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2022年课程标准: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 材 分 析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是统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第2课。本课上承北宋的政治一课,从民族关系的发展的角度讲述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重点关注了民族政权的并立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及其产生的影响,在时间上与下一课金与南宋的对峙在时空上前后相继。
教 学 目 标 史料实证:对北宋时期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文字史料的解读 时空观念:辽、西夏与北宋的政权对峙状况 历史解释:对政权并立、澶渊之盟进行解释 家国情怀: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发展组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
重点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难点 辽、西夏与北宋战与和的认识
教学准备 PPT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首先请同学们观看一则短视频。 这则视频反映的是近日,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出现了这样一个身穿民族服饰,右手举鹰的青年。你知道他是我国哪一民族?他的祖先是哪一民族吗? 他是现在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的达斡尔族,据说他的祖先是契丹族。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隋唐时期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到北宋时还建立起了政权辽,与北宋和西夏并立。契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通过时事导入,拉进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并借今天达斡尔族的展演,引出其祖先是契丹族,由此引出本课课题。
新课教学 展示图片:唐朝、五代十国时期历史地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时代特征分别是什么? 学生回答: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社会动荡 展示图片:北宋历史地图 教师提问:那北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单元导读页 教师过渡:通过解读单元导读页,我们发展北宋时期主要特征是民族政权的并立与民族关系的发展。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揭秘北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之民族政权并立”,了解这些政权的建立和发展。 探密一:民族政权并立 1.民族政权建立概况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跟根据教材内容,自主学习完成表格,梳理北宋、辽、西夏政权建立的概况。 教师出示表格、北宋地图 学生完成表格(可在书上进行标注)并展示。 教师出示民族政权并立简图。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请根据地图,完成政权形式示意图,并思考体现了出什么样政权形势? 学生完成示意图并展示。 教师过渡:契丹族兴起我国东北地区。其政权范围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党项族兴起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因此,北宋相对位于南方地区,辽位于东北地区,西夏位于西北地区。各政权形成了并立之势。那这些政权何以并立? 2.契丹族的发展。 教师展示时间轴和图片、文字材料。 教师提问:阅读材料一,契丹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学生回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教师提问:阅读材料二、三,契丹各部在发展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建立政权,创制文字、礼法,发展生产。 教师提问:综合以上材料,契丹族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向汉族学习,逐步汉化 教师提问:契丹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①促进契丹族的发展和进步,国力不断增强。②促进民族交融。 3.党项族的发展 教师展示时间轴和图片、文字材料。 教师提问:阅读材料一、二,党项族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从最初的游牧民族到向汉族学习,逐渐汉化。 教师提问: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教材内容,西夏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昊建立政权后,订立官制、军制、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教师提问: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①促进党项族的发展,增强国力。 ②促进民族交融。 探究小结: 教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兴起之初都过着什么生活? 学生回答: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教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回答:向汉族学习,实现了汉化 教师提问:契丹族、党项族发展中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共同影响? 学生回答:①增强了国力,与其他政权形成对峙。 ②促进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出示历史地图和文字材料。 教师提问:根据地图,分析北宋东京居民喜食羊肉的风气最有可能从何而来? 学生回答:辽 教师过渡:辽政权位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羊肉资源丰富。而要将北方的羊肉运到东京,需要辽政权同北宋政权的交涉。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究竟是怎样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秘北宋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之民族政权的战与和”。 二、民族政权的战与和 1.辽与北宋的和战 教师出示表格。 教师提问:请根据教材内容整理宋朝初期辽与北宋的战与和的史实,完成表格。 学生完成表格并展示答案。 教师提问:宋辽澶渊之盟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宋辽双方议和,辽军撤退,宋朝给辽钱物(北宋送给辽银、绢。) 教师出示文字材料。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澶渊之盟?请根据材料进行分析。(提示学生从积极、消极两个方面分析) 学生回答:积极——宋给辽钱物,加重人民负担。对北宋来说,也是耻辱的。 消极——盟约签订后,宋辽边境处于和平状态;促进了宋辽的贸易交流和民族交融(教师补充讲解: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 教师总结:澶渊之盟利大于弊。 知识拓展: 教师出示地图。 教师提问:北宋与辽战争的焦点是哪里? 学生回答:燕云十六州 教师出示历史视频和历史材料 教师提问:为什么争夺焦点是燕云十六州? 学生回答:①地理位置重要;②中原王朝统一需求。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师出示历史地图和时间轴(文字版)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指出西夏和北宋是的关系。 学生回答:先战后和 教师提问:宋夏议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 教师提问:战争中,西夏屡屡获胜,为什么最终与北宋进行了议和? 教师出示文字材料。 学生回答:消极——战事频繁,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受到很大的损失。