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下1.2_《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1.2_《烛之武退秦师》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6 10:26:23

文档简介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烛之武退秦师》是统编版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文章,本单元将核心任务设定为: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表达风格。通过学习这些文章,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教 材 分 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学 情 分 析 基于之前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翻查字典不难理解这篇散文的字面意思。而在散文把握上,高一的学生还缺少自主梳理分析的能力,教师需要在行文思路和写作技法方面进行引导。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散文的创作手法,赏析散文的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和联想,欣赏人物形象,品味游说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游说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借助注释和字典,自主翻译全文;早读课熟读全文。 教师:参考《烛之武退秦师》的相关学术论文和解读资料,制作课件。 教具:课件、一体机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课堂导入 《史记 平原虞卿列传》中写到“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是毛遂在帮助赵国的平原君去楚国谈判获得成功后受到的表扬。在古代,一位好的谋士对于国家的安危十分重要。今天,我们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看看这位谋士是如何让国家转危为安的。 故事激趣,激发学生兴趣。
走近作家作品 一、走近作家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相传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走近作品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三、写作背景 鲁僖公三十年,楚国大败晋国于城濮。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游说秦穆公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走进游说现场 情境设置: 为了参加学校将举行“怎样成功说服对方”的主题演讲活动,老师建议你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寻找灵感。请你认真研读文章,把得到的启发加以概括总结。 一、题解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什么? (1)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2)一人能使万人退却,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二、文本细读(字词梳理在课件呈现) 三、文本探究 探究学习1:烛之武成功说服秦伯退兵的原因有哪些? 明确:(1)客观原因: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2)主观原因:1.“郑既知亡矣”,用欲抑先扬、以退为进的方法。2.“邻之厚,君之薄也”,阐明利害,动摇秦伯。3.“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4.“君之所知也”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关系。5.“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探究学习2:烛之武临危受命并成功说服秦伯,你认为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①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表,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营,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③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秦伯,使其退兵。 探究学习3:晋文公面对秦国的倒戈,他最终撤军的措施,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 明确: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探究学习4: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 明确: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高妙的劝说艺术 有理——援古例今,审时度势 有利——洞悉对方心理,缩短彼此距离 有节——不卑不亢 有体——语言得体,语重心长 写作技法总结 1.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说明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本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秦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艺术感染力很强。 3.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他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梳理文脉 把握主旨 合作探究 深入文本 品味语言 探究思想 总结知识 学习技巧
了解游说文化 历史著名说客 1.苏秦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2.张仪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3.陈轸 陈轸,战国时期纵横家、谋士。许多成语,从他而来,比如画蛇添足、卞庄刺虎。陈轸凭借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甚至张仪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即便是强大的秦王,也经常听他的主意,甚至还因此大败敌国。 4.晏婴 晏婴,字仲,谥平,也称晏子。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齐国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敢于犯颜直谏,纠正国君的错误,提倡节俭并且自己能身体力行。 5.郦食其 郦食其(?~公元前203年),陈留县高阳乡人。少年家境贫寒,好读书,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陈胜、项梁起义,食其隐匿不出,静观时局发展。刘邦兵临陈留,访求当地豪杰,食其乃跟随刘邦,用计攻克陈留,得到大批军粮。刘邦封食其为广野君,出使各国诸侯;以其弟郦商为将,进攻秦朝。秋,兵临武关,食其劝秦将归降,不战而下武关,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在楚汉两军相持苦战难解难分情势被动的局面下。他建议汉王夺取荥阳,占据敖仓,获得巩固的据点和粮食补给,为日后逆转形势反败为胜奠定了基础。又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归汉,齐王乃放弃战备,以七十余城降汉。 6.毛遂 毛遂 ( 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毛官营村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对中国古代游说文化进一步了解。
