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故乡第一课时 课件(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文档属性

名称 3.1 故乡第一课时 课件(新人教版九年级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3 08:3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故乡鲁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理解运用对比刻画人物、突出主题的写法走近鲁迅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作品很多,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鲁镇·旧貌走近鲁迅的故乡现代鲁镇背景资料鲁迅于一九一九年十二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一九二一年一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这篇小说。走进鲁迅的《故乡》《故乡》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疏解字词。3、梳理情节结构。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阴晦 huì 猹chá 凸颧骨tū quán gǔ 獾huān 鹁鸪bó gū 弶jiàng 潮汛xùn 髀bì 愕然è 吓hè 瑟索sè 黛dài 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你会读这些字词吗?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走进《故乡》的情节思考: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又以写谁为主? 闰 土 杨二嫂走进《故乡》中的人物分析人物形象———闰土肖像对比紫色的圆脸、小毡帽、手红活圆实、颈套银项圈很深的皱纹、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手像松树皮、无银项圈健康朝气蓬勃苍老 贫困语言对比乡间趣事
滔滔不绝无聊的客套生活的痛苦热情开朗麻木迟钝动作对比怕羞 和我说话 熟识了 躲 哭 带贝壳 捏钢叉 刺动嘴唇 态度恭敬 闲天 瑟缩 手提纸包 默默地吸烟纯真善良因循守旧 闰土少年 中年外 貌:
动作的特点: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
外 貌:
动作的特点:
对“我”的态度:
对生活的态度:对比紫色圆脸、红活圆实的手、头戴小毡帽、项套银项圈活泼、刚健、有勇有谋热情友好无忧无虑灰黄的脸、皱纹、像松树皮的手迟钝、麻木、吞吞吐吐恭敬、称“老爷”悲哀、痛苦寄希望于神灵生气勃勃
热情开朗
勇敢善良小英雄封建礼教、封建等级、多子、 饥荒、 苛税兵匪官绅观念木偶人苍老贫困
因循守旧
麻木迟钝分析人物形象———杨二嫂对比端庄文静
豆腐西施泼辣刻薄自私圆规社会挤压、扭曲 可笑、可气、可恨、可怜外
貌语言描写势利、尖刻小说怎样刻划杨二嫂形象的?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同: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异: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利、泼辣的性格。 作品对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揭示了什么问题?
作品对闰土、杨二嫂的描写在写作上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充分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是使旧中国农村经济日趋破产,广大农民生活日趋贫困的总根源。这就是鲁迅描写闰土、杨二嫂形象变化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社会意义。 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并能为表现主题思想服务。 布置作业 请你描写一位你久违的同学或朋友,体现出人物前后的变化(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运用对比的手法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