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3:04: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期末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2.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卷共23小题,每小题2分,共46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1944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向国民党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
A.改变了抗战的被动局面 B.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凸显了民主革命的要求 D.加速了国民政府的覆灭
2.中国历史上系统提出并实践重农思想是在战国时期。下列体现商鞅重农思想的措施是
A.推行县制 B.统一度量衡
C.鼓励耕织 D.实行二十等爵制
3.北魏孝文帝即位之初,朝廷由冯太后主政。这一时期,儒家经典所宣扬的明堂、辟雍、圆丘、方泽等礼仪建筑相继在都城中建造起来。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北魏
A.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B.边疆地区教育发展
C.政权的封建化趋向 D.外戚干政日益严重
4.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
A.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
B.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
C.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
D.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
5.某校史学社的同学开展项目化学习,有一组同学确定了“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主题,整理出了五条材料(见下图)。 这些材料符合史实的有(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一、汉武帝推行的察举制分为制举和常举 二、魏晋时期扶持寒门庶族地主积极参政 三、唐代科举考试合格者需再经礼部任命 四、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 五、元朝的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
A.1条 B.2 条 C.3 条 D.4 条
6.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这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
A.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 B.抑制了豪族对政权的垄断
C.废除以诗赋取士的旧制 D.克服了凭恩荫选官的弊病
7.1883年的《美国文官法》规定: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统一管理;对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等。这些规定( )
A.降低了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保证了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C.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现象 D.确立了政党可以公开参加政治行动
8.1978年5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学习新宪法,宣传新宪法,遵守新宪法》。全国上下,围绕学习宣传新宪法,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开展了广泛的学习和讨论。这一现象表明中国
A.法制建设开始融入世界 B.文革“左”倾错误清除
C.民主法制建设日臻完善 D.思想领域得到逐步解放
9.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企业事业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的生活受到国家和社会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2004年,宪法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说明我国( )
A.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B.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
C.公民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D.仅保障弱势群体的生活
10.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
A.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趋势
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
C.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
D.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
11.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政治家们充满创造活力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并实施了“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 )
A.全盘照搬了唐朝的政治制度 B.植根于民族发展水平的差异
C.实现了疆域内各民族的平等 D.有利于巩固国家疆域的统一
12.在中世纪,条约的缔结常要教会的高级代表直接参加或事后确认,并进行宗教宣誓;而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条约的必须遵守以及违反处罚作了成文规定,如和约第97条规定:“努力使任何人不以任何借口予以违反。”这一变化( )
A.推动了世界近代外交制度的确立 B.印证国家统一发展的时代趋势
C.使得解决国际争端更具可操作性 D.表明天主教会权力的彻底丧失
13.乾隆皇帝(后期)在谕旨中提到英国“在西洋诸国中较强悍,且闻向在海洋有劫掠西洋各国商船之事”,对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要求表示“如此非分于求,究其心怀叵测,不可不留心筹计……因思各省海疆,最关紧要”。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盲目心态 B.鸦片战争前中国对西方已有所了解
C.清政府积极备战应对外来侵略 D.世界市场形成后列强积极开拓海外殖民地
14.元代的手工业工人被征调后,便终身服役。清代,顺治帝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官府不再强制工匠无偿服役,即便是官府工业也给予工匠相应薪酬。这反映了( )
A.城市经济职能逐渐强化 B.国家治理能力逐渐削弱
C.政府人身控制相对松弛 D.赋役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1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海关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大均要求对明显过高的税率做局部调整,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随后各地海关开始改革管理体制,恢复海关征税和海关统计。据此可知海关关税改革( )
A.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 B.适应了国家改革开放的需要
C.为保护国内的生产行业而施行 D.初步统一了全国的关税制度
16.据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周礼》记载:“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已构建完善的基层管理制度 B.郡县制度已经形成
C.基层自治与国家统治的融合 D.宗法制度深入基层
17.1985年,英国撒切尔政府宣布,压缩社会保障费用,规定只有低收入家庭才能享受产妇津贴、死亡津贴,取消洗衣和供暖津贴等内容。此做法( )
A.有利于减少政府财政开支 B.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范围
C.说明英国已经消灭了贫困 D.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地位
18.唐代规定两京及州县郭(城)内设坊,郊外设村,其它地区继续设里。坊、村、里的负责人皆称为“正”,负责“掌按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违,催驱赋役”等工作。由此可见,唐朝的基层制度( )
A.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B.突破了原有的坊市制
