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
【学习内容】
教材:《湖心亭看雪》
丛书:《龙山雪》
【学习目标】
1.品读词句,结合想象,描绘文中景物、事物、人物之美。
2.联系作者生平事迹,体会其高雅志趣及家国之思。
【课型及课时】
教读引领课 1课时
【学习过程】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里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便是其中的佳作。
现在,出版社邀请同学们为《湖心亭看雪》一文绘制插画。插画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选取适当的事物、人物和场景,表达文章主题。
本节课,我们就细细研读《湖心亭看雪》一文,依据文本,梳理插画中所需要绘制的事物、景物、人物,并详细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及插画主题,做好绘制插画前的准备。
任务一:依据文章,梳理插画内容
插画是一种艺术形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请依据《湖心亭看雪》一文,梳理插画中可以绘制的内容。
1.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提示:疏通文意时,关注文中的多义词“白”“更”等。
记述了作者在湖心亭赏雪时所见景色和所遇人与事。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文中出现的事物、人物、景物。
任务二:品味语句,细说雪景设计
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湖心亭雪景之美。依据文章中描写雪景的语句,选择插画中所要绘制的事物,并阐明原因。
1.找到文章中描写雪景的语句。
2.细品具体语句,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事物的特点。
3.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组合,并阐明原因。可以参考以下句式:
我的插图中,要绘制________的________(事物、景物、人物)、________的________(事物、景物、人物)、________的(事物、景物、人物)________……因为________。
我的插图中,要绘制白茫茫的天地、湖上细细的长堤、湖中小巧的亭子、像芥子一般的小舟,还有米粒大小的两三个人。这些事物都要勾勒得小一点儿,才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更突出天地浩渺,雪后宁静。
任务三:结合背景,阐明插画主题
“一切景语皆情语。”张岱笔下的雪景也包含其复杂的情感,因此,插画不仅要绘制文中雪景的意境,也要能体现作者的心境。请结合语句揣摩张岱的心境,细化对插画内容的设计。
1.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痴行”表现在哪里?又表达了张岱怎样的情趣和心理?
痴行的表现 情趣和心理
痴行的表现 情趣和心理
独往湖心亭看雪 特立独行,不随俗流
强饮三大白而别 直爽率真,无限怅惘
2.结合补充材料,体会张岱的“痴”人情怀。
(1)细品《龙山雪》中张岱的“痴”人情怀。
痴行的表现 情趣和心理
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 闲情逸致,特立独行
拖冰凌而归 寄情雪景,排遣苦闷
(2)结合背景,分析张岱“痴”人情怀的原因。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明思宗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军入关。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立说。顺治四年(1647)左右,张岱写下《湖心亭看雪》。“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已经改朝换代,张岱依旧写下“崇祯”字样,可见他内心怀有对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而亭中人含蓄地用了“金陵”这个古称,在改朝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戳中了张岱的痛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与前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相互映衬。他们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高雅情趣,都为遇到知己而感到惊喜,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常居杭州,是明朝遗民。
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亭上遇人之乐,体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高雅情趣,也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3.指出插画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设计之处,并阐明原因。
画面中我会把小舟中的“舟子”画得小一点,突出张岱这个主要人物,呼应了开篇的“独往”二字,也更突出张岱的亡国之痛无人能懂,他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之中。而且与白茫茫的天地相比,一切都显得渺小,表达无限的惆怅。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依据文本,梳理插画中所需要绘制的事物、景物、人物;品味雪景语句,细说插画中对于雪景的设计;同时,深入研讨张岱的“痴”人情怀,并尝试通过一些细节的设计体现作者复杂的情感。这些都为完成任务做好准备,请同学们整理好设计思路,绘制插画的图片版。
【板书设计】(共25张PPT)
湖心亭看雪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组文阅读课
学习内容
教材:《湖心亭看雪》
丛书:《龙山雪》
学习目标
1. 品读词句,结合想象,描绘文中景物、事物、人物之美。
2. 联系作者生平事迹,体会其高雅志趣及家国之思。
1.积累文学常识。
检查预习
