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齐桓晋文之事 课型 新授课
课 标 解 读 课标要求: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齐桓晋文之事》是部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选读课文,该单元包含了诸子学说,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华文化中的一些重要理念,此篇文章有利于了解孟子善于譬喻说理的技巧和纵横捭阖的说理风格,同时也能让学生浸染孟子人格的魅力,并认识其观点的当代意义。
学 情 分 析 学生此前已习过众多文言文,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此文篇幅较长,且议论说理较多,因此学生的文言吸收和思路梳理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一方面应引导学生分类消化文言知识,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体会到文章较强的思辨性。
核心素养目标 学习目标:
①语言建构与运用 朗读课文,掌握重要实词和句式,感受孟子的论辩风格,了解文章思路。
②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情境带入方式梳理议论文,加深对“因势利导”等辩论技巧的理解。
③审美鉴赏与创造 树立正确的辩论观,领略辩论的思维之美。
④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孟子描绘的美好社会,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重点 朗读课文,掌握重要实词和句式,感受孟子的论辩风格,了解文章思路。
难点 通过情境带入方式梳理议论文,加深对“以虚掩实”等辩论技巧的理解。
教学准备 教具:一体机、课件 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 在古代日本,有一个僧侣名叫一休,他以聪明才智而闻名。有一次,大将军足利义满准备在安国寺举行品茶会,于是将自己心爱的龙目茶碗放在了那里,没想到被一休不小心摔碎了。就在此时,义满派人过来取龙目茶碗,大家顿时慌了神,不知所措,唯有一休镇定自若,他笑着对大家说:“不用担心,让我来应付好了。”
见到大将军后,一休笑着问道:“义满大人,人或动物,以及世间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最终都会死掉,对不对?”义满不知一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答道:“是的。”接着,一休继续问:“世间一切有形的东西,最终都会破碎消失,对不对?”义满再次答道:“是的。”听完义满的回答,一休突然满脸无辜地说:“义满大人,您最心爱的龙目茶碗已经碎了,我们无力阻止,我相信,您一定会原谅我们的,对吧?”“哈哈……”义满仰天大笑,“我这个老头子,还是上了你小和尚的当了。”最终,义满原谅了他们,因为一休巧妙地引导他达到了肯定的结论。
在这个故事里,一休的聪明之处在哪里呢?是的,他并没有一上来就谈及茶碗已碎的事实,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强调彼此共同的观点,从而诱使义满不断地说“是”。说服别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今天让我们去看看孟子是如何说服别人的! 选择故事进行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下文。
新课教学 活动一:积累常识,了解背景 一、解题 标题是文章的筋骨脊梁、心灵之窗和点睛之笔。 1.解题 ①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齐桓公,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与晋文公并称“齐桓晋文”。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 ②晋文,即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晋献公之子,母亲为狐姬。晋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一,与齐桓公并称“齐桓晋文”。 二、了解作者和文中人物 作者以文字直抵灵魂,抒发情怀,一字一句拨动心弦。 走近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了解《孟子》 《孟子》共七篇,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人物在文章里一出现,就像演员出现在舞台。 走进齐宣王 齐宣王的小故事 (1)滥竽充数 (2)安步当车 (3)光大“稷下学宫”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的儿子 (5)丑女皇后钟无艳 三、背景介绍 好作品的每一排字,每一个动作,都是在传达同一个背景下的感受。 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宣扬“仁政”“王道”。本文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一次谈话的记录。 孟子为文气势充沛, 感情洋溢, 逻辑严密;尤长于譬喻, 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 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 柳宗元、 苏轼等影响很大。 四、疏通文意 (一)通假字 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 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王说:说,通“悦”,高兴 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一说,折枝,就是折树枝) 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 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二)古今异义: 吾何爱一牛:爱,吝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 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古义:指中原一带; 然后从而刑之:然后,古义:从而,接着就;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然而,古义:这样却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于是,古义:到这一步 否,吾何快于是:于是,古义:对此 不足听于耳与:声音,古义:音乐 凶年不免于死亡:死亡,古义:饿死逃亡 (三)词类活用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刑于寡妻:刑(通“型”),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四)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 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句 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状语后置句 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五)一词多义 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致负诚托,又乖恳愿(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2.