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
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卷
说明:1.本卷共有两大题,19个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本卷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表是“封”和“郡”的金文,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确立( )
封 郡
释义 释义
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 为君主管理地方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
C.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 D.是对西周制度的借鉴
2.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都存在“腐败交易”。总统格兰特(1869年—1877年在任)大搞裙带关系,在逃税漏税的“威士忌集团案”中,财政部主要官员和总统的私人秘书成为涉案者,后者参与密谋并通风报信,却得到总统的庇护而逍遥法外。这说明当时美国( )
A.三权分立受到了冲击 B.联邦共和制出现危机
C.制度设计存在着缺陷 D.文官制度遭到了破坏
3.日本《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为政党或政治目的谋求或接受捐款及其他利益;不得成为公选公职的候选人;不得担任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的干事、顾问等;不得参与选举活动。这些规定( )
A.确保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B.体现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
C.消除了各党派间的矛盾 D.维护了文官系统的稳定性
4.2018年12月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四条基本原则增加“贯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第十二条第三款公务员应具备条件增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第十三条第一款公务员义务增加“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等。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修订( )
A.旨在加强意识形态建设 B.确立了党管干部原则
C.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D.强化了党的领导监督
5.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颁布“铸刑书”,此举遭到晋国保守贵族叔向的指责,批评他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公元前513年,晋国也颁布“铸刑鼎”。上述现象表明春秋晚期( )
A.礼乐制度土崩瓦解 B.以法治国受到重视
C.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D.德法之争日趋激烈
6.《撒利克法典》(日耳曼法之一)第2条:“如有人偷窃一只小猪而被破获,罚款120银币,折合3金币;如有人偷窃一只满一岁的猪而被破获,罚款120银币,折合3个金币,另加所窃猪的价值和赔偿损失;如有人偷窃一只满两岁的猪,应罚付600银币,折合币15金,另加所窃猪的价值与损害赔偿。”据此可知( )
A.中世纪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法典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日耳曼法蕴含自然法精神 D.日耳曼法受罗马法影响
7.康熙帝、乾隆帝曾在承德避暑山庄多次召见少数民族首领,既有蒙古王公,也有藏传佛数领袖人物,还有四川土司、台湾高山族首领等。这些活动( )
A.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政权向心力 B.推动了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C.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思想 D.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危机
8.1815年维也纳会议上,欧洲几乎所有国家一同签订了《外交代表等级条例》,将外交代表分为三个等级:大使、教皇使节和圣使,公使,代办;并强调不论国家大小强弱,其外交家都享有在所派驻国首都的居住权,“三级外交等级”从而确立。维也纳会议( )
A.损害了弱小国家的外交主权 B.完善了近代国际外交的规范
C.承认并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 D.维系了欧洲各国的利益纽带
9.1946年6月25日,世界银行正式营业。截至1949年6月底,银行资产约为20.73亿美元,贷款审批情况如下表(单位:亿美元),这反映二战后初期世界银行( )
货款 国别 法国 荷兰 南斯 拉夫 智利 捷克斯洛伐克 丹麦
申请额 5.0 5.35 5.0 0.4 3.5 0.5
批准额 2.5 1.95 0 0.16 0 0.4
A.配合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贷款对象集中于不发达国家
C.决策行为受到冷战影响 D.推动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
10.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设牌长、甲长、保长;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此举( )
A.提高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盗窃滋事的可能
C.确保了监督管理的公正 D.导致了统治危机的加深
11.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的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图中的变化趋势说明这一时期( )
A.政府因税制改革财政收入增加 B.海外贸易推动经济繁荣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逐渐提高 D.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2.中世纪时期,欧洲神学家从《圣经》中引申出寡妇守贞不二的理论,力倡宗教禁欲主义。庄园主们为增加劳动人口则“百般纵容寡妇们结婚,如果她们拒绝或拖延,就会被罚款”。这反映出中世纪的欧洲( )
A.宗教的地位高于法律 B.教会与王权之间存在矛盾
C.神权与世俗权力并立 D.处于天主教会的统治之下
13.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独立培育出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农作物;西亚地区的居民最早培植出大麦、小麦等农作物;中国最早培育水稻和粟等农作物,这些可以用来说明( )
A.美洲文明水平领先世界 B.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C.地理环境影响区域物产 D.各洲之间的文明交流频繁
14.某学者指出,中国古代传统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广泛利用竹木石等材料,尽量节省金属材料;二是结构简单轻巧,合乎力学原理,能经济利用动力;三是通用性广,适用性强。材料体现了( )
A.农业工具出现革命性变化 B.中国农业领先世界
C.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D.传统农具技术简陋
15.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 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 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小题15分,第17小题14分,第18小题12分,第19小题14分,共55分。)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在设计建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时,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别不接受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政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完备,存在着许多弊病,运转效果也不甚好。他指出:"夫美洲之不自由,更甚于专制国。盖专制皇帝且不难爱民,虽专横无艺,犹不敢公然以压抑平民为职志。若资本家则不然,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们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
——摘编自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材料二: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防止了专制而强暴的政府出现,在相互牵制中消弭了潜在的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制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法治的目的而确立的,这种机制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但三权分立使联邦政府三个分支相互敌对,讲究以野心对抗野心,却忽视了国家权力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效运用,这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了阻碍。
