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声现象 复习课
素养目标
1.通过实验,记住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识别并区分声音的三个特性,记住生活和现代技术中声的两个应用。
3.知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通过实例识别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
◎重点:声的产生、传播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的辨析。
思维导图
【单元达标】
达标点一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例1 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C.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思路导引 声音可以在一切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能够发声,但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我们不一定都能听到,如:没有介质、响度太小、振动频率不在人的听觉范围之内。
【结论总结】听到声音的四个条件及其原因
条件 原因
发声体振动 可以产生声音
有传声介质 能够传播声音
响度足够大 能量足够大,可以引起鼓膜振动
频率合适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20000 Hz
【答案】C
达标检测
1.端午节赛龙舟时,龙舟上发出的阵阵鼓声是由鼓面 产生的,鼓声通过 传到观众处。
【答案】1.振动 空气
达标点二 声音的特性
例2 如图所示,小秦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他听到的声音不同。这表明 ( )
A.音色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
B.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C.响度跟人与声源的距离无关
D.声音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思路导引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在此实验中,用大小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答案】B
达标检测
2.物理课上,老师正在为大家演奏长笛。当老师用同样的力吹长笛,同时手指按住长笛上不同的小孔时,如图所示,同学们听到的声音 ( )
A.音色变了
B.音调变了
C.是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D.后排同学听到的与前排同学听到的相同
【答案】2.B
达标点三 声的利用
例3 下列事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 )
A.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
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C.渔民捕鱼时利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
D.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
思路导引 声音在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1.声波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呐”的利用,医用“B超”,等。
2.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超声波碎石”,等。
【答案】B
达标检测
3.请分析下列事例是利用声传递信息还是能量:
(1)利用超声波给金属工件探伤;
(2)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
(3)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弱;
(4)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5)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等。
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 ,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填序号)
【答案】3.(1)、(2)、(3) (4)、(5)
达标点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例4 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是 ( )
A.在摩托车发动机上安装消声器
B.在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隔音幕墙
C.在学校附近安装喇叭禁鸣标志
D.机场的地勤佩戴有耳罩的头盔
思路导引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在介质中传播 鼓膜振动引起听觉
控制噪声的途径 防止噪声的产生 阻断噪声的传播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应用实例 摩托车消声器 城市道路两旁加隔音墙 佩戴耳罩
【答案】B
达标检测
4.纺纱工人工作时戴着防噪声的耳罩,这是为了 ( )
A.防止噪声产生
B.监测噪声强弱
C.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D.减小噪声传播速度
【答案】C
单元实践作业
噪声与环境
调查社区周边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控制措施,针对噪声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出进一步控制噪声的建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