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饶市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里耶秦简中“义陵用度简”的完整传递流程,据此可知,秦代( )
——摘自张显成、唐强《通过里耶秦简“义陵用度简”的复原看秦代官文书的生成、传递和存档》
A.基层政府的行政效率高 B.县级行政权力大为削弱
C.法家思想指导地方行政 D.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
2.下图为汉唐时期的经济政策示意图。据此可知,两者都( )
A.是中央政府推行的赋税制度 B.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C.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D.有利于减轻老百姓的负担
3.《隋书·刘炫传》记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这一调整( )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扩大了中央人事任命权 D.强化了君主专制
4.唐朝文人陈廷章在《水轮赋》中记载:“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 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文中描绘的生产工具( )
A.借助人力汲水进行灌溉 B.流行于曹魏的江南地区
C.提高了金属冶炼的效率 D.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
5.图中A和B两处实际人口数与统计人口数差距很大或基本一致。导致上图A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局动荡 B.基层组织完善 C.中央集权强化 D.赋役负担较轻
6.宋育德,江西奉新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后由翰林院选派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次年回国后,授翰林院编修,加侍讲学士,回江西后任江西高等学堂监督。该材料可佐证,这一时期( )
A.留学成为获取功名的主要途径 B.近代文官制度逐渐建立
C.科举制改革适应了时代的发展 D.官僚队伍结构得到改善
7.英国人罗伯特·赫德,1854年来到中国,1863年正式担任海关总税务司,1908年离职回国。赫德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近半个世纪。由此可见( )
A.中国海关呈现半殖民化特征 B.中国海关制度走向近代化
C.对外贸易已完全被英国控制 D.列强加强对中国资本输出
8.下表摘录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这些外交活动的举办反映了当今中国致力于( )
时间 地方 外交活动
2017年 北京 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
2018年 北京 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
2019年 北京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A.主动与各国进行体育文化交流 B.参与全球的治理和加强国际合作
C.发展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9.自古以来有大量外来的农作物传入中国。秦汉至唐宋的外来农作物名称是胡萝卜、胡荽(香菜)、胡椒,唐宋至明清的名称是蕃薯、蕃茄、蕃豆(花生),清朝以后是洋芋、洋葱、洋白菜。外来作物命名的变化反映了( )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发展 B.天下观念不断改变
C.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10.下表为2023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部分江西省的好人事迹,这些好人事迹体现了( )
人物 事迹
退休工人施炳缘 眷恋乡村20余年坚守续写“第二故乡”。
“献血侠”侯兵 22年坚持无偿献血7万毫升。
八旬老农罗明道 奋勇救下2名落水儿童。
“大国工匠”的涂爱鹏 情系稀土20年,赣州稀土行业的“产业英雄”。
古稀老人陈怀林 不离不弃悉心照顾残疾弟弟57年
A.劳动模范具有榜样作用 B.新时代中国的道德追求
C.精神文明建设逐渐兴起 D.民众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11.有学者认为从采集走向农业的转变,始于大约公元前9500年到公元前8500年,农业是同时间在各地独自发展而开花结果的。这里所说的“各地”主要是指( )
A.西亚、 东亚、 中美洲 B.南非、 东亚、 中美洲
C.西亚、 南非、大洋洲 D.西亚、大洋洲、南美洲
12.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王权依靠市民摧毁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现代的欧洲国家和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下面史实能支撑材料论点的是( )
A.工业革命推动民族觉醒 B.法国大革命促进民族觉醒
C.启蒙运动助长民族意识 D.宗教改革强化了世俗权力
13.《剑桥欧洲经济史》曾论述道:“这个时期逐步出现了技术进步的制度化,更多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他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科学研究。”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应是( )
A.英国人第一次将黑奴贩卖给西班牙 B.英国第一艘商用汽船成功横渡大西洋
C.最早托拉斯组织美孚石油宣告成立 D.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4.1944年英国制定的《教育法》强制要求地方政府向中小学生提供校餐和校园奶。中央政府主动承担了供餐的全部基建、运行费用,以及地方政府供餐70%以上的经常性支出。战后至70年代工党政府通过立法使校餐成为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现象本质上可以说明英国( )
A.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B.现代社会保障过度发展
C.重视利用法律完善福利制度 D.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15.据统计,5个国家参与了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8个国家参加了1814--1815年维也纳会议,14个国家参加了1885年柏林非洲会议。国际联盟成员国从42个增加到63个,1928年《非战公约》联合了63个国家,联合国最初有51个成员国,到2023年已有193个成员国。这反映出( )
A.国际组织的数量激增 B.雅尔塔体系仍具有生命力
C.全球化发展不可逆转 D.各国的独立主权得到尊重
16.美国有一位备受欢迎的“网红法官”弗兰克·卡普里奥(FrankCaprio)。他一生中作出了许多出人意料的判决。他曾为一位母亲因儿子被杀害而受到交通罚单,免去了罚款。他还让一名小女孩“代替”自己,公正地判决她母亲违停的案件。据此可知( )
A.普通法下法官的作用较突出 B.美国司法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C.美国民众积极参与司法事务 D.英美法系平衡了法律与教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6分,第19题10分,第20题14分,共计52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
