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使分裂的中国走向局部的统一。
随后西晋虽统一了全国,但不久又陷入分裂的局面。此后的东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但正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着显著的进步,这些都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立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隋朝建立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时间政权分立的局面。
隋朝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创立了科举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继起的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在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建树,呈现出繁荣、富强的盛唐景象,成为当时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但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至唐末五代,中国再次陷于割据势力膨胀、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初中历史课件
`
`
`
1)通过识读东汉至隋政权的更迭的示意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获取有效信息。
时空观念
2)理解隋朝完成统一的意义,利用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隋朝速亡的原因,初步掌握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历史启示的方法。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比较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历史解释
4)感受大运河的开通,蕴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到爱惜民力,关注民生对国家稳固的重要性。
家国情怀
隋的建立与统一
公元581年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大兴
杨坚 (隋文帝)
01
隋朝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的局面,再次将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凝在一个政权之下。
——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
隋朝的统一有何意义?
1)589年灭陈
2)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中国历史进入了第二次大一统时期。(很重要)
02
03
措施 影响
政治
经济
创立三省六部制
编订户籍
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1)原因:隋文帝改革
隋朝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国家富庶、社会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开皇之治”。
03
2)表现:
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增长。
时间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垦田 1900多万顷 55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 洛口仓
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含嘉仓遗址
含嘉仓160号粮窖遗址
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
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补充)。
01
揭秘隋朝的大运河
杨广,604—618年在位。
少敏慧,好学善诗文,仪容俊美。
589年,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
600年,取代杨勇成为太子。
604年,杀隋文帝继位。
02
揭秘隋朝的大运河
以隋炀帝视角思考如何将各地的粮食运往位于长安、洛阳附近的粮仓?
与陆运相比,水运的优势在哪里?
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对统治。
03
一条:一条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二长:二千多千米
三点:三个地点
四段:四个河段
五河:连接五大水系
开通大运河 泽被后世
涿郡
洛阳
余杭
永济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黄河
海河
淮水
长江
钱塘江
04
揭秘隋朝的大运河
积极: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文化、经济交流。
北通涿郡之渔商,
南运江都之转输,
其为利也博哉!”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说说两首诗如何评价大运河。结合课本说说你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消极:加重了人民赋税和徭役负担,带来了沉重的苦难,激化了矛盾。
05
凝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补充)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
隋唐运河的繁忙景象
06
①隋统一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②中央集权加强,为征发百万人提供可能;
③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隋唐运河的繁忙景象
隋朝以前选官制度的演变
血缘
拼爹娘
军功
拼命
孝廉
拼人品
门第
拼家室
夏、商、西周:世官制
秦国:军功授爵制
两汉时期: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隋到清:科举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晋书·刘毅传》
隋朝科举制度的开创
隋朝科举制度的开创
1)原因: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上层贵族垄断官员选拔权
2)建立过程:
初步建立:隋文帝分科考试
正式确立:隋炀帝创进士科
3)特点:
以才学选人,
选官权力集中到朝廷
隋朝以前选官制度的演变
夏、商、西周:世官制
秦国:军功授爵制
两汉时期: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血缘
拼爹娘
军功
拼命
孝廉
拼人品
门第
拼家室
隋到清:科举制
才能
拼成绩
“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
——郭士立《开放的中国》
结合材料思考科举制的影响?
