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必修下8.1.1_《谏太宗十思疏》课件+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必修下8.1.1_《谏太宗十思疏》课件+教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6 10:26:23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COURSEWARE RESEARCH INSTITUTE
高中语文课件
教学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01
了解“疏”这种文体的特点,学习比喻的论证方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02
体会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03
理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道理。
04
知人论世
明确文体
唐朝初年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关于作者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
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谥号“文贞” 。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 诤臣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背景介绍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
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
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背景介绍
{魏征}
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创造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贞观之治。
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劝谏
奏议类文体知识补充:
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微言讽刺,自己则别人的过失;

背地里议论;

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因声求气
整体感知
求木之长 浚
殷忧 谗邪
黜恶 谬赏
垂拱 壅蔽
塞源 载舟
zhǎng
yīn
chán
chù
miù
gǒng
yōng

zài
jùn
1.朗读课文,感知初唐散文的语言风格。
骈散结合,运用排比,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
3.再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1.提出问题
2.分析问题
3.解决问题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以“固本思源”为喻
总结历史教训
提出具体做法
疏通文意
品读内涵
.
第一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求:要求,需求。
之:结构助词,取独。
长(zhǎng):生长。长得好。
固:形容词的使动,使…稳固。
根本:树根。
本: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流:泉流,名词。
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
浚(jùn) :疏通水道。
其:他们的。
德义:德行和道义。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
第一段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而:前三个是转折连词,却;第四个是递进连词,更。
望/求/思:同义,指望。
理:清明、安定、治理得好。
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于:引出对象。不译。
之:结构助词,取独。
虽:虽然(能否讲成“即使”?)
况:何况
明哲:明智的人,形作名。指唐太宗。
翻译: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基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大;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第一段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当:主持,掌握。
重:形作名,重权,重位。
大:形作名,重大的地位。
休:喜庆,福禄。
翻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
神器:帝位。
域中:天地间。崇:推崇。
极天:天之极处,指皇权。
第一段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cháng)者也。
翻译: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将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穷的福禄。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德行不能保持深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就(如同)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水流得远啊。
居安思危:安/危:形作名。居:处于。 思:想。
戒:戒除。
以:第一个并列连词;第二个转折连词。
胜:克服。
俭:形作动,行节俭。
处:保持。
长:形作动,流的长远。
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比喻论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中心论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第二段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翻译: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而德行显著,(但)大功告成之后却德行衰微的。
凡百:所有的。
元首:指帝王;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
景:大,重大。
殷:深,深切的。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第二段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翻译: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克:能够。
盖:语气副词,大概。
繁:多。
终:坚持到底。
岂:难道。
第二段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①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②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夫:位于句首,表原因,因为。
殷忧:深深忧虑。
以①:而,修饰。
下:指臣民。
既:在……之后。
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则:连词,表顺承,就。
纵情:古,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尽纵情。
以②:而,并列。
傲物:轻视他人。
一体:整体。
行路:陌生的路人。
第二段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①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②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翻译: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处在深重的忧患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实现了志愿,就会放纵自己的性情,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第二段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翻译: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察人民,用盛怒来威吓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里却不服气。
虽:即使。
董:督察。
振:同“震”,威吓。
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后。
苟:苟且。
苟免:苟且免于刑罚。
而:转折连词。
怀:怀念,感激。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
第二段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翻译: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奔驰的马车却用朽烂的绳索,怎么可以忽视呢!