——《宋史》卷327《王安石传》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中以货币、市场为手段增加工商税收来缓解财政支绌(不足) 的施政理念,直接影响了南宋152年的财经政策。在南宋产生重大影响的朱熹社仓法,就直接源于王安石新法中的青苗法,常平仓的平籴功能在南宋官府和民间的仓廪制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保甲法、免役法从南宋一直沿袭到晚清,保甲法甚至影响了民国的新政,而免役法则是明清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先河。进士科以经义为主的考试模式,在南宋以后逐渐固定下来,为后世元、明、清遵行而不废。
——摘编自李华瑞《为王安石及其变法正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史》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并评价此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对后世的影响。
18.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是一种整体性治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与村民群体共同参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科举制度等国家制度和宗族制度、乡规民约等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相结合,贯穿于乡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之中。但乡村社会管理归根到底还是人治,正所谓“礼治有余而法治不足”。户籍、宗族制度带有专制与等级的色彩, 乡村治理更多的依靠经验与传统。
——摘编自沈费伟《传统国家乡村治理的历史脉络与运作逻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 德国快速发展为工业化国家,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成为国家主体居民。为了遏制乡村的边缘化趋势,重现乡村生机,捍卫乡村传统,乡村重振运动再次展开。首先,针对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情况,德国政府建立移民委员会,用租赁地产方式增加中小农户数量,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乡村吸引力。1886-1919年,仅普鲁士就为移民建立了4.5万个配备住宅和畜舍的小农场。其次,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景观的破坏,发起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中心的“家乡保护”运动。各邦政府成立“自然纪念物保护”委员会,限制乡村地区工业污染,在德国形成了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目标的“自然纪念物”“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三级体制。
——摘编自邢来顺《德国乡村重振运动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2023年10月11日下午, 习近平来到上饶市婺源县秋口镇王村石门自然村。习总书记指出,优美的自然环境本身就是乡村振兴的优质资源,要找到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中国式现代化既要有城市的现代化,又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摘编自2023年10月11日习总书记在江西婺源考察时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社会乡村、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实施“乡村重振运动”的背景及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德国的乡村治理模式对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化史》一书解释了“中华民族”这一历史概念。其指出,在中国这片广袤、丰腴的土地上生活劳作的各族人民,统称中华民族。至近代,“中华”则逐渐成为认全中国的一种文化符号。由“民族”与“中华”组成的复合词“中华民族”,出于晚清。经过近代以来历史进程的长期熏染, “中华民族”的含义确定为中国诸族之总称,对内强调民族平等,对外力争民族解放、 国家独立。“中华民族”既有悠远深邃的历史渊源, 又在近代民族国家竞争的世界环境中得以正式铸造。近代民族国家观念觉醒,既受启迪于世界新思潮,又深植于中国诸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共同命运和近似文化心理。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 自古居于中原的华夏——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互动共存。经长期的民族融合、民族迁徙,形成中国境内今之诸族,合为中华民族。
——摘编自冯天瑜等著《中国文化史》(第2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楚)
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根据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论”,人民握有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大民权或政权,政府拥有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个治权,而政府的五个治权要受人民的四大民权或政权的管理。五权分立政府建立的最基本前提,是人民能充分行使四大民权或政权。
——摘编自郑大华《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
材料二 《训政纲领》规定:训政时期开始,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览执行。
——摘编自统编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三 “三三制”政权所体现的是以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为基础,成为抗日根据地具有自己独创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抗日民主政权的产生“经过人民选举”,凡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和性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1944年美国观察团成员赴延安考察时也深刻感受到边区政治的特色,这里“人民积极向上,与重庆相比是另一个世界”。
