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4:55:19

文档简介

2023一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学业质量监测九年级历史试题(开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历史开卷考试,考生须独立完成答卷,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个小题,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一款…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此条款出自( )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望厦条约》 D. 《天津条约》
2. 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筹办天津机器局东局和西局。东局原址位于天津城东贾家沽道,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火药厂。这一洋务企业创办的目的是( )
A. 自强 B. 求富 C. 民主 D. 共和
3. 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闻此事。 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视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国一将治台权让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责。
A. 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占台湾 B. 清朝官员为虎作张加速台湾沦陷
C. 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 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4. “20世纪初,有一年份叫辛亥,有一壮举叫首义……”歌谣中辛亥年发生的“首义”是指( )
A. 安庆起义 B. 广西起义 C. 黄花岗起义 D. 武昌起义
5. 通过胡适,陈独秀敏锐的找到了新文化运动从“小众”通往“大众”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指的是
A. 创办《新青年》 B. 抨击旧道德 C. 提倡“德先生” D. 倡导白话文
6. 1919年5月2日《晨报》同版面上,刊有《山东竟如是断送耶》《外交警报警告国民》《国民外交之奋起火日代表山东问题之傲语》《意大利态度仍强硬》《协约国对山东问题之密约》等文,可见当时( )
A. 国内舆论关注巴黎和会 B. 中国在一战后失去山东
C. 五四运动范围不断扩大 D.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7. 周恩来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懂吗?保存下了树身和树根!”材料反映了红军长征的( )
A. 目的 B. 过程 C. 意义 D. 精神
8. 1942年4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对全国广播的“炉边谈话”中说道:“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和繁荣的适当作用。”中国人民“首先站起来”的时间是指( )
A. 1931年 B. 1937年 C. 1939年 D. 1940年
9.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初战一仗,国民党精锐主力即被打残,由此导致首府南京的轻易陷落,30万生灵涂炭,日军沿江长驱直入,直逼我中原腹地。”这段材料评论的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保卫大武汉 C. 长沙会战 D. 淞沪会战
10. (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这充分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
A. 人民战争的胜利 B. 先进武器的胜利
C. 经济实力的胜利 D. 国际声援的胜利
11. 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荣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说明( )
A.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 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 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12. “如果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下。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向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对毛泽东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美国实现了对中国的包围 B. 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C. 美日两国都是中国的敌人 D. 朝鲜问题就是中国问题
13.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与上述现象无关的因素是( )
A.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 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14. 如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不能从中解读到的信息是( )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GDP)(人民币:亿元) 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人民币:亿元) 中国实际(GDP)对全球贡献率
1978年 3678.7 355 2.3%
2000年 100280.1 39273.2 7.4%
2018年 900300 305050 34%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 B. 坚持对外开放并取得成就
C. 中国经济对全球贡献率不断提高 D.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15. 如图为达·芬奇笔记中的人体解剖素描图,他在笔记中说:“熟悉人体经络、肌腱特性的画家,在表现肌体动作时会比较得心应手。”由此可知他( )
A. 完全摆脱了宗教的影响 B. 将科学精神运用艺术创作
C. 热衷于绘画健壮的男人 D. 不满教会对人精神的控制
16. 贡德 弗兰克《白银资本》这样描述:“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自16世纪起,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由此导致欧洲与非洲地区的关系发生了某种意料之内的变化。”材料反映当时世界市场特征是( )
A. 形成时间早 B. 发展速度快 C. 寻求海外财富 D. 以欧洲中心
17. 英国国王原来有权以国家的名义借债。“光荣革命”后,由议会取代国王掌握了此项权力。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王权受到限制 B. 君主制度废除
C. 推崇“君权神授” D. 实行联邦制度
18. 图像证史是史学研究方法之一。如图由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一1790年)设计:“联合或者死亡”,如图出版于1782年:“不列颠娜”向其流浪的女儿一身披烟叶的印第安少女“美利坚”索吻言和。这两幅漫画可用来研究佐证( )
图一 图二
A. 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和结果 B. 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C. 英国对印第安人进行殖民统治的后果 D. 英美是通过和谈避免了国家四分五裂
19. 从下列所示内容中,能获取到的信息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巴黎印刷品的出版情况( )
18世纪中叶一18世纪70年代启蒙书籍出版情况(1000一2000册/版)
启蒙思想家 作品名称及出版数量
伏尔泰 《老实人》43版
《哲学通信》35版
卢梭 《新爱洛依丝》70版
《卢梭全集》18版
狄德罗 《百科全书》24000套
A. 法国是启蒙思想发源地 B. 启蒙思想推动大革命爆发
C. 启蒙书籍的出版量较大 D. 宗教书籍被逐渐禁止印刷
20. 1820至1870年仅50年的时间内,亚洲GDP在世界总份额中的比例从59.2%跌至38.3%,相反欧美国家则从50年前的34.3%上升到55.5%,亚洲明显感受到了来自欧美的压力。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三角贸易的推动 B. 东西方差距拉大 C. 工业革命的推动 D. 国际格局的变化