覆:颠覆;使……倾覆。
宜:应该。
慎:警惕。
奔车朽索:奔车(以)朽索。
其: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
忽:轻视,怠慢。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2.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明确
在于君王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明确
3.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4.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明确
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对比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比喻
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
将“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进行对比:
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水和舟
民和君
第三段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翻译:统治百姓的人,如果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告诫自己;将要兴建宫室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
君:名作动,统治。
诚:如果。
知足:知道满足;语出《老子》“知足不辱”
以:表目的,来。
自戒:告诫自我。
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
知止:知道适可而止;语出《老子》“知止不殆”。安,使动。
第三段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翻译: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
谦冲:谦虚。
而:表目的。
牧:养、约束。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下:居于……之下。
江海下百川:比喻有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第三段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翻译:喜欢打猎游乐,就想到把三面追赶野兽,留一面放生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懈怠,就想到做事要始终谨慎;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盘,快乐。
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
敬:慎。
壅蔽:(耳目被)堵塞蒙蔽。
以:表顺承。
第三段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翻译: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才能)罢黜奸邪;加恩于人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赐不当;施行刑罚时,就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施刑罚。
想:害怕、担心。 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以:表目的,来。所加:所,助词,与“加”构成所字短语,表名词性结构。
以:表顺承,而。 谬赏:不恰当地奖赏。
第三段
总:总括。
弘:光大。
兹:这。
简:选拔。
善:形作名,好的意见。
效:献出。
驰:奔驰效劳。
豫游:出游,游乐。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第三段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
翻译:总括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竭尽(用完)他们的力量/能力,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相奔驰( 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
第三段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翻译: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鸣:使……鸣,演奏。
垂拱:垂衣拱手,喻指轻而易举。
化:教化。
劳:使……劳。
苦:使……苦。
司:管理。
大道:最高境界。
役:役使,劳损。
亏:毁坏,减损。
1.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一思知足以自戒 二思知止以安人
戒奢侈
要节俭
三思谦冲而自牧 四思江海下百川
戒骄傲
要谦逊
五思三驱以为度 六思慎始而敬终
戒纵欲
要勤勉
七思虚心以纳下 八思正身以黜恶
戒轻人言
要兼听
九思无因喜以谬赏
十思无因怒而滥刑
戒赏罚不公
要赏罚分明
2.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3.文章最后“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不能删。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向唐太宗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的劝谏了。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总结历史
(分析问题)
引出警告
固本浚源
积其德义
(提出问题)
提出十思
(解决问题)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这种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目的是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条建议。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合作探究
突破难点
假如你是唐太宗,看到他提出的“十思”,你会生气吗?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呢?
一、谏院专项小组恐魏征出言不逊,惹怒唐太宗,便对《谏太宗十思疏》三审其稿,提出了两个建议,请同学们思考这些建议是否值得采纳。
面对犯颜直谏的魏征
建议一
文章三处感叹号是否语气太过强烈,丧失了一篇奏疏应有的客观理性,而显得“教化”意味太强,会使太宗感到不舒服?能否改成陈述语气,或者直接删去?
——谏院专项小组
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3.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建议二
文章两处问号是否有咄咄逼人的意味?可否在探究“取”与“守”这一话题时不要有影射太宗“守成不足”的偏向?或者不讲“取”纸轮“守”可行吗?
——谏院专项小组
1.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2.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
——苏洵《谏论》
谏之有 :措辞得体
谏之有 :由浅入深
谏之有 :说理透彻
谏之有 :比喻生动
谏之有 :排比恢弘
二、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呢?
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更为可贵的是,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极尽忠诚。他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充满对唐太宗自悟的期待;“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而他的“十思”之见更是句句坦诚,字字惊心,这怎能不令唐太宗动容?
01.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
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伯乐还需要千里马,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02.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
03.魏征遇上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
二、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呢?
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更为可贵的是,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极尽忠诚。他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充满对唐太宗自悟的期待;“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而他的“十思”之见更是句句坦诚,字字惊心,这怎能不令唐太宗动容?