拓展文本阅读 阅读《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分析触龙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明确: 1.察言观色,避其锋芒。 2.关心问候,缓和气氛。 3.大话家常,拉近距离。 4.投其所好,请君入瓮。 5.晓之以理,循循善诱。 译文: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加紧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明白地告诉身边的近臣说:"有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的人,我一定朝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希望去见太后。太后气势汹汹地等着他。触龙缓慢的小步快跑,到了太后面前向太后道歉说:"我的脚有毛病,连快跑都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私下里我自己宽恕自己。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走动。"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现在特别不想吃东西,自己却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色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才;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替补上黑衣卫士的空额,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 "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 "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更厉害。"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拉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这是惦念并伤心她嫁到远方,也够可怜的了。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被赶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 "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甚至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国君主的子孙被封侯的,他们的子孙还有能继承爵位的吗 "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 "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 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太多了啊!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珍宝,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比不上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于是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才出动。 子义听到了这件事,说:“国君的儿子啊,国君的亲骨肉啊,尚且不能依赖没有功勋的高位,没有劳绩的俸禄,并守住金玉之类的重器,何况做臣子的呢!” 了解不同的游说技巧。
课外阅读推荐 想进一步了解游说智慧吗?那就读一读《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与当时的史书等截然不同。刘向序认为“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不可以临教化”。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提升对游说文化的认知,培养文化自信。(共44张PPT)
COURSEWARE RESEARCH INSTITUTE
高中语文课件
素养目标
Literacy Goals
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理解散文的创作手法,赏析散文的写作特点。
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和联想,欣赏人物形象,品味游说艺术。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游说文化,培养文化自信。
作家作品
游说文化
游说现场
文本阅读
课文导入
IMPORTING CLASSROOM
《史记 平原虞卿列传》中写到“毛先生以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是毛遂在帮助赵国的平原君去楚国谈判获得成功后受到的表扬。
在古代,一位好的谋士对于国家的安危十分重要。
今天,我们来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来看看这位谋士是如何让国家转危为安的。
走近
作家作品
APPROACHING
AUTHOR'S WORK
生卒年不详,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
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左丘明
ZUOQIUMING
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相传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 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左丘明
ZUOQIUMING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富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走近作品
APPROACHING WORKS
《烛之武退秦师》
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
鲁僖公三十年,楚国大败晋国于城濮。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协助楚国一起攻打晋国,而且晋文公年轻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所以文公把新仇旧怨加到一块,于两年后联合秦国讨伐郑国。郑伯闻讯后,派烛之武游说秦穆公退兵。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分析当时的形势,抓住利害关系,说明保存郑国对秦国有利,灭掉郑国对秦国不利的道理,终于说动秦国退兵。晋军失去盟军支持后,也被迫撤离了郑国。此文即是记叙了这一历史事件。
走进
游说现场
ENTERING THE LOBBYING SCENE
为了参加学校将举行“怎样成功说服对方”的主题演讲活动,老师建议你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寻找灵感。请你认真研读文章,把得到的启发加以概括总结。
解题
Solving Problems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什么?
1)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2)一人能使万人退却,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文本细读
Close Reading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以:介词,由于
贰:从属二主,数词作动词
军:驻军,名词作动词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介宾后置,于晋无礼
介宾后置,于楚贰
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重耳过郑
郑楚结盟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
“晋候、秦伯围郑”阐明形势:兵临城下,形势严峻。
晋军函陵
秦军氾南
军:动词,驻军
文本细读
Close Reading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若:假如
师:军队
之:主谓之间,取独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急啦!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啦。”郑文公说:“我不能早重用您,现在情况危急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