积极——带来了长期和平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探究小结: 教师提问: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教师提问:对比澶渊之盟、宋夏议和的内容,送一说其异同? 学生回答:异:宋与辽结成兄弟;夏向宋称臣。 同:宋都要向对方缴纳钱物;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和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教师提问:从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中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学生回答:启示:和平稳定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能促进社会进步。 民族关系发展思考 教师出示视频“哈尔滨中央大街上展演的少数民族”和“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前世今生”,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关系的发展的影响。 教师总结: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集力,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也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添上了别样色彩。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根据地图回顾唐朝、五代十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引出宋朝时代特征,培养学生地图解读能力和时空观念。并引出本课第一个学习主题:民族政权之并立。 以表格整理民族政权建立的概况,展现知识的条理性;画一画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以时间轴加图片、文字史料呈现契丹族、党项族发展历程,以问题导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 知识小结。引导学生认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基础。 以北宋东京居民喜食羊肉风气为线索,引发学生兴趣,同时引出本课第二个学习主题“民族政权的战与和”。 通过材料分析评价澶渊之盟,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 以时间轴展现宋夏关系,引发学生对宋夏关系的思考。 通过对辽、西夏与北宋关系的小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稳定有利于民族关系的发展,能促进社会进步。 历史照进现实,引发学生思考。同时与导入相互呼应。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
课程小结
作业布置 完成课堂练习习题
板书设计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民族政权的并立 二、民族政权的战与和 1.辽与北宋的战与和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反思 1.本课从民族关系角度解读了北宋时个民族政权的发展和相互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交往,以及正式各民族的交流与交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本课运用较多的历史地图、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本课内容,但同时对学生识图、信息提取能力要求较高,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引导。(共32张PPT)
近日,在哈尔滨中央大街上出现了这样一个身穿民族服饰,右手举鹰的青年。你知道他是我国哪一民族?他的祖先是哪一民族吗?
他是现在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的达斡尔族,据说他的祖先是契丹族。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隋唐时期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到北宋时还建立起了政权辽,与北宋和西夏并立。
契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
COURSEWARE RESEARCH INSTITUTE
初中历史课件
政权并立指的是一个国家历史上出现多个独立的政治军事集团并存的局面。
概
念
解
读
1. 通过历史地图和文字、图片了解辽、西夏政权的建立和政权的建设情况,认识到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 通过历史地图掌握宋、辽、西夏政权的并立,并能结合地图画出政权形式示意图,认识到政权的并立有利于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
3. 通过文字、图片史料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和战,理解推动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课标要求: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根据下列地图,说一说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时代特征分别是什么?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藩镇割据、社会动荡
唐朝
五代十国
北宋
?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城空前辽阔,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民族政权并立
探秘活动一
民族政权并立
1. 请根据教材内容,完成下表。
政权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北宋
辽
西夏
960年
赵匡胤
汉族
东京(开封)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契丹
上京临潢府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党项
兴庆府
请根据地图,完成政权形式示意图,体现出什么政权形势?
契丹族兴起我国东北地区。其政权范围主要在我国北方地区。
党项族兴起我国西北地区,后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
西夏
辽
北宋
民族政权并立
何以民族政权并立
契丹族的发展
1.阅读材料一,契丹族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2.阅读材料二、三,契丹各部在发展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3.综合以上材料,契丹族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4.契丹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建立政权,创制文字、礼法,发展生产。
向汉族学习,逐步汉化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①促进契丹族的发展和进步,国力不断增强。
②促进民族交融。
HUODONGYI
契丹货币/契丹文字
契丹,居潢水之南,黄龙之北,鲜卑之故地……逐猎往来,居无常处。
——《旧唐书》《北狄传·契丹》
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辽中期大臣:“昔我太祖(耶律阿保机)代遥辇即位,乃制文字,修礼法,建天皇帝名号,制宫室以示威服,兴利除害,混一海内。”
——《辽史》
到9世纪末期,契丹族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下
党项族的发展
HUODONGER
党项民族迁徙图
西夏货币/西夏文契约
《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墙"。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飞龙院,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
——《宋史》
1. 阅读材料一、二,党项族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
2.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教材内容,西夏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什么影响?
