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下2.6_《北宋的政治》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下2.6_《北宋的政治》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0:23:39

文档简介

课题 《北宋的政治》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课程目标
教 材 分 析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单元主要讲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本课是本单元开篇,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在进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这些措施革除了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等问题,促进了社会稳定,但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等问题,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祸根。在北宋中期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后,王安石变法但最终未取得成效,归根到底是北宋政治制度的问题。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对后面几课的学习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单元中的位置至关重要。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王安石变法。依次讲述了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采取了重文轻武政策,这些集权措施和重文轻武政策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得北宋出现了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为此进行了王安石变法。 本课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结构完整。
学 情 分 析 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方法,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但他们的分析、理解能力偏弱,也不善于理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部分学生能够说出北宋时期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但历史叙述不够清晰准确,对宋朝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也比较难以理解北宋政治重文轻武的特点。教学中需充分利用课本的辅助栏目,适当增加视频、文献等材料,加强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教 学 目 标 1. 了解北宋建立的史实、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内容。(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 知道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朝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解决统治危机进行的一种尝试,但收效有限,辩证看待重文轻武政策和王安石变法。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重点 重文轻武政策
难点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教学准备 PPT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知道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 从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讲述陈桥兵变故事,了解北宋建立情况。
新课教学 一.开国风云——宋朝的建立与统一 1.宋朝的建立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8页的内容,完成填空: 【学生活动】根据课本完成填空。 2.北宋的统一 【教师活动】观察《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下册第 24 页“北宋的统一”地图,思考:北宋有没有实现完全统一?北宋统治者是如何实现统一的?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呈现地图,结合地图讲述北宋统一的过程:先南后北,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局部统一。 二.集权铁腕——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一)背景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陈桥兵变的故事揭示出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主要面临哪些统治难题? 【学生活动】结合所学以及相关史事进行回答。 【教师活动】归纳、整理 内:领兵大将拥兵自重, 篡夺政权。 外:少数民族日渐强大, 威胁边疆。 【知识拓展】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整体构想 【教师活动】呈现材料,提出问题。(课本第 32 页课后活动第 1 题) (赵普): “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司马光《涑(sù)水纪闻》卷一 思考:面对“赵普所说的“钱”“权”“兵”指的是什么?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找关键句,思考回答。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要解决这种局面,只要做到“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那么天下就能自安。“其”指节度使。 措施 军事上: 【教师活动】宋太祖是如何“收精兵”的?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用什么办法解除?歌词中“杯酒之间销兵权”指的是什么?“杯酒释兵权”。 【学生活动】学生讲述“杯酒释兵权” 的故事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教师活动】讲述:宋太祖还把地方上的精兵收编到中央,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实行 更戍法,兵将分离。这些措施让皇帝牢牢控制了军队,从根本上消除了武将对皇权和社会安定的威胁。但是统兵的没有发兵的权力,当兵的不了解他的将帅,做 将帅的也不熟悉他的士兵。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定期换防——避免武将拥兵自重 【学生活动】根据教师讲述以及示意图了解军事上的措施。 【学生活动】想一想:这样的军队被拉上战场,战斗力会如何呢?回答: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削弱军队战斗力。 2.政治上(1)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教师活动】出示汉-唐-宋丞相地位变化的漫画以及北宋中枢机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从材料中知道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 ①增设宰相 ②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学生活动】想一想:这对北宋来说有什么影响?回答: 积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消极:官员增加,造成冗官冗费 政治上(2)地方: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各州 设通判,分割知州权力并且对其实行监督。 