21. 19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人权宣言》的发表 B. 《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C.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22. “克里木战败被看做是不断深化的农奴制对国家危害的一个证明:士兵懒散和羸弱,这样的人民也无法促进国家的科技发展。(而)欧洲各国都在经历着工业大发展以及社会变革。”为此,该“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创建新式常备军 B. 开启了国家近代化进程
C. 殖产兴业为口号 D. 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23. “由于改革,日本人…不再允许对其主权实施侵犯。经过长期的外交努力之后,1894年,他们说服英国和美国在五年之内结束其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同年,日本人出人意外地赢得了对中华帝国的惊人的胜利。从此以后,…其他列强也很快放弃了他们的特权。由此可见,推动日本摆脱西方殖民的原因不包括( )
A. 明治维新 B. 长期外交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参加世界大战
24. 明治政府利用国家的资金,创办了一批官营的“模范工厂”,目的是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这表明明治政府在改革中( )
A. 推行地税改革 B. 提倡“文明开化”
C. 注重示范引领 D. 实行“废藩置县”
25. “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向都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德意志帝国是在以 武力建立的新的国际结构中唯一最强大和最显赫的国家,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此段材料分析的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 B.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
C.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 D. 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
26. 下面这幅油画是凡尔赛宫镜厅1919年6月28日达成和平的标志,作者威廉奥本。战争结束后,奥本留在法国记录在巴黎举行的和平会议。他对和平进程的信心随着六个多月来外交上的争论而逐渐消退。他说:“尽管有这么多显赫的人物,但我还是一直在想着那些永远留在法国的士兵。”对上述材料的正确解释是( )
①油画作者向往和平 ②油画作者通过绘画记录了历史
③油画作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④该油画作品印证了和会分赃性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7. 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
A. 爆发的原因 B. 复杂的进程
C. 战争的性质 D. 深远的影响
28. 他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极大的鼓舞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创性地推进革命进程,满怀信心地夺取革命胜利。“他”是( )
A. 马克思 B. 列宁 C. 斯大林 D. 邓小平
29. 有人这样描写印度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有宗教家的仁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材料中的“他”
A. 领导了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
B. 参加了抗击英国入侵的战争
C. 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主持了印度的现代化建设
30. 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为:第一、通过《紧急银行法》把黄金的流动权控制在政府手中;第二、政府主办一些大的工程;第三、政府通过立法保障劳工权益。由此可见,罗斯福的新政( )
A 推行了计划经济 B. 消除了经济危机 C. 大规模干预经济 D. 解决了劳资矛盾
31. 德国史学家格尔德·克鲁梅赫说:“在纳粹的宣传中,没有比拒绝《凡尔赛和约》、拒绝承认该条约更能蛊惑人心的了。”对此句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凡尔赛和约》是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根源 B. 纳粹党利用了《凡尔赛和约》埋下的复仇心理
C. 《凡尔赛和约》很能蛊惑人心 D. 德国拒绝签订《凡尔赛和约》
32. 下面两张宣传海报出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与其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图一 《联合国为自由而战》 图二《联合起来支援中国》
A. 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 B.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C. 签署《国际联盟盟约》 D.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33. 1945年8月15日,重庆电台赶录了一首由李士钊译配的、歌唱和平自由的歌曲向全国播放。歌中唱道:“联合国家团结向前,义旗招展,为胜利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歌曲中的“联合国家”指的是( )
A. 亚非拉国家 B. 反法西斯国家 C. 华约成员国 D. 欧共体成员国
34. 如图所示战役的意义在于( )
A. 减轻了苏军的压力 B. 使德国法西斯由进攻转为防御
C. 标志着欧洲战事结束 D.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5. 研究结果显示,热带海洋持续的工业时代变暖首先出现19世纪中期,几乎与北半球大陆变暖同步。据此推断,最早导致气候变暖的历史事件是
A. 开辟新航路 B. 海上贸易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个小题,36题15分,37题15分,共30分)
36.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命运共同体”,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不同地区的文明都在人类历史进程上留下了辉煌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作物的确是人类潜在的能源宝藏,仅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热量食物就足以让世界感恩的了,再加上番茄和辣椒、豆类等蔬菜作物乃至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所有这些美洲作物在旧大陆的扩散和传播,…不仅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最终推动了欧洲和世界财富的巨大增长乃至欧洲18世纪中期以后取得世界经济优势和政治、军事霸权。
——摘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自1979年起,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2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杂交水稻援外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的书面致辞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材料一中美洲作物扩散和传播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并据材料归纳美洲作物对世界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研发成功的时间。并据材料归纳杂交水稻对世界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概括一个合适的主题。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继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为经济建设创造外部和平环境,始终是毛泽东考虑最多的外交战略。1964年1月,毛泽东在会见法国议员代表团时说:“不许世界上有哪个大国在我们头上拉屎拉尿。我讲得很粗。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这明确地表示了中国坚决反对任何霸权主义的决心。
