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 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1:23: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期末检测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2.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文景之治”。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③重视发展农业 ④以德化民 ⑤焚书坑儒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4.开元十一年,“张说奏改政事堂曰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掌庶政……其政事堂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部分由宰相直接裁决的政务公文书,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就是判四方之事的堂案和处分百司的堂贴。这反映出唐中后期( )
A.三省体制日益完备 B.相权膨胀,严重威胁皇权
C.开始出现一体化趋势 D.中书门下变成宰相施政机构
5.《辽史·百官志》有关于枢密院的记载:汉人枢密院,本兵部之职,在周为大司马,汉为太尉。唐季宦官用事,内置枢密院,后改用士人。太宗入汴,因置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之政。由此可知辽朝( )
A.史家熟知汉人官制沿革 B.打击了藩镇割据混乱局面
C.积极推进同汉族的交流 D.汲取北宋经验建立枢密院
6.在宋代,传统的分餐制不符合消费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和对成本的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需求。这一转变反映出,宋代( )
A.坊市制度瓦解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B.商业发展引领饮食习俗新风尚
C.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 D.新型义利观冲击了传统的礼制
7.1787年,陕西巡抚在奏折中称西藏达赖喇嘛的使者为“夷使”,乾隆帝斥责:“‘夷使’字样,甚属错谬。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以外夷目之者可比。”这说明乾隆皇帝( )
A.对大臣的思想控制严密 B.强调对西藏的主权管辖
C.通过外交解决中俄争端 D.意在消除“华夷之辨”
8.晚明某历史文献中记载:“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而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且近来物值则工匠浸没(侵吞)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责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该材料可以用来说明朝贡贸易
A.包含一定的商业利益 B.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
C.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D.导致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9.中国近代史上某一条约签订后,列强采取了所谓的“保全政策”。对此,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认为这种政策是“托保全之名,行灭国之实”。此条约名称和“保全政策”的内涵是( )
A.《南京条约》;取得领事裁判权、租界等特权
B.《北京条约》;将侵华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C.《马关条约》;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辛丑条约》;扶植清政府作为列强统治中国的代理人
10.1860年,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下令:“各门外百姓无本为业,亦计(借)给其资,发去铜钱十余万串。”1861年,太平军在多地发布文告:“尔等子民勿必惊疑……士农工商各安恒业”。上述做法( )
A.代表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旨在维护太平天国的政权
11.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宣称,“盖改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批评时政,非其旨也。”据此可知,此时的陈独秀认为
A.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
B.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具有局限性
C.政治斗争无益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D.批评时政不利于改造青年思想
1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建立了共和国,引进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机制,但是很不成功,造成了北洋军阀混战、国际地位低下、人民生活困苦的局面。学者意在说明 ( )
A.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 B.辛亥革命为走向共和创造了条件
C.军阀混战导致辛亥革命失败 D.辛亥革命造成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13.《向导》周报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内容主要是中国国民革命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五卅运动之前,《向导》强调“造一个真正独立的中华民国”,把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五卅运动后《向导》则认为无产阶级“能够夺取政权并能够建设新的国家”。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准备和国民党共同承担民主革命任务 B.开始了推翻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
C.意识到无产阶级建立国家政权的使命 D.从五卅运动中吸取了教训,看清了形势
14.土地革命期间,苏维埃政权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选举运动,吸引工农群众参加城乡代表会议和地方苏维埃政府工作,还没收土豪劣绅的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对于老弱残废以及孤寡无依的人,实行社会救济。对这些措施解读不正确的是( )
①有利于巩固红色政权 ②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积累了民主政治经验 ④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性质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5.2002年《香港商报》发表社评《纪念邓公南巡坚持与时俱进》,纪念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深远影响的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十周年。南巡谈话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主要是因为
