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等两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 历史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开封市等两地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 历史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2:20: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卷高二历史
说明:
1.本试卷分试卷Ⅰ(选择题)和试卷Ⅱ(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同时用2B铅笔涂黑考号对应的位置。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能答在第Ⅰ卷上,第Ⅱ卷的答案答在答题卷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的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2.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和思想观念等。如表中“农”字的演变创意——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农”字的创制可反映当时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念 B.渔猎采集的劳动方式
C.形神兼备的书画艺术 D.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3.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A.神权统治的思想 B.统治阶级的等级意识
C.天人感应的思想 D.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4.下列各图是考古发掘出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据此可以推断
A.铁农具和牛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
B.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在农业中的地位
C.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
D.战国时期的冶铁技术达到了古代的顶峰
5.某学者说:“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导致“小农成为最重要变量”的主要因素是
A.小农经济具有自给自足的特点
B.自然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
C.小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D.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6.秦朝规定各级官僚机构均以文书行政,“毋口请”,并形成了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还建立了以邮驿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秦朝的这种做法(  )
A.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
C.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 D.导致了暴政统治
7.西方学者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说:“唐代科举制是作为中国文明伟大成就之一的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开端。”作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给予肯定是因为它( )
A.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考试选拔官员更为公正
C.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 D.打破了贵族的特权垄断
8.下表是关于清代纠纷调解的部分论述。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出处 论述
安徽黔县《叶氏祖训家风》 族内偶有争端,必先凭劝谕处理,毋得速兴词讼
湖北荻溪《章氏家乘》 凡同族争闹不能和解,当先遍告族长,族长代为剖析曲直
江西南昌魏氏《宗式》 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A.儒家伦常成为调解纠纷的唯一准则 B.止讼息争观念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C.国家对地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失效 D.基层社会司法实践注重礼法结合
9.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1941年5月1日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这一变化
A.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标志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C.反映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 D.说明党对工作重心的调整
10.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11.1978 年 4—5 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派出三个代表团出国考察经济。其中, 谷牧副总理率领的代表团赴法国、西德、瑞士、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五国考察,参 观了工厂、农场、港口、市场、学校、科研单位、城市设施和居民区等。他们考察 的目的是
A.推动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 B.制定三线建设的布局规划
C.致力于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D.了解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12.2012年10月8日哈大高铁进入试运营阶段。哈大高铁、京哈高铁,犹如一条加速跑道,迅捷地串起东北四大城市,连通关内关外,标志着“东北同城”的崭新生活即将开启。这表明
A.新型交通工具的革新使城市化进程加快
B.中国的经济版图彻底地突破了地域界限
C.人们的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正逐步形成
D.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性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13.中世纪初期,罗马法长期处于衰落状态,“教会教条同时就是政治信条,《圣经》词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对罗马法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无论国王或市民,都从成长着的法学家中找到了强大的支持,罗马法被重新发现”。据此可推知( )
A.《圣经》遭到了新兴社会阶层的抛弃 B.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C.《圣经》与罗马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D.罗马法已成为资产阶级反教会的工具
14.下图为某同学制作的三角贸易示意图。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该贸易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导致了非洲人口的急剧下降
B.加快了美洲各地的开发速度
C.引发了全球人口的迁移热潮
D.增加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15.1648年,欧洲国家达成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承认新教合法地位,新教诸侯和天主教诸侯地位平等;各诸侯邦国可自行订定官方宗教;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这些规定
A.促进了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表明了罗马教会立新教为合法宗教
C.造成了各诸侯邦国割据的状态
D.推动了宗教改革和主权国家的形成
16.“欧洲的专制制度在它出现的时候,有助于形成民族国家,克服封建分裂的状态。可是到17世纪以后,哪一个国家最早克服专制统治,最早建立新的制度,它就迈出了新的一步,把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时代…历史上,是英国迈出了新的一步。”“迈出了新的一步”指的是英国
A.率先确立君主立宪制 B.首创责任内阁体制
C.第一个确立殖民霸权 D.最早开始工业革命
17.有人认为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是:“老板经常变化,干具体活的人基本不变!”这体现了文官制度的特点是
A.文官职务常任原则 B.考核公平公正原则
C.可以终身任职原则 D.人人生而平等原则
18.由于现代化的通讯设施和发达的大众传媒,为人们关心了解和监督政治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广泛使用,使公民的政治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不受空间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地域因素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这体现了( )
A.地域因素影响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B.公民的政治生活不会受空间的制约
C.现代科学技术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通讯设施大众传媒决定民主的发展
19.美国怀特计划的核心精神是“黄金规则”,即“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对此,有学者指出:“尽管形式上是多边的,在实际的操作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高度集中的。”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主要基于
A.英国传统金融霸权的丧失 B.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确立
C.美国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组建
