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3:0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昌市2023——2024学年度上期期末检测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题卷6页,答题卡2页。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诸子的言论
主张 来源
《孟子》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荀子》 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
《韩非子》 政在选贤,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墨子》 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吕氏春秋》 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
据表可知,当时( )
A.儒家人才得到了统治者重用 B.因才授职的尚贤思想兴起
C.思想界德治与法治之争结束 D.官位世袭制度被彻底废除
2.类似今天的账簿和户口名册,文献和出土材料保存了大量秦朝官方簿籍类经济文书,这些文书内容多与会计、统计有关,服务于户籍和行政管理。秦朝这类文书的繁密( )
A.得益于商品经济的活跃 B.促进了乡里社会的流动
C.反映出监察制度的完备 D.印证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3.在唐代,士人通过科举只是获得任官资格,还需通过吏部铨选才能任官。对于一般士人,吏部“循资(年限)授任”进行“常选”;对于才学之士,则通过不限资次、不限选数的“制举”等加以选拔。据此可知,唐代铨选制度( )
A.扩大了科举考试的录取规模
B.增强了选官用人机制的活力
C.导致了乡举里选的变相恢复
D.促成了官场风气的因循守旧
4.中国古代某一城市人们出行,习惯坐马,不习惯乘轿,“寻常出街市干事,稍似路远倦行,逐坊巷桥市,自有假赁鞍马(租马)者,不过百钱。”这一城市最可能是( )
A.西周时期的镐京 B.汉代初期的长安
C.唐朝前期的扬州 D.北宋时期的汴京
5.明朝加强了对北部边疆的治理。据图1可知,当时( )
图1明代北方边镇地区白银循环机制图
(注:“开中”是指明廷鼓励商人输送米粮等至边地而给予其食盐运销权的政策)
A.多方力量推动白银货币化 B.商人的政治地位显著提高
C.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缩小 D.官方控制了边地互市贸易
6.1864年,《国际法基本原理》翻译为《万国公法》传入我国,但清政府却以不合中国制度的理由大加抵制。1902年,日本侵入东沙群岛后,清政府搜集中外历史文献和图集,运用国际公法,收回了东沙群岛。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国人主权意识得到增强 B.列强的侵略行为受到有效遏制
C.清廷制度变革成效显著 D.传统文献的救世价值备受重视
7.1943年,在抗日根据地乡村出现了一种既民主又集中的“一揽子”会,共同讨论并决定乡里生产、征粮、锄奸等大事。此后这种“一揽子”的议事形式很快发展为“人民代表会议”,在根据地得到推广。“人民代表会议”的出现( )
A.旨在推翻国民党政权一党专政
B.践行了苏联高度集权政治体制
C.得益于“三三制”的成功实践
D.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理论基础
8.6世纪时,拜占庭帝国旅行家科斯马斯在游记中写道:“锡兰可以收到丝绸、丁香花、檀香木和其他因地而异的产品,印度大陆的其他部分由发运丝绸的秦尼斯坦(即中国)所占据”。据此可知,当时拜占庭人( )
A.开通了直达印度的海上新航路
B.关注与东方的奢侈品贸易
C.取代了阿拉伯商人的中介地位
D.建立了与中国的直接联系
9.图2所示为近代以来某物种的全球传播地图。据此推断,该物种应是( )
图2
A.小麦 B.水稻 C.玉米 D..葡萄
10.19世纪30年代,法国巴黎流行充满政治幻灭感的杂耍剧。这些剧作以既讥讽又肯定的方式滑稽通俗地迎合了“以赢来了人民的法律为荣的人民,已经把从君主到共和的选择用尽”的公众心态。这反映出当时法国( )
A.宗教改革导致人们精神空虚
B.政治动荡冲击公民法律观念
C.制度变革缺乏可靠思想武器
D.民主共和亟需积累社会力量
11.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2倍,其中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均增加了两倍多。与此同时,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4倍。据此可知( )
A.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B.国际工业品价格持续上涨
C.世界经济以外向型为主 D.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12.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实际气候融资表
年份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融资额(亿美元) 524 618 446 585 716 799 804
21世纪初期,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国际法“气候正义”要求,发达国家每年应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以赔偿它们的气候损失。据表可知,这些气候融资( )
A.使得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自立自强
B.彰显了各国平均承担责任的公平正义
C.说明了冷战后国际法的实施任重道远
D.消除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第15题15分,共计52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在西南地区“略通五尺道”,西汉拓修夷道,“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南方丝绸之路由民间便道上升为官方通道。秦朝“令其君长治之”,西汉设置了益州郡、越巂郡等七郡,汉武帝在武力征服的同时,又实行“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等政策。秦汉王朝还陆续迁六国富商大贾于此,大规模“移民实边”和“屯田”。南方丝绸之路沿线荥经、西昌、昭通等地出土了大量铁农具。到西汉中期,在中原人士心目中巴蜀地区已经不是“檄外蛮夷”。
——摘编自黄磊《南方丝绸之路与秦汉时期西南边疆的国家整合》等
材料二