之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 (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3.舍 (1)sh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sh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4)sh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 五、重点常识 衅钟 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叫作“衅钟”。 钧 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商贾 古代对商人的称呼,释为行商坐贾,即行走贩卖货物为商,坐着出售货物为贾。泛指做买卖的人。 庠序 古代的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殷代称序,周代称庠。 孝悌 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悌”。 六、重要句子翻译 1.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能做,而不是不能做。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小孩,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转动。《诗经》说: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 3.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难道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吗? 4.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慎重办理学校教育,告诫他们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老年人穿丝织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新课标要求学生“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即加强文学常识的积累。因此加强文学常识积累具有重要性。 把握整体大意,扫清文字障碍,引领文本阅读。 通过分类梳理文言知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有所减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积累文学和文言知识,加强积累。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提问学生能加深印象。 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十分重要,让学生进行分析,能更好地掌握考点,体会手法服务于论点的含义。 比喻论证是孟子辩论的重要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写作十分重要的技巧,因此通过“老师寄语”和题目训练的方式,逐渐训练学生的意识。 修辞技巧也是增强议论文气势的重要方面,且孟子辩论的充沛气势正与此密不可分。 将文章的技巧进行综合的梳理,通过提问学生能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除了语言表达方面的技巧,思维的技巧对于辩论来说也非常重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提问有利于学生思考的深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要求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书本观点,能引导学生不迷信书本,启迪他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培养其善于思考的习惯。
活动二:以文为本,情境引领,梳理突破 三、创设情境,走进课文 情境创设:思想的万钧之力,蕴几缕哲思,以辩者之口舌,便成美芹之论。一档青少年辩论节目拟借《齐桓晋文之事》这篇课文给我们学校培训辩论技巧,那什么样的辩论技巧才是一位选手应该具备的呢?今天让我们从辩者的视角出发,去争当一名优秀的辩手,让我们提前做好培训前的学习准备! 提问:1.请大家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朗读课文,完成下述内容。 辩论主题: 辩论关键词: 辩论环节: 辩论结果: 明确: 辩论主题:保民而王 辩论关键词:不忍之心、不为与不能、缘木求鱼、制民之产、树之以桑、勿夺其时、庠序之教、衣帛食肉 辩论环节:王道之基础、王道之可为、王道之好处(霸道之坏处)、王道之措施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辩论结果:齐宣王曰:吾昏 提问:2.作为一名优秀的辩手,掌握技巧至关重要。请大家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和论证的观点,做好对应及批注,并在组内讨论完善。 明确:第一组——比喻论证 (1)以“见舆薪”、“举一羽”比喻保民。喻意是:保民是轻而易举,力所能及的事。 (2)“挟太山以超北海”比喻“不可能”的事,“为长者折枝”比喻轻易可行的事。 孟子以“一羽之不举”和“舆薪之不见”为喻,指出“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施王道,行仁政,这样的大政方针,在比喻的运用中,就变得像“举一羽”“见舆薪”一样轻而易举了,这是孟子语言的魅力。孟子以生活现象来形象说理,化难为易,举重若轻,他以“挟泰山以超北海”喻不能,以“为长者折枝”喻不为,并以“天下可运于掌”喻行仁政的效果。既生动形象,又引人入胜。 (3)接着为了彻底打消宣王行使霸道的野心,引导他走上王道正途,他再妙用“缘木求鱼”和“邹与楚战”两个比喻,前者以喻霸道的不合正道,后者以喻霸道的危害,至此,宣王为之心动,主动求教,“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老师寄语: 纵观孟子说服齐宣王的过程,善用比喻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点值得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借鉴。