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试卷历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期,周天子在每个诸侯国封有几个监国的上卿大夫。这些上卿大夫世袭罔替,并从国君手里领取世袭采邑。上卿大夫还拥有自己统领的武装,势力很大。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地方治理呈现出民本化特征 B.周天子对地方集权统治加强
C.诸侯国君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D.政权与族权间权力实现分离
2.西汉初,刘邦“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置以为三老。县乡三老并不是县廷属吏,没有禄秩,只是享受免服徭役的优待,与县令、丞、尉共同教化百姓。汉初三老的设置旨在( )
A.扩大统治基础 B.实现地方自治 C.推动儒学普及 D.加强基层治理
3.下表为出土于新疆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据此判断,当时这一地区( )
类别 数量 内容
人口买卖文书 13件 买婢券,买奴券,妇女和逃亡者等买卖文书
借贷文书 5件 贷糜文书、贷粮文书和举锦券等
租佃契约 3件 葡萄园、土地租赁
雇佣文书 2件 雇人耕糜事、雇沙弥放羊文书等
A.商业活动较为规范 B.边境榷场贸易繁荣
C.契约意识不断增强 D.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唐玄宗时期,以诗赋为主的进士科是科举的主要内容。但中唐以后,几乎每次开科都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达于吏理可使从政”、“军谋宏达材任将帅”等科为主。这种变化体现了( )
A.进士科无法真正选拔人才 B.科举制更加强调公平性
C.现实需要促进科举的改革 D.科举科目设置趋于合理
5.宋朝的政治体制大体沿袭唐朝的政治制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长官担任,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称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这反映出宋朝政治体制( )
A.解决了“三冗两积”的问题 B.使皇权得到强化
C.有利于缓和皇权与相权矛盾 D.有利于监察相权
6.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自然经济解体较早 B.地理位置相对优越
C.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D.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7.1685至1757年,西方来华商船312艘,而乾隆帝实行“一口通商”后的1758至1838年,前来广州贸易的商船达5107艘。18世纪30年代到18世纪末平均每年关税税银大约5万两左右,而19世纪初则达到每年100多万两。这表明( )
A.清朝朝贡贸易持续发展 B.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
C.闭关锁国实为有限开放 D.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
8.鸦片战争后,中国沿海和内地的大城市流行吃西餐、穿洋装、住西式建筑,社会风俗变化很大;而广大农村地区相对落后、封闭的状态,保留了很多传统习俗。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 B.洋务运动在不同区域有所差异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影响 D.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快慢
9.从1928年至1930年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日、英等国通过谈判废除了这些国家在关税方面的特权,并以国定关税代替协定关税。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免税,并对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这
A.说明中国已经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 B.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式的高涨
C.表明中国享有了完全的关税自主权 D.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10.1964年5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20世纪90年代,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到东部城市。到2000年,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范围显著扩大。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D.三线建设改善了工业布局
11.1981年,安徽嘉山县马岗和石坝公社部分大队的赤脚医生与社员群众,自愿签订医疗预防承包合同,医生签订的合同越多,得的报酬也多。许多赤脚医生积极钻研业务技术,努力改善服务态度。上述改革( )
A.受益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激发了农村卫生事业的活力
C.满足合作社农民的医疗需求 D.提升了城乡的医疗保障水平
12.有学者说,日耳曼法在很多方面还是比较粗糙和简单的,但日耳曼法中的一些颇具特色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正涌动在现代的法制文明中。对此的正确理解应是,日耳曼法( )
A.是日耳曼人部落习惯法的汇编 B.奠定了近代西欧法律的基础
C.所维护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D.为世界法制文明做出了贡献
13.“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
A.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14.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补充或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体系必将崩溃。因为在这一体系中,美元既要通过贸易逆差向世界供应美元,又要借贸易顺差保持币值稳定与坚挺,二者本身是相互矛盾的,这被称作“特里芬难题”。这一“难题”揭示了( )
A.人民币影响力的逐步上升 B.国际汇率应该一直保持浮动制
C.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趋势 D.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必然性
15.在1985年4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苏共提出了“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集中财力和物力,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购买西方技术,实现工业部门的快速增长。据此可知,该战略( )
A.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 B.旨在改变苏联的传统经济模式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 D.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16题29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从古至今,国际交往和国家关系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自唐初以来,唐廷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和平的国际交往。唐代侨民极多,长安城有侨民10万余。就侨民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僧侣、学者、画家、匠人、艺人、商人等。唐代外商们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唐代的社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更要承担起国际生产的任务。《唐律》中甚至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第一个涉外条文:“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唐律)论。”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等
材料二: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三条基本外交方针,并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新中国成立后,以“一边倒”为重点的外交使中国不仅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还先后和十几个民族独立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建交。1950年2月,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解决了当时急需解决的国家安全和外来经济援助问题。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不但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且站稳了。
——摘编自胡新民《毛泽东开创新中国和平外交事业》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在新形势下,中国外交与时俱进,应对挑战。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创造性地走上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改编自高飞《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的历程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唐代对外交往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成就取得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依据,并概括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经验。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攸线的发现,交往范围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它们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批新工业国家的兴起,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工业必需品。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1870 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K下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随着美洲和通往东印度的航线的发现”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西方三次科技(工业)革命与同一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简表。