——摘编自张文博《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拒绝采用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政治制度形成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先秦以来,中国的统治者把自己的国家视为唯一文明的国家,自称为“华夏”“中国”“中华”,而把周边邻近地区的其他民族或部族称为蛮”“夷”“狄”“戎”等所谓的“四夷”。在华夷秩序或者华夷体系之中,中国实际上是个地区主导国家或者领导国家,左右或指导着其周边国家的对外行为。因为在华夷休系内,其周边邻国唯一共同的对外关系就是定期向中国不同王朝的皇帝们称臣纳贡。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
——摘编自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
材料二 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候、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载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
——摘编自黄德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对国际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归纳《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主要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
18.【时代与人才培养观】
材料
1957年 为了加强对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培养,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又红又专”的思想,“红”即必须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政治方向和政治意识;而“专”即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能力,重视对科学的钻研,干实事。“红”和“专”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981年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表明要“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20世纪90年代 江泽民强调建设“两个文明”的重要性。一方面他认为:“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核心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另一方面,他又把素质教育放在育人的首要地位。
21世纪 习近平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政工作会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摘编自刘丽颖、田佳琦《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高校人才培养观的历史演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以“新中国人才培养观的演变”为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准确)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英国一跃成为最大的经济强国,占据了工业霸主的地位,把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了后面…而世界各国都必须毫无保留地为英国的商品敞开大门,若有不从者,枪炮伺候。由于英国商业信息灵通且足够了解、把握和垄断世界市场,往往可以获得最丰厚的利润。海外市场的征服和开拓对英国工业至关重要,英国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2008年以来,全球性粮食问题愈演愈烈,受地球自身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量下降。发展中国家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强调工业化,忽视了农业发展。发达国家出于国家安全因素考虑对本国农业实行保护补贴政策,农产品生产过剩,因而实施鼓励出口政策,摧毁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后影响了全球粮食的正常生产。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使粮食需求量增加;由于能源的紧张,越来越多的粮食被用来转化成新型生物能源……中国必须立足自我,加强粮食安全建设,解决好自身的基本粮食需求;在全球性粮食危机中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加强与各国的粮食合作,推动危机的解决,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摘编自华凌志《全球性粮食危机与中国的应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的英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2)据材料二说明全球粮食危机出现的时代背景,并根据材料,简析当代中国政府应对“全球粮食危机”的创新之处。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封”的金文释义是植树为帜、划定疆域、驻军守土,体现了封疆割据,“郡”的金文释义是为君主管理地方,体现了中央集权。从字形结构的区别可知,郡县制的建立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郡县制对统治区域扩大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等级制度,排除C项;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的建立并不是借鉴西周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后半期(美国)。据材料“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无论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都存在腐败交易”可知,19世纪后半期的美国,存在严重的腐败交易,政府高层集体参与,又互相袒护,说明美国制度设计中,存在严重缺陷,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总统等贪腐行动,不能说明三权分立受到冲击,排除A项;仅从贪腐问题,并不能说明联邦共和制的危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制度的设计缺陷,不能说明文官制度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日本。据题意可知,日本《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不得参与政治活动或者拥有政治倾向,因此体现了文官政治中立原则,B项正确;这些规定主要是为了确保文官政治中立,并不一定能够确保政府的工作效率,更不可能消除各党派间的矛盾,排除AC项;这些规定并不是为了维护文官系统的稳定性,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8年的中国。据题意可知,在201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增加了拥护中国共产党、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容,这实际上是强调了党的领导地位,有利于党的领导和监督,D项正确;这些修订内容是强化了党的领导监督,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党管干部原则的确立是在2018年之前,排除B项;修订的内容和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晚期(中国)。根据材料“郑国子产颁布‘铸刑书’”,二十多年后晋国也颁布“铸刑鼎”可知,春秋晚期郑国和晋国颁布了相关法律,说明以法治国受到重视,B项正确;根据材料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颁布,理由是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并未表明礼乐制度的土崩瓦解,排除A项;材料中只讲述两个诸侯国颁布成文法,无法体现法律体现不断完善,排除C项;材料中郑国子产和晋国叔项之争,确实体现了德法之争,但第二则材料晋国颁布“铸刑鼎”则表明依法治国日益受到重视,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题干中《撒利克法典》的规定,对于偷窃不同年龄的猪的行为,都有相应的罚款和赔偿规定,这体现了法典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与法典注重保护私有财产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本题问的是据材料可知,因此根据材料信息只能看出对私有财产的保护,A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自然法精神强调人类的理性、公平、人权和平等,材料强调的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排除C项;“日耳曼法受罗马法影响”与题干内容无关,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日耳曼法典注重保护私有财产,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多次召见少数民族首领,既有蒙古王公,也有藏传佛数领袖人物,还有四川土司、台湾高山族首领等”可知,清朝统治者多次召见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体现了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视,这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首领对中央政府的政权向心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的具体措施,无法得出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因俗而治”的治国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有效地解决了边疆地区的危机”夸大了清王朝召见少数民族首领的作用,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15年(欧洲)。