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下2.04_《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八下2.04_《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0:23:39

文档简介

课题 第4课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了解“一五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教 材 分 析 本课隶属于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作为单元开篇,本课紧扣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政治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两大主题,主要讲述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工业交通建设方面的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等问题。
教 学 目 标 1、结合图文材料,识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起止时间、基本任务,用分布地图的方式了解“一五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时空观念) 2、结合史料,学生分析归纳“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意义。(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识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史实,感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工业建设成就,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点 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史实
难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题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出示图片:新华社七十年老相机 出示视频:新华社七十年,老照片中的人大 师:同学们知道新华社吗,它是与新中国同行了七十余年的官方媒体,历经风风雨雨,新华社用相机记录下新中国每一个瞩目时刻。这堂课,我们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用老照片,记录下新中国。 视频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主题式教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经济新建设:工业化 —第一个五年计划 1.一五计划产生原因 师:同学们,你们这节课是身份是50年代的新华社记者,你专业能力出众,备受同事信任,用相机记录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好,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屏幕(念课件) 师:同学们,毛泽东同志为什么会这么感叹 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轻工业,什么是重工业吗?(学生回答) 出示图片:老照片—国统区钞票成废纸 出示表格:表1—新中国三年经济建设成就 表2—中国与世界工业水平对比 表3—中国工业产品种类和数量表 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与课文,小组讨论,探究为什么要进行一五计划。 2.一五计划的筹备 出示图片:苏联援助 师: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正反映了我们新中国的最根本痛点,为了改变落后农业国的现状,我国与同是社会主义阵营的苏联进行密切合作,“一五计划”开始了。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填一填一五计划的基本史实。 出示材料: 材料一 :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卷入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威胁。这种严峻的国际环境,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为了避免落后按历史重演,迫切要求我国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作为军事工业基础的重工业。 材料二: 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就必须优先建立和发展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业。 材料三: 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短短12年之内,苏联整个工业增长35.5倍,其中重工业增长9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0%以上。学习、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是与苏联有着相似的国家制定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师:我们可以看到,一五计划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那么为什么要着重发展重工业?只是为了像毛泽东同志的那样造飞机、造坦克吗?请同学们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知识拓展】:苏联“156”工程援助计划 3.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成就 师:一五计划风风火火地进行,新华社也忙了起来,决定搜集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照片,举办一场大型会展,向人民,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工业化成果,你被赋予前往一线的重要使命,你深感责任重大, 决定用相机拍下新中国的巨变。 师:让我们以毛主席的诗词为开幕,一起观看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 出示图片: 一桥:武汉长江大桥 二铁:宝成铁路、鹰厦铁路 三公: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 四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 师: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更离不开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是党和人民的努力让天堑变通途,让中国从旧社会的落后农业国,一跃成为有工业基础的新中国。 出示图片: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成就分布图 师:同学们看到这张经济建设成就分布图,我们的经济建设成就分布在祖国各地,包括工业基地、公路、铁路等等。请同学们思考: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为什么会这么分布呢? 出示材料: 图片:苏联技术专家来华指导 东北自然资源分布图 表四:民国时期东三省工业基地分布 师:根据材料,小组讨论,思考为何工业基地多集中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 政治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出示图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师:同学们知道每年全国两会的召开时间吗?(学生:三月)为什么每年都会召开两会?这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那么这个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形成的?我们一起来学习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知识回忆】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阶段。 出示图片:北京群众游行庆祝普选、 师:(念课件)1953年12月的全国普选,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准备阶段。直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举行,标志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 师:(请同学朗读)毛泽东同志的开幕词振聋发聩,催人奋进,激励着在场每一位同志的内心 师:(请同学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根本思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并且在法律意义上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究竟意味着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填一填表格。 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仅全票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还选举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领导集团,现在请观看1954年人大的现场视频。 出示视频:毛泽东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师:这次人大选举出了第一届领导集体,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长刘少奇。 师: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世今生,现在我请同学们在脑内回忆一下,共同完成我们的笔记总结。 课堂升华 赋予学生50年代新华社记者的新身份,贯穿全课,给学生新鲜感、代入感,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式教学,提高学习主动性。 师生互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 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 为学生解惑 师生互动,学生为课堂主体 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教师总结讲解基本知识 拓展课外内容,为学生解惑的同时补充知识,培养唯物史观 角色扮演,情景式教学串联子目,提高学生沉浸度 师生互动,体现学生主体性。 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图文结合,培养时空观念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培养唯物史观 师生互动,体现学生主体性 制度建设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角色扮演,情景式教学串联子目,提高学生沉浸度 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师生互动,学生为课堂主体 教师讲解知识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正确价值观。 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联系如今的科技发展,工业大国,感受新中国七十余年的变化与新时代、新征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升华全课,培养家国情怀和正确的价值观。
拓展阅读 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 相关影视资料,接受知识更加直观,拓展思维。
课程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主要内容是理解一五计划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分别在经济上发展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政治上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奠定了基础。 课程小结,总结全课,加深学习印象。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以及相对应的练习册 随堂练习题: 1.(2022·吉林) 右图为著名作家老舍(舒舍予)的一张当选证书,他参加的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A ) A.人民民主 B.政治协商 C.国家独立 D.和平共处 2.(2021·重庆) 右图是名为“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宣传 画,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B ) A.体现农民渴望土地改革的迫切心情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 C.反映工人参与城市改革的积极态度 D.彰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3.(2021·黑龙江) 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第一个五 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A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纺织业 D.畜牧业 4.(2020·山东) “第二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 ( D ) A.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C.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D.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形成 材料一 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 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 35.5%。 材料二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 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 都不能制造。” 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2分)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做出了什么决定?这 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4分) (3)这个决定的结果如何?(2分) 答案 (1)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3)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选用中考真题,加强实战能力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我强调用图片与视频材料相结合的方式,强调直观、具体地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并且加入了历史情景模拟,给学生以带入感、新鲜感,增强课堂的互动和感染力。但是我在课件设计上还有许多需要进步的问题,如进一步加强课件的表现力、正确平衡课件与课堂教授的关系、如何把情景式教学灵活运用在课堂中等等,我会不断学习、努力进步。(共42张PPT)
新华社七十年,见证新中国成长的老相机
用老照片看新中国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部编版
八年级
下册
LEARNING OBJECTIVES
学习目标
1.历史解释:分析理解“一五”计划实施的背景;
2.唯物史观:学习“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了解“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
3.学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基本史实,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ATALOGUE
经济新建设:工业化——第一个五年计划
NEW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 FIRST FIVE YEAR PLAN
政治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NEW POLITICAL CONSTRUCTION - SOCIALIST DEMOCRACY - ESTABLISHMENT OF THE PEOPLE'S CONGRESS SYSTEM
NEW ECONOMIC CONSTRUCTION
一、经济新建设:工业化
新华社
你是50年代新华社的一名记者,新中国成立后,新华社迁往北京成为国家官方媒体。在例行采访的过程中,你听到了毛泽东同志的感叹: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NEW ECONOMIC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思考:为何毛泽东同志会如此感叹?
轻工业
轻工业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老照片
国统区钞票成废纸
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
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
新中国三年经济恢复,经济得到根本性好转
表1 新中国三年经济建设成就
产品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比历史最高水平增加