运用比喻来说理,这是语文的独特思维决定的。语文的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它要求具体可感、浅显易懂。以象喻理,深入浅出。 比喻说理是我们写作议论文的一个法宝,其实质是一种形象思维。语文需要论证,它使用的材料则是生活中的事例,这些材料来自生活,可以是鸟兽虫鱼,可以是闪电暴风,可以是星辰大海,可以是明月繁星。 它的论证要做到形象,通俗易懂,而不能玩弄术语、概念,故作高深,令人生厌。化高深为平易,融大道于万象,巧用比喻,联通万物,让人在轻松愉悦中完成美的历程。 明确:第二组——道理论证 引用诗经中的“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使论述更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第三组——对比论证 以“挟太山”与“折枝”作对比,说明“不能”与“不为”的分别,从而指出宣王不行仁政,实“不为”而非“不能”。 “推恩足以保四海”与“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两句将结果加以对比,发人深省。 以“恩足以及禽兽”和“功不至于百姓”作对比,以表现齐宣王不行仁政的不合理。 正反对比论证:明君制民之产与今也制民之产。 第四组——类比推理 用近义事例来推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推断出“百姓之见保,为不用恩焉”的结论,使齐宣王明白到他是不肯去施行仁政,而不是没有能力去施行仁政。 提问3.辩论是语言的艺术。孟子在语言的修辞方面安排有什么特点? 排比: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 排比句的使用,增加文章的气势,使文章参差错落,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显示了孟子高超的辩论艺术。 对偶: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对偶使得形式整齐,结构对称,且使事物间的关系集中表现。 梳理总结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因势利导、善于譬喻和推理的说理方法。 明确:本文记载了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以推行王道为中心,全文依次论述了实行王道和仁政的依椐是“仁术”;从“不为”和“不能”的区别,说明实行仁政的途径是推己及人;不实行仁政而行霸道的危险性;详尽阐明仁政的内容,提出富民与教民的具体方案。 在整个对话中,孟子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始终掌握主动权,采用多种论辩技巧,十分具有说服力。孟子善辩还表现在善用譬喻和长于推理方面。用“ 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比喻“王之不王”是不为而非不能;用“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比喻“不能”与“不为”的区别;用“缘木求鱼”比喻以武力手段称霸的荒谬。推理则是由小及大,由此及彼,如以羊易牛推出实行仁政的根据,从邹人与楚人战推出齐宣王实行霸道必败,从由牛及人的恻隐之心提出推恩是实行仁政的途径,也颇有说服力。 梳理总结2:孟子的论辩艺术。 答:(1)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2)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3)取譬设喻,形象生动。 (4)运用对比来揭示矛盾,阐发观点。 阶段拓展:辩论,是锻炼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口舌战争。辩论时,辩手们一般会充分利用他的大脑和口才。如:【1】请君入瓮:在辩论中,请君入瓮特指诱使对方辩手自掘陷阱、自投罗网。对方中计后,常常有苦难言,无力回天。【2】以虚掩实:我们讲的辩论技巧“以虚掩实”,就是指辩论中的以心掩物、以神掩形、以抽象掩具体、以略述掩详述等,是语言含蕴更加丰富、更加深刻,更加有力也更加有效。【3】引蛇出洞:在辩论中,辩手总是不自觉地保持一种戒备状态,只有麻痹对方,松懈其意志,放松其警惕,引“蛇”出“洞”,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当“蛇”出洞后,我们就可以手到擒来了。 孟子的辩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他: (以虚掩实)巧换概念,反败为胜——王道/霸道 (请君入瓮)善设机巧、欲擒故纵——缘木求鱼、邹楚之战 (引蛇出洞)——以羊易牛 提问4.如何看待孟子的论辩内容或技巧? 明确: 孟子的这些技巧,是为驳斥异说、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服务的,与其他人为谋取私利、讨好巴结,不可同日而语。方法技巧服务于内容,只要正大而不卑鄙,高明而不低劣,这都值得我们悉心领会,认真学习。 孟子强于推论而缺少分析,重视不同事物之间在价值倾向上的相同性,而忽略事物之间在程度、途径、方法和可能性之间的差别,有时候不太严谨,如他对影响生产的各种风险缺乏预估,对人好逸恶劳、投机取巧的劣根性认识不足;而且,误以为爱动物的人就会爱同类,对人的欲望(尤其是占有欲和暴力欲)认识不足。 【播放名家解读视频】 提问5.齐宣王虽然被孟子说服了,但并没有实施孟子的主张,也没有给孟子一官半职,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理想。你如何看待孟子提出的思想呢? 【参考答案】①孟子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政治蓝图,但是当时的诸侯醉心于征战杀伐,武力兼并,尽管齐宣王梁惠王等愿意让孟子陈述自己的主张,但是不会有统治者真正愿意践行,何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孟子的主张在当时也是难以实现的。孟子的思想主张更适用于太平盛世时期的国家建设,而不适用于天下分崩离析、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他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是“不合时宜”的,因此无法实现。 ②这种社会变革时期的新观念,正符合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以民为本、保民而王、爱惜民力、发展民主的主张闪耀着人本主义的光辉,具有巨大的进步性,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值得称颂,也成为一代仁人志士奋力追求的目标。孟子的追求是一种对社会出路的探索,他描绘出一幅君民同乐、仁义并施的王道乐土和太平盛世的理想图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资源。他的求真的追求精神也是值得今天我们学习的。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请阅读如下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在古代中国,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一词本意就是经世济民。