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
潮州市瓷都中学 郭青
一、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方法:反复阅读,用原句解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四、布置课前预习:1.你所了解的老舍;
2.阅读文章,思考老舍与北平的关系,作者为什么爱北平,并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老舍笔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特点?
3.在对话栏中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课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结束了第三专题的第一板块“古典的乡愁”后,我们进入了第二板块的学习。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想北平》。在初中我们已经结识过老舍先生,因此,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所学的相关内容,请你谈谈你了解的老舍。
明确:老舍 (1899~1966)?,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三、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写什么”
写?什?么(作者笔下北平的特点)??????? 动中有静(4—6节)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怎样写”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北平安静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美国的橘子?<——>??北京的玉李
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小结:1. 文章中流露的感情;
2.给我们写作的启示。
拓展性阅读: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和孙犁的《乡里旧闻》。(要求先要与学生一起阅读这些作品,理解这种手法,然后启发同学比较总结,回忆家乡的风俗与特产,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双是以臬的方式呈现的,口头与书面交流都可以,最好先是口语,要具体生动,有细节,绘声绘色。然后进行书面整理,要求不必过高,片断就行,但是要写出明显的地方性和生活气息,写出“味道”。)
布置作业:《学习与评价手册》
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家乡风土人情,体现家乡文化特点的资料,办一份“爱我扬州”的手抄报或者举办一次有关故乡主题的演讲比赛。
课件49张PPT。想 北 平老 舍
潮州市瓷都中学 郭青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诠释。 今天,让我们与老舍一起去体验北京的生活。 导入新课舒乙说:
一、他是北京人
二、他是一个满族人
三、他是一个穷人
四、他有十年生活在国外
五、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去世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 解放后,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另外,老舍还为北京写下了不少散文, 《想北平》就是其中有名的一篇.
结合背景 体悟感情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
相关历史事件:
1931年,“9.18事变”,东北沦陷。
1935年,华北事变,平津危急。 从背景资料可以看出,老舍的泪水中除了饱含羁旅异乡的游子情怀,更有对家国危难所流露出的不安和焦虑。 1、北京韵味。他自幼生活在北京,熟悉北京。他注重从北京市民的语言中汲取有益营养,经过提炼,恰如其分地运用到作品中去。
2、通俗明白。他多次表述这种观点:“我不论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理,我也不接二连三地用术语与名词。” 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3、幽默诙谐。 经常运用夸张、比拟、讽喻、反语、谐音、曲解等修辞手法来构成幽默的情境。 创作风格图说北平正阳门永定门城楼旧影图说北平居庸关旧影图说北平昔日的朝阳门外图说北平老舍出生的小羊圈胡同图说北平老舍故居·丹柿书院图说北平冰糖葫芦图说北平喝豆汁儿图说北平面 茶 “面茶”是一种用糜子面和小米面或黄豆面熬成的稀糊状食品。图说北平积水潭公园 字词落实廿 菜圃
黏(niàn)(pǔ)
nián黏合刹shā刹车什刹海 刹 那chà意思是“二十” 字词落实脾
稗
婢
捭
裨(pí)
(bài)
(bì)
(bǎi)
(bì)
脾 气
稗官野史
奴颜婢膝
纵横捭阖
大有裨益旷犷(kuàng)(guǎng)空旷粗犷 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文内容紧扣标题中的哪个字展开的?并找出这个字相呼应的句子,这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心中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呢?
3、作者对北平的景物和生活有怎样的感受?
阅读要求:
1、划出全文的文眼。
2、划出能概括老舍心中的北平特点的句子。
3、划出第4至7段中表现作者对北平的感受的句子。 整体感悟 整体感悟我真爱北平
真想念北平复杂而又有边际
热闹而不失安静
人为之中显自然
花多菜多果子多→完全安适
→使人自由
→接近自然(形)(神)爱北平 问题探究 1、文章是写对北平的思念的,但第二段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情?(问题变体:第二段写对母亲的爱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写对母亲的爱说不出,是为了与自己对北平的爱进行类比,说明对北平的爱难以用语言表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母爱的博大与北平的美进行类比,说明北平的美无处不在;二是用我与母亲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融洽与整个北平的历史、文化和我的心灵融为一体进行类比,这种感情是深刻的。 北京美景北京什刹海风景之一 北京美景北京什刹海风景之二 北京美景北京什刹海风景之三 北京美景北京玉泉山风景之一 北京美景北京玉泉山风景之二 北京美景北京玉泉山风景之三 北京美景北京玉泉山冬景 问题探究 3、全文是写北平的建筑布局和物质生活的,但第四和第五段却不惜语言写巴黎和伦敦,这是否离题?为什么?(问题变体:第四、五段写伦敦和巴黎有什么作用?)除此之外,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这种写法?