根据材料“《外交代表等级条例》,将外交代表分为三个等级:大使、教皇使节和圣使,公使,代办;并强调不论国家大小强弱,其外交家都享有在所派驻国首都的居住权”可知,维也纳会议中签订的《外交代表等级条例》确立了外交代表等级,体现了平等外交的理念,完善了近代国际外交的规范,B项正确;维也纳会议完善了近代国际外交的规范,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原则,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欧洲各国外交规范的确立,未涉及欧洲各国利益,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至1949年(世界)。据表格可知,申请世界银行贷款的国家很多,但是得到批准的基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结合题干时间二战结束后初期,说明世界银行决策行为受到冷战思维影响,C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推断世界银行配合马歇尔计划实施,排除A项;据表格可知,获得世界银行贷款成功的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发达国家,排除B项;材料信息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不相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在基层与社会治理方面,由清初的里甲制发展到后来更加严密的保甲制,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体现了清朝加强了对社会基层的管理和控制,提高了社会治理的能力,A项正确;“杜绝了盗窃滋事的可能”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确保了监督管理的公正”的说法太过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的举措加强了对社会的管理,并不会导致统治危机的加深,排除D项。故选A项。
1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唐代到宋代,政府的赋税收入中,钱币占比明显增多,谷物和布帛等实物占比明显下降,结合所学,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将征收谷物、布帛等实物为主改为征收钱币为主说明,农民为了纳税,需要将农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易换取钱币,推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C项正确;材料仅提及钱币与实物收入,这不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全部,故不能判定财政收入增减情况,排除A项;海外贸易主要影响关税收入和商税收入,排除B项;唐宋时期,小农经济比较稳固、占据主导,鸦片战争后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神学家提倡宗教禁欲主义体现了中世纪欧洲受到宗教神权的影响,庄园主们纵容寡妇们结婚,体现了世俗权力的影响,因此反映出中世纪的欧洲神权和世俗权力并立,C项正确;材料没体现法律,排除A项;庄园主不代表王权,排除B项;材料不仅涉及教会的影响,还有世俗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古代美洲、西亚、中国培育出不同的农作物品种,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如气候、土壤、地形等,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不同的农作物适应能力不同,因此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各异,地理位置的因素对农业多元化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多山区域水稻种植较多,而海拔较高的地区则以小麦、大麦等作物为主,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了农作物种类,没有其他要素,未能比较这些地区的文明发展水平,排除A项;材料未介绍这些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物种传播或文明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的农具就地取材,节省金属,而且结构简单,经济适用,具有较强的通用性,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C项正确;古代农具并没有在材质或者功能上发生质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中国古代的农业和世界其它地区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中国农业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欧洲)。根据材料“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可可树被广泛引种,而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可可豆由奢侈品逐渐成为大众化商品,综上可知,这一变化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下的结果,C项正确;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是一方面原因,但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与材料信息中引起的变化关系不大,排除B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1)原因:①“三权分立”体制存在弊端;②该体制易使政府运转效果不佳;③“三权分立”无法保障平民权益;④孙中山意识到“三权分立”体制不适合中国国情。
(2)特点:注重权力相互制约;以追求法治为目的;重视维护权力的动态平衡;忽视国家权力的整体性;具有鲜明的民主性。意义:防止了专制暴政政府的出现;维护了美国民主政治;有利于保障人权和民主自由。
(3)认识:政治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政治制度受国家政治文化传统影响;政治制度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国情,不可照搬照抄;要尊重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原因: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政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完备,存在着许多弊病,运转效果也不甚好”可知主要是因为“三权分立”体制存在弊端;该体制易使政府运转效果不佳;根据“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们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可知“三权分立”无法保障平民权益;根据上述分析且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意识到“三权分立”体制不适合中国国情。
(2)本题是概括特点及分析意义类材料题。特点:根据“在相互牵制中消弭了潜在的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制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法治的目的而确立的,这种机制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可知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是注重权力相互制约,以追求法治为目的;重视维护权力的动态平衡;具有鲜明的民主性;根据材料“视了国家权力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效运用”可知其特点忽视国家权力的整体性。意义:根据上述分析且结合“三权分立”政治体制形成后美国政国内政治环境相关所学可知,防止了专制暴政政府的出现;维护了美国民主政治;有利于保障人权和民主自由。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上述材料及分析,结合所学中外国家政治制度相关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谈认识。如:政治制度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政治制度受国家政治文化传统影响;政治制度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国情,不可照搬照抄;要尊重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17.(1)特点:中国处于主导地位;具有不平等性;受到制度约束;形成一种和平、稳定的关系;经济交往不受重视。(任4点即可)
评价: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增强了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客观上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浸透着“天朝上国”的理念;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国政府的财政负担。(任3点即可)
(2)原则: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和平的原则。(任2点即可)
影响: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与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在华夷秩序或者华夷体系之中,中国实际上是个地区主导国家或者领导国家,左右或指导着其周边国家的对外行为”可知,中国处于主导地位;依据材料一“其周边邻国唯一共同的对外关系就是定期向中国不同王朝的皇帝们称臣纳贡”可知,具有不平等性;受到制度约束;依据材料一“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可知,形成一种和平、稳定的关系;经济交往不受重视。