01.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
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伯乐还需要千里马,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02.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
03.魏征遇上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
比较阅读
拓展延伸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节选自清·蒲松龄《促织》)
材料一
太宗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征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纳其言。
太宗宴丹霄楼,酒酣,曰:“魏征、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发言辄即不应,何也?”征对曰:“臣以事有不可,所以陈论,若发言辄应,便恐此事即行。”帝曰:“但当时且应,更别陈论,岂不得耶?”征曰:“昔舜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臣面从陛下,方别陈论,此即‘退有后言’。”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征拜谢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摘编自《旧唐书》)
材料二
太宗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征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纳其言。
太宗宴丹霄楼,酒酣,曰:“魏征、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发言辄即不应,何也?”征对曰:“臣以事有不可,所以陈论,若发言辄应,便恐此事即行。”帝曰:“但当时且应,更别陈论,岂不得耶?”征曰:“昔舜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臣面从陛下,方别陈论,此即‘退有后言’。”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征拜谢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摘编自《旧唐书》)
材料二
1.《谏太宗十思疏》中问“其可忽乎”,《促织》中言天子“不可忽也”,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不可忽”的原因。
《促织》结尾“异史氏曰”揭露了天子一时的嗜好引发各级官员为讨好皇帝,从而搜刮贡物,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正因为一举一动皆关乎天下百姓的命运,更要审慎入微。
《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论证了人君的重要作用,人君治国出现怠惰疏忽之意,国政就会面临危机,需要保持对自身的反思,时时殷忧,才能保持圣明。百姓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为民心向背对于国家安危有着重要作用。君主应警惕和克制权位和欲望,不能劳民伤财。
立论相近,《促织》以批判和讽刺为主,《谏太宗十思疏》以劝谏和勉励为主。
2.太宗与魏征为何能形成和谐的君臣关系?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唐太宗励精图治,诚心请教;唐太宗能够虚心纳谏;唐太宗能不计前嫌,提拔重用魏征;唐太宗了解魏征。
魏征有治国之才,且又敢于直言进谏;魏征感念唐太宗的知遇之恩,想要竭忠尽效;魏征想要做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有云:“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太宗收到此书后,亲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置于案头,作为警戒,“披览忘倦,每达宵分”。
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而文章骈散结合,既具整齐美感,又错落变化,音韵顿挫,节奏铿锵。加以文章类比亲切,论述务尽其旨,哲理深刻切要,读来气势酣畅,荡气回肠,深具不容辩驳的说理力量。
我给魏征添“一思”:假如你是穿越千年的魏征,你能否就当下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请模仿魏征“十思”的笔法,写出自己的建议。课题 谏太宗十思疏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谏太宗十思疏》是统编版新教材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文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本单元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还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学 情 分 析 高一学生思维逐渐从经验型走向理论型,他们逐渐摆脱对感性材料的依赖,应用理论来指导抽象思维活动,发展思维的深刻性,出现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喜欢独立思考、寻根究底和质疑争辩。他们不但对文艺性的材料感兴趣,而且对理论性的材料也感兴趣,但是学生之前未接触过魏征及文章,要理解本文,对字词的把握和领悟文章主旨还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老师对其探究学习加以指导和引导。
教 学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疏”这种文体的特点,学习比喻的论证方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国家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道理。
重点 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难点 体会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电脑、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初“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令世人瞩目。演绎这一盛世的重要人物有两位:一个有着敢讲的嘴巴,一个有着善听的耳朵;一个是犯颜直谏的良臣,一个是虚怀若谷的明君。君臣之间披肝沥胆,他们便是魏徵与李世民。让我们凭借《谏太宗十思疏》走进“诤臣”魏徵的情感世界。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勾起共鸣与学习的热情。
知人论世 明确文体 作者简介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是我国初唐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杰出的历史学家,早年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谥号“文贞” 。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 诤臣 ”。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背景介绍 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 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魏征,表示从谏改过。 魏征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3.题解 谏:谏言,进谏。 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奏议类文体知识补充: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微言讽刺,自己则别人的过失; 诽——背地里议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了解作者生平,知人论世,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并掌握文体特点。