C.造成了地方势力的割据 D.兼具行政和经济功能
19.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到东汉,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布帛在交换中作用日益重要。曹魏建立后,则“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北魏孝文帝时虽铸五铢钱并大力推行,但很多地方“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东晋南朝币制混乱,币质不佳,钱币与谷帛并行。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货币使用状况
A.说明人口流动不断加快 B.反映君主专制日渐衰弱
C.表明中央集权亟待加强 D.根源是生产力愈发倒退
20.钱理群《天地玄黄》记载某民国杂志刊登了一则“小品”:“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谁曰不宜!”小品所反映的“路不拾遗”情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B.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
21.12、13世纪时,西欧实物地租逐渐多起来,与劳役地租并存。接着是货币地租开始获得发展,渐渐取代劳役地租和实物地租。地租形态更替的最直接影响是( )
A.农产品的商品化率提高 B.农奴经济负担加重
C.地租形式进一步多元化 D.庄园制度逐渐瓦解
22.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英国在《竞争求质量》白皮书中指出:地方政府的任务在于明确要求和设定优先项目、制定服务标准,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基层治理方式
A.扩大了政府行政开支 B.削弱了居民的政治责任感
C.减少了社会资源投入 D.有利于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23.英国的志愿者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不直接接受政府部门的行政控制,具有广泛的行为空间,在能够促进社区发展的前提下,可以以任何合理合法的方式介入社区发展,为社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智力保证或者教育培训方面的优质人力资源。英国的这一社区治理模式( )
A.有利于降低社区运营成本 B.体现了权力钳制下的高度自治
C.说明社会保障覆盖的全面性 D.说明社区已取代了政府的功能
第II卷(非选择题)
2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影响。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起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材料二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页的主要方法...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纵观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包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出现的新变化。
(2)据材料二,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作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英国在联合国的创建过程中精心准备并形成其联合国方案,且在1944年正式提交联合国筹备会议——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英国的联合国方案最大特点是基于丘吉尔的坚持:联合国应该带有某种区域性特征,最好是按照不同区域分别建立区域性委员会,管理与之相关的地区事务;退而言之,还可以在各区域委员会之上设置世界理事会,体现对于全球事务的关注。然而,英国最终放弃了其对于联合国的最初设计,转而接纳美国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方案。1945年,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举行,全体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究章及作为“宪章之构成部分”的国际法院公约。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宣告成立
——摘编自刘晓莉《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英国方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方案的实质并指出其未被采纳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在联合国创建中的作用及其产生的影响。
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
(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1.C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构想。“废除一党统治、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是抗日战争时期民主革命力量壮大的结果和要求,故选C项;A项所述夸大了该主张的作用,排除A项;中共的倡议是反对一党专制,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无关,排除B项;当时是国共合作时期,该主张不会加速国民政府的覆灭,排除D项。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的奖励耕织体现的是对农业的重视,有利于稳定秦国的经济基础,C正确;县制的出现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A排除;统一度量衡体现的是促进经济发展,B排除;D体现的是秦朝的尚武精神,排除。故选C。
3.C
【详解】“儒家经典所宣扬的明堂、辟雍、圆丘、方泽等礼仪建筑相继在都城中建造起来”说明北魏政权认同儒家思想,这是北魏政权封建化加强的表现,故选C;修建礼仪建筑并不能说明北魏政权经济实力大为增强,排除A;从礼仪建筑的修建中看不出边疆教育的发展和外戚干政的表现,排除BD。
4.A
【详解】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
【点睛】《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实际上,这也是《临时约法》局限性的表现,一些政体设计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因人设法”得不偿失。
5.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五个史实中,第四条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符合事实,第五条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和肃政廉访司符合事实,符合事实的有2条,B项正确;第一条汉武帝推行的察举制分为常科和特科,并非制举和常举,不符合史实,第二条魏晋时期门阀士族垄断政治,并非扶持寒门庶族地主积极参政,不符合史实,第三条唐代科举考试合格后由吏部任命,并非礼部,不符合史实,ACD项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察举制中科目最盛的三科是孝廉、贤良文学和茂才”“唐代设有‘贤良方正’和‘直言极谏’科”“宋代要求外郡推荐考生‘须是履行(指行为)无恶、艺业及等者’”“清代特设孝廉方正科”可知,汉唐宋清四个朝代在选拔官员时都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A项正确;材料说明古代官员的选拔重视对官员德才的考核,BC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3 年(美国)。依据材料“建立一个不受党派控制的文官委员会负责对联邦文官统一管理;对部分官职实行竞争性考试;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等”,可以看出美国通过法律文件的形式,制定文官的统一管理、竞争考试以及禁止参加党派活动等措施,这样可以有效保证政府工作的稳定持续,B项正确;文官制度有利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文官制度的相关规定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不能得出其对社会阶层固化的影响,排除C项;文官制度具有政治中立的特点,禁止文官参加党派活动,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关于学习、宣传新宪法,从官媒的推崇到民众的支持,可以看出此时新中国在法制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不同于文革时期的认识,这说明思想领域得到了解放,故D项正确;由材料无法看出融入世界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革“左”倾错误清除,故B项错误;此时的民主法制建设还未完善,故C项错误。