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联盟校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
1.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材料主要表明( )
A.官员的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B.人情私利威胁政权的稳定
C.三省六部制导致效率低下 D.官官相护限制了中央集权
2.13世纪初,英国贵族、骑士和市民联合起来迫使国王约翰签署《大宪章》,规定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这些规定体现了
A.臣民参与监督王国的政务 B.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
C.议会与国王实行集体统治 D.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
3.如图为乾隆时期郎世宁等创作的绢本设色画《万树园赐宴图》局部,观察该画作可以用来研究( )
A.内忧外患的形势 B.清军入关的史实 C.民族事务的管理 D.摊丁入亩的成果
4.“《临时约法》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导致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政体格局。另一重要制度性规定是通过立法来限制行政首脑的职权发挥,但对与之对应的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这强调的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规划的政体存有重大缺陷
B.仿行了美国三权分立体制
C.确立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
D.有效防范袁世凯复辟帝制
5.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
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 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
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 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
6.19世纪的英国一边诅咒那个腐朽衰败的东方帝国,一边逐步在英国建立起文官考试制度。1874年,《爱丁堡评论》发表评论指出:"事实上,生活中没有什么能比这与中国所实行的制度更相似的了。"这反映出当时( )
A.英国媒体批判现存考试制度 B.中英两国的发展差距较明显
C.英国的民众普遍敌视清王朝 D.科举制启发了英国文官制度
7.1989 年,国家人事部在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中首次加入能力测试,但此时,能力测试在笔试中所占比重只有 10%。1992 年能力测试占比已达 40%。而到了 1995 年,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这一转变( )
A.扩大了公务员的考录范围 B.折射干部管理的科学化
C.说明实践经验是考试重点 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8.《周礼》记载,如果因为偷盗犯罪,要被惩罚当奴隶。但其又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所谓“未龀者”是指7岁以下男孩和8岁以下女孩。由此推知,西周时期( )
A.援礼入法原则已经确立 B.奴隶制度遭到破坏
C.法律思想蕴含人性光辉 D.司法体制较为完善
9.西方司法制度在形成过程巾,确立的一些原则对人类法治的建设和完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法不溯及既往原则(即:法律制定后不会追究之前的违法犯罪行为)、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这些原则的确立表明西方法律制度( )
A.注重保护个人的权利 B.强调司法程序的公正
C.坚持权力的制约平衡 D.维护法律至上的地位
10.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变化( )
A.推动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B.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
C.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11.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这一现象说明
A.广州对外贸易在唐宋时开始发展起来
B.对外贸易的活跃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C.唐宋时期广州已与非洲欧洲进行贸易
D.广州是唐宋时期商业经济最发达城市
12.《欧洲与法国政府》指出“路易十六的法国还只能算作一个朝代国家,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很多法国人跟随着拿破仑,因为他们每个人都自认为是组织中之一部分,生命荣辱与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路易十六是法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
B.《民法典》维护了公民私有财产权
C.《人权宣言》颁布激发了民众革命热情
D.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发展
13.新中国成立后,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言教学和双语教学;在国家重要会议上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文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地方广播电台每天用21种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音。这体现了国家( )
A.完成了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 B.优先发展民族教育
C.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 D.国民教育体系建立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我国的外交史上有许多饶有兴味的外交故事,如“瓷盘外交”“兰花外交”“围棋外交”“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和“舞剧外交”等。这体现了新中国
A.“求同存异”思想的广泛实践
B.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
C.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及其实
D.外交基本格局的奠定
15.由于明代铸钱规模较小,宝钞与当时东亚其他地区的通货格格不入,因此铜钱和纸币均难以作为国际结算的媒介,历史就给予了白银摆脱补充货币地位的重大机遇。这说明当时( )
A.货币结构的转变顺应了时代发展 B.白银开始发挥了价值尺度的作用
C.中国商品积极融入世界市场体系 D.政府滥发宝钞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16.下表是南京国民政府关税自主谈判后,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有了较大变化。这表明关税自主
年份 关税收入 占财政总收入比重
1913年 1697万元 21%
1928年 17914万元 42%
1929年 27554万元 52%
A.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
B.是中国人民捍卫经济主权的终结
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D.摆脱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代就有御史监郡的制度,由中央的御史府派御史常驻郡中,监郡御史直接受御史大夫的领导,是在地方工作的中央官。汉文帝时开创了刺史制度,刺史“居无常治”,他的工作方式就是巡行,在巡视中采察政情民情。同监郡御史相比,州部刺史的权力更大,可以对郡一级地方长官的行政能力进行赏罚,纠正冤狱。监郡御史是一个御史监一个郡,州部刺史是一个刺史监若干郡。郡守两千石,一方长官;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故而“以卑临尊”。在整个权力结构中,刺史独立于地方利益之外,资历又相对较浅,正处于官僚生涯的上升期,因而勇于弹劾,敢于承担责任,保证刺史制的有效性。
——摘编自赵冬梅《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
材料二 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晚期,州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刺史掌握了地方行政权、领兵权,对所部郡县实行管理。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