因声求气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感知初唐散文的语言风格。 骈散结合,运用排比, 极富气势,华美流畅。 2.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 3.再读课文,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思路。 提出问题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分析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解决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通过朗诵,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疏通文意 品读内涵 一.鉴赏第一段: 积累重要字词 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 固(使……稳固) 根本(树根) 浚(疏通水道) 理(治理得好,安定) 下愚(极愚昧无知的人,谦辞) 当(主持,掌握) 居(处于)域中(天地间) 崇(推崇) 休(喜庆,福禄) 厚(敦厚) 厚(敦厚) 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比喻论证: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鉴赏第二段: 积累重要字词 凡百:所有的。 景:大,重大。 殷:深,深切的。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 繁:多。 克:能够。 终:坚持到底。 盖:语气副词,大概。 岂:难道 夫:位于句首,表原因,因为。 殷忧:深深忧虑。 以①:而,修饰。 下:指臣民 既:在…之后。 得志: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则:连词,表顺承,就。 纵情:古,放纵情感,即骄傲;今,尽情。 以②:而,并列。 傲物:轻视他人。 一体:整体。 行路:陌生的路人。 虽:即使。 董:督察 振:同“震”,威吓。 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状后 苟:苟且。 苟免:苟且免于刑罚。 而:转折连词。 怀:怀念,感激。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 覆:颠覆;使……倾覆。 宜:应该。 慎:警惕。 奔车朽索:奔车(以)朽索 其:副词,表反问,怎么、难道 忽:轻视,怠慢。 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2.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明确:在于君王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 3.作者在本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4.本段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 比喻——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第二段: (1)概括历代君主的普遍规律——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将“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进行对比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3)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三.鉴赏第三段: 积累重点字词 君:名作动,统治。 诚:如果。 知足:知道满足;语出《老子》“知足不辱” 以:表目的,来 自戒:告诫自我。 作:建造,兴建;这里指大兴土木 知止:知道适可而止;语出《老子》“知止不殆”。安,使动 谦冲:谦虚。 而:表目的。 牧:养、约束。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下:居于……之下。 江海下百川:比喻有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盘游:游乐,这里指田猎;盘,快乐。 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不设,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 敬:慎。 壅蔽:(耳目被)堵塞蒙蔽。 以:表顺承。 想:害怕、担心。 谗邪: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以:表目的,来。所加:所,助词,与“加”构成所字短语,表名词性结构。 以:表顺承,而。 谬赏:不恰当地奖赏。 1.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见可欲——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作——思知止以安人 思知足,戒贪欲 念高危——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江海下百川 思谦虚,戒骄傲 乐盘游——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慎始而敬终 思节制,戒放纵 虑壅蔽——虚心以纳下 惧谗邪——正身以黜恶 思纳言,戒闭塞 恩所加——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无以怒而滥刑 思公正,戒主观 2.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明确: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 ——人尽其能 垂拱而治 3.文章最后“总此十思,……大道哉!”可以删去吗?它在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不能删去。因为它不仅是对“十思”的总结,而且是魏征向唐太宗巧妙地描绘出的“十思”后的美好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皇上“鸣琴垂拱”,也用不着“劳神苦思,代下司职”了。这样的境界当然是每一个皇帝都神往的,所以唐太宗也就较容易接受魏征的劝谏了。 小结: 四.主旨归纳: 在这篇文章中,魏征紧扣“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这种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安邦治国的重要思想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其目的是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条建议。强调“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对唐太宗开创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作用。 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
合作探究 突破难点 面对犯颜直谏的魏征: 假如你是唐太宗,看到他提出的“十思”,你会生气吗?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呢? 一.谏院专项小组恐魏征出言不逊,惹怒唐太宗,便对《谏太宗十思疏》三审其稿,提出了两个建议,请同学们思考这些建议是否值得采纳。 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3.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建议一: 文章三处感叹号是否语气太过强烈,丧失了一篇奏疏应有的客观理性,而显得“教化”意味太强,会使太宗感到不舒服?能否改成陈述语气,或者直接删去? ——谏院专项小组 1.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2.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建议二: 文章两处问号是否有咄咄逼人的意味?可否在探究“取”与“守”这一话题时不要有影射太宗“守成不足”的偏向?或者不讲“取”纸轮“守”可行吗? 明确: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 ——苏洵《谏论》 谏之有情:措辞得体 谏之有序:由浅入深 谏之有力:说理透彻 谏之有形:比喻生动 谏之有势:排比恢弘 二.魏征以善谏著称,为什么他的进谏大都能被唐太宗接纳呢 1.尽臣子之责,谦恭诚挚; 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更为可贵的是,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极尽忠诚。他的“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充满对唐太宗自悟的期待;“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而他的“十思”之见更是句句坦诚,字字惊心,这怎能不令唐太宗动容? 2.显谏臣之智,委婉得体; 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3.魏征遇上了英明的君主唐太宗。; 伯乐还需要千里马,作为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情境创设是指在教学中利用一定的手段、方法和技巧,创设出一种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环境,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和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设置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在探究中不断发现和创造,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