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82年后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但没有对获取的物质帮助进行明确规定;而2004年的宪法中则规定要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完善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社会保障制度,不是法制建设,排除A项;改革开放后我国公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在不断提高,排除C项;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社会,并非仅仅针对弱势群体,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从材料中“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宋代《吕氏乡约》注重道德、礼俗和互助。这说明其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有体现儒家重德,没有体现道家思想特点,也没有体现佛教教义,A项排除;《吕氏乡约》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不能得出成熟结论。C项排除;乡约可以规范宗族子弟,是加强了乡村宗族势力,D项排除。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类题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辽代南北面官制、金代猛安谋克制度都是为了加速契丹族和女真族封建化进程和协调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差异性而设立的,B项正确;“南北面官”、“猛安谋克”、“四等人制”具有少数民族独创性,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建立在民族歧视的基础上的,排除C项;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疆域分裂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考查国际法的形成。根据材料“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条约的必须遵守以及违反处罚作了成文规定,如和约第97条规定:‘努力使任何人不以任何借口予以违反。’”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使得“条约必须守信”不再仅仅停留在宗教信仰的层面,遵守条约的规定和违约的处罚有了明确的成文规定,成为国际法的一部分,使得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和平更加具有可操作性,C项正确;17世纪欧洲君主国派遣外交使团,使近代外交制度逐步形成,排除A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彰显的主权国家平等理念,标志着欧洲开启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而非国家统一发展,条约象征三十年战争结束,不少国家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排除B项;“彻底丧失”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在西洋诸国中较强悍,且闻向在海洋有劫掠西洋各国商船之事”、“如此非分于求,究其心怀叵测,不可不留心筹计……因思各省海疆,最关紧要”,可以看出乾隆时期对西方列强的侵略是有所了解的,B项符合题干的要求,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清政府积极备战应对外来侵略,排除C项;此时世界市场还未完全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清代前期,废除了元代以来的匠籍制度,不再强制工匠无偿服役等,反映出封建政府放松了对工匠的人身控制,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封建人身束缚的松弛,不能说明城市经济职能有所强化,排除A项;据所学,工匠管理从征役到雇募,反映了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而非削弱,排除B项;据所学,清代前期并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封建赋役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根据题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关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大要求调整海关税率,其目的是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国内生产发展,由此可知海关关税的改革适应了改革开放中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增加的需要,B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新的法律的通过,不能体现强化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化建设,排除A项;根据“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可知海关关税改革主要是适应对外的需要,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统一了全国的关税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1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什伍制度与国家“刑罚”“邦职”“国事”的融合,说明基层自治与国家统治的融合,C项正确;材料只提出了什伍制度,不能得出基层管理制度已经完善,排除A项;什伍制度并非郡县制,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5年英国。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英国的社会保障费用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由于社会保障范围过大,导致政府财政开支负担过重,因而为减少政府财政开支,撒切尔政府进行了改革,出现了材料中的做法,A项正确;材料反映了1985年撒切尔政府为减少政府开支,压缩社会保障费用,材料不涉及社会保障范围,排除B项;C项说法材料不能体现,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突出妇女,无法得出撒切尔政府的改革提高妇女的地位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A项。
18.D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唐朝基层机构的负责人既要负责地方户口,又要负责赋役的征收,说明兼具行政和经济功能,D项正确;唐朝的基层制度并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没有突破原有的坊市制度,排除AB项;地方基层制度没有造成地方势力的割据,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详解】依据材料“西汉钱币使用非常普遍”可知西汉时期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依据材料“到东汉,黄金退出流通领域,布帛在交换中作用日益重要”、“东晋南朝币制混乱,币质不佳,钱币与谷帛并行”可知魏晋南北朝分裂动荡,导致币制混乱,钱币与布帛并行,要改变这一混乱局面,实现中央集权国家统一就成为一种迫切需求,C项正确;材料能直接说明的是东汉至魏晋南北朝,商品经济发展受到政局动荡的冲击和破坏,而“人口与流动不断加快”体现不出,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中央集权有利于钱币的统一使用,仅仅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君主专制日渐衰弱,排除B项;“根源是生产力愈发倒退”表述太过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民国杂志、法币满地”和所学史实应该属于国统区为了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滥发纸币,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A项是1927年到1936年,B项是1913年到1927年;D项是1937年到1945年。这三项都未造成滥发纸币,通货膨胀的局面。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21.A
【详解】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有利于农民将农产品流入市场兑换成货币,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故A正确;征税对象不一定是农奴,且实物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也不一定加重经济负担,故B排除;劳役地租与实物地租的两种形式变成货币地租这一种形式不是地租形式的多元化,故C排除;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商品化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庄园经济,D是地租形态更替的影响,但不是最直接的影响,故D排除。