20.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机械化生产发展和交通革命 B.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完善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21.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材料中“改良主义的办法”实际上是
A.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补充 B.对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强调多种所有制经济齐头并进 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22.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一位同学在研究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史时搜集到下列材料,对其内容理解错误的是
1832年 通过工厂法,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1842年 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 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1870~1907年 颁布7项教育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和医疗保障
1875~1909年 出台5个住房法,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A.两次工业革命是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B.以立法形式推进制度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C.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保持资本主义经济的持续发展
D.实现了社会公平,推动了资本主义体制的自我完善
23.1907年,欧洲各国在海牙召开了第二次和平大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尽可能人道”的战争行为准则。从以后十年的历史看,这样的“准则”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
A.阻止战争的爆发
B.承认了战争的合法性
C.阻止了不人道的武器的研发
D.有力地宣传了人道主义
24.20世纪初爆发的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是人类历史上致命的传染病,在1918-1919年曾经造成全世界约5亿人感染,在约6个月内夺去全世界2500万到4000万人的生命,比持续了52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死亡人数还多。这折射出( )
A.瘟疫流行改变了世界大战进程 B.西班牙疫病防治体系不健全
C.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 D.欧洲逐渐成为全球经济中心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第25题12分,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的封建政治以“亲亲”“尊尊”为骨髓,大宗包含小宗,而大宗为本,小宗为其枝。徐复观先生就曾经指出:有干则必有枝,在常情说,干枝本是一体,干强者枝茂,枝茂者亦可增加干之强,这是周初封建的信念,齐桓、晋文的霸业,也证明了这一点。
——摘编自高晓荣《秦汉时期“强干弱枝”政策考论》
材料二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
——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封建政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及影响。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想象的。
——摘编自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材料二 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摘编自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的演讲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促使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外交建树的主要表现。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航路的开辟及欧洲人的殖民扩张,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世界性交往使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棉布、香料等,也由于市场的拓宽,流通量大大增加。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
——摘编自熊家利、彭顺生《论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革命》
材料二 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趋势,简析推动二战后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即以国家之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它没有国内法那样集中的、有组织的强制机关——法院、警察、军队,它的强制只能主要依靠各个国家本身单独的和集体的行动。实际上,国际法具有强制力,它的效力有外力保证,对国家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摘编自王铁崖《国际法》(载邓正来编:《王铁崖文选》)
就国际法的效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1.D
【详解】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制局面始于秦,故A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故B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故C项错误;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扩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D项正确。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农”字的演变创意为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蜃(蚌壳)制工具从事劳作,反映农业生产在生产工具等方面的发展状况,D项正确;天人合一指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商周时期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农业生产中主要使用木、 石、骨、蚌等材质的工具。“农”字反映农业生产,而非渔猎采集,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农”字的字形,而非其艺术价值,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可知是本质题,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汤伐夏和周武王伐纣时,以代天讨伐有罪之人自居,周武王还提出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反映出先秦时期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逐渐萌发,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天遂民意,不是神权统治思想的根深蒂固,排除A项;先秦时期统治阶层内部等级森严,但材料强调的是天遂民意非等级意识,排除B项;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其深受天人感应影响是在西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4.A
【分析】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口犁、穿有鼻环的牛尊,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铁农具和牛耕,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铁农具取代了青铜农具,排除B;材料没有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和春秋时期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战国时期的农具种类比春秋时期更多样,排除C;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战国的冶铁技术水平,排除D。
【详解】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铁器”,联系所学春秋战国出现铁犁牛耕的史实分析解答。
5.C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可见小农对封建国家贡献很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主要财税来源,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故本题选C。小农经济的特点与题干“影响统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自然经济的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重农抑商政策,D错误。
6.C
【详解】秦朝要求各级官僚机构均用文书行政,并建立文书管理制度和邮驿传递系统等做法,完善了行政手段,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国家的治理能力,C项正确;用文书行政不仅限于地方官,整个官僚系统都要执行,A项错误;文书行政与思想统一不符,B项错误;文书行政规范有据,不是暴政产生的原因,D项错误。
7.B
【详解】通过材料“量才录用的文官制度的真正开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作者认为科举制是量才录用,也就是认为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性,B项正确;ACD项均是科举制的影响,但是与材料“量才录用”不符,排除。故选B项。