世界 中国
19世纪40—60年代,英国.法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 中国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康有为.梁启超等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爆发
20世纪40—5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时至今日,依然方兴未艾 中国在很多项目中脱颖而出,航天.电子计算机已经走在世界前列;2015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周天子在每个诸侯国封有几个监国的上卿大夫”、“拥有自己统领的武装,势力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在诸侯国封有一些监国的上卿大夫,这些人有着世袭采邑和武装力量,对国君权力形成了一定的制约,C项正确;民本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周天子并未对对地方实行集权统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政权与族权的分离,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可知,西汉初在地方选择德高望重的老者作为“三老”,配合地方官教化基层百姓,可见汉初三老的设置旨在加强基层治理,D项正确;“扩大统治基础”主要指的是吸纳更多的社会阶层力量支持、认同政权,设置三老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治理,排除A项;汉代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地方自治”的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三老的主要职责是教化百姓而非传播儒学,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出土于新疆塔里木地区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文书情况”可知,在出土的商业文书中,有人口买卖文书、借贷文书、租佃契约、雇佣文书等,这些文书的性质和类别体现了当时商业活动的繁荣,通过文书进行确定又体现了其规范性,A项正确;根据材料中信息,无法判定其是否为榷场贸易,榷场贸易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契约的具体形式,没有体现意识性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资本主义萌芽信息,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雇佣关系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唐朝。据材料可知,唐朝前期制举较少涉及时务策,而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统治面临更多问题,因此在科考题目中有所体现,现实需要促进科举的改革,C项正确。科举制以才能作为选拔依据,为国家选拔了人才,排除A项;考试内容变化对公平影响不大,排除B项;前期以诗赋为主是由于国泰平安,后期以时务策为主是动荡的局势所需要,并不能体现科学性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朝。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宋朝宰相不再是三省长官担任,而是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结合所学可知,宋朝继续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君权。因此材料中宰相的权力被分割,强化了皇权,B项正确;“解决了”说法绝对,材料会产生三冗问题,排除A项;材料反映加强皇权,削弱相权,而不是缓和矛盾,排除C项;材料是分割相权,而不是监察相权,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约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7—1572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可知,明朝推行“一条鞭法”,用白银缴纳赋税,其中较早的地区有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这些地区是明朝中后期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地区,受到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为改革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地理位置优越是商品经济发达,货币量增加的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人口数量增长迅速,与推行“一条鞭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代中国。材料反映了清朝时期来广州贸易的商船数量增加,税银大幅增长,说明当时政府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实际上只是有限开放,对外贸易仍在发展,C项正确;材料可以看出清朝所给时间段对外贸易有增长,但不能反映持续发展,排除A项;自然经济解体的表现是耕织分离、纺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等,材料无法得出自然经济即将走向解体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也无从体现国家财政倚重关税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后(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近代中国城市中社会风俗变化很大,而广大农村地区则相对落后、封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原因是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势力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侵略较小,C项正确;导致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不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解体的时序”,而是西方列强侵略的结果,排除A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而材料中鸦片战争后是在19世纪40年代,排除B项;主要原因不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快慢,而是列强的侵略,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依据“国定关税对一些大宗出口物品予以减免税,并对发展国内工业所必需的原料、设备减轻其进口税”可知国民政府的这次关税调整有利于减轻近代民族工业的负担,有利于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D项正确;仅凭部分废除了西方国家在关税方面的特权,不足以说明中国已经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新中国成立才是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压迫,排除A项;题干的主题是国民政府与美英日等国通过谈判在关税主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此时的国民政府已经蜕变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不能说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排除B项;国民政府在关税主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不代表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蒋介石政府对外仍然依附帝国主义列强,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根据材料“1964年50多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尚未离开传统聚居区。……到2000年,有28个民族遍布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范围显著扩大。”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人口流动规模的变大,使少数民族在全国分布的范围有所扩大,B项正确;新中国初期就已经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无关,排除C项;三线建设指的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1年。根据“医生签订的合同越多,得的报酬也多。许多赤脚医生积极钻研业务技术,努力改善服务态度”可知这一改革激发了农村赤脚医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了农村卫生事业的活力,B项正确;1981年还没有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项;1材料说明激发了赤脚医生的积极性,并不能说明满足合作者农民的医疗需求,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提升了农村的医疗保障水平,没有体现提升了城市的医疗保障水平,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日耳曼法中的一些颇具特色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思想正涌动在现代的法制文明中”可知,现代法制文明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日耳曼法的影响,说明日耳曼法为世界法制文明做出了贡献,D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对日耳曼法的形成过程进行描述,排除A项;罗马法奠定了近代西欧法律基础,排除B项;日耳曼法维护的是欧洲封建制度,但是这与材料主旨并无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3.D