A.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 B.肯定了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
C.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方向 D.廓清了当时困扰国人的认识问题
16.1953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办法》,这次人口普查登记与选民登记同步进行。有当事人回忆说:“大家男女老少,都穿了新衣服,像过节日一样,挂灯结彩,敲锣打鼓,然后到人口调查登记站来申报自己的人口项目。”这说明( )
A.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C.人民真正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D.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正式形成
第II卷(非选择题)
本卷均为必考题,共4大题52分。请考生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建武六年(30年)六月,光武帝下诏:“夫张官置吏,所以为人也。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于是当年就裁并了400多个县,裁减大小官吏数万人。次年三月,光武帝又下诏:“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驾兵车的士兵)骑士、材官(供差遣的低级武官)楼船士(水兵)及军假吏(临时职务的军吏),令还复民伍(复员为编户齐民)。”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见诸记载的精兵简政。建武六年十二月,光武帝还曾下诏说:“顷者师旅未解,用度不足,故行什一之税。今军士屯田,粮储差积。其令郡国收见田租三十税一,如(汉景帝时)旧制。”光武帝之子汉明帝继位后,“遵奉建武之教,有加而无改……故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
材料二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鉴于“州县之数,倍于开皇、大业之间(隋文帝、隋唐帝统治时期)”“民少吏多”“乃命所司大加并省”,从而为裁减地方官员做准备。他对房玄龄等大臣说:“致理之本,惟在于审(意为精简)。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在唐太宗“务省官员”的思想主导下,中央机构官员由2000余人裁减为643人。唐太宗还规定:从此以后,倘若有乐工及从事杂务的人,技艺超过同类人的,只能格外奖赏钱帛,决不能超授官爵;对“宗亲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年老及耄或积病智昏”的官员,就安置他们退休,以免“久妨贤路”。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崇政《精兵简政与官冗吏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光武帝“精兵简政”的背景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相较于汉光武帝,唐太宗精简官员做法的进步之处,并运用唯物史观说明东汉初年和唐朝初年“精兵简政”的必然性。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
——【北宋】苏洵《六国论》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西夏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历史作用。说明辽、西夏与北宋是如何在碰撞中交融的。
(2)材料三中苏洵的论述的目的是什么?它与材料一所述的史实有何联系?
19.材料 民国时期土地兼并大量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扶植自耕农”是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和抗战后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土地改革政策。1941年蒋介石曾说“必须土地政策能够推行,土地问题获得真正解决,然后我们三民主义革命的革命理想,才能全部贯彻,而目前抗战建国的大业,才能得到最后的成功!”在借助欧美土地政策理论的基础上,1932年,蒋介石邀请萧铮等学者召开土地问题讨论会,经过两个月的讨论,通过了包括防止土地投机、改善租佃关系、积极扶植自耕农、筹设土地金融机关等内容的国民党土地原则十项,此外,还设有地政学会等学术团体,并克服阻力出台了土地金融政策。1941年,随着地政署的建立,土地改革在广西、四川、福建、甘肃等地的试验区展开。从全国看,抗战时期扶植自耕农只涉及全国14省82县,与全国县数与农户相比,所占比例极小。且因多种原因,“扶植自耕农”的土地改革未能很好地实现
——摘编自黄正林:《国民政府“扶植自耕农”问题研究》
(1)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扶植自耕农”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推行土地改革政策过程的特点,并分析其政策收效有限的原因。
20.革命歌谣革命歌谣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路走来的有声记忆。
建党初期,为了加紧革命宣传,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要求“当尽力编著通俗的歌谣小册子”。大革命时期,瞿秋白谈到“五卅运动”以后的社会状况时说:“听说上海街头巷口无一处没有不反对外人的招贴,无一处不唱反对外人侵略的歌谣。”
土地革命时期,革命歌谣在革命运动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川陕苏区的《工农永远是主人》《加紧春耕》《戒烟歌》等歌谣巧妙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编入其中。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积极创作革命歌谣唱述新生活,如《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歌谣迅速发展。结合当时的实际武装斗争所创作的《抗战动员歌》《杀敌歌》《收回失地保家乡》等抗战主题歌谣,面向群众和士兵四处传唱,一些革命歌谣还记载着日军的罪恶和中国人民的愤怒。此外,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参与民主政治高涨热情的《乡选歌》等歌谣,也深受群众喜爱。
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创作热情高涨,对传统歌谣的改造日趋成熟。歌谣《停止打内战》《开会讨论来分田》《千年奴隶当了家》等在解放区广为传唱,传递出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摘编自邓登瑶《革命歌谣的演进历程、鲜明特征及价值意蕴》