(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刺史制的特点,指出其与秦朝监郡御史的相同之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汉时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化,分析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朝科举考试数量表
朝代 录取数据 状元人数(据载)
唐朝 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修正应为20619人 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
宋朝 北宋 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
南宋 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 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
材料二 西方职业文官都要经过竞争考试,如1870年英国枢密院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没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文官职务。许多西方国家的法律规定,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任意批评。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西方将文官分为若干门类和等级,编制出各类职位的名称标准和级别,并以此为准绳,来处理文官的任用、工资、升职、转调范围、培训以及退休等问题。文官只对法律和法定的职权负责,对国家、对民众、对上司、对下属都是一种法定的关系,其在行使职权和执行国家公务时,都须有法律的依据,若违反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摘编自宋欣《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西方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科举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相似的作用。
19.民法典正式施行是中国人民民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部分)
20世纪五 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文革”开始后,中国立法、司法和法学研究完全中断。
20世纪七 八十年代 1979年,开始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八十年代先后出台《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
20世纪九 十年代 为适应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1993年开始起草《合同法》,1998年开始起草《物权法》。
21世纪 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撰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发展脉络梳理》
从表格中提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联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纯(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纯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摘编自《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清朝初年,由于刚刚经过连年战乱,逃荒的农民相当多,而剩下的农民要承担原有丁额的丁役,负担非常重。另外,官府与地方豪绅勾结,巧取豪夺,更加助长了“逃丁”现象。至此,延用明朝的一条鞭法便暴露出许多问题。康熙帝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下谕:“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这拉开了摊丁入亩的序幕。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统一的赋税制度。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0年起,中央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安徽全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五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中国成就档案:正式取消农业税》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内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推行摊丁入亩赋税制度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此实亡国之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认为官府有时处理政事时顾忌人情颜面,知道这么做不是政事,但是最后也做了,最终弊端很大,容易造成亡国。说明材料强调的是人情私利威胁政权的稳定,B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官员素质的高低作出判断,排除A项;推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由材料“不经臣民同意,国王不得在规定的贡款之外征税;由25名贵族组成委员会,负责召开会议;国王不得随意侵犯贵族的人身自由等”可知国王行使权力受到人民的监督,故选A项;材料强调贵族组成的议会而非选举产生的议会,排除B项;“集体统治”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资产阶级代议制下议会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排除D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后五排入觐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及随从,共70人”可得出画面中有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这与民族关系有关,反映出当时清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情况,C项正确;国内的民族关系不属于外患,排除A项;清军入关是指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的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开始成为统治中国的中央政府的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摊丁入亩主要是赋税制度的改革,这与画面中大量少数民族首领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4.A
【详解】从材料“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中可以看出,《临时约法》针对行政权与立法权之间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所规划的政体存在比较大的缺陷,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三权分立、议会的地位,故B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错在“有效防范”。
点睛:对材料“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行政如何反过来制约立法没有任何具体规定”分析;从中可以分析出答案。
5.C
【详解】材料的含义是虽然科举制度使得优秀的人才得到选拔,但是在官员中世家大族仍占一定的比例,可见门阀士族对科举制度仍有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科举制度的重大意义是为国家选拔了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指出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占一定的比例,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世卿世禄制度,故D项错误。
6.D
