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孟子》二章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1 19:54:52

文档简介

课件46张PPT。
<<孟子>>二章制作者: 马晓南
第一章: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1. 了解作者
2. 疏通文意
3. 理清课文思路,
4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重点:1 . 疏通文意。
2. 理清课文思路

难点: 对第四段论证的理解 作者介绍前372—前289
战国时思想家
教育家孟子孟子画像孟子周游列国孟子画像孟子晚年著书立说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传世。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朗读课文请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按课文注释(加下划线者)口译 记住加红色词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及政治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按课文注释(加下划线者)口译 记住加红色词语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边疆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固,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能施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父母兄弟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是从反面说。从正面说,“域民”、“固国”、“威天下”应靠什么呢?  应靠施仁政 理清课文结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论据)天时不如地利(从进攻一方而言)
(论据)地利不如人和(从防御一方而言)
(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从战争到治国)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
答:归纳了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3)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几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指出文中一个通假字“畔”通“叛”巩固练习
(1)孟子,名______,字______,是_______时代人,他是孔子以后的_________。《孟子》是一部记录_________的书。
  (2)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的著名论断是_______
练习根据课文最后一段做练习
  ①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②对“得道者多助”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③文中的“道”与下面哪个词中的“道”意思相近?
  A.道德 B.道歉 C.道路 D.王道
  ④“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原文)______________
  ⑤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
  A.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限,管理百姓。
  C.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不能靠武力的强大,威慑天下。知识拓展-.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理解。
1.“ 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毛泽东说过: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条件。
------共产党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拥有八百万正规军的国民党----
------2.对于文中的“得 道”你是怎样理解的?
1).得道可以理解为“实行仁政”即: 得人心
-----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毛泽东说过:得民心者 得天下。
------美国抱着罪恶的目的发动伊拉克战争,虽然摧跨了萨达姆政权,但是人民反抗外敌占领的斗争并没停止。不断发生的爆炸事件也足以说明美国不得人心。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得到哪些启示?举例说明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了人和的重要性。作为 一个学生要和同学友好相处;作为 一个百姓要和邻居搞好关系;作为 一个国家要和邻国和睦 相处。 2.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意义重大。
-----综观国际风云变换,美轰炸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王伟撞机事件,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面对这些,我们无比愤怒。1.我们要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神六飞天梦的实现足以证明课外延伸:读孟母三迁的故事
课件31张PPT。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文山县平坝中学 何春道作者简介 孟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孟”。舜发于畎亩之中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行拂乱其所为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不能给下列红字注音:(quǎn)
(yuè)(gé)(f ú)(bì)
(z ēn g)重点字词舜发于
傅说举于
故天将降大
任于是人也被任用 被选拔 所以;
责任,担子;
这 人恒过
而后作
征于色
发于声
而后喻常; 犯过失 奋起 颜色 吟咏叹息 了解吟咏叹息使动用法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使┅┅痛苦 使┅┅劳累 使┅┅饥饿 使┅┅贫困 试译文句1、故天将降大任于
是人也
2、必先苦其必
志,劳其筋骨所以,上天将要
下达重大使命经
这样的人 一定要使他的内
心痛苦,筋骨劳
累 3、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4、行拂乱其
所为
5、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
不能使他受饥饿,以
致肌肤消瘦 使他所做的事情
颠倒错乱 用来使他的心惊
动,使他的性情
坚韧起来,以不
断增长他的才干。 6、人恒过,然
后能改
7、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8、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人常犯过失,
然后才能改正 内心忧困,思虑
堵塞,然后才能
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
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
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
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9、入则无法
家拂士,出
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

10、然后知
生于忧患,
而死于安乐
也(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
使人生存发展,享受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一词多义 舜发于畎亩之中
野芳发而幽香
征于色,发于声
发闾左谪戍渔阳
----兴起,被任用
---- (花)开放
----表露,表现
----征发

发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都
----国防国通假字衡于虑
法家拂士
曾益其所
不能 衡同“横 拂同“弼 曾同“增” 分析课文:第一自然段:1、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 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受了艰难
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人的一生中第二自然段:1、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
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
患者,国恒亡。 文章思路 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的事例。归纳概括,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部分
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第三部分
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昙花虽然只是一现,
却是那么的辉煌!夕阳之所以如此美丽,
是因为他曾经辉煌过!
已经近黄昏!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仲尼厄而作《春秋》孔子韩非囚秦《说难》、《弧愤》韩非子司马迁受腐刑而作《史记》屈原屈原被放逐乃赋《离骚》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
不朽的《红楼梦》。曹雪芹 爱迪生小时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 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了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