22.D
【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方国家基层治理不在强调政府主导,而是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共同作用;尤其是英国的基层治理减少了政府的直接参与,调动居民和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这有利于促进社会秩序稳定,故选D;材料措施减少了政府开支,增强了居民的政治责任感,扩大了社会资源投入,故排除ABC。
2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英国)。根据材料“英国的志愿者组织和非盈利组织不直接接受政府部门的行政控制,……可以以任何合理合法的方式介入社区发展,为社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智力保证或者教育培训方面的优质人力资源。”可知,志愿者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介入,为社区义务开展服务,这有利于降低社区运营成本,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权力钳制下的高度自治模式,这些机构不直接接受政府部门的行政控制,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基层管理,没有体现社会保障覆盖的特点,排除C项;社区未取代政府的功能,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A项。
24.(1)材料一着眼于思想观念,认为戊戌变法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材料二着眼于政治体制,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专制体制,为建立现代国家做出了有益尝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2)认识:①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②有利于中国经济、政治的近代化;③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⑤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详解】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相关史实的理解和认识。
(1)从材料一中的“……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一处可以看出材料一着眼于思想观念,认为戊戌变法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从材料二中的“……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一处可以看出材料二着眼于政治体制,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专制体制,为建立现代国家做出了有益尝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2)该题属于相对开放的试题,在回答时要注意所谈认识要紧紧围绕本题的中心思想——戊戌变法作为现代化起点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不可以一味地乱谈,具体例如:①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②有利于中国经济、政治的近代化;③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⑤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等。
25.(1)新变化:开始起用庶族;逐渐以文化考试为主;
(2)积极作用:打击门阀士族(豪强宗法势力);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3)特点: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和开放;公平竞争;选拔注重择优录取。
【详解】(1)新变化:根据材料“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起用寒庶,典掌机要”可分析出开始起用庶族;根据材料“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可分析出逐渐以文化考试为主;
(2)积极作用:根据材料“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可分析出打击门阀士族(豪强宗法势力);结合所学可分析出扩大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可分析出促进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3)特点:根据材料“其选拔范围在不断地走向扩大和开放”可分析出选拔范围不断扩大和开放;根据材料“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可分析出公平竞争;根据材料“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可分析出选拔注重择优录取。
26.(1)实质:争取战后主导欧洲事务,以维护国家利益。
原因: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实力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大国维护战后世界秩序,加强国际合作的需要。
(2)作用:处于主导地位。
影响:推动了联合国的成立;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使联合国成为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4—1945年的世界。根据材料“联合国应该带有某种区域性特征,最好是按照不同区域分别建立区域性委员会,管理与之相关的地区事务”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英国方案的实质是为了争取战后主导欧洲事务,以维护国家利益。结合所学可知,二战之后欧洲走向衰落,美苏两极格局逐渐形成,所以英国方案未被采纳的原因主要是经过二战,英国实力严重削弱;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国无力坚持;同时大国也是出于维护战后世界秩序,加强国际合作的需要。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时空是1944—1945年的世界。根据材料“英国最终放弃了其对于联合国的最初设计,转而接纳美国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方案”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在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处于主导地位。美国对联合国的影响巨大,首先是推动了联合国的成立;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在冷战的背景下,联合国成为战后初期美国推行霸权的工具。
27.(1)功能: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徭役;统计人丁。
(2)特点: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户籍对人身的控制由紧到松(或答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与土地和赋税制度逐渐分离;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
原因: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统治者的改革;农民的反抗斗争;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财政危机。
【详解】(1)根据材料一中“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可知其功能有征发民力;控制人民;征收赋税;统计人丁。
(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可知其特点为与土地和赋税制度紧密结合;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第二小问原因,结合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状态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的认识。 一方面,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为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束缚了人口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古代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产生了阻碍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