明确:没有离题。作者用层层递进和反衬的方法,写伦敦和罗马不如巴黎接近北平,而巴黎虽然近似,但还相差很远,这就衬托了北平的好处。一是用巴黎的太空旷反衬北平的复杂而有边际;二是用巴黎的太热闹反衬北平的动中有静;三是用巴黎的使人感到寂苦和疲乏,反衬北平的使人安适、温和。
第六段用美国的橘子包着纸反衬北平带霜儿的玉李
第七段用伦敦的工业污染反衬北平的接近自然。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 <——>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4、作者描写了北平哪些景物,为什么不选北京的名胜来写而选这些普通的景物,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主要写了什刹海的蜻蜓;玉泉山的塔影;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胡同和院子;墙边的花,院里的新鲜蔬菜,以及带酸的水果。
作者所写的都是极琐碎的、关于北平的一个个小细节,把一个北平“普通人”眼中的北平展现在人们眼前。只有熟悉北平的人才能把这些景物带进读者的视野,表达了作者对北平深挚的、真诚的、纯净的爱。5、老舍为何要写北京的物产、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语言特点: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如“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整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语言揣摩 1、体会下列句子中加蓝色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的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
可是到底可爱呀。
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
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
总结:这些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深爱北平的感情,
也具有浓浓的北京韵味。 语言揣摩 2、体会下列句子加蓝色的词语的含义或表达作用。
①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要说”是因为爱北平,“说不出”是感情太深,难以言传。
②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这个”指言语不能表现我的心情。
③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浸”和“啼”,写出了我和北平血肉相连的关系与我对
北平深切的爱。 语言揣摩 ④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用音乐和图画表现我对北平说不出的爱。
⑤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北平的文化哺育和熏陶了我,使我具有北京人的性格。
⑥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
表现北平的复杂却有边际,能触摸到它的历史和文化。
⑦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写出作者生活在北平的安适感。 语言揣摩 ⑧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说明北平离农村很近,接近自然。
⑨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说明北平的蔬菜新鲜。
⑩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突出美国的水果不如北平的水果自然香甜。表现作者对北平的偏爱之情。
以上三句都表现北平接近自然。 全文小结 本文的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1、带有强烈而真挚的感彩。
2、充满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3、通俗质朴,自然而有韵味。 同步练习 1.本文第一段中作者说“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指的是什么意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第二段中,作者说“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说假如住在巴黎会感到“寂苦”,而后面又说巴黎“太热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作者对北平的爱是要说而说不出来的。(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作者要是住在巴黎会因为思乡而感到寂寞孤苦。“太热闹”指巴黎不象北平动中有静,很多地方使人疲乏。 同步练习 4.第(4)—(7)段中,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特点,请写出其中两个主要特点: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章第六、七段看,北平的好处有哪些?请分条陈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动中有静使人快乐安适
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
紧连园林、菜圃与农村书多,古物多,花多,菜多,果子多。 同步练习 6.下列各句中加蓝色的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①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
②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③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一句有何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细致入微地写出了事物的状态;
(2)真实地表现了北平“接近自然”的特点;
(3)真切地流露出作者热爱北平的情感。(1)表明北平“有个边际”;
(2)表现北平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
(3)表达“我”对北平的亲切感和依恋情。 同步练习 8.对本文第前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北平地方大、事情多,而自己知道的太少,是为了表明本文是写“我的北平”。??? B.作者用对自己母亲的爱来类比对北平的爱,突出了爱的真挚深厚。??? C.作者反复说自己“爱北平”“要说而说不出”,是指“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D.第(3)段中,作者用杜鹃作比喻,是取杜鹃啼声悲切的特点。D 同步练习 9.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中,错误的两项是( ) A.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感情之深,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全的归宿。 C.老舍的作品市民气息浓郁,北京味足,有幽默感,本文也不例外。 D.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其中关于果子的内容,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外来果品的不屑。 E.本文结尾很有特点,既干净利落的了断了全文,又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A、 D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
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
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
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
夕阳白发待归鸭。
(选自《老舍自传·望北平》﹃乡思﹄解读 这首七律诗,是老舍于一九四五年底在重庆写成的。那时,中国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为此,诗人愁思满怀,百感交集,因而更加怀念家乡的田园之乐。诗中抒发了不求文坛一逞,但愿求得安居乐业的情思。诗人由此进一步展开他的想象,似看到北国故园的凄冷景象。于是,在秋日的夕阳下,诗人发出无以排解的思念家乡的慨叹。万般无奈,只有任夕阳斜照自己的华发,翘首仰望日暮归巢的老鸦。诗人心中的无限悲苦、无限酸痛,都是借助于“西风”、“霜天”、“夕阳”和“归鸦”等典型景物表现出来的。诗人将他因国破家亡而悲愁难解的感情,有层次地投射到一幅秋晚的屏幕上,从而达到了情与景的交融,艺术地创造出一个别有洞天的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