20世纪70年代,世界风云急剧变化,出现了大动荡、大改组的局面。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材料二 1984年5月,邓小平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阐述中国对外政策:……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中国的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火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考虑最多外交战略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件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实并概括其对世界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两代领导人的对外政策有哪些相同点?2023一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学业质量监测九年级历史试题(开卷)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非选择题时,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历史开卷考试,考生须独立完成答卷,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个小题,每题2分,共7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英人华民交涉词讼一款…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华民如何科罪,应治以中国之法”。此条款出自( )
A. 《南京条约》 B. 《虎门条约》 C. 《望厦条约》 D. 《天津条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可知,该内容涉及到的是领事裁判权,1843年签订的《虎门条约》中,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B项正确;《南京条约》内容涉及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排除A项;《望厦条约》是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排除C项;中英《天津条约》内容涉及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排除D项。故选B项。
2. 1866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筹办天津机器局东局和西局。东局原址位于天津城东贾家沽道,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火药厂。这一洋务企业创办的目的是( )
A. 自强 B. 求富 C. 民主 D. 共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866年”“天津机器局”“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火药厂”可知,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A项正确;“求富”是19世纪70年代起开办的民用企业的口号,排除B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排除C项;共和是辛亥革命的口号与目标,排除D项。故选A项。
3. 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从中可得出的信息是( )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伊云:我亦闻此事。 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视为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伊云:中国一将治台权让出,即是日本政府之责。
A. 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侵占台湾 B. 清朝官员为虎作张加速台湾沦陷
C. 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 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可知,台湾同胞坚决反对清政府割让台湾岛给日本,A项正确;从李鸿章的话可知,李鸿章是想借台湾人民反对割让台湾的事情给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施压,从而不割让台湾,B项表述不恰当,排除B项;当时《马关条约》还未签订,台湾还没有被日本侵略者侵占,排除C项;根据所学历史可知,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的确遭到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镇压,但当时日本侵略者还没有进入台湾岛,D项所述历史还未发生,排除D项。故选A项。
4. “20世纪初,有一年份叫辛亥,有一壮举叫首义……”歌谣中辛亥年发生的“首义”是指( )
A. 安庆起义 B. 广西起义 C. 黄花岗起义 D. 武昌起义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20世纪初,有一年份叫辛亥,有一壮举叫首义……”和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武昌被称为首义之城。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朝统治土崩瓦解,D项正确;安庆起义发生于1907年,是清代末年由光复会成员发动的反对清廷的武装起义之一,排除A项;广西起义发生于1907年,排除B项;黄花岗起义是1911年4月革命党人在广州举行的起义,排除C项。故选D项。
5. 通过胡适,陈独秀敏锐的找到了新文化运动从“小众”通往“大众”的突破口。这个“突破口”指的是
A. 创办《新青年》 B. 抨击旧道德 C. 提倡“德先生” D. 倡导白话文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大众”,可知与白话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肇端的文学革命更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选择,即以“文学革命”作为新文化运动的突破口,使新文化运动从“小众”扩展到“大众”,为新文化运动打开新局面,推向新的高度。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通过文学去启迪国民心智,进行思想启蒙,为民主和科学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一种便捷的工具;让文学不再只是少数人的奢侈品,其影响力成千上万地扩大了。选项D符合题意;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标志,与题干内容不符,A排除;抨击旧道德,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与材料中这个“突破口”没有联系,B排除;“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指对民主和科学的一个形象的称呼,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与题干内容不符,C排除。故选D。
6. 1919年5月2日《晨报》同版面上,刊有《山东竟如是断送耶》《外交警报警告国民》《国民外交之奋起火日代表山东问题之傲语》《意大利态度仍强硬》《协约国对山东问题之密约》等文,可见当时( )
A. 国内舆论关注巴黎和会 B. 中国在一战后失去山东
C. 五四运动范围不断扩大 D.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山东竟如是断送耶》《外交警报警告国民》《国民外交之奋起火日代表山东问题之傲语》《意大利态度仍强硬》《协约国对山东问题之密约》”等文章,可以这些报道都与巴黎和会中不同国家的态度和做法有关,因而可以明确国内舆论关注巴黎和会,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在一战后失去山东问题,排除B项;1919年5年4日,五四运动材开始,因此五四运动范围不断扩大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材爆发,因而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 周恩来说:“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懂吗?保存下了树身和树根!”材料反映了红军长征的( )