元昊建立政权后,订立官制、军制、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①促进党项族的发展,增强国力。
②促进民族交融。
从最初的游牧民族到向汉族学习,逐渐汉化
探究小结
HUODONGDSSAN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1.契丹族、党项族兴起之初都过着什么生活?
2.契丹族、党项族在发展过程中采取的措施有什么相同点?
3.契丹族、党项族发展中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共同影响?
向汉族学习,实现了汉化
①增强了国力,与其他政权形成对峙。
②促进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奠定基础。
民族政权的战与和
1. 根据地图,分析北宋东京居民喜食羊肉的风气最有可能从何而来?
北宋时期“贵羊贱猪”成为社会饮食风尚,羊肉地位突出。到神宗时期,宫廷每年食用羊肉高达四十三万斤之多。北宋东京市场有数十种以羊肉为主食的菜肴。
——《北宋东京饮食文化研究》
北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民族政权的战与和
探秘活动二
辽与北宋的和战
HUODONGYI
请根据教材内容整理宋朝初期辽与北宋的战与和的史实,完成下表。
辽与北宋的碰撞史实 辽宋关系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辽保持友好关系,互通使节
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辽军大举攻宋,打到澶州城。在宰相寇准力劝下,宋真宗亲历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宋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和
战
先战后和
辽军撤回,宋朝给辽钱物(北宋送给辽银、绢)
澶渊之盟
HUODONGER
根据材料分析,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成信,虔诚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富弼(北宋名相):“(战后几十年内)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白头发)之人,不识于戈。”
榷场的贸易量很大,如宋辽之间,北宋每年从场购买数万只羊;有一年辽发生旱灾,购买了北宋官仓两万石粟。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
——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盟约签订后,宋辽边境处于和平状态。
促进了宋辽的贸易交流和民族交融。
榷场
宋给辽钱物,加重人民负担。对北宋来说,也是耻辱的。
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
利大于弊
北宋与辽战争的焦点是哪里?并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
争夺焦点:燕云十六州
为什么:
①地理位置重要;
②中原王朝统一需求。
宋徽宗道:“燕云十六州原为我中原王朝之地,五代后晋时,被石敬瑭割给了辽朝,迄今已有170余年。我太宗皇帝曾两次伐辽,想收复这块失地,皆以失败告终。他股上还中了两箭,十余年后,就因箭伤发作驾崩。此后,我大宋与辽朝签订了和约,至今每年要给辽二十万两银子,三十万匹绢帛。此仇不报,朕寝食难安啊。”
播放视频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HUODONGDSSAN
1038年,元昊脱宋自立,称帝后,去宋封号,建立西夏政权。
1039年,元昊通知北宋希望北宋承认此事,宋仁宗于当年六月诏讨伐西夏。
1040年,三川口之战,西夏获胜
1041年,好水川之战,西夏获胜
1042年,定川寨之战,西夏获胜
1044年,宋夏议和
1. 根据材料,指出西夏和北宋的关系。
先战后和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钱物。
战争中,西夏屡屡获胜,为什么最终与北宋进行了议和?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HUODONGDSSAN
战争中,西夏屡屡获胜,为什么最终与北宋进行了议和?
官司庐舍(房屋)被西夏军队焚烧,人民和畜生被西夏军队屠掠,不计其数。
宋夏议和后,在边境开设了贸易场所,即榷场。榷场在两国交往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西夏兵力强盛,但国家却很小,很多生活必需品极度短缺。在宋仁宗时期,西夏向宋朝输出的仅青盐这一项,就可抵西夏数州的财政开支。
(元昊临终遗命)宜附中国(宋朝)……顺中国则子孙安宁。
——戴锡章《西夏纪》卷12
战事频繁,人民群众遭受巨大的损失。
带来了长期和平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探究小结
HUODONGDSSI
异:宋与辽结成兄弟;夏向宋称臣。
同:宋都要向对方缴纳钱物;都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和民族的交往与交融。
1. 对比澶渊之盟、宋夏议和的内容,说一说其异同?
