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本试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史记》记载,晋文公在践土召开会盟,与会的周天子实际上是被召唤来的,但是,《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由此说明,孔子意在( )
A.抨击诸侯争霸 B.重建伦理和政治秩序
C.维护西周统治 D.警示晋文公尊礼守德
2.下表为汉武帝继位后采取的重大举措,该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
时间 举措
公元前138年 派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 对匈奴开战
公元前127年 收复河套;颁布推恩令
公元前124—公元前119年 派卫青、霍去病四次出击匈奴
公元前119年 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实行盐铁专卖
公元前118年 统一货币
A.核心是加强中原与西域联系 B.诸侯王割据威胁皇权
C.战争中凸显中央集权的优势 D.统制经济以扩大财源
3.白居易在《赠友》中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主张“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柳宗元认为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问”才能避免“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由此可知,当时( )
A.政府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 B.租庸调制仍然得到普遍认同
C.税制改革面临现实性挑战 D.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征税标准
4.有学者认为, “北宋一代,是儒家学者们的觉醒时期,当时绝大部分儒学家们,不再只是拘守着儒家旧有的思想壁垒,作为反对佛老的基地,而是扩大阵地,扩大战果,努力于振兴儒学,使儒家学派重新居于佛道两家之上”。这一“觉醒”( )
A.推动儒学内涵的丰富充实 B.旨在否定佛老思想
C.确立了理学官方正统地位 D.重建了个人价值观
5.清代,“江、浙之米,皆取给于江西、湖广”。苏州虽产米很多,但“本地所产耗于酒者大半”,所以“无论丰歉,江、广、安徽之客米来售者岁不下数百万石”。河南、东北的棉花供销各地,而棉布却又仰给于外省。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B.政府推广农业多种经营
C.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愈加密切 D.南方的手工业领先全国
6.1902年,面向孺童群体的《启蒙画报》于北京创刊,其宗旨为“欲合我中国千五百州县后进英才之群力,辟世界新机”,参考中西教育课程,设有格致、舆地、算术、动植物等栏目。据此可知,该画报( )
A.取代传统报刊成为主流 B.兼具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
C.得益于新政废除科举制 D.基于新闻救国的现实考量
7.下图是沈伯尘于1919年创作的新闻漫画。该画作旨在( )
A.批判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 B.维护战后国际新秩序
C.抨击巴黎和会的强权政治 D.推动五四运动的发展
8.1952年,湖南掀起了领导农民以集体的力量向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丰产运动。由于农民觉悟的提高,捕蝗、积肥、选种、评比等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许多翻身农民发明和改良农业生产工具,有力地推动了大生产运动。此类运动的开展( )
A.助力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B.根植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 D.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9.在1961—1962年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既实现了维持老挝中立并为巴特寮革命赢取了时间,同时也缓和了与法国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寻求与中间地带国家改善关系的“一次重要亮相”。这次“亮相”( )
A.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B.推动了中国三线建设
C.促成了中法正式建交 D.缓解了中国外交困境
10.下图为1981—1986年中国工业发展年增长率(%)统计示意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
11.在雅典陪审法庭开庭时,贪污公款的官员向陪审员鞠躬,可怜地恳求说“怜悯我吧,我求求你”;在法庭辩论的过程中,有人感叹自己穷苦,有人把孩子带到现场……最后这些人往往赢得了官司,这种判决在雅典十分常见。这反映出古代雅典( )
A.陪审法庭是最高权力机关 B.贪污腐败现象普遍
C.公民与权贵之间矛盾激化 D.民主制度存在缺陷
12.法国圣昆坦市曾规定:农奴一旦进入该市,立即成为自由人……可免除各种封建义务。英国泰恩河上的新城曾规定:农奴在城内住满一年零一天,那他以后就是一个市民。类似规定曾广泛被其他许多市镇仿效过。这些规定( )
A.旨在加强世俗王权 B.瓦解了庄园与农奴制度
C.凸显了城市自治权 D.削弱了基督教会的权力
13.18世纪末以前,人们一直把国家与君主本人混为一谈。如路德认为“主教们和诸侯们”构成了德国,路易十四则声称法兰西国家“完全属于国王本人”。之后,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而是由公民组成。这一观念的变化( )
A.引发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B.源于法国大革命的推动
C.确立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 D.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建构
14.洛克纳因允许雇员一周工作60小时以上被控违反纽约州议会通过的《面包坊法案》,在纽约三级法院均败诉的情况下,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最终,大法官以“对面包坊工人工作时间的限制不在州治安权限之内”为由判定该法案违宪。该案件的处理过程体现了( )
A.美国司法权的独立 B.司法实践程序的正当性
C.大陆法系逐渐完善 D.宪法保障人权的局限性