【教师活动】出示北宋权利机构示意图,让学生体会其地方权力架构。 【教师活动】展出材料北宋时期,要派一个朝廷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可也。” —《归田录》欧阳修 【学生活动】体会通判的作用。 【教师活动】宋太祖又是如何收回地方的财权呢?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思考回答。 经济上:取消节度使的收税特权设转运使 将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学生活动】思考其影响:影响:使地方丧失了割据 的经济基础(补充) 宋太祖通过这些措施,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三.文武之辩——重文轻武的政策 根据材料,思考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 (一)目的: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二)表现: 【教师活动】播放视频“榜下抓婿”以及展示北宋军事作战图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结合材料,归纳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做法。 (二)表现 1.重文: 提高文官地位:品级、待遇高于武将 改革科举制度:提高进士地位;增加录取名额 2.轻武: 严防武将专权,杜绝藩镇割据 文臣统兵;阵图作战 【教师活动】展出题目结合相关史事分析北宋重文轻武并不意味着轻视军队和武备建设。 4.北宋政治的特点: 通过三幅图片,学生了解北宋政治的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重文轻武、分化事权 (三)积极意义: ①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造就文治局面 ②扭转尚武风气,杜绝武将兵变; 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社会安定。 【教师活动】展出材料并介绍唐宋八大家。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 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 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劝学歌》(传宋真宗作) 【学生活动】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四)消极影响: ①削弱军队战斗力 ②降低办事效率 ③增加财政支出 【教师活动】讲解积贫积弱的概念。 四.变革风云——王安石变法 【教师活动】介绍范仲淹与“庆历新政”学生知道这是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材料,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背景: 1.政治危机 2.边防压力 3.财政危机 4.社会危机 5.范仲淹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基。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表格自主阅读课本31-32页,概括并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目的、结果和影响。 (二)目的:富国强兵 (三)时间:1069年,宋神宗 (四)内容 【学生活动】通过表格,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从内容推理出变法的影响。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最终却几乎被废,从王安石变法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回答 启示: ①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在改革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出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关键信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运用地图开展教学,建构历史时空,落实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对比分析中把握时代特征,体会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也为宋朝实施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作铺垫。 把课本当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概括的能力 通过故事讲述以及示意图的方式,突破本课难点。 学生学会从现实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通过示意图的方式,突破本课难点,让学生学会从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 材料增强课堂趣味,学生体会通判的作用。 这部分比较简单,结合唯物史观进行解读。 对知识加以总结。 与旧知识练习,学生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温故知新。 视频增加课堂趣味性,学生知道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做法。 利用选择题设置陷阱,区分本课的易混点。 结合语文学科的知识,学生体会重文轻武政策的积极意义。 这一部分在前面也有铺垫,学生可以快速答出。 背景联系旧知,温故知新进行整理。 以表格的形式总结王安石变法的情况,并引导学生从王安石变法失败中得到启示。
拓展阅读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包伟民、吴铮强:《宋简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拓展知识层面
课程小结 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北宋的建立以及统一南方和中原的过程,知道了为实现中央集权的强化而采取的种种措施,还围绕着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分析了成因、内容和影响。知道了面对国家形势的变化,王安石开展了变法。
作业布置 假设你是一名生活在北宋时期的地方官员,根据你的政治理念和当时的环境,设计一套政治改革方案。 考察学生对北宋时期历史背景的理解。锻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板书设计(共34张PPT)
The Politic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COURSEWARE RESEARCH INSTITUTE
初中历史课件
1. 了解北宋建立的史实、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的政治特点和影响,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内容。
2. 知道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朝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利弊兼得。
3.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解决统治危机进行的一种尝试,但收效有限,辩证看待重文轻武政策和王安石变法。
课标要求: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点击视频观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宋太祖登基
宋朝的建立与统一
宋朝的建立与统一
赵匡胤(宋太祖)
建立者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方式
960年
东京/汴梁(河南开封府)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夺取后周政权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8页的内容,完成填空:
北宋的统一
有没有实现全国统一?