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阐释革命歌谣的发展和时代价值。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西周末年到战国时期,有关“和”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发展、完善,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C项正确;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内容,并不是根本,强调根本地位过于夸张,排除A项;传统道德准则形成经历漫长过程,材料只是说明“和”文化内涵没有涉及传统道德,偷换概念,排除B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和”文化突出共性、尊重差异,并不排斥否定个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文帝以身作则,在位20多年,生活简朴,宫室、园林以至车辆都没有增加,因此,“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是形成“文景之治”的原因之一,①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继续施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这样进一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因此,“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是形成“文景之治”的原因之一,②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因此,“重视发展农业”是形成“文景之治”的原因之一,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因此,“以德化民”是形成“文景之治”的原因之一,④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焚书坑儒发生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并非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因此,“焚书坑儒”不是形成“文景之治”的原因之一,⑤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④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据材料“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可知,这是文人取士的选官模式,B项正确。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秦郡县制的确立,排除C项;重文清武治国思想是北宋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材料中“改政事堂曰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掌庶政”“部分由宰相直接裁决的政务公文书,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就是判四方之事的堂案和处分百司的堂贴”等信息表明,唐中后期中书门下不再作为宰相议事的地方,而是变成负责处理由宰相直接裁决的政务公文书的机构,因此成为宰相施政的机构,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中书门下,并未涉及三省体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相权与皇权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中央机构的一体化,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5.C
【详解】辽史中所记载的皇帝皆为辽朝皇帝,辽太宗进入汴京是在后晋,因为熟悉汉族的官制,所以辽朝得以模仿汉族政权建立其枢密院,政治上的学习借鉴能够体现民族间的交流,C项正确;《辽史》并非辽人所做,而是元朝史家所做,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辽朝建立枢密院时北宋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宋代受社会发展的影响,打破了传统的分餐制,出现“同桌群聚,同盘而食”的现象,这显然体现了宋代社会流动性的加强和门第观念淡化,C项正确;A项属于因果关系颠倒,排除;材料反映的不光是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与新型的义利观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家中外一家,况卫藏(今西藏地区)久隶版图,非若俄罗斯之……以外夷目之者可比”可知当时乾隆帝强调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归中国管辖,不能与外国相比,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乾隆帝对西藏的态度,不是对大臣的思想控制,排除A项;材料中仅仅是以俄罗斯作为对照,不是处理中俄关系,排除C项;材料中是明确不能以“华夷”观念对待西藏,不是说这一观念的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
8.A
【详解】材料中主要叙述的是朝贡贸易的问题,可以看出在晚明时期朝贡贸易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商品的质量以及人们的态度都发生了变化,说明当时的朝贡贸易中带有一定的商业利益,A正确;题干未反映朝贡贸易中“厚往薄来”的内容,排除B;题干中朝贡贸易中人们的态度发生变化,更多强调的是经济利益而非政治色彩,排除C;朝贡贸易涉及的是藩属国和明朝政府的关系,而非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D。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在《辛丑条约》中保留清政府,“托保全之名”,实际上是扶植并改造清政府作为其在华的代理人,“行灭国之实”,中国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ABC项涉及的相关信息均不能体现“行灭国之实”的信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和目的题。时空是太平天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尔等子民勿必惊疑……士农工商各安恒业”,可知,太平军占领苏州后,通过发钱,发布告,来稳定地方秩序,进而维护政权,D项正确;仅从材料,并未提及近代化尝试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做法,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从材料“盖改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中华民国的成立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在反思中认识到要确实改造中国,必须进行一场思想启蒙运动,陈独秀等人认为,改造国民性比政治变革更为迫切,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改造人们思想的重要性,BCD项没有体现出。