15.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颁布法律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并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这一法规的施行有利于( )
A.社区成为一级地方政府 B.国家管理职能的扩展
C.社会福利制度初步建立 D.基层治理方式的变革
16.下表规定的计算比例表明,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 )
表:工人职员养老金的计算比例
月工资(卢布) 养老金
一般工种的工人和职员 在地下、高温车间、有害健康条件下工作的工人和职员
工资的百分比 不包括补贴的养老金最低额 工资的百分比 不包括补贴的养老金最低额
35以下(含35) 100 30 100 30
35—50(含50) 85 35 90 35
50—60(含60) 75 42.5 80 45
60—80(含80) 65 45 70 48
80—100(含100) 55 52 60 56
100以上 50 55 55 60
A.坚持实行国家保障 B.旨在缩减社会福利
C.实行全民社会保险 D.利于缩小收入差距
二、非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西方有关中国科举制的描述大多较为简略,最详尽的为杰米里博士的《环球航行记》,书中描述了作者在中国看到的科举考试奇异的地方,如“考试从黎明到夜晚,试卷由抄书手誉录”等。18世纪,随着更多的传教士和外交使节来华,西方书籍内容涉及科举主要程序及其在维护政府权威、促进学生终身读书等方面的作用。许多学者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对中国政治制度赞扬有加。19世纪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合理内核,建立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同时也认识到其忽视科学实用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局限性。科举西传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程的一大贡献。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引进西方考试文化,有力推动了考试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变革。孙中山汲取科举制中的合理成分,广泛参考英、美等国文官考试制度经验,创立考试权独立学说,提出考试用人、建立文官考试制度等主张。南京国民政府设立考试院独立行使考铨权,考试权从行政权中剥离,戴季陶作为考试院的首任院长,将“熔中西于一炉”作为考试制度的方针,注重学习官制官规,从文官考试到铨叙任用,从考绩升迁到奖励惩戒,都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制度法规,使民国文官考试具有了近代公务员制度的特征与性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制度设计与实施往往难以同向而行。
——摘编自胡向东《论中国考试文化在民国时期的融合发展》
(1)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学者对科举制发展历程的的基本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西传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考试文化交流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一带修缮长城,设置辽东、宣府等九个重镇,以防备蒙古贵族的袭扰。隆庆年间,明廷封与明修好的俺答汗为顺义王,封其妻三娘子为忠顺夫人,使其为明“保边守塞”;在大同、宣府等边外开设了多处马市,定期交易,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在西藏,明廷册封喇嘛教派领袖为“法王”,建立宣慰司等军政管理机构;修通从雅州到乌斯藏的驿道,设置驿站,“道路毕通”。西藏喇嘛和官商来京人数“宣、正间不过三四十人,景泰时十倍,天顺间百倍”。在西番设立赤斤蒙古卫、沙州卫、安定卫等,以畏兀儿、蒙古贵族或头目担任各卫指挥,“受边臣羁络”“给之金牌,令岁以马易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下册)
(1)据材料概括明朝治边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的治边政策。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38年9月29日创刊的《拂晓报》(见上图)是由新四军第四师政治部主办,在其发刊词中曾指明“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到来的意思”“拂晓催我们斗争,拂晓引来了光明”。在其百期纪念时刘少奇亲笔题词:“为抗战的正确路线而斗争”,刘少奇还曾派人将<拂晓报》送给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等阅读,使其更好地理解中共的抗日方针。
《拂晓报》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一度发行到苏联、美国、法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同盟国,见证了中国革命的“拂晓”。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初欧洲是世界的银行家和工业工场,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英镑起着共同的贸易货币作用。战争使英国从美国的债权国变成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稳定地位也发生动摇。1931年9月20日,英国宣布废除英镑金本位。资本主义各国高筑贸易壁垒,实行纸币流通制度,出现英镑区、法郎区、美元区等货币集团,加大了国际贸易和金融的分割局面。二战后期美国和各盟国希望在战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为各国生产项目提供贷款,缔结统一的关税贸易协定,消除国际贸易的障碍。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作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据材料,说明伦敦世界金融地位从20世纪初到二战后期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其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世界货币体系变化的影响。