《北宋形势图》(1111年)
局部统一
先南后北,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
少数民族日渐强大,威胁边疆。
领兵大将拥兵自重,篡夺政权。
陈桥兵变的故事揭示出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主要面临哪些统治难题?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整体构想
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整体构想
赵普的献策
社会混乱原因
制度调整方向
节镇太重
君弱臣强
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
1)军事上
“杯酒释兵权”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调兵
训练
作战
枢密院
殿前司
侍卫亲军马军司
侍卫亲军步军司
临时委派
兵权
1)军事上
“杯酒释兵权”
——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避免武将拥兵自重,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削弱军队战斗力
2)政治上
①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增设宰相
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事无不统
改革后
北宋皇帝
盐铁

度支
枢密副使
枢密使
枢密院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中书门下
二府
三司
宰相军政财三分
宋代
汉—唐
积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消极:官员增加,造成冗官冗费
2)政治上
② 地方
文臣担任知州,三年一换
各州设通判,分割知州权力并且对其实行监督。
北宋时期,要派一个朝廷官员(最爱吃螃蟹)去地方担任知州,问他想去哪里?他说:“但得有螃蟹,无通判处可也。
—《归田录》欧阳修
文臣
分知州权力
3)经济上
取消节度使的收税特权
设转运使,将地方的财赋收归中央。
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补充)
通过上述措施,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皇权大大加强。
重文轻武的政策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根据材料,思考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目的。
朝代 都城 存在年代 创建人 称帝前身份
五代 后梁 汴州(今开封) 907-923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洛阳 923-936 李存勖 父河东节度使
后晋 汴州(今开封) 936-947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汴州(今开封) 947-950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汴州(今开封) 951-960 郭威 天雄节度使
1)重文:
提高文官地位:
提高进士地位;
增加录取名额
改革科举制度:
品级、待遇高于武将
2)轻武:
严防武将专权,杜绝藩镇割据
文臣统兵;阵图作战
小牛试刀
北宋时期,枢密院的长官枢密使一般由文臣担任,武将任职者极少,这反映了北宋王朝 ( )
A. 加强对地方机构控制
B.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力
C. 轻视军队和武备建设
D. 坚持重文轻武的原则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北宋政治的特点
地方
地方
地方
财权
行政

兵权
中央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重文轻武
分化事权
① 提高社会文化素养,造就文治局面;
② 扭转尚武风气,杜绝武将兵变;
③ 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社会安定。
韩愈(768-824年)
柳宗元(773-819年)
欧阳修(1007-1072年)
苏洵(1009-1066年)
苏轼(1037-1101年)
苏辙(1039-1112年)
曾巩(1019-1083年)
王安石(1021-1086年)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传宋真宗作)
① 削弱军队战斗力
② 降低办事效率
③ 增加财政支出
·
重文轻武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王安石变法
知识
(989-1052)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面对北宋社会危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庆历三年(1043年)提出改革措施,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得到宋仁宗支持。范仲淹主持的这场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因反对派阻挠只施行了短短几个月,但北宋统治局面已经为之焕然一新,开了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① 政治危机 ② 边防压力 ③ 财政危机
④ 社会危机 ⑤ 范仲淹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基。·
富国强兵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
军事
保甲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1069年,宋神宗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1)新政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遭强烈反对,神宗死后,新法几乎被废。
2)国家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限制官僚等的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使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①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在改革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最终却几乎被废,从王安石变法中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1.(2023·吉林长春·9)下列有关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答案】B
【解析】
据“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可知,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A.背景:爆发农民起义
B.目的:实现富国强兵
C.内容:废除井田制度
D.影响:奠定统一基础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即相同点是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实现富国强兵,故选B项;
王安石变法前曾有农民起义,排除A项;
商鞅变法时废除井田制度,排除C项;
商鞅变法为秦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北宋本身就不是大一统王朝,排除D项。
2.(2023·湖北宜昌·7)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其目的在于(  )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目的在于克服五代以来的武将专权的弊端,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与教育文化无关,排除A项;北宋出现了“三冗”现象,因此无法节约军费开支,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防止武将跋扈,无法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
A.推动教育发展,促进文化繁荣
B.节约军费开支,减轻百姓负担
C.防止武将跋扈,避免政局动荡
D.减少矛盾冲突,缓和民族关系
3.(2021·黑龙江大庆·7)某班的几位同学在讨论“百家姓”的内容时,赵涛同学说:“如果处于某朝代,我的姓氏属于国姓(与当时皇帝同姓)”。赵涛所指的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北宋
【答案】D
【解析】
本题的关键词为“百家姓”“赵”。赵涛所指的朝代是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立他当皇帝。赵匡胤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2022·黑龙江大庆·9)重文轻武是宋朝时期的一项重要政策,下列对此政策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文官的权力不受任何牵制 B.该政策不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C.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 D.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主要是为了抑制武将,防止武将夺权,因而提升了文官的地位,故选C;重文轻武不表示文官的权力不受任何牵制,排除A;重文轻武在一定程度上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排除B;重文轻武任用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武将权力大大受限,武将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排除D。
5.(2021·江苏泰州·29)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官)通签书施行”。据此,通判的作用是(  )
A.分散知州的权力 B.收归地方财赋于中央
C.超越知州的权力 D.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
【答案】A
【解析】
题干最后给出本题的所考内容,通判的作用是什么。依据所学可知,宋太祖统治时期,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强化中央集权,分知州的权力,A项正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于中央,排除B项;通判没有超越知州的权力,排除C项;为防止宰相的权力过大,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排除D项。故选A。
MEETING AFTER MEETING MOUNTAINS AND RIV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