A. 目的 B. 过程 C. 意义 D. 精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可知,周恩来总理强调的是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这是长征的历史意义,C项正确;红军长征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实力,实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题干强调的是长征胜利后的意义,排除A项;周恩来将长征胜利的意义比作“保存下了树身和树根”,没有体现长征的过程和铸就的长征精神,排除BD项。故选C项。
8. 1942年4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对全国广播的“炉边谈话”中说道:“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和繁荣的适当作用。”中国人民“首先站起来”的时间是指( )
A. 1931年 B. 1937年 C. 1939年 D. 1940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罗斯福的谈话赞扬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伟大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世界人民正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A项正确;1937年爆发卢沟桥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排除B项;1939年、1940年,抗战早已开始,排除C、D项。故选A项。
9.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初战一仗,国民党精锐主力即被打残,由此导致首府南京的轻易陷落,30万生灵涂炭,日军沿江长驱直入,直逼我中原腹地。”这段材料评论的是( )
A. 台儿庄战役 B. 保卫大武汉 C. 长沙会战 D. 淞沪会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由此导致首府南京的轻易陷落,30万生灵涂炭,日军沿江长驱直入,直逼我中原腹地。”可知,该事件是发生在南京大屠杀之前的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军借口一名军官在上海虹桥机场被中国守军击毙,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淞沪会战结束,1937年12月日本之后攻入南京城。选项D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的时间是1938年,取得了胜利,与题意不符,排除A;保卫大武汉时间是1938年,与题意信息不符,排除B。长沙会战时间是1939年到1942年,与题意信息不符,排除C。故选D。
10. (1949年)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在长江岸边,木帆船、渔船是百姓赖以为生的生产资料、命根子,但他们纷纷支援渡江战役。这充分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 )
A. 人民战争的胜利 B. 先进武器的胜利
C. 经济实力的胜利 D. 国际声援的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可知,解放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也因为中国人民的无私支援,所以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中国人民推翻独裁专制的蒋家王朝的胜利,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木帆船、渔船”可知,当时的老百姓是用落后的木帆船、渔船运送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的,当时我方的武器并不先进,经济实力也不强,但是军民万众一心,此等力量无人可挡,排除BC两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国际声援,且真正的胜利永远需要在战场上取得,需要百万雄师打过长江,解放全中国,而不是依靠国际声援,排除D项。故选A项。
11. 竹枝词是一种以吟咏社会风土人情为主的文学体裁。20世纪初电车刚进入北京时,有竹枝词写道:“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荣祸多。”后来,有人赞叹:“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这说明( )
A. 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由排斥到认可
B. 沿海地区更易感受到社会生活变化
C. 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
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荣祸多。”表明人们反对新交通工具,根据材料“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可以看出人们开始接受,A项正确;北京市并不是沿海地区,排除B项;居民对电车破坏自然环境强烈不满与“人坐(电)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不符,排除C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2. “如果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下。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向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对毛泽东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美国实现了对中国的包围 B. 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C. 美日两国都是中国的敌人 D. 朝鲜问题就是中国问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如果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从根本上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B项正确;题干说的是如果中国不出兵朝鲜,将会使我们很被动,无法说明国实现了对中国的包围,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抗美援朝的目的和必要性,而不是强调美日两国都是中国的敌人,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抗美援朝的目的和必要性,朝鲜问题就是中国问题说法不合理,排除D项。故选B项。
13. 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与上述现象无关的因素是( )
A.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 B. 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C. 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极大调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材料中“1980年与1975年相比”(关键时间信息)“我国粮食……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可知,与1975年相比,1980年我国的农业获得极大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C项正确;题干所给时间为改革开放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农民生产自主性增大,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极大调动。ABD都与材料体现现象有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 如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不能从中解读到的信息是( )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GDP)(人民币:亿元) 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人民币:亿元) 中国实际(GDP)对全球贡献率
1978年 3678.7 355 2.3%
2000年 100280.1 39273.2 7.4%
2018年 900300 305050 34%
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增强 B. 坚持对外开放并取得成就
