世纪60年代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
1895年4月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6月—9月 康有为辅助光绪帝推行了维新变法
1900年 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
1911年10月10日 新军下级军官熊秉坤率队攻入武昌总督衙门,起义爆发
1915年9月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
从该兴趣小组整理的年表中,提取相关信息确立一个主题,并予以叙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19.国家·民族·复兴
材料一 古代并无“中华民族”的名称,“中华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中华民族”观念由此萌芽。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有利于改变历朝历代狭隘的大汉族观与清朝满族独尊的民族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层面将“五族共和”和“中华民族”确立为“中华民国”立国的法律依据。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
——摘编自何一民等《从“恢复中华”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1)依据材料和所学,概括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念出现的背景和内涵。
材料二 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民国初期,孙中山接受“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国号的使用本身,就极大地增强了国人对“中华”一词所代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认同感与自觉归属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这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继续发展有了法律上的保护,至少实现了法律上平等的联合。
——摘编自李帆《以中华为族称—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认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关系基础脆弱的原因。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遗址出土有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等,权贵大墓与普通墓地的随葬品对比鲜明”可知,良渚遗址墓葬随葬品的差距表明已经出现贫富差距,进而可以证明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分化,B项正确;材料材料没有涉及稻作农业和养蚕缫丝技术,且河姆渡文化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排除A项;良渚文化位于长江流域,排除C项;良渚文化尚未进入国家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鲁国“初税亩”是依靠田地亩数收税,齐国“相地而衰征”是依据土地的好坏收税以及晋国、楚国和秦国的田地改革等都是承认土地私有的体现,实质上是土地由公有制变为私有制,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变法重点内容是田制改革,因此主要目的是变革生产关系,A项正确;打击贵族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实现国家富强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目的之一,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变革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转型是其结果,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材料中出兵平定南越叛乱并设置九郡,可见西汉加强了对两广地区的管理,并维护了国家统一,①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符合题意;“推恩令”是解决王国问题,与南越无关,②错误;据材料“(南越)求内属……三岁一朝,除边关。于是天子(汉武帝)许之,赐其(印)”,“(南越)用汉法,比内诸侯”并结合所学可知,南越是对聚居于两广地区的少数民族称呼。而“西南丝绸之路”是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着横断山麓南下,跨域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的商路,因此材料中的“南越”与“西南丝绸之路”无关,③错误;材料“南越叛乱,汉武帝出兵平叛,置郡”可知,汉武帝时期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包括南越)的治理,④正确;因此本题选择①④,C项正确;A项中②不符题意,排除A项;B项中③不符题意,排除B项;D项中③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笑入胡姬酒肆中,女为胡妇学胡妆,进胡音务胡乐,这里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史实,也反映了当时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了唐朝的民族包容风气,没有涉及商品经济的史实,排除A项;胡风诗歌只是唐代诗歌文学的一个部分,并非当时的文学主流,排除B项;胡骑、胡乐、胡姬酒肆只能说明唐朝当时包容的社会风气,并没有指出丝绸之路对其产生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宋)市易司法,听人赊贷县官货财,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无抵当者,三人相保则给之。皆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外……”,可知,允许人们以田宅或金帛为抵押,向政府赊贷,并且规定了具体的利息标准和罚款标准,这有利于规范市场金融秩序,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市易法,不能说明经济法规臻于完善,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劳动人民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近代中国茶叶种植面积、产量、茶农户数以及茶农人口,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结合近代中国的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茶叶的商品化趋势加强,对传统的自然经济形成一定的冲击,D项正确;没有同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无法得出茶业在世界市场占据优势,排除A项;材料仅介绍茶业的信息,并不能得出茶业的生产模式,排除B项;仅从表格,无法得出茶业生产的具体特点,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中的内容是无产阶级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可知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纲领,A项正确;根据所学中共二大的最低纲领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与材料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不符,排除B项;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是资产阶级召开的大会不会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排除C项;国民革命军北伐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该时期不可能有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实现了党中央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总结和运用,成功地进行了反对“左”倾的斗争,创立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新鲜经验。”可知,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期间召开遵义会议,实现了党中央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是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总结和运用,成功地进行了反对“左”倾的斗争,创立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新鲜经验,C项正确;八七会议是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召开的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总方针,排除A项;古田会议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政治建党、思想建军的总方针,排除B项;西安事变是为逼迫蒋介石抗日而发动的兵谏事件,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在不同党派之间,形成了同仇敌忾、亲密合作的关系,民族凝聚力空前强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华从局部转为全面,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革命知识分子、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是最能佐证材料内容的史实,B项正确;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1937年8月,中共中央洛川会议正式确定全面抗战路线,指出:“今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这条路线的实质,就是使中国人民觉醒起来团结起来,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重庆谈判,是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的一次历史性会谈,与材料时空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局部抗战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局部抗战时期的作品都以中国人民的抗日为主要内容,歌颂和赞美了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无畏精神,这样的作品就是作者与国家、民族时代同脉,就是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感与使命感的表现,D项正确;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全国抗战开始后建立的,与题干所给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局部抗战时期抗日救亡运动并未遍及全国,排除B项;材料中的作品,作为文学作品,允许夸张和虚构,所以并不能完全真实地描述民众的抗日历程,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33年至1938年的中国。根据题干可知,1938年比1933年党员成分多了地主、中小商人,结合所学可知,进入到全面抗战时期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加上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感召,社会各阶级不同身份的人积极要求加入到党组织中来,此后党员数量迅速增加,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更加多样,C项正确;红军长征的胜利是在1936年,那时全民族抗战还没开始,党员成分还比较单纯,排除A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那时全民族抗战还没开始,党员成分还比较单纯,排除B项;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实行的土地政策。它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同时,实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合理负担政策,提高了贫苦农民的斗志,开始打破了农村基层政权由地主富农霸占的局面,D项与“主要原因”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材料信息反映出,1949至1957年我国工农业发展较快,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国家通过制定国民经济恢复策略与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工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D项正确;“工业化建设取得突出成果”是现象,且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贯彻了科学合理的经济指导思想,并非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且苏联此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排除B项;1956年底,计划经济体制才基本确立,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把传统文化中“小康”概念引入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中。这表明邓小平理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A项正确;根源于《诗经》,排除B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具有传统文化色彩,而不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及世界。据材料“2001年至2017年,国有企业进出口占全国总额比重大大减少,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大大增加” , 结合所学,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国际上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所以民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占全国总额比重大大增加,D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解释材料,排除A项;改革开放30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B项不能全面解释材料,排除B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之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材料强调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对于疫情冲击下的世界产生了重大意义,这体现了中国对于世界的贡献,也说明中国方案优化了全球治理,C项正确;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迫切性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更强调中国方案优化了全球治理体系,不是强调中国与世界的相关性,排除B项;D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项。