在西南彝族聚居区,1734年改土归流后开始设立乡里和保甲,将少数民族与汉族一同编入里甲或保甲。清朝虽以流官治理为主,但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吸纳土司头人协同治理。“耆老”是村寨领袖或宗教头人,在安边缉盗和人口统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朝还大量设置义学,教化少数民族子弟,其彰显的“忠君爱国”思想与少数民族道德礼仪规范得以有机结合。土司成为国家基层治理官员,既提升王朝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能力,也加强了边疆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材料三
邓小平在建国之初就敏锐地意识到民族工作是关系领土完整、政权建设和民心向背的重大事项。邓小平指出:“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不能要求少数民族首先取消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应当老老实实取消大汉族主义。”“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如果我们不在这三方面(政治、经济、文化)取得成效,这种历史的隔阂、历史的裂痕就不可能消除。”“少数民族的事应当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我们在贸易上实行等价交换,但是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准备赔钱。”
——摘编自陈光军《邓小平对西南民族问题的认识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时期西南地区基层治理的措施,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秦汉相比,清代西南地区基层治理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邓小平民族工作的历史经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蒸汽机等引发了第一次机器革命,计算机和其他数字技术正在引发第二次机器革命。置于摩擦生火、文字的发明、蒸汽机直至当今AI机器这种长时段人类进化史,一部机器创造史,就是人类不断把动能与智能从自身生物性人身限制中解放出来而迈向自由王国的进步史。
——摘编自刘方喜《人工智能引发文化哲学范式终极转型》等
解读材料,围绕“机器革命”提炼出一个历史结论,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提炼出的历史结论,阐述须史论结合)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魏王朝初期,带有鲜卑部落风气的内侍官与散落于各地的世袭牧官同掌国家畜牧。孝文帝即位后,一方面设置外牧官,加强对地方牧场的管理,另一方面逐步裁撤内侍官和都牧曹职权。原本闲职的汉制职官太仆重新执掌畜牧。部分与拓跋氏亲近,久在北地的汉族士族,也被吸纳进牧官体系中。这一变化的背后,不仅是北魏行至孝文帝时代,农业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孝文帝意图打击草原经济,北魏勋贵醉心汉化,北魏社会文化转型的现实体现。数量庞大的牧官队伍的成立,不仅在政治、经济上推动北魏的发展,且在军事领域铸造了一支强大军队。北魏牧官之制,起身于国家体系粗糙之际,结束于官僚制度成熟之时,对隋唐盛世和国家体系的最终建立,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和影响。
——摘编自马旭东《北魏牧政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孝文帝牧官制度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牧官制度改革的意义。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尊贤使能”“有能则举之”等可知,这些著作都强调尚贤任能,选拔人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随着战国时期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进一步瓦解,各国为图强,任用有才能的人治国理政逐步成为新的选官思想和制度,B项正确;当时统治者重用法家人才,排除A项;德治与法治之争并未结束,排除C项;当时官位世袭制度还有很大政治影响,没有被彻底废除,且根据材料信息无从得出这一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簿籍类经济文书统计了地方户口和经济状况,并将这些信息纳入行政文书中,这类文书体现了秦朝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是官僚政治发展的体现,D项正确;秦朝重农抑商,材料显示的并非商业文书,排除A项;秦朝通过文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文书内容不仅仅关涉监察体制,还涉及国家对基层治理的各个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唐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唐代通过铨选制度对科举选官制度进行了完善,既保持了选官制度中对一般官员的以资历任用,又选拔了真正才学之士充实到高级官员行列,故增强了选官用人机制的活力,B项正确;唐代科举录取规模没有明显扩大,要到宋代才得以扩大,且材料也未涉及录取规模,排除A项;铨选由中央吏部主持,排除了地方操纵,故“乡举里选”不当,排除C项;官场风气的因循守旧的原因在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不在于铨选,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该城市的“市”突破了坊市界限,已是“街市”,同时租马容易,商业租赁关系盛行,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的汴京打破了商业时空限制,D项正确;西周时期,铜钱不是流通货币,排除A项;汉代初期百废待兴,马匹短缺,排除B项;唐朝前期扬州坊市界限严格,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图示信息可知,政府通过赋税改革和“开中”政策推动了白银作为货币流通,民间商人通过远距离长途贸易和互市贸易推动了白银货币化,A项正确;明清时期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不是政治地位,排除B项;当时经济重心在南方,南北经济差距在扩大,并未缩小,排除C项;从材料看,互市贸易是政府支持,主要是民间往来,排除D项。故选A项。