C. 中国经济对全球贡献率不断提高 D.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需要观察图表信息来提取信息与概括内容。图表中体现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增加,中国实际(GDP)对全球贡献率提升,无法看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D项符合题意;图表中展现的是我国1978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与货物进出口总额,可以发现这两栏数据是在不断增加的,说明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与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项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图表中展现的中国实际GDP对世界的贡献率一栏展现了改革开放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并不是仅仅深刻改变了中国,C项也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如图为达·芬奇笔记中的人体解剖素描图,他在笔记中说:“熟悉人体经络、肌腱特性的画家,在表现肌体动作时会比较得心应手。”由此可知他( )
A. 完全摆脱了宗教的影响 B. 将科学精神运用艺术创作
C. 热衷于绘画健壮的男人 D. 不满教会对人精神的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熟悉人体经络、肌腱特性的画家,在表现肌体动作时会比较得心应手。”可知,画家掌握将科学精神运用艺术创作,B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宗教,无法说明达·芬奇完全摆脱了宗教的影响,排除A项;悉人体经络、肌腱特性体现不出达芬奇是的绘画热衷于绘画健壮的男人,排除C项;人体经络、肌腱特性与教会对人的精神控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6. 贡德 弗兰克《白银资本》这样描述:“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自16世纪起,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由此导致欧洲与非洲地区的关系发生了某种意料之内的变化。”材料反映当时世界市场特征是( )
A. 形成时间早 B. 发展速度快 C. 寻求海外财富 D. 以欧洲为中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与非洲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可知,世界市场以欧洲为中心,并向其他地区扩展,D项正确;题干体现不出世界市场形成时间早、发展速度快,排除AB项;寻求海外财富是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7. 英国国王原来有权以国家的名义借债。“光荣革命”后,由议会取代国王掌握了此项权力。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
A. 王权受到限制 B. 君主制度废除
C. 推崇“君权神授” D. 实行联邦制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英国国王原来有权以国家的名义借债。“光荣革命”后,由议会取代国王掌握了此项权力。”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A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B项;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推崇“君权神授”,排除C项;美国独立战争后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图像证史是史学研究方法之一。如图由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一1790年)设计:“联合或者死亡”,如图出版于1782年:“不列颠娜”向其流浪的女儿一身披烟叶的印第安少女“美利坚”索吻言和。这两幅漫画可用来研究佐证( )
图一 图二
A. 美国独立战争的背景和结果 B. 美国南北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C. 英国对印第安人进行殖民统治的后果 D. 英美是通过和谈避免了国家四分五裂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782年”“不列颠娜”“美利坚”可知,漫画体现了反抗英国殖民的美国独立战争,“联合或者死亡”体现的独立战争的背景,“索吻言和”体现的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结果,A项正确;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19世纪中期,排除B项;题干“索吻言和”体现的不是英国对印第安人进行殖民统治的后果,而是美国独立战争的后果,排除C项;漫画内容不都是“和谈”,且结果上,不是避免国家四分五裂,而是摆脱殖民统治或者继续成为英国殖民地,排除D项。故选A项。
19. 从下列所示内容中,能获取到的信息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巴黎印刷品的出版情况( )
18世纪中叶一18世纪70年代启蒙书籍出版情况(1000一2000册/版)
启蒙思想家 作品名称及出版数量
伏尔泰 《老实人》43版
《哲学通信》35版
卢梭 《新爱洛依丝》70版
《卢梭全集》18版
狄德罗 《百科全书》24000套
A. 法国是启蒙思想发源地 B. 启蒙思想推动大革命爆发
C. 启蒙书籍的出版量较大 D. 宗教书籍被逐渐禁止印刷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标题“宗教书籍在巴黎印刷品总量中所占比例”,“18世纪中叶一18世纪70年代启蒙书籍出版情况”,可知宗教书籍在巴黎印刷品总量中所占比例从17世纪到18世纪80年代迅速较少。图片18世纪中叶—18世纪70年代启蒙书籍出版情况显示,启蒙书籍的出版量较大。因此能获取到的信息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巴黎印刷品的出版情况是启蒙书籍的出版量较大,C项正确;法国是启蒙思想发源地,图片内容无法体现,题干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宗教书籍在巴黎印刷品总量中所占比例”,“18世纪中叶一18世纪70年代启蒙书籍出版情况”,排除A项;启蒙思想推动大革命爆发,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宗教书籍在巴黎印刷品总量中所占比例”,“18世纪中叶一18世纪70年代启蒙书籍出版情况”,排除B项;宗教书籍被逐渐禁止印刷,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20. 1820至1870年仅50年的时间内,亚洲GDP在世界总份额中的比例从59.2%跌至38.3%,相反欧美国家则从50年前的34.3%上升到55.5%,亚洲明显感受到了来自欧美的压力。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 三角贸易的推动 B. 东西方差距拉大 C. 工业革命的推动 D. 国际格局的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820至1870年仅50年的时间内”,结合所学可知,欧美国家在1820年到1870年间,亚洲GDP在世界总份额中的比例急剧下降,欧美国家上升的根本原因是欧美国家开展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C项正确;三角贸易从16世纪开始,持续300年之久,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东西方差距拉大不是题干现象的原因,而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对外殖民掠夺和工业革命开展的结果。同时,题干现象也说明东西方差距拉大,排除B项;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建立在国家实力变化基础上的,近代国际格局是西方先进,东方落后或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一格局不是造成题干现象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1. 19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 )