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面对礼崩乐坏、王室衰微的现实,孔子在《春秋》一书,将践土会盟中的周天子被诸侯召唤而来的现象,描述为“天王狩于河阳”,说明的是孔子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重建伦理和政治秩序,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礼乐制度的维护,非抨击诸侯争霸,排除A项;孔子生活在东周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警示晋文公尊礼守德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在中央集权体制下,多次采取对匈奴的军事行动,并且通过盐铁官营、推恩令、统一货币等方式来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表中的措施反映的是战争中凸显中央集权的优势,C项正确;材料不光涉及同西域之间的联系,还有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汉武帝通过推恩令,解决了地方诸侯割据的问题,排除B项;统制经济仅是材料的一方面,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两税法虽然取代租庸调制,但是仍然具有较大的弊端,说明的是税制改革面临现实性挑战,C项正确;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A项;普遍认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仅是利用租庸调制举例,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作为反对佛老的基地,而是扩大阵地,扩大战果,努力于振兴儒学”可知,北宋时期儒家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他们借鉴佛老观点,充实儒学,不局限于儒学本身,有助于推动儒学内涵的丰富,A项正确;儒家学者并未否定佛老,而是借鉴融合,排除B项;南宋之后,理学逐渐受到官方重视,逐步确立了理学官方正统地位,但材料强调儒家学者,并未特意说明是理学,排除C项;儒学不拘泥于旧有思想壁垒,不代表重建了个人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A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无论丰歉,江、广、安徽之客米来售者岁不下数百万石”“河南、东北的棉花供销各地,而棉布却又仰给于外省”可知,江浙地区米产量较高,但是米多用于手工业生产,粮食主要依赖安徽等地提供,河南、东北产棉花,棉布却外地供给,这体现了江、浙和安徽经济往来频繁,河南、东北等地与其他地区也有较为频繁的经济联系,反映了当时区域间的经济联系愈加密切,C项正确;清朝经济重心在南方,南北方差距明显,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材料除了涉及农业,还涉及手工业,且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政策,排除B项;东北的棉布来自哪里材料并未明确说明,“南方的手工业领先全国”无从得出,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欲合我中国千五百州县后进英才之群力,辟世界新机”“设有格致、舆地、算术、动植物等栏目”可知,从《启蒙画报》的宗旨和所设的科目看,兼具启蒙与救亡双重变奏,B项正确;《启蒙画报》只是现代报刊的一种,它不可能取代传统报刊,排除A项;1905年废除科举制,排除C项;《启蒙画报》的内容并非新闻,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长蛇猛兽动起来,冲破和平正义塔”“塔前木门上写着‘凡尔赛和会’”和所学知识可知,该漫画是对巴黎和会上对于中国领土转让黑暗外交的批判,抨击了巴黎和会的强权政治,C项正确;材料是对巴黎和会上强权政治的批判,非批判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排除A项;一战后的国际秩序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推动五四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1952年,湖南掀起了……丰产运动”可知,农民发明和改良农业生产工具有助于推动农业发展,促进粮食产量提高,当时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期,这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全面恢复,A项正确;1963年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开始,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正式开始国家工业化建设,排除C项;1952年还处于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既实现了维持老挝中立并为巴特寮革命赢取了时间,同时也缓和了与法国的关系”“中国寻求与中间地带国家改善关系”可知,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尚未改善,中国改善与中间地带国家的关系,有助于冲破外交僵局,缓解中国外交困境,D项正确;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印度支那问题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三线建设开始于1965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且材料主要叙述的是中国的外交,并非国内建设,排除B项;中法正式建交是在1964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图表数据可知,1984年中国国营、集体工业等占比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集体性质的工业占比下降体现了了这一时期改革取得一定成效,D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B项;农村和城市集体工业年增长率的不同,不是总体的发展对比,无从得出“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最后这些人往往赢得了官司,这种判决在雅典十分常见”可知,古代雅典陪审法庭是司法机关,贪污公款的官员通过博同情的行为最后赢得了官司,体现了雅典执法不严密,这也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度存在缺陷,D项正确;古代雅典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具体的贪污的官员的数量,无从得出“贪污腐败现象普遍”,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公民与官员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古西欧。