1.639亿吨
49%
9.3%

130.4万吨
193%
53%

135万吨
754%
46.2%

6649万吨
105%
7.400%
发电
72.6亿千瓦时
68.10%
21.90%
原油
44万吨
272%

钢产量人均
发电量人均
2.37公斤
2.76千瓦
538.3公斤
2949千瓦
比较内容
中国1952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4公斤
10.9千瓦
1949
1952
1
4
20
年份
内燃机
(商品量)
(万马力)
手推胶轮车
(万轮)
铁路机车(台)
合计
其中蒸汽机车
铁路客车
(辆)
铁路客车
(万辆)
20
6
23
0.58
0.14
工业水平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表2 中国与世界工业水平对比
表3 中国工业产品种类和数量表
SUMMARIZE
①新中国成立后,国统区的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
②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③但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很低,工业基础薄弱,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
第一次五年计划的背景
必须改革
一、经济新建设:工业化
新华社
为了改变落后现状,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同苏联联系合作,编制发展经济的计划。
老照片:苏联专家支援建设
老照片:周总理同苏联签署援助协议
一、经济新建设:工业化
content
第一个五年计划
阅读课文,填一填
1953—1957年底;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CONTENT
1.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基本内容
时间
目的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集中发展重工业?
材料一 :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被迫卷入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威胁。这种严峻的国际环境,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为了避免落后按历史重演,迫切要求我国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作为军事工业基础的重工业。
content
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的需要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为什么要集中发展重工业?
材料二: 要想大力发展轻工业,要使工业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就必须优先建立和发展钢铁冶金、有色金属、机械制造、能源交通等重工业。
材料三: 从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40年短短12年之内,苏联整个工业增长35.5倍,其中重工业增长9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70%以上。学习、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是与苏联有着相似的国家制定工业化战略的必然选择。
content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content
受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