——摘编自谢双明《论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违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论”思想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治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义陵用度简显示秦代的文书传递严密规范,说明了文书行政管理制度严密,D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完整的文书传递过程,无法得出行政效率高,排除A项;不能体现县级行政权力削弱,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法家思想指导地方行政,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图1根据汉、政府、卖出、买人、盐、铁,可以判断是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图2据唐、政府、夏、秋、地税、户税,可以判断是唐代的两税法。汉代盐铁官营及唐代两税法均有利于政府收入的增加,B项正确;盐铁官营不是赋税制度,排除A项;盐铁官营是汉代政府抑商政策的表现,排除C项;汉代盐铁官营政策加重了商人的负担,两税法推行后期加征杂税,人民负担逐渐加重,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时空范围为隋朝(中国)。材料中表明此前郡县长官有任命属僚的权力,而调整之后,大小官员均由吏部任命考核,表明了中央人事任命权的扩大,C项正确;中央人事任命权的扩大不一定会提高行政效率,即与地方行政效率无关,排除A项;中央人事任免权的扩大和社会阶层流动并无关联性,排除B项;材料表明的是中央集权的扩大,即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变化,而非皇权的增强,排除D项。故选C项。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中国)。据材料概括可知:“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可知,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工具以自然水力为动力,形状为圆形,满足了低地到高地的灌溉,该工具为筒车,其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选,D项正确;“人力”不符合史实,应为“水力”,排除A项;“曹魏”不符合材料时间信息,应为“唐朝”,排除B项;“金属冶炼”不符合史实,应为“农业灌溉”,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本题材料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A处是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统计人口数长期低于实际人口数,主要原因是国家分裂,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从而中央集权削弱,户籍制度遭到破坏,基层组织遭到破坏;土地兼并严重,人民赋役负担较重,A项正确;此时是战乱时期,基层组织遭到破坏,排除B项;此时国家处于分裂时期,中央集权弱化,排除C项;战乱时期,赋役一般较为沉重,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4年后的晚清(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宋育德由翰林院选派日本学习政治和经济科,回国后授予翰林院编修和侍讲学士,并后任江西学堂监督,该事件可以看出清末因为科举被废,留学生回国授予官职,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官僚队伍结构,D项正确;不能通过材料表明留学成为获取功名的主要途径主要途径,排除A项;材料无法看出近代文官制度建立,排除B项;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排除C项。故选D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晴(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丧失海关自主权,海关大权长期把握在外国人手中,体现了中国海关的半殖民化,A正确;赫德担任海关总税务司期间创建了一整套海关制度,推动了海关的近代化,但是题干并没有涉及这些信息,排除B项;对外贸易已完全被英国控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此时大致为列强商品输出为主的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中国)。根据材料“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部分重大主场外交活动”可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体育等方面的活动,加强国际合作,B项正确;与各国致力于发展体育文化交流,说法过于片面,排除A项;和欧盟领导人对话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等国际活动不属于中国周边国家,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指的是中国参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等,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秦汉到唐宋之间,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路上丝绸之路,且外来作物多经过西域传入,因此带“胡”字,而宋到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的路线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外来物种多从海上来,因此叫“番”或者“洋”,这侧面反映了对外贸易路线的重要变化,C项正确;精耕细作到西汉时期便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耕作方式,虽后代多有发展,但与外来物种的传入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中国天下观念不断发生改变,但农作物的命名自清朝后未发生进一步转变,排除B项;清以后外来农作物多用“洋”,实际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华夷”观念和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被打破,而非强弱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0.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当代(中国)。材料中“中国好人榜”涉及见义勇为,爱岗敬业,孝老爱亲等,这些事迹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体现了新时代的道德追求,B项正确;劳动模范只是其中之一,无法全面说明好人榜的道德追求,排除A项;材料内容描述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就,而非精神文明刚刚兴起,排除C项;“中国好人榜”中涉及各行各业,有的和文化水平并无关系,因此并不能证明民众文化素质普遍提升,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9500年到公元前8500年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世界范围看,农耕主要起源于西亚、东亚和中美洲,所以从采集走向农业的转变最先发生在上述地区,A项正确;南非并不是原始农业产生的地方,排除B项;南非和大洋洲并不是原始农业产生的地方,排除C项;大洋洲、南美洲并不是原始农业产生的地区,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正向题。时空范围为16世纪(欧洲)。根据材料“王权依靠市民摧毁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可知,在斗争中封建势力衰弱,王权得到了提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教改革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世俗权力,D项正确;工业革命时期封建王权已逐步削弱,不符合材料观点,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削弱了封建世俗王权,排除B项;启蒙运动强调民主反对世俗王权强化,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根据材料概括可知:“通过有计划的试验来追寻这种技术创新”可知,是第二次科技革命。