根据材料“农奴一旦进入该市,立即成为自由人”可知,农奴进入城市归属城市管辖,农奴在贵族领地上还是农奴,体现了城市一定程度上不受贵族管辖,反映了城市享有自治权,C项正确;农奴的身份变化与王权加强关系不大,排除A项;“瓦解了”夸大了这些规定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基督教会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类、影响类。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国家不再是国王、国王的领土和国王的臣民,而是由公民组成”可知,18世纪末以前,国家属于君主,在此之后,国家由公民组成,体现了国民主体意识增强,国家属于公民有助于公民加强对国家的认同,进而促进民族国家的建构,D项正确;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对法国影响巨大,但材料信息并不止涉及法国的情况,该说法夸大了法国大革命的作用,排除B项;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当程序是英美法系的一条重要的宪法原则,程序的正当性包含的价值是程序的中立、理性、排他、可操作、平等参与、自治、及时终结和公开,通过正当程序达到宪法的至信、至尊、至上从而实现宪法权威。因此材料“在纽约三级法院均败诉的情况下,上诉到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对面包坊工人工作时间的限制不在州治安权限之内’为由判定该法案违宪”体现的是司法实践程序的正当性,B项正确;材料与美国司法权独立无关,强调的是程序的正当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英美法系,非大陆法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宪法对人权的保障,排除D项。故选B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的英国。材料“地方政府不再直接提供公共服务,并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交给相关公司承担”体现的是英国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使得基层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体现的是基层治理方式的变革,D项正确;社区属于自治机构,非地方政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治理的变动,非国家管理职能的拓展,排除B项;材料与社会福利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下,随着年龄增长,工人职员养老金的计算比例在不断下降,这样平衡工人随着年龄增长收入下降的情况,有助于缩小不同年龄段的工人的收入差距,D项正确;材料未说明实行时间,看不出苏联在坚持实行国家保障,排除A项;工人职员养老金比例是职员上交的比例,并非国家要缩减社会福利,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工人,并未说明全民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7.(1)基本认识:科举制是中国独特的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教育发挥重要作用;欧美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汲取中国科举制精髓。
历史背景:西欧殖民扩张,世界联系加强;中学西渐;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西方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或工业革命后政府管理职能扩展的需要(任一点);科举制的精神内核。
(2)特点:融合中西;考试权与行政权分离;制度化、法制化;制度设计与实施相脱节。
(3)意义:促进了中外选官制度的革新(或推动了西方文官制度和中国近代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丰富世界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中外文明交融;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基本认识:根据材料“书中描述了作者在中国看到的科举考试奇异的地方”可知,科举制是中国独特的考试选官制度;根据材料“西方书籍内容涉及科举主要程序及其在维护政府权威、促进学生终身读书等方面的作用”可知,科举制对中国政治和社会教育发挥重要作用;根据材料“19世纪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合理内核,建立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可知,欧美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汲取中国科举制精髓。 历史背景:根据材料“19世纪欧美国家借鉴科举‘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合理内核,建立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和所学可知,可从西欧殖民扩张,世界联系加强、中学西渐、启蒙运动解放人们的思想、西方传统选官制度的弊端及科举制的精神内核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时期的中国。特点:根据材料“孙中山汲取科举制中的合理成分,广泛参考英、美等国文官考试制度经验”可知,融合中西;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设立考试院独立行使考铨权,考试权从行政权中剥离”可知,考试权与行政权分离;根据材料“都建立了较为系统的制度法规”可知,制度化、法制化;根据材料“制度设计与实施往往难以同向而行”可知,制度设计与实施相脱节。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意义: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可从促进中外选官制度的革新、丰富世界文化的内涵、促进中外文明交融及推进世界文明的进程等角度进行分析。
18.(1)内容:修筑长城;设立重镇;册封首领,实行羁縻政策;茶马互市;修通驿道;广置卫所。