【详解】根据材料“......在英国建立起文官考试制度......事实上,生活中没有什么能比这与中国所实行的制度更相似的了”可得知中国的科举制启发了英国文官制度,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英国媒体批判现存考试制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英两国的发展差距对比,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英国的民众普遍敌视清王朝,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92 年能力测试占比已达 40%。而到了 1995 年,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可见重视能力测试,能够适应相应的技术工作需求,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体现政府工作人员录用考试内容的变化,并非扩大公务员的考录范围,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干部管理的内容,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能力测试基本上已与知识测试平分秋色。”无法得出实践经验是考试重点,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如果犯偷盗罪的对象是70岁以上的老人和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可以在刑罚方面实行宽大处理,不用被罚当奴隶,这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法律优待,蕴含人性光辉,C项正确;周朝时“援礼入法”原则并未确立,排除A项;题干是讲当时的法律,不能看出奴隶制度是否遭到破坏,排除B项;西周时期的司法体制并未完善,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原则推动了人类法治的建设和完善,其中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无罪推定原则、未经法院批准不得随意拘捕人的原则都旨在维护个人的权利,A项正确;材料中的原则旨在保护个人的权利,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权力的制约平衡,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法律至上,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体现了我国的法制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要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B项正确;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排除A项;这一变化并没有奠定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排除C项;这一变化也不是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分析】
【详解】根据“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可知,唐宋时期,广州现几种新行业与唐朝对外贸易活跃相关,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A;材料无法看出唐宋时期广州已与非洲欧洲进行贸易,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最发达城市”,排除D。
12.D
【详解】路易十六是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最后一任国王,且后来拿破仑也称帝了,故A项错误。《民法典》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人权宣言》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才是一个民族国家”说明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民族主义获得发展。
13.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尊重少数民族发展教育的权利、尊重民族语言,用少数民族语言进行播音等,这些举措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这也是新中国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C项正确;根据题干材料的内容,无法得出完成教育的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到优先发展民族教育,排除B项;1965年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但这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详解】如“瓷盘外交”“兰花外交”“围棋外交”“乒乓外交”“熊猫外交”和“舞剧外交”说明新中国外交一直随着国际局势和国内需要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进,体现出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B正确;A是万隆会议;C属于一直奉行的外交原则;D项奠定说法绝对。
15.A
【详解】根据材料“由于明代铸钱规模较小,……历史就给予了白银摆脱补充货币地位的重大机遇。”可知,反映了国际贸易对明代货币形态的影响,说明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A项正确;“白银开始发挥了价值尺度的作用”表述有误,明代之前就已经在使用白银了,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中国商品积极融入世界市场体系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政府滥发宝钞与恶性通货膨胀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从表格反映的中国关税收入和关税收入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均有较大提高可以看出,关税自主有助于南京国民政府稳定财政,故答案为A项;B项中的“终结”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这一政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中的“摆脱”说法绝对,排除。
【点睛】南京国民政府所实施的关税自主政策,提高了进口关税,降低了出口商品的税率,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商品倾销,保护了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关税税率的提高,使关税收入激增,因而提高了关税收支在国家财政总收支中所占的比重。
17.(1)特点:代表中央巡视地方;巡行地方考察政情民意,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刺史权力大,可以监察、评价和处理多个郡级长官;刺史地位低,资历浅;保持监察地方的独立性;刺史敢于担责,监察具有有效性。(任意5点)
相同:都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监察;都由中央垂直管理;都加强了中央集权。(任意2点)
(2)变化:“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机构;“州”取代郡,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刺史拥有监察权变为拥有行政权、领兵权。(任意2点)影响:地方势力增强,削弱了中央集权;容易导致分裂割据。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由中央的御史府派御史常驻郡中,监郡御史直接受御史大夫的领导,是在地方工作的中央官”可知,代表中央巡视地方;根据材料一“居无常治”可知,巡行地方考察政情民意,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根据材料一“同监郡御史相比,州部刺史的权力更大,可以对郡一级地方长官的行政能力进行赏罚”可知,刺史权力大,可以监察、评价和处理多个郡级长官;根据材料一“刺史只是六百石的小官”可知,刺史地位低,资历浅;根据材料一“在整个权力结构中,刺史独立于地方利益之外,资历又相对较浅,正处于官僚生涯的上升期”可知,保持监察地方的独立性;根据材料一“勇于弹劾,敢于承担责任,保证刺史制的有效性”可知,刺史敢于担责,监察具有有效性。第二小问相同点,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都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监察,都由中央垂直管理,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到东汉晚期,州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二“州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可知,“州”取代郡,成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根据材料二“刺史掌握了地方行政权、领兵权”可知,刺史拥有监察权变为拥有行政权、领兵权。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刺史掌握了地方行政权、领兵权”可知,地方势力增强,削弱了中央集权;结合所学东汉的兴衰的相关知识可知,容易导致分裂割据。