介宾后置,于楚贰



是:这
文本细读
Close Reading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既:已经
亡:使…灭亡
在夜晚,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墙上)送出去,(烛之武)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您。



文本细读
Close Reading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越:跨过
鄙:把…作为边邑,名词意动用法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怎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的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变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陪:增加
厚:增强
焉:怎么
薄:削弱
文本细读
Close Reading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以(之)为:把它作为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行李:使者
以为东道主

行李
乏困
共:通“供”,提供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您)如果放弃攻打郑国而把它当作(秦国)东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秦国)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损害。
文本细读
Close Reading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为:给
赐:恩惠
济:渡河


版:筑墙用的夹板
况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黄河,晚上就在那里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所知道的事情。



之:主谓之间,取独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去世,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大臣吕省、却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秦立晋君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
文本细读
Close Reading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厌:满足
封:使…做疆界
唯:希望


阙:侵损,削减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他西面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得到(他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的土地而使晋国得利,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



焉:哪里


肆:扩张
图:考虑
宾语前置,有何厌
文本细读
Close Reading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说:通“悦”,高兴
盟:结盟
戍:戍守


乃:于是
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就撤军回去了。


文本细读
Close Reading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微夫人:没有那人
因:依靠
知:通“智”,聪明
微夫人


所与




敝:损害
所与:所交往的人
易:交换
其:还是
去:离开
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以。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这个地步。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去损害他,是不仁义;失去了自己的同盟者,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文本探究
Text Exploration
烛之武成功说服秦伯退兵的原因有哪些?
1)客观原因:
①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
②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2)主观原因:
① “郑既知亡矣”,用欲抑先扬、以退为进的方法。
② “邻之厚,君之薄也”,阐明利害,动摇秦伯。
③ “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 “君之所知也”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关系。
⑤ “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文本探究
Text Exploration
烛之武临危受命并成功说服秦伯,你认为烛之武是怎样一个人?
① 志士。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表,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营。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② 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营,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③ 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秦伯,使其退兵。
文本探究
Text Exploration
晋文公面对秦国的倒戈,他最终撤军的措施,由此可见晋文公什么特点?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文本探究
Text Exploration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特点?
从中可以看出,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
了解
游说文化
UNDERSTAND
LOBBYING CULTURE
——洞悉对方心理,缩短彼此距离
——援古例今,审时度势
——不卑不亢
——语言得体,语重心长
有理
有利
有节
有体
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说明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1. 伏笔与照应
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本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秦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艺术感染力很强。
2. 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他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3. 详略得当
01
苏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阳(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苏秦与张仪同出自鬼谷子门下,跟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学成后,外出游历多年,潦倒而归。随后刻苦攻读《阴符》,一年后游说列国,被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苏秦到赵国后,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联盟解散后,齐国攻打燕国,苏秦说齐归还燕国城池。后自燕至齐,从事反间活动,被齐国任为客卿。齐国众大夫因争宠派人刺杀。苏秦死前献策诛杀了刺客。《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苏子》31篇,早佚。帛书《战国纵横家书》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其中十一篇不见于现存传世古籍。
02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03
陈轸,战国时期纵横家、谋士。许多成语,从他而来,比如画蛇添足、卞庄刺虎。陈轸凭借口舌之利,为齐国击退楚国大军。甚至张仪要陷害他,都被他巧妙地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化解。即便是强大的秦王,也经常听他的主意,甚至还因此大败敌国。
04
晏婴,字仲,谥平,也称晏子。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齐国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敢于犯颜直谏,纠正国君的错误,提倡节俭并且自己能身体力行。
05
郦食其(?~公元前203年),陈留县高阳乡人。少年家境贫寒,好读书,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贱小吏。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秋,陈胜、项梁起义,食其隐匿不出,静观时局发展。刘邦兵临陈留,访求当地豪杰,食其乃跟随刘邦,用计攻克陈留,得到大批军粮。刘邦封食其为广野君,出使各国诸侯;以其弟郦商为将,进攻秦朝。秋,兵临武关,食其劝秦将归降,不战而下武关,刘邦攻入咸阳,秦朝灭亡。在楚汉两军相持苦战难解难分情势被动的局面下。他建议汉王夺取荥阳,占据敖仓,获得巩固的据点和粮食补给,为日后逆转形势反败为胜奠定了基础。又出使齐国,劝齐王田广归汉,齐王乃放弃战备,以七十余城降汉。
06
毛遂(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战国时期赵国人,今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毛官营村人,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拓展
文本阅读
EXPAND
TEXT READING
触龙说赵太后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阅读《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分析触龙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① 察言观色,避其锋芒。 ② 关心问候,缓和气氛。
③ 大话家常,拉近距离。 ④ 投其所好,请君入瓮。
⑤ 晓之以理,循循善诱。
想进一步了解游说智慧吗?那就读一读《战国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的思想观念,与当时的史书等截然不同。刘向序认为“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故其谋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不可以临教化”。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