2.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①和约的订立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
②对经济社会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③对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另一方面使边境人民生活环境相对安定,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与交融。
今年冬天,哈尔滨街头多个少数民族齐聚一堂……
古 今
契丹族 达斡尔族
党项族 在西夏王朝被蒙元灭国后,
逐渐融合同化成为现在的蒙古、回族、藏族和汉族人。
吐蕃 藏族
回纥 维吾尔族
靺鞨族 满族
鲜卑族 鲜卑族现在已经融入到了锡伯族、土族等多个不同的民族中
匈奴族 一是蒙古族,二是匈牙利人,三是匈奴完全融合于其他民族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前世今生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前世今生并结合我国现在少数民族发展状况,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有什么影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
从我国少数民族的前世今生并结合我国现在少数民族发展状况,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有什么影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
民族:
政权建立者:
政权建立时间:
都城:
党项族
元昊
11世纪前期
兴庆府
民族:
政权建立者:
政权建立时间:
都城: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10世纪初
上京临潢府
民族:
政权建立者:
政权建立时间:
都城:
汉族
赵匡胤
960年
东京(开封)
西夏
辽
北宋
辽、西夏和北宋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
①多民族政权长时间并存,有战有和,和平为常态。
②民族政权的对峙,促进了民族间的发展与交融。
先战后和
(澶渊之盟)
先战后和
1. 哈佛大学教授艾利森说,我也从中国智慧中学到很多经验,比如1005年的澶渊之盟,交战双方提出,我们不能够打败对方,但可以商讨一个条约,形成对抗的伙伴关系,在一些领域里激烈敌对,但在另外一些领域内结为伙伴。艾利森对澶渊之盟的叙述( )
A.比较符合历史史实 B.完全违背历史真相
C.是研究澶渊之盟的重要史料 D.属于恶意诋毁中国的言论
2. 西夏崇宗在位时,建“国学”,学生300人,以习儒学为主。后来又建有宫学、太学,州县则普遍设立小学。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缓和宋夏矛盾 B.学习先进文化 C.推动北人南迁 D.完成国家统一
3. 契丹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下列哪一政权是由契丹人建立的( )
A.西夏 B.辽 C.金 D.元
4. 下图中的文字为契丹文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这说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 )
A.政治对立 B.文化交流
C.经济往来 D.军事冲突
5. 下列古钱币的形制与铸币文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这最适合用来研究,中国古代(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冶铁技术的进步
C.抑商政策的演变 D.征税方式的变化
6.“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这是古代史书中对榷场的描述,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榷场的存在( )
A.使民族间长期争战不休 B.使民族间完全消除隔阂
C.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 D.消除了民族间经济差距
7. 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南北政权对峙
C.民族政权并立 D.战乱长期不息
8. 对比归纳法是学习历史的常用方法。小李同学在学习魏晋南北朝历史和辽宋夏金历史时归纳了这两个历史时期时代的共同特征。以下归纳的主题正确的是( )
A.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C.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9.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
以上图片反映了民族间经济交往的有(只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图片反映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有(只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澶渊之盟(1005年)以后,宋辽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陆续开放了雄州(雄县)、霸州(霸县)、安肃军(徐水)、广信军(保定西北)等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宋方有香药、茶叶,犀角、象牙,漆器、瓷器、麻布和儒家典籍等,辽方有牛、马、骆驼、银子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河北辽墓壁画《备茶图》(约公元1093年),描绘了备茶煮茶的场景,图中炉炎左侧的契丹少女在推茶碾。右侧吹火的少年头顶的发式是典型的契丹人头顶剃秃一片的发式。
2)说出材料二中图片反映了契丹人哪一生活习俗?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生活习俗的历史背景。
生活习俗:反映了契丹人饮茶的习俗;
形成背景:澶渊之盟使宋辽之间实现了长时间的和平,宋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
MEETING AFTER MEETING MOUNTAINS AND RIV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