4)影响:
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的官员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约1300 多年( 对后世的影响 )。
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不同:
想一想,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什么重大不同
标准 影响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门第
才能
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权
扩大了官员选拔的范围
隋炀帝的暴政
隋炀帝在位时期执政措施简表
时间
措施
备注
605-606年
605-610年
607-608年
608-609年
612-614年
建成东都洛阳
开凿大运河
东修长城
亲征攻灭吐谷浑,
重启丝绸之路
三次亲征高丽
每月用工约 200 万人
先后征夫约 300 万人
先后征夫约 120 万人
隋军“冻死过半”
三次出兵共计约 300 万人
(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罄竹难书。
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杀手。
1)主要原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隋场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议一议: 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2)灭亡
618年,全副武装的叛军闯进寝宫,隋炀帝被杀于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繁盛一时的隋王朝灭亡了。
隋炀帝陵
比较项 秦朝 隋朝
历史地位 制度创新
伟大工程
灭亡及原因 对后世影响 课堂探究
比一比隋朝和秦朝相似之处
启示:爱惜民力,关注民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长城、灵渠
因暴政引发农民起义,二世而亡
继起的王朝都出现兴盛局面
科举制
大运河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隋朝的“千秋之业”
一
开通大运河泽被后世
二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影响深远
三
隋朝的灭亡
四
①隋的建立(代替北周)
②隋的统一(灭陈)
③隋的繁荣
①原因
②建立过程
④概况
⑤影响
①目的
②时间
③概况
④影响
⑤地位
⑥开通条件
①原因
②灭亡
短暂而繁荣
1.(2023·黑龙江大庆·6)从605年起,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利用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连接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 )
A.黄河 B.淮河 C.丝绸之路 D.大运河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抵余杭,沟通了南北,促进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故选D项;
黄河是天然河流,不是隋炀帝开凿的,排除A项;
淮河不是隋炀帝开凿的,是天然河流,排除B项;
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C项。
2.(2023·辽宁阜新·4) 与成语“金榜题名”、“名落孙山”、“连中三元”相关联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
A.禅让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解析】据题干中“金榜题名”、“连中三元”、“名落孙山”,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古代科举考试进士及第与科举落榜的成语,故选D项;
根据所学可知,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传承制度,以传贤为中心,排除A项;
察举制是汉朝以才能、品德为主,自下而上推荐为官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时期,以门第为标准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
3.(2023·江苏泰州·6)(唐)杜佑《通典》记载:“西通河洛,南达江淮……其交、广、荆、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材料反映大运河的开通( )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
C.加强了南北地区联系 D.维护了社会秩序安定
B项中虽然大运河可能有利于中外经济往来,但是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中外”经济往来的情况,故排除B项;
D项关于“维护社会秩序安定”的内容在所提供的材料中也没有被明确提及或暗示,故排除D项。
【解析】材料描绘的是大运河的沟通南北,运漕商旅往来不绝的情况,这有力地反映出开通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间的联系和经济往来,故选C项;
虽然大运河的开通可能也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但是这里的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及或暗示这一点,因此排除A项;
【答案】C
4.(2023·湖北鄂州·2)读下图,能准确解读该图的一项是( )
A.民族大交融 B.从分裂到统一
C.分封制盛行 D.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图片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到隋朝的统一的历史进程,这段历史实现了从分裂到统一,故选B项;
民族大交融强调的是民族关系的变化,与材料反映的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主题无关,排除A项;
分封制在西周创立,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
经济重心南移主要涉及经济领域,且其完成于宋代,排除D项。
【答案】B
5.(2023·甘肃金昌·5)隋朝时,始开科举,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科举士子读万卷书,方可有“鱼跃龙门”之巨变。这说明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吏时( )
A.依据家世门第 B.注重真才实学
C.重视道德品质 D.看重身份资历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唯才是举”可知,科举制度的特点是唯才是举,注重真才实学,故选B项;