A. 《人权宣言》的发表 B. 《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C.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9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社会主义组织致力于通过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切经济领域消灭剥削,实现人民大众的平等。”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出版,《共产党宣言》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从此,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C项正确;《人权宣言》发表于1789年,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些根本原则,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拿破仑法典》于1804年颁布实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志,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发生在1917年11月,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2. “克里木战败被看做是不断深化的农奴制对国家危害的一个证明:士兵懒散和羸弱,这样的人民也无法促进国家的科技发展。(而)欧洲各国都在经历着工业大发展以及社会变革。”为此,该“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创建新式常备军 B. 开启了国家近代化进程
C. 殖产兴业为口号 D. 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里木战败后,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选项D符合题意;创建新式常备军,与彼得一世改革相关,A排除;彼得一世改革,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B排除;殖产兴业为口号,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关,C排除。故选D。
23. “由于改革,日本人…不再允许对其主权实施侵犯。经过长期的外交努力之后,1894年,他们说服英国和美国在五年之内结束其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同年,日本人出人意外地赢得了对中华帝国的惊人的胜利。从此以后,…其他列强也很快放弃了他们的特权。由此可见,推动日本摆脱西方殖民的原因不包括( )
A. 明治维新 B. 长期外交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参加世界大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日本参加世界大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此时日本已经摆脱了西方殖民统治,不是推动日本摆脱西方殖民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由于改革,经过长期的外交努力之后,1894年,赢得了对中华帝国的惊人的胜利;其他列强也很快放弃了他们的特权”说明通过明治维新日本实现富国强兵,不再允许对其主权实施侵犯,再经过长期的外交努力之后,1894年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并取得胜利等,这些因素推动日本摆脱西方殖民。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24. 明治政府利用国家的资金,创办了一批官营的“模范工厂”,目的是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这表明明治政府在改革中( )
A. 推行地税改革 B. 提倡“文明开化”
C. 注重示范引领 D. 实行“废藩置县”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明治政府利用国家的资金,创办了一批官营的‘模范工厂’”描述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中经济方面的措施,明治政府在改革中注重示范引领,C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地税改革,排除A项;提倡“文明开化”是社会生活方面的措施,排除B项;实行“废藩置县”是政治方面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25. “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向都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德意志帝国是在以 武力建立的新的国际结构中唯一最强大和最显赫的国家,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此段材料分析的是
A.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 B.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
C.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 D. 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19世纪中叶的欧洲”“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可知,欧洲依靠暴力解决问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所以A项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到结束是在1939年到1945年,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由题干中“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因此德国只是元凶之一,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到结束是在1939年到1945年,题干得不出欧洲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26. 下面这幅油画是凡尔赛宫镜厅1919年6月28日达成和平的标志,作者威廉奥本。战争结束后,奥本留在法国记录在巴黎举行的和平会议。他对和平进程的信心随着六个多月来外交上的争论而逐渐消退。他说:“尽管有这么多显赫的人物,但我还是一直在想着那些永远留在法国的士兵。”对上述材料的正确解释是( )
①油画作者向往和平 ②油画作者通过绘画记录了历史
③油画作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④该油画作品印证了和会分赃性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他对和平进程的信心随着六个多月来外交上的争论而逐渐消退”,可知作者向往和平,①符合题意;“下面这幅油画是凡尔赛宫镜厅1919年6月28日达成和平的标志,作者威廉奥本。战争结束后,奥本留在法国记录在巴黎举行的和平会议”说明这幅油画记录了历史,②符合题意;据此可知,①②符合题意,A项正确;“③油画作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材料无法体现,③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③的B、C项;凡尔赛会议具有分赃性质,但材料无法体现,④不符合题意,排除含④的D项。故选A项。
27. 有学者指出,从全球视角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该学者旨在说明一战( )
A. 爆发的原因 B. 复杂的进程
C. 战争的性质 D. 深远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霸权开始削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衰落、政治危机和对殖民地的控制日益减弱。”可知一战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D项正确;一战爆发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A项;一战的经过包括,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转折点凡尔登战役等,排除B项;一战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排除C项。故选D项。
28. 他提出社会主义革命“一国首先胜利论”,极大的鼓舞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创性地推进革命进程,满怀信心地夺取革命胜利。“他”是( )
A. 马克思 B. 列宁 C. 斯大林 D. 邓小平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一国首先胜利论”“鼓舞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开创性地推进革命进程,满怀信心地夺取革命胜利”可知,题干指的俄国十月革命的领导者列宁,B项正确;马克思不是俄国革命的领导人,排除A项;斯大林是苏联工业化的领导人,与题干中的“社会主义革命”不符,排除C项;邓小平是中国领导人,与俄国革命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9. 有人这样描写印度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有宗教家的仁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材料中的“他”