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一“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得出增强了中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影响力;客观上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根据材料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得出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根据材料一“在华夷秩序或者华夷体系之中,中国实际上是个地区主导国家或者领导国家”得出浸透着“天朝上国”的理念;根据材料一“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得出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国政府的财政负担。
(2)本题是特点类与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的欧洲。第一小问原则,根据材料二“所有罗马帝国的选候、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得出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与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根据材料二“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载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可得出是和平的原则。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从国际范例,国际外交原则,现实需要等角度说明影响。国际范例上,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国际外交原则上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现实需要上,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18.示例:
论题: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与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新中国的人才培养观经历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突出素质教育,再到立德树人的演变过程。
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同时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既强调政治意识,又注重专业技能,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观。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和高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理念。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与科技革命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提升,逐渐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在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我国提出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观。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时代性特征。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1957年至今(中国)。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首先,根据设问要求,围绕“新中国人才培养观的演变”为主题,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提炼出观点,如:根据材料“1957年为了加强对干部和知识分子的培养,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又红又专’的思想,......1981年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20世纪90年代,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21世纪,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可以提炼观点为: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与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
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新中国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与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结合材料信息与中国当代史内容,进行详细的阐释,如:新中国的人才培养观经历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突出素质教育,再到立德树人的演变过程。5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同时受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国家对人才的培养,既强调政治意识,又注重专业技能,提出“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观。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人才培养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90年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和高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倡导素质教育理念。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与科技革命深入,我国综合国力提升,逐渐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在全面深化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我国提出了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观。
最后,对提炼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提炼观点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观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时代性特征。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9.(1)影响:增加了英国的外贸收入;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继续发展;将中国等传统国家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工业文明成果和西方近代文化的传播;加剧了英国对海外市场的依赖,间接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技术革新动力不足。(任答3点)
(2)时代背景:各种客观因素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各国农业政策的调整;经济发展带动需求量的增加;能源价格上涨带来能源结构的调整(任答3点)
创新:立足自身的同时加强全球合作。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世界。据材料一“往往可以获得最丰厚的利润”“海外市场的征服和开拓对英国工业至关重要”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增加了英国的外贸收入以及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继续发展;据材料一“世界各国都必须毫无保留地为英国的商品敞开大门,若有不从者,枪炮伺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将中国等传统国家强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以及客观上促进了工业文明成果和西方近代文化的传播;据材料一“英国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剧了英国对海外市场的依赖,间接导致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技术革新动力不足。
(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及世界。时代背景:据材料二“全球性粮食问题愈演愈烈,受地球自身规律,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量下降”“发展中国家强调工业化,忽视了农业发展......发达国家......鼓励出口政策,摧毁了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等信息可得出各种客观因素导致粮食产量下降以及各国农业政策的调整;据材料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使粮食需求量增加;由于能源的紧张,越来越多的粮食被用来转化成新型生物能源”可得出经济发展带动需求量的增加以及能源价格上涨带来能源结构的调整。创新:据材料二“中国必须立足自我......加强与各国的粮食合作”可得出立足自身的同时加强全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