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苏联“156”工程援助计划
156工程,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从苏联与东欧国家引进的156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这156项工程涉及钢铁,煤炭,冶炼,兵器,通讯等等,基本包括了一个国家的基础工业体系,可以说是人类史上唯一一次的、一个工业国对一个农业国的全方位援助。
1950年代任中央财委主任与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主任的陈云说:“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一百五十六项,那确实是援助,表现了苏联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对我们的情谊。”中国以这些项目为核心,初步建起了工业经济体系。
苏联援助
可视化地图
一、经济新建设:工业化
一五计划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
新华社
新华社内决定搜集“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照片,举办一场大型会展,向人民、向世界展示新中国的工业化成果。
你被赋予前往一线的重要使命,你深感责任重大,决定用相机拍下新中国的巨变。
“一五”计划建设成就会展终于在1957年开幕,本次会展以毛主席的诗词作为开幕词,猜一猜诗词歌颂了哪个建设成就?
水调歌头·游泳
作者:毛泽东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才饮长沙水,
胜似闲庭信步,
风樯动,龟蛇静,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更立西江石壁,
天堑变通途。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一、经济新建设:工业化
二铁
一桥
1957年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一、经济新建设:工业化
老照片:在苦寒西藏开路的工人们
三公
青藏公路、川藏公路、新藏公路
密切了祖国内地与边疆的联系
QINGHAI TIBET HIGHWAY, SICHUAN TIBET HIGHWAY, AND XINJIANG TIBET HIGHWAY
老照片:公路开通后物资运往西藏
一、经济新建设:工业化
四厂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沈阳飞机制造厂
Anshan Iron and Steel seamless steel pipe factory, Changchun First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Factory, Shenyang Machine Tool Factory, Shenyang Aircraft Manufacturing Factory
一、经济新建设:工业化
“一五”计划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结果: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思考:“一五”计划中的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为什么?
一、经济新建设:工业化
根据材料,小组讨论,思考为何工业基地多集中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
老照片:苏联技术专家来华指导
距离苏联地理位置近,便于交流
自然资源丰富,提供丰富的工业原料
1921年
东三省兵工厂
1924年
东北航空工厂
1926年
东北大学铁工厂
1926年
辽宁迫击炮厂
时间
名称
表四:民国时期东三省工业基地分布
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
NEW ECONOMIC CONSTRUCTION
二、政治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全国“两会”
PEOPLE'S CONGRESS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PEOPLE'S CONGRESS
制度
何时产生
知识回忆
二、政治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______年___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会议通过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___________
_____
制度萌芽阶段
1949
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
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
二、政治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PEOPLE'S CONGRESS
1953年12月,新中国进行了全国规模的基层选举,全国各地共选出500多万名基层人大代表。选举产生了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们把选举的日期当作节日,张灯结彩,庄严隆重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体人民参加的空前规模的普选。
老照片:北京群众游行庆祝普选
制度准备阶段
老照片:第一届人大会场外景
00:00:00
REC
拍摄
1954年9月15日,你作为新华社特邀记者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未来半个月内,你的任务是通过相机记录下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你手持相机,拍下一个个影响深远的历史瞬间。
新华社
全国各地的一千余名人大代表齐聚北京,共商国家大事,毛泽东同志致开幕词。
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
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POLITICAL NEW CONSTRUCTION: SOCIALIST DEMOCRACY
二、政治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PEOPLE'S CONGRESS
二、政治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PEOPLE'S CONGRESS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POLITICAL NEW CONSTRUCTION: SOCIALIST DEMOCRACY
新华社
经各位人大代表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票通过,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就此诞生!
二、政治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PEOPLE'S CONGRESS
content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阅读课文,填一填
1954年9月
时间
核心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机关
性质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影响
以国家根本大法的方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 法
中国法制出版社
00:00:00
REC
LIVE
· · ·
播放
直击现场:毛泽东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DIRECT ATTACK ON THE SCENE: MAO ZEDONG WAS UNANIMOUSLY ELECTED A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二、政治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
PEOPLE'S CONGRESS
中华人民
共和国副主席
朱德
中华人民
共和国主席
毛泽东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
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刘少奇
SUMMARIZE
萌芽阶段: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准备阶段: 1953年12月 全国人民普选;
制度确立: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意义: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基础。
人民民主
《厉害了,科技中国》
墨子先生 上天 呼叫地球
美丽天宫 对接 飞船天舟
是天眼 是电眼 闪亮 回眸
是高铁 是火箭 把世界周游
数字中国 连通 小小地球
智能制造 升华 智慧追求
新天地 新时代 科技之光
新发明 新创造 灿烂神州
大国重器挺起中国脊梁
举世瞩目欢呼伟大成就
新时代的伟大成就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MAZING, TECHNOLOGY CHINA AMAZING, TECHNOLOGY CHINA
经济新建设工业化
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政治新建设
社会主义民主
“一五”
计划
背景——必要性
时间:1953-1957 基本任务
经济建设显著成就
深远意义——社会主义工业化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萌芽、准备、确立
1954年9月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深远意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选择你的答案进入下一题
1
/4
1.(2022·吉林)右图为著名作家老舍(舒舍予)的一张当选证书,他参加的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人民民主
B.政治协商
C.国家独立
D.和平共处
选择你的答案进入下一题
2
/4
2.(2021·重庆)右图是名为“为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奋斗”的宣传画,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
A.体现农民渴望土地改革的迫切心情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
C.反映工人参与城市改革的积极态度
D.彰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
选择你的答案进入下一题
3
/4
3.(2021·黑龙江)2021年是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A.重工业 B.轻工业
C.纺织业 D.畜牧业
选择你的答案进入下一题
4
/4
4.(2020·山东)“第二十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这一宪法条文的首次出现表明(  )
A.政治协商制度建立
B.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C.国内主要矛盾转变
D.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形成
选择你的答案进入下一题
4
/4
材料一: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什么现状?
(1)工业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
(2)为改变上述现状,我国政府做出了什么决定?这一决定中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2)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选择你的答案进入下一题
4
/4
材料一:1951年,中国现代化工业在工农业生产总值中占26.65%,重工业在工业生产总值中只占35.5%。
材料二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请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3)这个决定的结果如何?
(3)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