A. 领导了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
B. 参加了抗击英国入侵的战争
C. 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D. 主持了印度的现代化建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他有宗教家的仁厚的胸怀,革命家雄浑的魄力,凭着一把盐,几部纺织机……成为顶天立地的‘圣雄’”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发起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圣雄甘地,故C符合题意;领导了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参加了抗击英国入侵的战争、主持了印度的现代化建设与甘地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选C。
30. 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概括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为:第一、通过《紧急银行法》把黄金的流动权控制在政府手中;第二、政府主办一些大的工程;第三、政府通过立法保障劳工权益。由此可见,罗斯福的新政( )
A. 推行了计划经济 B. 消除了经济危机 C. 大规模干预经济 D. 解决了劳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把黄金的流动权控制在政府手中”“政府主办一些大的工程;第三、政府通过立法保障劳工权益”可知,罗斯福的新政采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的手段来减少经济危机的影响,C项正确;政府通过立法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而不是要推行计划经济,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新政的措施,而不是以结果,体现不出新政消除了经济危机,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新政的特点,而不是结果,且题干体现不出新政解决了劳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31. 德国史学家格尔德·克鲁梅赫说:“在纳粹的宣传中,没有比拒绝《凡尔赛和约》、拒绝承认该条约更能蛊惑人心的了。”对此句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凡尔赛和约》是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根源 B. 纳粹党利用了《凡尔赛和约》埋下的复仇心理
C. 《凡尔赛和约》很能蛊惑人心 D. 德国拒绝签订《凡尔赛和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纳粹党巧妙利用德国人民痛恨《凡尔赛条约》、渴望民族复兴的心理,煽动复仇主义情绪和种族狂热,鼓吹日耳曼人必须以战争“获取生存空间”,要“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据“在纳粹的宣传中,没有比拒绝《凡尔赛条约》、拒绝承认该条约更能蛊惑人心的了。”可知,纳粹党利用了《凡尔赛条约》埋下的复仇心理,B项正确;德国走上法西斯道路的根源是由其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封建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的容克地主阶级,在德国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决定的,排除A项;《凡尔赛和约》很能蛊惑人心,表述错误,排除C项;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排除D项。故选B项。
32. 下面两张宣传海报出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与其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图一 《联合国为自由而战》 图二《联合起来支援中国》
A. 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 B.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
C. 签署《国际联盟盟约》 D. 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联合国为自由而战”、“联合起来”,这体现世界联合起来反抗法西斯,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同时也为战后联合国组织的建立奠定初步基础,D项正确;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使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加速了纳粹德国的灭亡并对战后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宣传海报无关,排除B项;《国际联盟盟约》签订于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时,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3. 1945年8月15日,重庆电台赶录了一首由李士钊译配的、歌唱和平自由的歌曲向全国播放。歌中唱道:“联合国家团结向前,义旗招展,为胜利自由新世界,携手并肩。”歌曲中的“联合国家”指的是( )
A. 亚非拉国家 B. 反法西斯国家 C. 华约成员国 D. 欧共体成员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李士钊译配的这首歌曲发表的时间为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由此可知,材料中“联合国家”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B项正确;亚非拉国家不是二战期间结成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排除A项;华约成立于1955年,排除C项;欧共体成立于1967年,排除D项。故选B项。
34. 如图所示战役的意义在于( )
A. 减轻了苏军的压力 B. 使德国法西斯由进攻转为防御
C. 标志着欧洲战事结束 D.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的“诺曼底”“盟军集结地”以及地图上箭头的方向可知,这是诺曼底登陆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4年6月6日,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苏军和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减轻了苏军的压力,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A项正确;使德国法西斯由进攻转为防御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排除B项;标志着欧洲战事结束的是德国投降,排除C项;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的是莫斯科保卫战,排除D项。故选A项。
35. 研究结果显示,热带海洋持续的工业时代变暖首先出现19世纪中期,几乎与北半球大陆变暖同步。据此推断,最早导致气候变暖的历史事件是
A. 开辟新航路 B. 海上贸易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在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上的煤炭、石油总量等飞速下降,工业发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导致气候变暖,从生态环境的视角来考察,工业革命也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环境污染,故C正确;开辟新航路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故A错误;海上贸易与题意不符,故B错误;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不是最早导致气候变暖的历史事件,故D错误。综上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2个小题,36题15分,37题15分,共30分)