比较阅读 拓展延伸 材料一: 异史氏曰:“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不可忽也。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节选自清·蒲松龄《促织》) 材料二: 太宗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有言征阿党亲戚者,御史大夫温彦博案验无状,奏曰:“征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征,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征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吾已悔之。”征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臣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征曰:“良臣,稷、契是也;忠臣,龙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纳其言。太宗宴丹霄楼,酒酣,曰:“魏征、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发言辄即不应,何也?”征对曰:“臣以事有不可,所以陈论,若发言辄应,便恐此事即行。”帝曰:“但当时且应,更别陈论,岂不得耶?”征曰:“昔舜诫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臣面从陛下,方别陈论,此即‘退有后言’。”帝大笑曰:“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征拜谢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 (摘编自《旧唐书》) 1.《谏太宗十思疏》中问“其可忽乎”,《促织》中言天子“不可忽也”,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不可忽”的原因。 明确: 《促织》结尾“异史氏曰”揭露了天子一时的嗜好引发各级官员为讨好皇帝,从而搜刮贡物,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故天子一跬步,皆关民命”,正因为一举一动皆关乎天下百姓的命运,更要审慎入微。 《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论证了人君的重要作用,人君治国出现怠惰疏忽之意,国政就会面临危机,需要保持对自身的反思,时时殷忧,才能保持圣明。百姓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为民心向背对于国家安危有着重要作用。君主应警惕和克制权位和欲望,不能劳民伤财。 立论相近,《促织》以批判和讽刺为主,《谏太宗十思疏》以劝谏和勉励为主。 2.太宗与魏征为何能形成和谐的君臣关系?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明确 (1)唐太宗励精图治,诚心请教;唐太宗能够虚心纳谏;唐太宗能不计前嫌,提拔重用魏征;唐太宗了解魏征。 魏征有治国之才,且又敢于直言进谏;魏征感念唐太宗的知遇之恩,想要竭忠尽效;魏征想要做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 参考译文: 太宗刚即位,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单独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性情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征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而喜不自胜,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有人诽谤魏征包庇自己的亲戚,御史大夫温彦博去调查此案,结果查无实据,温彦博向太宗奏道:“魏征作为一个臣子,应该使自己的行为显明,他不能远避嫌疑,以致招来这些诽谤。虽然没有私情,也应当受到责备。”太宗命温彦博去责备魏征,并说:“从今以后,行为不得不存痕迹。”几天后,魏征入朝上奏太宗说:“我听说君臣一心,道义上如同一个整体。置国家大事于不顾,只追求行为显露痕迹,如果君臣上下都共同遵循这条道路,那么国家的兴衰就难以预料了。”太宗大惊失色说:”我已经悔悟这件事了。”魏征又跪下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不同的地方吗?”魏征说:“良臣是稷、契那样的人,忠臣是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良臣使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光耀的称号,子孙世代相传,福禄无边。忠臣自身遭祸被杀,君主陷于愚昧、凶暴的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从这说来,忠臣、良臣相差就远了。”太宗接受了魏征的这些意见。太宗在丹霄楼宴享群臣,饮酒尽兴,说:“魏征、王珪,从前在东宫,尽心侍奉隐太子建成,当时那么忠心也确实可恶。我能提拔任用他们,以至今日,足以说明我是无愧于古人的了。但魏征每当他进谏我没有听从时,我发话他就不马上答应,这是为什么呢?”魏征回答说:“臣认为事情有不合适的地方,所以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规劝而臣马上答应,那恐怕事情就会照样施行。”太宗说:“只管当时答应,有机会再另外陈述意见,难道不行吗?”魏征说:“从前舜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我,退下后又有话说。’如果臣当面顺从陛下又找机会陈述意见,这就是‘退下后又有话说’”太宗大笑说:“别人说魏征举动粗野、傲慢,我却觉得妩媚,正是因为这些啊。”魏征拜谢说:“陛下启发引导臣让臣说话,所以臣敢于进谏,如果陛下不接受臣的进谏,臣怎么敢多次触犯皇上的尊严呢!” 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
课堂小结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有云:“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太宗收到此书后,亲写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赞扬魏征的劝告,并置于案头,作为警戒,“披览忘倦,每达宵分”。文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今天仍有借鉴价值。而文章骈散结合,既具整齐美感,又错落变化,音韵顿挫,节奏铿锵。加以文章类比亲切,论述务尽其旨,哲理深刻切要,读来气势酣畅,荡气回肠,深具不容辩驳的说理力量。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以及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识,加。深印象。
作业布置 我给魏征添“一思”: 假如你是穿越千年的魏征,你能否就当下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请模仿魏征“十思”的笔法,写出自己的建议。 兴教育,则思减负而增效 有民生,则思安居而乐业 倡环保,则思节能而减排 敞国门,则思去芜而存菁 纳贤才,则思讷言而敏行 强国力,则思借鉴而创新 学习历史人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并学以致用,勇于表达。
板书设计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论证方法——对比、比喻 语言特色——骈散结合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