(2)评价: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借鉴。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一带修缮长城”可知,修筑长城;根据材料“设置辽东、宣府等九个重镇”可知,设立重镇;根据材料“明廷封与明修好的俺答汗为顺义王,封其妻三娘子为忠顺夫人”可知,册封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根据材料“在大同、宣府等边外开设了多处马市,定期交易,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可知,茶马互市;根据材料“修通从雅州到乌斯藏的驿道,设置驿站”可知,修通驿道;根据材料“在西番设立赤斤蒙古卫、沙州卫、安定卫等”可知,广置卫所。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并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进步,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结合所学可知,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借鉴。
19.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中共洛川会议形成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和新四军是中共领导的军事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共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共积极开辟敌后战场,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打破了日军的“囚笼”。面对国民党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制造“皖南事变”,中共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向同盟国宣传抗日主张,组织华中等敌后抗日军民的斗争,击退国民党反共高潮,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拂晓报》作为宣传党的政策路线的思想阵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抗日战争时间的中国。首先,要确立自己的观点。材料里出现的是1938年9月29日创刊的 《拂晓报》的 发刊词中曾指明“拂晓”代表着“朝气、希望、革命、勇敢、进取、迈进有为、胜利到来的意思”和在其百期纪念时刘少奇亲笔题词:“为抗战的正确路线而斗争”,这说明《拂晓报》就是为了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我们就围绕着中国共产党的抗日行为来确立观点。例如:中国共产党坚持全民族的抗日路线,再例如: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等。
其次进行论述,并表述成文。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例。从中国共产党制定全民族抗战路线的洛川会议,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从正面战场上,中国共产党配合国民党作战,再到到敌后区开辟第二战场,面对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一次又一次反攻浪潮,中国共产党坚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击退国民党反共高潮,坚持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所有的论述都必须围绕着中国共产党是中流砥柱这个点。
最后,进行总结点题,回到《拂晓报》这个切入点。《拂晓报》作为宣传党的政策路线的思想阵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变化:从世界金融中心到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再到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丧失。
因素: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金本位制的崩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美元霸权地位的确立。
(2)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提升了世界经济治理水平;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在一定时期内为某些国家推行霸权提供了条件。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变化:根据材料“20世纪初欧洲是世界的银行家和工业工场,伦敦是世界金融中心”“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英镑的稳定地位也发生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作为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主要储备货币,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可知,从世界金融中心到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再到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丧失。 因素:根据材料“战争使英国从美国的债权国变成债务国”“1931年9月20日,英国宣布废除英镑金本位”“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元成为黄金的等价物”和所学可知,可从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金本位制的崩溃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等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影响:根据材料“二战后期美国和各盟国希望在战后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金融组织,为各国生产项目提供贷款,缔结统一的关税贸易协定,消除国际贸易的障碍”和所学可知,可从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贸易、稳定国际金融、提升世界经济治理水平、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在一定时期内为某些国家推行霸权提供条件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