从“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可知,科举制的特点是不分门第——即不依据家世门第,不论贵贱——即不看重身份资历,排除A、D两项;
材料没有提及科举是否重视道德品质,且根据所学可知,虽然社会对道德品质有很高的要求,但科举制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要求,排除C项。
【答案】B
MEETING AFTER MEETING MOUNTAINS AND RIVERS课题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了解隋朝的兴亡及其原因是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王朝更替规律的重要内容。隋朝虽然短暂,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却是深远的。隋朝的速亡揭示了内政失策和连年征战给国家带来的灾难,这对学生理解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 科举制度的建立是隋唐时期的一大创新,它打破了门第壁垒,为各阶层人士提供了依靠个人才能和学识出仕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的活力和进取心。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不仅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也为后世对于人才使用的公正性提供了参考。 大运河的开通是隋朝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标志性成就。这条贯穿南北的巨型水利工程,不仅促进了物质财富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还加强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提高了中央集权的效率。大运河至今仍然在使用,它的开通和利用,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 材 分 析 本课是七年级第二学期历史开篇第一课。教科书设置了包括隋的统一、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以及隋朝的灭亡 四个子目,以隋朝的兴衰为线索,突出了隋朝在国家治理方面的成就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索,中间插入隋朝所做的两件大事:大运河的开通与科举制度的开创。两者实际上讲的是隋朝的治理。学习这四部分内容,首先要了解隋建立前后中国分裂与统一的历史状况以及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同大约早于其8个世纪的秦朝类似。两者都在经历长期的混乱之后,统一了中国,都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同时,在其短暂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创举,尤其以开通大运河和创立科举制为代表,为后来唐朝的繁荣强盛奠定了基础。然而,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隋朝为何会短命骤亡?隋炀帝以“大业”为年号,欲做“有为之主”,何以落身死的下场?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学 情 分 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一学期的历史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经验和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但对复杂的历史过程和深层次的历史规律掌握可能不够深入。学生对隋朝的统一功绩有一定的了解,对“隋炀帝”这一形象有着简单的负面印象,却对隋朝为何能迅速统一中国以及为何又会快速灭亡缺乏深刻见解。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采取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探索历史的多重视角,正确认识隋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小组讨论,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分析,以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历史探究的能力。
教 学 目 标 1.通过识读东汉至隋政权的更迭的示意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获取有效信息。(时空观念) 2.理解隋朝完成统一的意义,利用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隋朝速亡的原因,初步掌握从历史教训中得出正确历史启示的方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比较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历史解释) 4.感受大运河的开通,蕴含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过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认识到爱惜民力,关注民生对国家稳固的重要性(家国情怀)
重点 隋的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以及科举制的创立
难点 科举制的创立、隋朝灭亡的启示
教学准备 PPT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回顾上学期最后一个单元及其主题,引导学生结合东汉至隋政权更迭示意图,梳理隋朝建立的史实,了解隋朝的地位:承接上学期的内容,结束了分裂的局面 [教师讲述]七年级下册的开端就是讲隋朝人们习惯将隋唐两朝连起来称呼,隋代又是唐代的先驱,作为一个过渡性的朝代,隋朝可谓承前启后。隋朝短暂而丰富的38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生活动]回顾上学期所学的内容,定位隋朝的时空 以示意图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历史发展的进程,与前后建立联系,加强时空观念与强化时代阶段特征。 建构本单元的知识框架,点出隋朝的地位:承上启下。