36. 人类自古以来就是“命运共同体”,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不同地区的文明都在人类历史进程上留下了辉煌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作物的确是人类潜在的能源宝藏,仅玉米、马铃薯、甘薯等高热量食物就足以让世界感恩的了,再加上番茄和辣椒、豆类等蔬菜作物乃至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所有这些美洲作物在旧大陆的扩散和传播,…不仅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最终推动了欧洲和世界财富的巨大增长乃至欧洲18世纪中期以后取得世界经济优势和政治、军事霸权。
——摘自曹瑞臣:《作物改变世界—以马铃薯对爱尔兰的历史影响为例》
材料二 半个世纪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成功研发并大面积推广,助力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耕地,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自1979年起,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2年11月12日习近平在“杂交水稻援外与世界粮食安全”国际论坛的书面致辞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发材料一中美洲作物扩散和传播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并据材料归纳美洲作物对世界的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杂交水稻在中国率先研发成功的时间。并据材料归纳杂交水稻对世界的贡献。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请你概括一个合适的主题。
【答案】36. 事件:新航路开辟。
影响:促进了人口增殖,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和世界财富增长;使欧洲取得世界经济优势和霸权。
37. 时间:1973年。
贡献: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吃饭问题;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38. 主题:粮食作物影响世界。(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事件: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开始结成一个整体。美洲作物在旧大陆的扩散和传播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
影响:根据材料“不仅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殖、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且…最终推动了欧洲和世界财富的巨大增长乃至欧洲18世纪中期以后取得世界经济优势和政治、军事霸权。”可知,美洲作物对世界的影响是促进了人口增殖,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推动了欧洲和世界财富增长;使欧洲取得世界经济优势和霸权。
【小问2详解】
时间:根据所学可知,1973年,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贡献:根据材料“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吃饭问题,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生产国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自1979年起,杂交水稻远播五大洲近70国,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可知,杂交水稻对世界的贡献是解决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吃饭问题;为各国粮食增产和农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小问3详解】
主题:根据题干“粮食作物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以及问题可知,材料涉及到的是粮食问题,主题是粮食作物影响世界。(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继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为经济建设创造外部和平环境,始终是毛泽东考虑最多的外交战略。1964年1月,毛泽东在会见法国议员代表团时说:“不许世界上有哪个大国在我们头上拉屎拉尿。我讲得很粗。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这明确地表示了中国坚决反对任何霸权主义的决心。
20世纪70年代,世界风云急剧变化,出现了大动荡、大改组的局面。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在1974年2月22日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材料二 1984年5月,邓小平会见巴西总统菲格雷多时阐述中国对外政策:……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现在世界上问题很多,有两个比较突出,一是和平问题,二是南北问题。中国的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摘自邓小平《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火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考虑最多的外交战略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件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实并概括其对世界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两代领导人的对外政策有哪些相同点?
【答案】37. 考虑最多外交战略:为经济建设创造外部和平环境。史实:①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削弱了美国等大国的霸权地位,有利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②1979年,中美建交,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了世界形势发展;有利于打破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38. 目标:争取世界和平。
相同点: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反对霸权主义;站第三世界一边。
【解析】
【小问1详解】
考虑最多的外交战略:根据材料一“继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为经济建设创造外部和平环境,始终是毛泽东考虑最多的外交战略”可得出:为经济建设创造外部和平环境。史实: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的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史实并概括其对世界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削弱了美国等大国的霸权地位,有利于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1979 年,中美正式建 立外交关系;促进了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了世界形势发展;有利于打破美苏两极格局,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
【小问2详解】
目标:根据材料二信息“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可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相同点:根据材料一信息“继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为经济建设创造外部和平环境,始终是毛泽东考虑最多的外交战略”、材料二信息“中国的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可得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根据材料一信息“不管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谁要控制我们,反对我们,我们是不允许的”、材料二信息“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别人”可得出:反对霸权主义;根据材料一信息“咱们是第三世界”、材料二信息“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可得出: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