【点睛】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家族内部的纠纷必须经过宗族内部的调解,不得直接进行诉讼,争讼被当做是家族内部不睦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政权与族权结合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宗族制度对于清代调处息讼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无讼”的思想也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宗族制度和儒家伦理成为纠纷调讼理念存在的基础,B项正确;“唯一准则”说法过于绝对,法律规定也是调解纠纷的重要准则,排除A项;“国家对地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失效”与史实不符,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宗族层面和思想层面上的息讼原则,并未体现出法律对纠纷调解的规定,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1941年是抗日战争时期,这一变化的原因是为了团结一起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所以这一变化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A;是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材料中的变化,而非这一变化导致国内主要矛盾变化,排除B;遵义会议召开后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排除C;这一变化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
10.B
【详解】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A;建国初期,我国主要任务是建政立制,巩固政权,所以当时的法制建设就是为上述任务服务;1952年底,我国政权建设和巩固任务基本完成,其主要任务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所以法制建设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以适应上述的需要,故选B;依法治国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C;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才开始,而我国的法治完善在当时不可能实现,排除D。
11.D
【详解】根据材料中“1978年4—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派出三个代表团出国考察经济。其中,谷牧副总理率领的代表团赴法国、西德、瑞士、丹麦和比利时等欧洲五国考察,参观了工厂、农场、港口、市场、学校、科研单位、城市设施和居民区等”及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我国派代表团出国考察经济,目的是了解并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助推了改革开放决策的形成,D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推动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确立,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前期,国际局势出现动荡,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制定了三线建设的布局规划,排除B项;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材料反映了高铁的运营,串起东北四大城市,促进了“东北同城”的开启。表明地区间联系在不断加强。故选D项;材料显示了东北四城的联系加强,故A项的“城市化”,B项中“中国经济版图彻底突破”不符合材料内容;C项与材料无关。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0—11世纪西欧商品货币经济开始逐渐恢复,在商人和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形成了城市,随之而来的是财产关系日益复杂,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关系需要调整,而当时西欧各国现有的法律,包括习惯法、商法、城市法、教会法和王室立法都不能适应这种客观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罗马法成了社会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因为罗马法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前调整商品生产者关系的最完备的法律。可见罗马法复兴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B项正确;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是多数人的信仰,“《圣经》遭到了抛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本意是中世纪初期《圣经》有法律的效力,从12世纪开始罗马法复兴。“《圣经》与罗马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说法不恰当,排除C项;12世纪时期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尚未产生,资产阶级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欧洲通过三角贸易进行资本原始积累,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从而推动了欧洲文明整体的进步,因此增加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为三角贸易最深远的影响,故D项正确。AB两项是其影响,但不属于最深远的影响,故排除;三角贸易并不会引发了全球人口的迁移热潮,故C项错误。
15.D
【详解】材料中的规定与欧洲国家政治统一进程无关,故A项描述错误。据材料可以知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国家达成的,不是罗马教会颁布的,故B项错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是造成德国封建割据时代的到来,并未造成整个欧洲的分立割据,故C错误。据材料“承认新教合法地位各诸侯邦国有外交自主权”可以知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推动了宗教改革,也使得王权独立于教权,有利于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16.A
【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以后,哪一个国家最早克服专制统治,最早建立新的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开创了民主代议制,这符合题干中“迈出新的一步”的描述,A正确;责任内阁制创立时间是1721年,与题干17世纪不符,排除B;英国确立殖民霸权是在18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工业革命开始时间是1765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17.A
【详解】根据材料“老板经常变化,干具体活的人基本不变”可知,文官不受党派影响,长期任职,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考核公平公正原则、终身任职原则、人人生而平等原则,故BCD排除。
1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现代交通、通讯和传媒的发展,方便人们了解、参与、监督政治,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强调现代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而非地域因素的影响,排除A项;公民的政治生活仍然一定程度上受空间的制约,“不会受空间的制约”说法绝对,排除B项;通讯设施和大众传媒影响而非决定民主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谁有黄金,谁来制定合作规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之上的,C正确;A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体现的是美元成为世界货币,并非是确立世界霸权,B排除;D属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下设机构,排除。故选C。
2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19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机械在生产领域大规模使用,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工业产品产量提高,同时交通运输的发展,便利了国内国际的商品运输和贸易,商品更加充足丰富,价格有所降低。工厂有利润收入,工人工资水平基本保持稳定。因此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机械化生产发展和交通革命,A项正确;造成材料所述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层面,而非政治上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完善,排除B项;圈地运动主要是在15-17世纪,劳动力增加往往会造成工资下降,排除C项;海外市场扩大不能解释国内物价变化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21.D
【详解】根据材料“1921年开春以来”,说明此时苏俄正在推行新经济政策;再根据材料“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即可明确这一政策的特点是采用市场关系来调节生产,故D项符合。
【考点定位】必修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
22.D
【分析】试题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国家为公民提供的社会保障水平是以经济的发展水平为前提的,所以A不符合题意,排除。分析表格,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每次完善,都是通过立法形式,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社会保障的内容来看,保障了一般公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劳动安全等,这必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C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所述有些绝对化,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但不能断言英国那时已经实现了社会公平,只能说其为实现社会公平做了很多努力,推动了资本主义体制的自我完善,故D符合题意,。答案为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实际是考查学生对英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的认识和理解,要求学生对社会保障制度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详解】