6.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02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02年,当日本侵略东沙群岛时,清政府利用中外文献论证该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运用国际法收回该岛主权,这表明国人的海权意识得到增强,A项正确;此时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其侵略行为并未得到有效遏制,排除B项;清廷制度变革具有欺骗性,进一步加剧了各种社会矛盾,排除C项;材料中的文献包括中外文献,不只是传统文献,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目的题、影响题,时空是194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人民代表会议”形成于抗日战争后期,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结合史实可知,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推行“三三制”的政权建设,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此基础上发展为“人民代表会议”,C项正确;当时仍处于国共合作抗日阶段,排除A项;“人民代表会议”是根据地乡村民主发展而来,不是借鉴苏联集权体制,排除B项;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建立人民共和国的理论基础,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6世纪(拜占庭帝国)。根据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国旅行家科斯马斯在游记中了解到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香料、丝绸的贸易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这类商品在西方属于奢侈品,拜占庭帝国一度垄断了这些奢侈品贸易,B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才开通直达印度的航线,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当时拜占庭人取代了阿拉伯商人的中介地位,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当时拜占庭帝国与中国的商贸联系要通过波斯、阿拉伯等中介商人,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图2信息可知,该物种从美洲起源,然后传播到欧洲、非洲和亚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物种应是玉米,C项正确;小麦起源于西亚,排除A项;水稻原产地在亚洲,排除B项;葡萄是从欧洲传播到美洲,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世纪30年代(法国)。据材料可知,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巴黎,公众对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法律建设和制度变革充满了失望和怀疑,结合当时七月王朝的史实可知,当时法国的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的不断争斗,民主共和的社会基础并不稳固,亟需积累社会力量,D项正确;A项中的“宗教改革”发生在16、17世纪,排除A项;材料叙述了公众对法国大革命以来君主制和共和制选择的复杂心态,没有叙述“公民法律观念受到冲突”,排除B项;法国制度变革的思想武器是启蒙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70—1913年(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国际贸易总额、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额均大幅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料生产主要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工业品生产主要是欧美工业化国家,说明了这些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和相互经济联系更加密切,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世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快于世界贸易总额增加速度,根据供求关系,国际工业品价格应该下降,排除B项;外向型经济为主是指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材料未能体现,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表格数据可知,发达国家的实际融资只有国际法要求的52%—80%,这说明发达国家在履行国际法方面打了折扣,结合发达国家的性质可知,一些大国对国际法持双标,国际法的实施面临很多局限性,C项正确;材料未明确体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且该说法不符合实际,排除A项;材料未明确各国的具体数额,“平均承担”无从得出,排除C项;“消除了”夸大了气候融资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3.(1)措施:开辟官道;设置郡县;任用当地部族首领,因俗而治;移民开发,发展农业。
影响:加强了中央和西南边疆的联系;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加快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2)变化:大规模改土归流,土司流官化(土司成为基层官吏);实行保甲制,各民族深度融合;任用耆老,兴办义学,重视基层教化。原因:平定土司叛乱;清朝中央集权加强;里甲制度的发展;统治者提倡理学,地方教育的发展;乡绅等民间力量的推动。
(3)历史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支援少数民族建设,各民族共同繁荣。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措施:根据材料一“南方丝绸之路由民间便道上升为官方通道。”得出:开辟官道;根据材料一“西汉设置了益州郡、越巂郡等七郡”得出:设置郡县;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在武力征服的同时,又实行‘厚赂’‘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等政策。”得出:任用当地部族首领,因俗而治;根据材料一“ 秦汉王朝还陆续迁六国富商大贾于此,大规模‘移民实边’和‘屯田’”得出:移民开发,发展农业。影响:根据材料一“南方丝绸之路沿线荥经、西昌、昭通等地出土了大量铁农具。到西汉中期,在中原人士心目中巴蜀地区已经不是‘檄外蛮夷’。”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根据所学可得出:加强了中央和西南边疆的联系;加快了西南地区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变化:根据材料二“在西南彝族聚居区,1734年改土归流后开始设立乡里和保甲,将少数民族与汉族一同编入里甲或保甲。”