点睛:材料“盖改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为本志之天职”是解题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虽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是没有改变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说明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西方民主政治在中国行不通,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是因为国力衰落和列强入侵,并不是辛亥革命造成的,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可知本题为本质题。时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五卅运动之前,《向导》强调“‘造一个真正独立的中华民国’,把希望寄托在国民党身上”,五卅运动后,《向导》认为无产阶级“能够夺取政权并能够建设新的国家”,前后对比可看出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和自身的认识有了改变,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共准备和国民党共同承担民主革命任务,排除A项;社会主义革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展开的,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五卅运动的教训,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根据材料“土地革命期间,苏维埃政权组织了声势浩大的选举运动,吸引工农群众参加城乡代表会议和地方苏维埃政府工作,还没收土豪劣绅的土地,分配给贫苦农民,对于老弱残废以及孤寡无依的人,实行社会救济。”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期间进行的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建设,这些举措有利于巩固红色政权,也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民主政治经验,①③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中是土地革命时期,②错误,符合题意;“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性质”,不符合材料主旨,④错误,符合题意,D项正确;排除A项、B项和C项。故选D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困扰国人的重大课题,为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活力,D项正确;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中共十四大,肯定深圳改革开放的突出成果与为改革开放注入新活力不符,南巡谈话无关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方向,ABC三项错误。
1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53年,以及人民群众热烈参与人口普查与选名登记等信息,可知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已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C项正确;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题干涉及时间是1953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全国经人大一届一次会议的召开,排除B项;社会主义政治体系正式形成是在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和宪法制定后,题干涉及时间是1953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7.(1)背景:王莽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战争和地方割据破坏了生产秩序;战乱及土地兼并导致国家控制的户籍锐减;汉光武帝重新统一全国。
历史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为继任者提供了重要借鉴。
(2)进步之处:通过专门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以上率下,中央政府大规模裁员为地方政府作出表率;通过约束统治者享乐欲望,防范超额授官;建立和实施退休制度。
必然性:王莽统治时期和隋末的战乱导致生产者(农民)与生产资料(土地)严重分离,其中,大量生产者成为军人和吏员,致使每个生产者所需承担的赋役负担大大加重,容易再次引发对新王朝的武力反抗;东汉和唐朝的重新统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战争的平息,王朝前几代君主了解民生疾苦,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本情怀。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时期(中国)。汉光武帝“精兵简政”的背景: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可从前任统治者的政策弊端、社会矛盾等角度进行做答。结合所学可知,王莽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战争和地方割据破坏了生产秩序;战乱及土地兼并导致国家控制的户籍锐减;汉光武帝重新统一全国。作用:根据材料一“故吏称其官,民安其业,远近肃服,户口滋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为继任者提供了重要借鉴。
(2)本题是对比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唐朝时期(中国)。进步:根据材料二“乃命所司大加并省”“致理之本,惟在于审(意为精简)。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在唐太宗‘务省官员’的思想主导下,中央机构官员由2000余人裁减为643人。”得出通过专门机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以上率下,中央政府大规模裁员为地方政府作出表率;根据材料二“从此以后,倘若有乐工及从事杂务的人,技艺超过同类人的,只能格外奖赏钱帛,决不能超授官爵”可知通过约束统治者享乐欲望,防范超额授官;根据材料二“对‘宗亲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年老及耄或积病智昏’的官员,就安置他们退休,以免‘久妨贤路’。”可知建立和实施退休制度。必然性:综合所学内容可从吸取前朝教训、巩固统治等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王莽统治时期和隋末的战乱导致生产者(农民)与生产资料(土地)严重分离,其中,大量生产者成为军人和吏员,致使每个生产者所需承担的赋役负担大大加重,容易再次引发对新王朝的武力反抗;东汉和唐朝的重新统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农民战争的平息,王朝前几代君主了解民生疾苦,具有较为深厚的民本情怀。
18.(1)特点: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
历史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
碰撞中交融:北宋与辽、西夏通过战争与和议,在边境建立贸易市场,经济、文化得到交流;西夏仿效宋朝制度设置行政机构,创造西夏文字。
(2)目的:让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联系:材料一所述的史实,即北宋统治者一味纳岁币贿赂辽以求苟安的现状,正是苏洵进行论述的背景。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契丹和夏政权)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可知,辽和西夏都仿用汉族官制。历史作用:综合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从民族和社会进程等方面分析可知,辽和西夏仿用汉族官制,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向封建制度过渡,有利于民族交融。碰撞中交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西夏通过战争、和议,在边境建立贸易市场,促进了彼此间经济、文化交流,西夏还仿效宋朝制度设置行政机构,创造了西夏文字。