【详解】根据材料“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可知,土豆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不可或缺的食物,种植土豆的国家几乎不会发生饥荒,说明土豆的种植缓解了世纪的粮食问题,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粮食结构,D项正确;推动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项;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据材料可知,罗伯特·特里芬认为要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美元既要通过贸易逆差向世界供应美元,又要借贸易顺差保持币值稳定与坚挺,显然这是矛盾的,现实中无法实现,因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是必然的,D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到别的货币,但是没有明确指出是人民币,排除A项;材料主要揭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必然性,材料中没有国际汇率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主要揭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必然性,据材料信息无法得知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的认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5.C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此时的苏共依然是着重于重工业的发展,这就使原本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畸形,所以该战略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C项正确;该战略是注重重工业发展,而非重视国民消费行业的发展,也就没有改变苏联传统经济模式,与“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ABD。故选C项,
16.(1)特点:政府积极主动,开放包容;受盛唐影响,侨民众多,职业多元;外商广泛参与经济活动;出现涉外法律;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或与周边和平交往)。(任答3点即可)
作用:促进了唐朝的繁盛;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提升唐朝国际地位,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任答3点即可)
(2)原因: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实行正确的外交方针;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苏联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支持。(任答3点)
(3)依据:全球化的发展;冷战的结束;改革开放的需要。
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或符合国情);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答3点即可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唐廷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和平的国际交往”可得出政府积极主动,开放包容;根据材料中的“唐代侨民极多,长安城有侨民10万余。就侨民所从事的职业来看:有僧侣、学者、画家、匠人、艺人、商人等。”可得出受盛唐影响,侨民众多,职业多元;根据材料中的“唐代外商们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唐代的社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更要承担起国际生产的任务”可得出外商广泛参与经济活动;根据材料中的“《唐律》中甚至还制定了中国古代法律中第一个涉外条文”可得出出现涉外法律;根据材料中的“唐朝统治者处理当时国际关系时,贯彻儒家‘平天下’与‘协和万邦’理想”可得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在和平共存之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和平交往。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可得出秉持“和平互利”的宗旨(或与周边和平交往)。作用: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考虑。根据材料中的“唐廷以积极的态度谋求和平的国际交往”可得出提升唐朝国际地位,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根据材料中的“唐代外商们广泛参与经济活动,使唐代的社会生产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更要承担起国际生产的任务。”可得出促进了唐朝的繁盛;根据材料中的“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可得出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原因:据材料“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不但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而且站稳了”可知,国家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据材料“毛泽东先后提出了三条基本外交方针,并形象地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可知,实行正确的外交方针,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据材料“中国不仅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交,还先后和十几个民族独立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可知,苏联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3)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依据: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国际形势发生了持续深刻的变化。”可得出全球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的“冷战结束以后,在实践中,中国抛弃了美苏冷战关系模式”可得出冷战的结束;根据材料中的“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可得出改革开放的需要。经验:根据材料中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新时代中国发展大势”可得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或符合国情);根据材料中的“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主张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可得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7.(1)影响: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加强,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便利了欧洲殖民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2)特点:英闻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国际分工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详解】(1)根据材料“交往范围扩大了,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运动有了巨大的发展”可知体现的是世界各地间的联系加强;根据材料“特别是进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完全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可知体现的是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日益扩大为世界市场一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可知体现的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和推动欧洲的殖民扩张。
(2)根据材料“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可知体现的是英国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多中心的贸易新格局形成;根据材料“工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可知体现的是国际分工加强和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强。
18.示例:
论题: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阐述: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西方列强依仗其先进科技,从各方面加紧对中国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开始正视西方,向西方学习,中国社会开始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发展;在思想文化方面,“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在中国相继产生;在政治方面,维新派和革命派相继进行民主政治的实践。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政府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在诸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极大加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本题的关键是要就某些历史阶段进行中外对比。基于三次科技革命对中西产生的多重影响,比如科技革命始发于西方既推动了西方国家工业化,也对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及被迫近代化转型产生了直接影响。再比如中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既受西方先进科技影响又在一些重大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伟大成就。故可以拟定论题:科技(工业)革命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在论证环节,可以从近代以来我国经济近代化的历程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