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窦娥冤(节选)(一)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理清本文情节结构
2.赏析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及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理清情节结构
关汉卿,号已斋叟,元杂剧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
他一生的戏剧创作十分丰富。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
识作者
窦娥冤
作品地位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代表作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元曲四大悲剧之首
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
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
知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晓常识
元杂剧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元代用北曲演唱的传统戏曲形式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表演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了散韵结合、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元杂剧一般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我们称之为大团圆结局。
剧本构成
角色分类
结构形式
元杂剧
剧本构成
角色分类
结构形式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科介也称科范、科、介,指唱、白以外的动作,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包括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的舞台提示。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唱
白
科
元杂剧
剧本构成
角色分类
结构形式
末是男角,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男主角叫正末,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末是元杂剧中的男性角色,如张生,陈最良。老年男子叫外末,如监斩官。
末
旦是女角,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是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旦是元杂剧中的女性角色,如窦娥、崔莺莺、杜丽娘等等。
旦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元杂剧
剧本构成
角色分类
结构形式
净俗称“花脸”“花面”,有净、副净、二净之分。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如《窦娥冤》里的公人。
净
杂是杂角,如孤(官员)、袛从(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等等。
杂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末、旦、净、杂四类。
元杂剧
剧本构成
角色分类
结构形式
杂剧的结构形式通常是一本四折(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之外可以加楔子。
“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 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
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开场楔子】【过场楔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任务2:自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
楔( )子 盗跖( ) 嗟( )怨 前合后偃( )
亲眷( ) 斟( )酌 罪愆( ) 衔( )冤
湛( )青天 杳( )无音信 浣( )纱 错勘( )
亢( )旱 鳏( )寡孤独 甘霖( ) 田畴( )
埋( )怨 尸骸( ) 哥哥行( ) 古陌( )
荒阡( )
xiē
zhí
jiē
yǎn
juàn
zhēn
qiān
xián
zhàn
yǎo
huàn
kān
kàng
guān
lín
chóu
mán
hái
háng
mò
qiān
【情境】《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课文节选的是楔子和前三折。
任务3:请大家了解下列其他部分故事情节,并概括本文(第三折)的故事情节。
[楔子] 窦天章上京赶考,窦娥被卖蔡婆
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窦端云,乘机提出索要端云做童养媳。端云三岁丧母,七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序幕)
[第一折] 张驴儿父子逼婚,窦娥据理拒婚
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一天,蔡婆去向庸医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骗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因这救命之恩,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却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怪与反对。蔡婆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慢慢商议。(开端)
[第二折] 张驴儿毒死其父,窦娥蒙冤入狱
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庸医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却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wù)这个昏官。桃杌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严刑逼供,窦娥坚不屈从。桃杌说要对蔡婆用刑,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发展)
[第四折] 窦娥托梦窦天章,最终沉冤昭雪
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官拜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地面。窦娥鬼魂托梦父亲,诉说冤情。窦天章重新审理此案,杀了张驴儿。窦娥冤情得以伸雪。(结局)
[第三折] 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立下誓愿
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与婆婆临别,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言一一应验。(高潮)
概括本文(第三折)的故事情节:
任务3:窦娥临刑前发出了哪三桩誓言,运用了哪些典故?每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样的愿望?体现了窦娥的什么精神?请大家按照表格,梳理内容。
层次 一愿 二愿 三愿
宾白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
宾白唱词 血溅白练(自身)
目的影响 “等他四下里皆瞧见” (冤情不浅)
典故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若窦娥委实冤枉”
“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
六月飞雪(感天)
“免着我尸骸现”
(清白一身)
六月飞霜
楚州亢旱三年(感天动地)
“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怨气冲天,希望上天惩治邪恶)
东海孝妇
一愿: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二愿: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三愿: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坚强不屈的反抗的窦娥
【目标二】赏析作品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任务:再次分角色朗读下面的内容,小组讨论:说一说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卜儿哭上科,云〕天那,兀的不是我媳妇儿!
〔刽子云〕婆子靠后。
〔正旦云〕既是俺婆婆来了,叫他来,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
〔刽子云〕那婆子,近前来,你媳妇要嘱咐你话哩。
〔卜儿云〕孩儿,痛杀我也。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唱〕
本文体现了戏剧语言的动作化和个性化。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善良的窦娥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窦娥冤(节选)(二)
1.能分析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
2.评价作家在窦娥人物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本篇元杂剧的主题
任务1:阅读【倘秀才】,思考:在押赴刑场的路上,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目标一】能分析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理解本篇元杂剧的主题
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任务2: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再读课文与婆婆诀别一曲,把握情感,赏析人物形象。
①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③增强悲剧气氛,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表现了窦娥善良、孝顺、安分守己
任务3:张驴儿父子逼婚,进而要挟窦娥,最后对簿公堂,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昏死三次,我们又看到一个怎样的窦娥?
另外,窦娥被昏官屈判死罪,指责天地鬼神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原列传》 司马迁
有主见、刚强。但支撑其意志的是封建天命观和“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戒律。
【目标二】体会作家在窦娥人物身上寄托的思想感情,理解本篇元杂剧的主题
任务1:小组讨论: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在现实情况下能够应验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一超现实的情节首先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这样,她强烈的反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为了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
其次,这种安排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被毁灭的主人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强大的力量的例子屡见不鲜,这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和支持,也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的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的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的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的愿望。
任务2:思考:窦娥的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的偏偏写成合理的,这说明了什么?
本文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