23.B
【详解】试题分析:从和平大会的主要任务看,这次会议将战争认作是一个国家的正当权利,因此B项符合题意。AC“阻止”说法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海牙第二次和平大会
2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时期的世界。从材料看到,西班牙流感迅速波及世界,这折射出当时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C项正确;瘟疫流行影响了世界大战进程,但是并不能改变,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西班牙疫病防治体系不健全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当时欧洲的经济地位,且在此之前,欧洲就已经成为了全球经济中心,排除D项。故选C项。
25.(1)特点: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干枝一体;区分大小宗。(任答两点即可)
(2)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地方行政区划由山川地形到犬牙交错)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答两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特点:据材料“以‘亲亲’‘尊尊’为骨髓”得出以血缘为纽带,等级森严;据材料“大宗为本,小宗为其枝”“干枝本是一体”得出干枝一体,区分大小宗。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中国。创新:据材料“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得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地方行政区划由山川地形到犬牙交错),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影响:结合所学,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等方面分析。
26.(1)变化:从敌视新中国到改善与新中国的关系。
原因:美国: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泥潭。中国:需要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从中美两国角度答三点即可)
(2)主要表现:①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②积极致力于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伙伴关系。③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④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⑤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合作。⑥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和美国。变化:结合所学,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据材料“中国……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想象的”可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报告中流露出改善中美关系的意向,故可得出从敌视新中国到改善与新中国的关系。原因:从中美两国角度分析。美国: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陷入越南战争泥潭。中国:需要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
(2)本题是特点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表现:结合所学,列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建树,比如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与世界各大国建立伙伴关系,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与发展中国家合作,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等。
27.(1)变化: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或股份制贸易公司大量出现,银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金融机构形成);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2)趋势:世界贸易额不断增长;关税平均水平显著下降。
因素:关贸总协定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组织的推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任答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变化:据材料“为适应世界性贸易的需要,西欧各国相继建立了经营某一地区贸易的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银行、信贷、汇兑等金融业务迅速发展”得出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或股份制贸易公司大量出现,银行、证券交易所等近代金融机构形成);据材料“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特产变成了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如印第安人培植的可可、咖啡、烟草等逐渐成了各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得出商品种类增多;据材料“世界性贸易”得出贸易范围扩大;据材料“意大利各城市国际商业中心的地位被伦敦、巴黎、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等所代替。英国、法国、尼德兰也取代意大利成了西欧各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得出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形成多中心的格局。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趋势:据二战后世界关税与贸易发展情况变化趋势图可得出,世界贸易额不断增长,关税平均水平显著下降。 因素:结合所学,关贸总协定的达成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有利于削减关税和建立完善多边贸易体制;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国际贸易市场空前繁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它们通过把世界各国纳入全新的国际 生产分工体系,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连成一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便利和推动了世界贸易发展。
28.示例一
观点:国际法在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论述: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尤其是随着世界整体性的不断加强,在国际交往过程中,为了解决、协调人类面临的世界性共同问题,国际上制定了不同类别的系列国际法。在政治上,第一次世界大后通过的《国际联盟盟约》《非战公约》对维护20世纪20年代世界的和平发展发挥了一定作用。二战后的《联合国宪章》对维护国际持久和平、安全,促进全球经济及社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经济上,二战以来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关贸总协定》都极大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有序发展。《联合国海洋权益法》为维护人类继承财产和各国海洋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对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意义重大。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等国际公约,对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在发挥着指导性作用。
因此,国际法出台后,只要国际共同履行,合作推进,必将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及其成果的共享。
示例二
观点:国际法因种种原因其效力是有限的。
论述:国际法效力的发挥,往往处决于多种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联盟盟约》《非战公约》因缺乏保障机制而更多处于一纸空文境地。而《巴黎和约》《九国公约》则更因其自身的不平等性、侵略性而加剧了国际矛盾。二战后通过的《北大西洋公约》和《华沙条约》则因其霸权性、强权性,导致长期冷战与对抗的存在,严重影响世界的和平稳定。近年来,美国特朗普政府以“美国利益优先”为导向,纷纷退群,先后宣布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巴黎协定》《伊核协议》和《中导条约》,对地区和世界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政治安全等都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国际法效力的发挥,既与国际法自身有关,又与其执行力相关联,从而严重制约着其效力的发挥。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围绕国际法的效力方面提出自己的观点,拟定具体的论题,再调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内容主要阐述和解释了国际法,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以国家之间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和。解答本题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可以选择国际法的积极作用方面,也可以选择国际法因种种原因其效力是有限方面,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