托拉斯是垄断组织的高级形式之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C项正确;贩卖黑奴是工业革命开始前的贸易内容,排除A项;英国商用汽船的出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排除B项;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1957年,不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4年英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凯恩斯主义,实行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政策,建立福利国家是国家对调控经济的表现。材料中“中央政府主动承担了供餐的全部基建、运行费用,以及地方政府供餐70%以上的经常性支出”正是此时期构建福利国家的体现,D项正确;校餐制度属于物质层面,不能反映英国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情况,排除A项;将学校供餐纳入到国家政策体系,有利于儿童身体健康,不属于现代社会保障过度发展,排除B项;材料的现象就是政府通过立法使校餐成为英国社会福利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与世界性会议的国家不断增多,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加,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国联、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未体现国际组织的数量激增,排除A项;雅尔塔体系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在当今社会并不具有生命力,B项史实有误,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的是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的发展,没有涉及各国的独立主权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现代(美国)。法官弗兰克免去一位母亲的交通罚单,让小女孩代替他判决,这些判决都不是依照法律条文,而是法官的判断,表明了英美普通法下法官的作用较突出,A项正确;弗兰克·卡普里奥并不能证明美国司法具有随意性,排除B项;弗兰克·卡普里奥让一名小女孩“代替”自己,公正地判决她母亲违停的案件,这种“代替”并非取代法官,因此无法体现民众积极参加法律事务,排除C项;材料中法官弗兰克具有人情,显示了法律的温情,他能这么做在于普通法下法官的作用较大,不能推出整个英美法系平衡了法律与教化,排除D项。故选A项。
17.(1)态度:《宋史》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评价:此观点较片面王安石变法初期取得显著的成效,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发展经济的财经政策为后世沿用;赈济贫乏的救荒思想为后世继承;基层治理和赋税制度承袭至近代;教育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态度:依据材料“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可得出《宋史》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评价:对王安石变法要从其内容、目的和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初期的经济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得出进行此观点较片面王安石变法初期取得显著的成效,一定程度上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北宋(中国)。依据材料“王安石变法中以货币、市场为手段增加工商税收来缓解财政支绌(不足) 的施政理念,直接影响了南宋152年的财经政策”,可得出发展经济的财经政策为后世沿用;依据材料“在南宋产生重大影响的朱熹社仓法,就直接源于王安石新法中的青苗法,常平仓的平籴功能在南宋官府和民间的仓廪制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可得出赈济贫乏的救荒思想为后世继承;依据材料“保甲法、免役法从南宋一直沿袭到晚清,保甲法甚至影响了民国的新政,而免役法则是明清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先河”,可得出基层治理和赋税制度承袭至近代;依据材料“进士科以经义为主的考试模式,在南宋以后逐渐固定下来,为后世元、明、清遵行而不废”,可得出教育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18.(1)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专制与等级色彩浓厚;依赖传统经验。
(2)背景:德国完成统一;工业革命的开展;政策法规的引领。特点:政府重视;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各邦政府)的管理有机结合;重视乡村生态建设。
(3)启示: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乡村本土优势。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传统乡村社会治理是一种整体性治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士绅精英与村民群体共同参与”,可得出国家统一管理和地方自治有机结合;依据材料“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科举制度等国家制度和宗族制度、乡规民约等乡村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相结合,贯穿于乡村社会治理的过程之中”,可得出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依据材料“户籍、宗族制度带有专制与等级的色彩”,可得出专制与等级色彩浓厚;依据材料“乡村治理更多的依靠经验与传统”,可得出依赖传统经验。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德国。背景:依据材料“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及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德国完成统一;依据材料“德国快速发展为工业化国家”,可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依据材料“德国政府建立移民委员会,用租赁地产方式增加中小农户数量,推进农村居民点建设,强化乡村吸引力”,可得出政策法规的引领。特点:依据材料“1886-1919年,仅普鲁士就为移民建立了4.5万个配备住宅和畜舍的小农场”,可得出政府重视;依据材料“各邦政府成立‘自然纪念物保护’委员会,限制乡村地区工业污染,在德国形成了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目标的“自然纪念物”“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三级体制”,可得出中央(联邦政府)与地方(各邦政府)的管理有机结合;依据材料“发起以保护乡村自然景观为中心的‘家乡保护’运动”重视乡村生态建设。