得出:大规模改土归流,土司流官化(土司成为基层官吏);实行保甲制,各民族深度融合;根据材料二“清朝虽以流官治理为主,但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吸纳土司头人协同治理。‘耆老’是村寨领袖或宗教头人,在安边缉盗和人口统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清朝还大量设置义学,教化少数民族子弟”得出:任用耆老,兴办义学,重视基层教化。原因:根据材料二“1734年改土归流后开始设立乡里和保甲,将少数民族与汉族一同编入里甲或保甲。”得出:里甲制度的发展;根据材料二“清朝还大量设置义学,教化少数民族子弟,其彰显的‘忠君爱国’思想与少数民族道德礼仪规范得以有机结合”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统治者提倡理学,地方教育的发展;结合所学可得出:平定土司叛乱;清朝中央集权加强;乡绅等民间力量的推动。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历史经验:根据材料三“邓小平指出:‘在世界上,马列主义是能够解决民族问题的。在中国,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也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得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根据材料三“我们不能要求少数民族首先取消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应当老老实实取消大汉族主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根据材料三“少数民族要经过一个长时间,通过事实,才能解除历史上大汉族主义造成的他们同汉族的隔阂”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根据材料三 “少数民族的事应当由他们自己当家,这是他们的政治权利”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据材料三“我们在贸易上实行等价交换,但是有时还要有意识地准备赔钱。”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支援少数民族建设,各民族共同繁荣。
14.历史结论: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变。
阐释:近年来,科技创新速度加快,5G技术的快速推进,新材料、数字技术的运又开启了新一轮技术创新。这场革命性技术创新带来了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人们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巨变,AI机器及相关技术的运用正使得人工智能成为现实。例如随着智能手机运用、网络平台搭建、自媒体视频产品的发布、传播,人们的衣、食、住、行、用越来越方便快捷,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与此同时,这些智能技术的运用也带来了的大量白领工人失业,以及人们社会生活对智能机器的高度依赖等社会问题。马克思对于现代机器对人类的解放作用有充分揭示,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对待这些问题,适应并引领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生活巨变。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提出历史结论,根据材料“一部机器创造史,就是人类不断把动能与智能从自身生物性人身限制中解放出来而迈向自由王国的进步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关知识得出结论:技术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变。其次,展开阐释,围绕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从科技进步的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方面展开阐释,如科技发展的表现方面,结合所学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可知,近年来,科技创新速度加快,5G技术的快速推进,新材料、数字技术的运又开启了新一轮技术创新。积极作用方面,这场革命性技术创新带来了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人们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巨变,AI机器及相关技术的运用正使得人工智能成为现实,例如随着智能手机运用、网络平台搭建、自媒体视频产品的发布、传播,人们的衣、食、住、行、用越来越方便快捷,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局限性方面,这些智能技术的运用也带来了的大量白领工人失业,以及人们社会生活对智能机器的高度依赖等社会问题。最后总结,注意对结论进行升华和总结,如马克思对于现代机器对人类的解放作用有充分揭示,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对待这些问题,适应并引领技术革命带来的社会生活巨变。
15.(1)措施:设置外牧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调整牧官体系,降低牧官地位;扩大汉族牧官队伍。
(2)意义:改变了二元分离的牧政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定居农耕生活现实,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封建化;提高了军事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创造了条件。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一方面设置外牧官,加强对地方牧场的管理”可知,设置外牧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根据材料“另一方面逐步裁撤内侍官和都牧曹职权”可知,调整牧官体系,降低牧官地位;根据材料“久在北地的汉族士族,也被吸纳进牧官体系中”可知,扩大汉族牧官队伍。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原本闲职的汉制职官太仆重新执掌畜牧”可知,改变了二元分离的牧政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不仅是北魏行至孝文帝时代,农业经济崛起的必然结果”可知,适应了定居农耕生活现实,促进了生产方式的封建化;根据材料“在军事领域铸造了一支强大军队”可知,提高了军事实力;根据材料“对隋唐盛世和国家体系的最终建立,提供了莫大的帮助和影响”可知,促进了民族交融,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