18.(1)表现:南方士人科举考试成绩逐渐提升;宋代科举考试规模更大,录取人数更多。
原因: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南移;政治中心的南移,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
(2)基本特征:坚持考试录用原则;文官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对文官进行分类管理;依法履职。
(3)相似之处: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大量的人才;推动社会走向公正公平;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完善
【详解】(1)表现:根据材料“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可分析出南方士人科举考试成绩逐渐提升;根据材料“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可分析出宋代科举考试规模更大,录取人数更多。
原因:结合经济重心的转移可分析出南方经济的发展,经济中心南移;结合南宋的史实可分析出政治中心的南移,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结合所学可分析出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
(2)基本特征:根据材料“凡未经考试并没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文官职务”可分析出坚持考试录用原则;根据材料“职业文官不得参加政党或工会;不得兼任议员;不得公开发表政见,对政府任意批评”可分析出文官政治中立;根据材料“政府不能轻易地解除文官的职务,文官一直服务到退休为止”可分析出职务常任;根据材料“西方将文官分为若干门类和等级,编制出各类职位的名称标准和级别,并以此为准绳,来处理文官的任用、工资、升职、转调范围、培训以及退休等问题”可分析出对文官进行分类管理;根据材料“文官只对法律和法定的职权负责,对国家、对民众、对上司、对下属都是一种法定的关系,其在行使职权和执行国家公务时,都须有法律的依据,若违反法律,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可分析出依法履职。
(3)相似之处:根据材料“凡未经考试并没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可分析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选拔大量的人才;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推动社会走向公正公平;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促进了政治制度的完善。
19.[示例]论题: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影响民法典建设。
论述: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中国法治建设奠定基础。1953—1956年,在开展“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同时,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文革”前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民法典建设被迫中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生活越来越活跃,八十年代出台《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等多部民事单行法律,民事法律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保障公民民事权利、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法典的建设步伐加快。202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正式诞生。
结论:新中国民法典发展的历程,反映的正是现代中国法治建设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步完善的过程。
其他参考论题:改革开放推动我国民法典建设。我国民法典建设呈现阶段性特征。现代中国民事法律建设日益完善。
【详解】示例论题: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部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九十年代、21世纪”等信息可拟论题为:现代中国的时代变迁影响民法典建设。论述:据材料“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草案’”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为中国法治建设奠定基础;1953—1956年,在开展“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同时,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文革”前后,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民主法制遭到破坏,民法典建设被迫中断;据材料“1979年,开始新中国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八十年代先后出台《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并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生活越来越活跃,八十年代出台《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民法通则》等多部民事单行法律,民事法律建设不断健全和完善;据材料“2015年,第五次民法典编撰工作正式启动。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并结合所学可知,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基本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保障公民民事权利、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法典的建设步伐加快;2020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国第一部《民法典》正式诞生。结论:综上所述可知,新中国民法典发展的历程,反映的正是现代中国法治建设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步完善的过程。
【点睛】
20.(1)内容:租庸调制。意义: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保证了农民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障了国家赋税收入。
(2)背景:“逃丁”现象严重;民众赋税负担过重;一条鞭法弊端的暴露;社会矛盾突出。
(3)评析: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改善了民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详解】(1)内容:根据材料一“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绝(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每日三尺”可知,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内容是租庸调制。意义:根据材料一及所学可知,租庸调制以征收谷物、布匹或者为政府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其历史意义可从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保证了农民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保障了国家赋税收入等角度分析概括。
(2)背景:根据材料二“逃荒的农民相当多”得出“逃丁”现象严重;根据材料二“而剩下的农民要承担原有丁额的丁役,负担非常重。”得出民众赋税负担过重;根据材料二“至此,延用明朝的一条鞭法便暴露出许多问题”得出一条鞭法弊端的暴露;结合所学可知,受社会矛盾的影响。
(3)评析:根据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可知,改革开放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根据材料三“从1990年起,中央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可知,改善了民生,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有利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