16.B
【详解】根据材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才是硬道理”可知这是改革开放时期流行语,“中国梦”“撸起袖子加油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命运共同体”这是十八大以来的流行语,是历史转折与社会发展的见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共执政理念的变化,和中国主流文化的走向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中国梦等不体现思想解放程度,排除C项;摸着石头过河等流行语已经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排除D。故选B项。
17.(1)继承与创新: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2)思想:理是万物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特点:儒学进一步思辨化、理论化;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融合佛道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等。
(3)继承与创新:承袭先秦儒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抨击君主专制。
(4)现实意义: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有助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继承与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因此继承和发展的表现体现为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的主张是理是万物的本源;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等。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的特点可从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和理论化、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融合佛道思想及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等角度进行分析。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继承与创新:根据材料“便承袭了前辈的民本主义思想”可知,承袭先秦儒学;根据材料“提出国君是‘天下之大害’的惊世骇俗命题,向流行于当世的‘君为天下主’的传统论调提出挑战”可知,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抨击君主专制。
(4)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现实意义:结合儒学的发展和所学可知,关于现实意义可从有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构建、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分析。
18.示例 1主题: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1840 年—1842 年和 1856 年—1860 年由西方列强发起的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 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批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独立、 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 世纪末,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结果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把中国社 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00 年,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1901 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 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总之,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
示例 2 主题:近代中国史是一部探索史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 求自强的主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派,推行了一系列以“自强”“求 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先后发起了维新变 法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冲击了旧的封建体制,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思想的传播和社会风俗的进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从创办《青年杂志》开始,发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总之,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进的中国人从“器物”到“制度”再到“观念”, 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详解】解决本题的关键首先是对材料中的历史事件进行分类,然后从分类中的历史事件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即可。例如:根据材料“1840年6月,英国政府派全权代表懿律率领海陆军,开进广州海口”“1857年冬,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1895年4月,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可提炼出一个主题是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内容展开分析即可,最后总结,鸦片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例如根据材料“1842年,魏源写成50卷的《海国图志》”“19世纪60年代,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发起洋务运动”“1898年6月—9月,康有为辅助光绪帝推行了维新变法”“1911年10月10日,新军下级军官熊秉坤率队攻入武昌总督衙门,起义爆发”“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开始”等信息可提炼出主题是近代中国史是一部探索史。关于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内容展开分析,最后总结,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进的中国人从“器物”到“制度”再到“观念”, 不断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19.(1)背景:西方列强入侵,加深了民族危机。
内涵:民族平等;“五族共和”,共同参与国家治理;中华民族为一体。
(2)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五族共和”思想有利于民族平等,使统一多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的行为,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流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有了法律保障。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民初的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一“‘中华民族’的提出是在清末,其时西方列强入侵激发起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方列强入侵,加深了民族危机。
第二小问内涵,根据材料一“ 南京临时政府从国家层面认可民族平等”可知,主张民族平等;根据材料二“凡属蒙、藏、青海、回疆同胞……今皆得为国家主体,皆得为共和国之主人翁,即皆能取得国家参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族共和”,共同参与国家治理;根据材料一“这些举措大大促进了中国境内各民族形成‘中华民族’为一体的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族为一体。综合以上可知,“中华民族”的内涵。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初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二“1912年中华民国的建立,为辛亥革命前已经萌生的中华民族观念的广泛流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国号的使用,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根据材料二“民国初期,孙中山接受“五族共和”思想作为处理国内民族关系的准则,少数民族在观念上第一次被置于平等地位,从而令统一多民族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族共和”思想有利于民族平等,使统一多民族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根据材料二“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如‘中华革命党’‘中华实业团’‘中华书局’等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中华”一词来命名各种事物的行为,促进了中华民族观念的流行;根据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则以法律形式将人民平等规定下来,如第一章总纲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二章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有了法律保障。综合以上可知,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观念广泛流行的原因。
20.(1)特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执行“一边倒”方针。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领土主权的完整;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与封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变化:由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到积极同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外交关系。原因: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不可调和;美国坚持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美两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差异。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特点:据材料“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及所学知识可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执行“一边倒”方针。意义:据材料“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可知,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领土主权的完整;据材料“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第一个建交高潮,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与封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还可以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等角度进行说明。
(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变化:据材料“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到积极同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外交关系。原因:据材料“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及所学知识可知,中美两国关系脆弱的原因可以从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不可调和;美国坚持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美两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差异等角度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