《湖心亭看雪》作者 ,字宗子,号 ,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明亡之后,颇有“五十年来,总成一梦”之感,抚今追昔,写下《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以及记录明代史事的《石匮书》。
张岱
陶庵
积累文言词语。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毳衣cuì 更定gēng
B.雾凇sōng 拏一小舟ná
C.沆砀háng dàng 铺毡对坐zhān
D.长堤dī 余舟一芥jiè
检查预习
·
·
·
·
·
·
·
·
·
C
积累文言词语。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哀转久绝
B. 是日更定矣 问今是何世
C. 问其姓氏 得其船
D. 强饮三大白而别 乃记之而去
检查预习
·
·
·
·
·
·
·
·
B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里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便是其中的佳作。
现在,出版社邀请同学们为《湖心亭看雪》一文绘制插画。插画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选取适当的事物、人物和场景,表达文章主题。
本节课,我们就细细研读《湖心亭看雪》一文,依据文本,梳理插画中所需要绘制的事物、景物、人物,并详细介绍自己的设计意图及插画主题,做好绘制插画前的准备。
任务一:依据文章,梳理插画内容
插画是一种艺术形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请依据《湖心亭看雪》一文,梳理插画中可以绘制的内容。
参考示例:
记述了作者在湖心亭赏雪时所见景色和所遇人与事。
1.诵读文章,疏通文意,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提示:疏通文意时,关注文中的多义词“白”“更”等。
2. 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本文中出现的事物、人物、景物。
任务二:品味语句,细说雪景设计
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湖心亭雪景之美。依据文章中描写雪景的语句,选择插画中所要绘制的事物,并阐明原因。
1.找到文章中描写雪景的语句。
2.细品具体语句,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事物的特点。
3.选择不同的内容进行组合,并阐明原因。可以参考以下句式:
我的插图中,要绘制___的___(事物、景物、人物)、___的___(事物、景物、人物)、___的___(事物、景物、人物)……因为 ______。
我的插图中,要绘制白茫茫的天地、湖上细细的长堤、湖中小巧的亭子、像芥子一般的小舟,还有米粒大小的两三个人。这些事物都要勾勒得小一点儿,才能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更突出天地浩渺,雪后宁静。
任务三:结合背景,阐明插画主题
“一切景语皆情语。”张岱笔下的雪景也包含其复杂的情感,因此,插画不仅要绘制文中雪景的意境,也要能体现作者的心境。请结合语句揣摩张岱的心境,细化对插画内容的设计。
1. 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者。”“痴行”表现在哪里?又表达了张岱怎样的情趣和心理?
痴行的表现 情趣和心理
痴行的表现 情趣和心理
独往湖心亭看雪 特立独行,不随俗流
强饮三大白而别 直爽率真,无限怅惘
2. 结合补充材料,体会张岱的“痴”人情怀。
(1)细品《龙山雪》中张岱的“痴”人情怀。
痴行的表现语句 情趣和心理
痴行的表现语句 情趣和心理
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 闲情逸致,特立独行
拖冰凌而归 寄情雪景,排遣苦闷
(2)结合背景,分析张岱“痴”人情怀的原因。
“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明思宗崇祯五年(1632)。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军入关。顺治元年(1644)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立说。顺治四年(1647)左右,张岱写下《湖心亭看雪》。
“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已经改朝换代,张岱依旧写下“崇祯”字样,可见他内心怀有对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而亭中人含蓄地用了“金陵”这个古称,在改朝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戳中了张岱的痛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与前文“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相互映衬。他们都有不同于他人的高雅情趣,都为遇到知己而感到惊喜,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常居杭州,是明朝遗民。
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亭上遇人之乐,体现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高雅情趣,也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痴”人情怀的原因
3.指出插画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设计之处,并阐明原因。
参考示例:
画面中我会把小舟中的“舟子”画得小一点,突出张岱这个主要人物,呼应了开篇的“独往”二字,也更突出张岱的亡国之痛无人能懂,他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之中。而且与白茫茫的天地相比,一切都显得渺小,表达无限的惆怅。
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依据文本,梳理插画中所需要绘制的事物、景物、人物;品味雪景语句,细说插画中对于雪景的设计;同时,深入研讨张岱的“痴”人情怀,并尝试通过一些细节的设计体现作者复杂的情感。这些都为完成任务做好准备,请同学们整理好设计思路,绘制插画的图片版。
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
——张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