(3)本题是启示类材料题。时空是:古代中国、近代德国。从两则史料可以看出,在加强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发挥了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有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目的是为了促进乡村更好发展等内容。因此可做如下总结:坚持党的领导为核心;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乡村本土优势。
19.示例:论题:各民族交融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论述: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民族交融中逐渐形成的。夏商周时期在中原地区就形成了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并逐渐融入华夏族,为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和汉族的形成创造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推动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统治者在对周边民族武力征服的同时,也实施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首领因此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此外,文成公主入藏等也推动中原与边疆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联系。以往的“胡”“汉”观念在此时日益淡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巩固。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结果,各种生产生活方式族群的交流互补、迁徙汇聚、冲突融合,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详解】本题为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历来是多民族国家, 自古居于中原的华夏——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长期互动共存。经长期的民族融合、民族迁徙,形成中国境内今之诸族,合为中华民族”可以提出论题:各民族交融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论述:根据我国历史发展脉络,以先秦的华夏出现,到华夏认同观念的出现,再到秦汉大一统、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唐代民族政策以及民族交融等史实为切入角度,分析不同民族相互交融,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形成。如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民族交融中逐渐形成的。夏商周时期在中原地区就形成了华夏族。春秋战国时期,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中原周边的戎狄蛮夷民族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并逐渐融入华夏族,为秦汉时期大一统国家和汉族的形成创造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内迁,北民南迁,尤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推动少数民族汉化,汉族也吸收了少数民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并为以后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统治者在对周边民族武力征服的同时,也实施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北方各族首领因此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此外,文成公主入藏等也推动中原与边疆民族的经济、文化的联系。以往的“胡”“汉”观念在此时日益淡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巩固。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是各民族相互交往交融的结果,各种生产生活方式族群的交流互补、迁徙汇聚、冲突融合,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20.(1)国民党训政纲领把政权托付给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违背了四大政权属于人民的思想;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览执行,违背了五权分立政府的原则;治权没有受到人民的监督,实质上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特点:参政广泛性和平等性;领导体制的独创性;选举的普遍性与直接性。影响:巩固和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巩固了根据地政权;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国民政府时期(中国)。依据材料“《训政纲领》规定:训政时期开始,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和根据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论”,人民握有选举、罢免、创制和复决四大民权或政权”,可得出国民党训政纲领把政权托付给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违背了四大政权属于人民的思想;依据材料“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览执行和政府拥有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个治权,而政府的五个治权要受人民的四大民权或政权的管理”,可得出五项治权托付给国民政府总览执行,违背了五权分立政府的原则;依据材料“五权分立政府建立的最基本前提,是人民能充分行使四大民权或政权”及国民党代行一切权力,可得出治权没有受到人民的监督,实质上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特点:依据材料“以普遍、平等的选举制度为基础”,可得出参政广泛性和平等性;依据材料“具有自己独创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可得出领导体制的独创性;依据材料“凡年满十八岁的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和性别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得出选举的普遍性与直接性。影响:依据材料“成为抗日根据地具有自己独创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可得出巩固和壮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依据材料“这里‘人民积极向上,与重庆相比是另一个世界’”,可得出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巩固了根据地政权;依据材料“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和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得出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