新课教学 “千秋之业”——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隋的建立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在书本找到隋朝建立的三要素:时间、都城、建立者。 [学生活动]在书本找到隋朝建立的三要素。 隋的统一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材料,思考隋的统一有何意义? 材料一: 隋朝的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继秦汉以后第二次大统的局面,再次将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凝在一个政权之下。——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隋唐五代》 [学生活动]预设: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中国历史进入了第二次大一统时期。 隋的繁荣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科书第一目第二段正文并思考:完成统一以后,隋朝统治者做了哪些事?取得了什么效果? [学生活动]预设回答: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度量衡和币制;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教师讲述]出示《隋代全国人口、耕地面积等变化图》,进行史料研读。 【学生活动】阅读表格,在教师的指引下,得出结论 [教师提问]教师介绍课本相关史事中含嘉仓的内容,提问: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生活动]预设回答: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重要保障。 [教师过渡]统一以后,隋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成果,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唐朝的繁荣和强盛奠定了基础。这些改革、创新和建设成就中,影晌最为深远的就是修大运河和开创科举制。 大河奔流——揭秘隋朝大运河 1.时间: [教师活动]大运河是谁在位时期开通的?介绍隋炀帝的事迹。 2.大运河开通的目的 [教师活动]出示隋朝粮仓分布图片,以隋炀帝视角思考如何将各地的粮食运往位于长安、洛阳附近的粮仓?与陆运相比,水运的优势在哪里? [学生思考]思考老师的问题 结论:与陆运相比,水运粮食,运量更大,速度更快,费用更小。如果开通一条水上通道,还可以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朝大运河开通目的)。 3.概况: [教师活动]出示隋朝大运河地图,梳理出5个要点,引导学生结合要点完成识记。 [学生活动]阅读地图,找出最重要的点或信息。 [教师活动]利用漫画以及口诀“海(河)王(黄河)怀(淮水)里有长(长江)钱(钱塘江)”加强学生对五大水系的记忆。 4.影响: 【教师活动】史料研读,提出问题:请说说两首诗如何评价大运河?结合课本说说你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通? 材料一 :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日休《汴河铭》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学生活动】研究史料,合作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解读材料,引领思考,归纳总结。 材料一中,“北通涿郡之渔商,南通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里提到的“其为利也博哉”,是指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南北政治、文化交流。 材料二中,“隋亡为此河,水殿龙舟事”,指的是开凿大运河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也是隋炀帝奢侈腐化的表现。但是它也提到了“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也就是说,隋朝大运河的积极作用和隋炀帝的功绩。 因此,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我们对于隋朝大运河的作用,要一 分为二地看待。 积极: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消极:加重了人民赋税和徭役负担,带来了沉重的苦难,激化了矛盾。 5.地位: 【教师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感悟隋唐运河的繁忙景象,结合相关史事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地位: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开通条件 【教师提问】开凿大运河当时具备了哪些条件呢?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联系前后,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学生回答后,归纳:条件: 隋统一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 中央集权加强,为征发百万人提供可能; 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为基础。 【学生活动】感受大运河开通的不易,体会运河凝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过渡】出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还与人才有关,而人才的培养 需要制度。古人称:金榜题名、连中三元,状元榜眼探花,这些都是跟隋代的什么制度有关呢?当然是科举制。 慧眼识才——隋朝科举制度的开创 1.背景: 【教师讲述】隋以前选官制度的演变,夏商周依据血缘,战国后依据军功授爵,两汉时期的察举制选举品行才能兼备之人,魏晋以来按照门第出身选官,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由于只注重门弟,因此这样一种选官制度,带来了很大的弊端:不利于人才的选拨和任用,也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这是隋文帝改革选官制度的背景。 2.建立过程 【教师活动】讲解隋文帝、隋炀帝在科举制上的贡献, 初步建立:隋文帝分科考试 正式确立: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 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对比制度前后的变化,了解科举制的特点:选官就不再看门弟,大家凭考试、凭才学做官。选官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 【教师活动】呈现完整的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图 影响: 【教师活动】出示史料,分析科举制的作用与影响 【学生活动】研读史料,加深理解。 史料研读: 材料一:“这一伟大帝国的各项设施中,没有哪一项能像开科举、从最有才华的青年中选拔政府官员那样,给予其创立者这么大的荣耀……在中国,学而优则仕,人人机会均等。”——郭士立《开放的中国》 材料二: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洙《神童诗》 【教师活动】材料研读,详细讲解。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对皇权的加强)。 扩大的官员的选拔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培养)。