(2)目的:根据材料三中“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赠送财物)而胜之之势”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洵通过《六国论》,意在让北宋统治者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联系:根据材料一中“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大契丹皇帝”“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材料三中“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六国论》与材料一的关联在于,北宋统治者一味纳岁币贿赂辽以求苟安的现状,正是苏洵进行论述的背景。
19.(1)孙中山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思想指引;欧美国家理论与方法影响;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土地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矛盾尖锐;抗战时期粮食问题严峻;国民政府抗战建国纲领的提出。
(2)特点:借助学者研究意见;顶层设计,配合相关土地金融、借贷政策;试验先行,在全国进行试点开展。
原因:本质上由国民党阶级性质决定,维护私有是其统治的阶级基础;受权贵、官僚阶层的反对和有产者的普遍质疑(社会阻力大),难以全面推开;后期国民政府统治的失势,政策难以延续
【详解】(1)依据材料“然后我们三民主义革命的革命理想,才能全部贯彻”可知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思想指引;依据材料“在借助欧美土地政策理论的基础上”可知欧美国家理论与方法影响;依据材料“民国时期土地兼并大量存在,而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土地问题日益突出,社会矛盾尖锐;结合所学可知抗战时期粮食问题严峻以及国民政府抗战建国纲领的提出。
(2)特点:依据材料“蒋介石邀请萧铮等学者召开土地问题讨论会”可知借助学者研究意见;依据材料“通过了包括防止土地投机、改善租佃关系、积极扶植自耕农、筹设土地金融机关等内容的国民党土地原则十项”可知顶层设计,配合相关土地金融、借贷政策;依据材料“土地改革在广西、四川、福建、甘肃等地的试验区展开”可知试验先行,在全国进行试点开展。原因:依据材料和所学从国民党阶级性质、社会阻力以及后期国民政府统治的失势和政策难以延续等思考回答。
20.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利用歌谣宣传革命。大革命时期,国共建立统一战线、反帝反军阀成为时代主题,革命歌谣宣传反帝反侵略。
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建立红色政权,武装反抗国民党,革命歌谣宣传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歌颂新生活,鼓舞人民的斗争热情,开始在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抵御日军侵略成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这一时期革命歌谣主要反映了全民族抗战情况,激发了人民抗日热情,揭露了日军罪行。同时也宣传了抗日根据地共产党的民主选举制度。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挑起内战,歌谣传递了人民群众希望停止内战,当家作主的政治愿望以及对人民解放、革命必胜的信念。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歌谣作为宝贵的红色资源,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教育群众、唤醒革命意识、激发反抗精神、推动文艺发展,它的变化与时代和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革命年代的见证。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设问是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阐释革命歌谣的发展和时代价值。
根据材料“建党初期,为了加紧革命宣传,中国共产党通过了《教育宣传问题议决案》,要求‘当尽力编著通俗的歌谣小册子’。大革命时期,瞿秋白谈到‘五卅运动’以后的社会状况时说:‘听说上海街头巷口无一处没有不反对外人的招贴,无一处不唱反对外人侵略的歌谣。’”及所学可知,建党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利用歌谣宣传革命。大革命时期,国共建立统一战线、反帝反军阀成为时代主题,革命歌谣宣传反帝反侵略。
根据材料“川陕苏区的《工农永远是主人》《加紧春耕》《戒烟歌》等歌谣巧妙地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内容编入其中。与此同时,人民群众积极创作革命歌谣唱述新生活,如《插秧曲》中唱到:‘一、二、三……绿映映……插得整齐又好看……我们是苏维埃公民,都得参加革命战争’。”及所学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建立红色政权,武装反抗国民党,革命歌谣宣传了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歌颂新生活,鼓舞人民的斗争热情,开始在革命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材料“结合当时的实际武装斗争所创作的《抗战动员歌》《杀敌歌》《收回失地保家乡》等抗战主题歌谣,面向群众和士兵四处传唱,一些革命歌谣还记载着日军的罪恶和中国人民的愤怒。此外,反映陕甘宁边区人民参与民主政治高涨热情的《乡选歌》等歌谣,也深受群众喜爱。”及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抵御日军侵略成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这一时期革命歌谣主要反映了全民族抗战情况,激发了人民抗日热情,揭露了日军罪行。同时也宣传了抗日根据地共产党的民主选举制度。
根据材料“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创作热情高涨,对传统歌谣的改造日趋成熟。歌谣《停止打内战》《开会讨论来分田》《千年奴隶当了家》等在解放区广为传唱,传递出广大人民群众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及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挑起内战,歌谣传递了人民群众希望停止内战,当家作主的政治愿望以及对人民解放、革命必胜的信念。
最后,总结升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歌谣作为宝贵的红色资源,通过通俗易懂的形式,宣传教育群众、唤醒革命意识、激发反抗精神、推动文艺发展,它的变化与时代和与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成为整个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是革命年代的见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