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着眼于安邦定国,以“民生”为核心,以富民、养民为基础。《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就是对民本经济观的经典记载和阐述。 ②“富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几乎各流派的学说对其都有体现。儒家学派开创者孔子就提出养民、富民、教民之说,富民就是要轻徭薄赋、藏富于民。因此,他力劝鲁哀公不要与民争利,提出“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重要思想。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富民思想,提出让老百姓治“恒产”。从今天的视角来看,治“恒产”就是强调富民要有产权制度保障。道家学派也高度重视富民,反对扰民争利。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以百姓心为心”“我无事而民自富”,强调体恤百姓,与民休养生息。这些论述,体现了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基本理念,即要以民为本,让百姓过上富足生活,只有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③“养民”是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又一个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在抵御自然灾害、抗灾救荒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古代中国,水、旱、风雾雹霜、厉(瘟疫)、虫被称为“五害”。帮助老百姓抵御“五害”,使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是官府的重要职责。《管子》提出:“故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古代中国历来重视抵御各种灾害和备荒赈济,形成了独特的荒政制度。常平仓就是官府为储粮备荒、平稳粮价而设的粮仓。这些粮仓在丰年购粮储存,避免谷贱伤农;在灾年则卖出储粮,以稳定粮价、救荒赈灾。这种缓冲储备机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以工代赈”的救荒策略也是古代民本经济观中“养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即发生灾害时,官府通过实施重大工程来促进就业,实现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④民本经济观还有具体的理想蓝图。《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描绘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蓝图。孟子一生推崇仁政,详细描绘了施仁政的美好愿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古人的这些论述,体现了民本经济观“富民”“养民” 的理想蓝图。其中,《礼记》中描绘的“小康”社会成为历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叶坦、王昉《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的传承与超越》,原载《 人民日报 》)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济”一词古今含义不同,古代的民本经济观与政治密不可分,着眼于安邦定国。 B. 虽然“富民”之说由儒家学派的孔子开创,但其实几乎各流派的学说对其都有体现。 C. 抵御灾害和备荒赈济是古代官府之职责,也是古代民本经济观之“养民”的具体体现。 D. 发生灾害时,采用“以工代赈”的救荒策略可促进就业,这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列举《尚书》中有关民本经济观的记载和阐述,是为了印证前文对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理念的归纳。 B. 文章以对比论证的方式呈现了儒家、道家学派有关“富民”的论述,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古代民本经济观。 C. 文章第③段阐述“养民”的内容,是对第②段主要观点的再次论证,这使得整篇文章的论证显得更加严密。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具体阐述了古代民本经济观的基本理念,结构完整,内容充实,颇具有启发意义。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的民本经济观要求与民休养生息,反对扰民争利,因此提倡“无为而治”的道家学派更加适合用来践行这一经济观。 B. 坚持民本经济观,要求执政者以“民生”为核心,以富民、养民为基础,与人民一起将实现“小康”社会作为最终执政目标。 C. 在古代,水、旱、风雾雹霜、厉、虫皆可成为灾害,这说明当时官府和百姓应对灾害的能力不足,且灾害发生的频率比较高。 D. 宋代,慈幼局、居养院等收养弃婴孤儿和孤寡贫老人的官办公共救济福利机构大量涌现,是古代民本经济观发展的重要体现。 4.试着结合时事,联系身边现实,谈谈我们国家当下哪些做法体现了孟子的思想主张? 【参考答案】1~3题:B、A、D 4.保民(撤侨抗疫,生命至上) 富民(改革开放,脱贫攻坚) 教民(双减政策,老年学校) 以阅读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儒家民本观点的了解,训练思维,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思辨能力。
课堂小结 孟子的整个论证,层层深入,善于比喻和排比,充分体现了孟子散文强大的逻辑力量、善辩的语言艺术和纵横捭阖的气势。但也有局限,因此需要我们当代人更为严谨、科学的态度。但他傲岸刚直、风骨棱棱的品格,以及他对公平公正的社会理想的不懈追求,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着敬仰。 激发学生对孟子辩论风格的探索,激发学生对美好社会的探索。
作业布置 1.人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生活?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地探索这一命题,课外选读《论语》《孟子》,你认为先秦时代的儒家思想给我们当代人提供了哪些指导,请将你的感受与思考整理成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小作文。 2.观摩“国际大专辩论会决赛”,就其中的一场话题总结其辩论思路和技巧。 此作业的布置,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理解议论文和儒家思想,巩固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