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约1300 多年(对后世的影响)。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不同,完成表格 【学生活动】完成表格 【过渡】隋朝蓬勃兴起,又是如何灭亡的呢? 昙花一现——隋朝的灭亡 【教师活动】同学们,知道隋炀帝给自己定的年号是什么吗?隋炀帝给自己定的年号是大业。我们看到隋炀帝是一个胸怀大志的皇帝,看他以大业作为自己的年号,可以看出隋炀帝有他自己的梦想,梦想成为千古一帝。但是后来的唐太宗给他定的谥号炀可能是一个最坏的评价。史记里面解释。“逆天虐民为炀”,可见在后人的印象中,隋炀帝的形象都是不怎么好的。那么,这种形象是历史的真实,还是后人刻意宣扬的结果呢?让我们来走进隋炀帝和他的时代,了解隋炀帝其人,以及探讨隋朝灭亡的原因。 灭亡原因: 【教师活动】出示隋炀帝在位时期执政措施简表以及材料: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旧唐书 李密传》 ,引导学生思考隋朝末年的社会情况以及隋炀帝的作为? 【学生活动】研读史料,思考问题 【教师活动】讲述“福手福脚”、成语“罄竹难书”的由来。讲解:这些隋炀帝的暴政,使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课本 P4《相关史事》中提到,为了逃避沉重的徭役的兵役,人们被迫采用断手断脚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脚”。断手断脚,竟被称为有福,可见人们承受了多大的苦难。人们纷纷充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这就是我们今天成语罄竹难书的由来。 【教师活动】隋炀帝死后,被葬在扬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诗人罗隐在《炀帝陵》一诗中写道:“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学生活动】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 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 【师生总计】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杀手。 灭亡: 【教师活动】讲解:隋炀帝的暴政,最终激起了隋末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随即蔓延到全国。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课堂探究: 学完隋朝的基本史实之后,我们会发现,历史上曾经有一个王朝和隋朝有着惊人的相似,请找出这个王朝,并从以下几个角度比较它们的共同点:建立意义、统治时间、大型工程、开创制度、灭亡原因等。 根据人物像、地图和文字材料,梳理王朝建立和统一的基本情况,图文并茂,增强概况的记忆和历史意义地位的理解。 本部分教材讲述简单,这里适当补充史料。进行文字、表格等史料的研讨,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全面感知隋文帝时期隋朝国力的强盛,为下一子目的学习打下基础,思考问题突出唯物史观的应用。 从隋朝粮仓分布的地图中,提出具体问题,以统治者的视角思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意在将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化为具体问题,从而创设历史情境,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学生识图能力,提取重要信息,初步了解隋朝大运河的概况。条理清晰,图文并茂,突破本课重点。 口诀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通过史料研读与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唯物史观,树立一分为二,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观点与意识,为隋的灭亡埋下伏笔。 突出大运河在世界上的地位,突出隋朝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学生自主探究,联系前后,回答开凿大运河具备哪些条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通过制度的演变,引导学生思考制度背后比拼的是什么,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梳理课本的重点知识,思考问题:对比制度前后的变化,了解科举制的特点。 呈现完整完整的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图,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史料研读,加深对科举制的理解,培养历史解释 的能力。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从而得出科举制的影响。 通过两种制度的对比,体会科举制的进步性。 关注历史人物的细节,让学生思考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方法。 通过隋灭亡原因探究及成语故事“罄竹难书”由来的讲述,明白隋炀帝的暴政是隋灭亡的根本原因。 培养学生史料研读能力,提升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对比秦的历史,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学习。
拓展阅读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 袁刚:《隋炀帝传》 吴宗国:《隋唐五代简史》 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 专业书目的阅读,拓宽教师的视野。
课程小结 隋朝国祚共三十八载,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中,它犹如匆匆划过天际的流星.转瞬即逝。隋朝在其短暂的时光里,顺应历史趋势统一天下,推进创立新制度,为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唐盛世的光彩中,隐约可隋朝的背影。当然,隋朝的短命骤亡也留给后人无尽的思索。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显然,一个政权如果不考虑民众利益而任意妄为,终究摆脱不了兴亡的历史周期律。 得出启示:爱惜民力,关注民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升华本课内容,坚定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隋朝的历史。得出启示:爱惜民力,关注民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作业布置 收集资料,进一步了解大运河。 推荐:纪录片《中国大运河》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运河的了解。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