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部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部分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试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16 12:0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广西2023年秋季学期高一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生物学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科学家将人工合成的DNA注入除掉DNA的支原体细胞中,组成一个新的细胞。该新细胞具有进行基本生命活动的能力。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支原体具有细胞壁,可以用培养基直接培养
B.一个支原体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
C.可通过除掉支原体的细胞核实现除掉其DNA
D.上述实例说明完成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DNA
2.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液中有水、氨基酸、糖类、微量元素和促生长因子等,有些促生长因子是调节细胞生长和其他功能的蛋白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组成动物细胞的元素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B.钙是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可维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
C.欲鉴定培养液中加入的糖类是否为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
D.蛋白质类促生长因子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鉴定时无需水浴加热
3.纤维素和几丁质都是多糖,几丁质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β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如图)。据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能为细胞供能
B.纤维素和几丁质等多糖都只由C、H、O组成
C.与几丁质相比,脂质中H的含量更高
D.纤维素和几丁质的最终水解产物相同
4.春化作用是指植物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即开花)的现象。例如一年生的拟南芥植株需要春化作用才能开花。在春化过程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液泡中可溶性糖增多,同时提高了抗冻能力
B.细胞中的自由水/结合水的值降低,细胞代谢增强
C.细胞中的结合水/自由水的值降低,抗寒能力增强
D.春化过程中拟南芥细胞液的浓度会降低
5.过氧化物酶体与线粒体一样都能利用氧气。过氧化物酶体的产生与溶酶体类似,可由成熟的过氧化物酶体经分裂增殖产生,或由内质网出芽生成前体膜泡,掺入一些过氧化物酶体的膜蛋白等形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线粒体和叶绿体一样,过氧化物酶体有两层膜
B.溶酶体能够合成溶酶体酶,可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C.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成与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无关
D.破碎的细胞放入离心管中经差速离心可分离上述细胞器
6.生物膜系统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糖蛋白由多糖和蛋白质结合形成,分布在细胞膜内侧
B.小麦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内膜的折叠,大大增加了受光面积
C.胰腺腺泡细胞中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的膜属于生物膜系统
D.内质网与高尔基体膜直接相连有助于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
7.如图为细胞核的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③含两层磷脂分子层,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B.DNA和蛋白质通过⑤进出细胞核需要消耗能量
C.色球蓝细菌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与②核仁有关
D.④是内质网,内质网膜和③的结构很相似
8.心肌细胞上广泛存在Na+-K泵和Na+—Ca2+交换体(转入Na+的同时排出Ca2+),相关物质运输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Na+进入心肌细胞需与通道蛋白结合
B.K+进入心肌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C.Ca通过协助扩散运出细胞,不消耗ATP
D.Na2+运出细胞时Na+-K+泵发生了磷酸化
9.科研人员从泥鳅的肠道、肝胰脏中获取淀粉酶进行实验,实验结果如图1、图2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本实验探究温度和pH对肠道、肝胰脏中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B.淀粉酶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分解量为指标进行检测
C.30~40℃时肝胰脏中淀粉酶的活性高于肠道中淀粉酶活性
D.淀粉酶的最适pH为7左右,当pH为2时,酶的活性会降低
10.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牢守耕地红线,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下列与农业活动相关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
A.常采取降低温度和O2含量、提高空气湿度等措施来储藏粮食
B.农田中“正行通风”是为了增加CO2的浓度,以提高光合速率
C.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及时去掉作物下部衰老变黄的叶片
D.追施肥料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保障,但施肥不是越多越好
11.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一些呈正方形且排列紧密的细胞,用甲紫染液染色后,发现有被染成深色的结构。据此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该部分细胞没有核膜,属于原核生物
B.该部分细胞可能取自根尖分生区部位
C.甲紫染液需用醋酸配制,为酸性染料
D.该细胞也适合做质壁分离实验的材料
12.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增殖过程中有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B.细胞分化过程中有细胞内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细胞衰老时酪氨酸酶缺失从而导致老年人头发花白
D.被新冠病毒寄生的细胞被免疫细胞攻击后会发生凋亡
13.人体血红蛋白由574个氨基酸组成,包括2条a链(各有141个氨基酸)和2条β链(各有146个氨基酸)。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因血红蛋白功能异常,表现为贫血症状。下图为正常人和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血红蛋白部分氨基酸序列对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血红蛋白中至少各有4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
B.2条α链和2条β链形成过程中共脱去了570个水分子
C.4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进而形成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血红蛋白
D.异常血红蛋白的谷氨酸被替换成缬氨酸,导致氨基酸连接方式改变
14.下图为人体小肠上皮细胞呼吸代谢示意图,C代表一种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A进入线粒体后被分解
B.线粒体内膜上的丙酮酸和水可反应生成CO2和[H]
C.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B热能的形式散失
D.能量通过C在吸能反应(与a过程相联系)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
15.红叶李的叶片呈现红色,这与花青素有关,花青素为水溶性色素,也可用无水乙醇提取。某同学用红叶李叶片色素提取液在滤纸上进行点样,先置于蒸馏水中进行层析,再在层析液中层析,过程及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红叶李叶片色素的提取过程中需要加二氧化硅以防止色素被破坏
B.5号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其颜色最可能为橙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C.1号最可能为花青素,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堆叠增大了其附着面积
D.色素提取液可浸润在蒸馏水中层析,而不可浸润在层析液中层析
16.北大课题组设计并合成了一个新型抗衰老化合物——SSK1,SSK1本身不具有杀伤作用,当其进入衰老细胞时,SSK1的β一半乳糖苷键会迅速被β-半乳糖苷酶(β-gal)水解,释放具有杀伤性的毒性分子,诱导衰老细胞凋亡,而SSK1进入非衰老细胞不会产生杀伤作用。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衰老细胞及其细胞核体积都因失水而变小
B.SSK1进入衰老细胞后会催化凋亡基因表达
C.衰老细胞中B-gal的活性较非衰老细胞中的高
D.细胞衰老、凋亡和坏死对正常生命活动有积极意义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材料一:“铜死亡”是细胞依赖铜离子,可受调控的一种新型死亡方式,Cu2+与细胞呼吸中重要蛋白质直接结合,形成聚合体,导致蛋白质积累变性,最终使细胞死亡。
材料二:细菌有细胞壁,失去细胞壁不能正常存活。某些动物血液中存在血蓝蛋白,其具有广谱抗菌能力。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材料一中“聚合体”一定含有的元素为 ,铜离子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聚合体后积累变性,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 发生了改变。
(2)血蓝蛋白是一种胞内蛋白,龙虾血蓝蛋白亚单位由3个结构区域组成。区域I为175个氨基酸残基组合的环状结构,合成该区域需要脱去 个水分子。血蓝蛋白的合成过程不同于胰岛素等分泌蛋白,参与胰岛素合成及分泌的细胞器有 (答出4种),欲研究胰岛素的分泌过程,常用 法。
(3)根据材料二推测,血蓝蛋白抗菌的原理可能是 。
18.氨基酸和钠离子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过程如图,肾小管上皮细胞能从管腔中吸收水分子。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自由扩散从管腔中吸收水分子,与其吸收水分子相比,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Na+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借助 ,该物质只容许与自身 的分子或离子通过。随肾小管管腔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水能力 ,进而导致尿液 (填“增多”或“减少”),且出现糖尿。
(2)氨基酸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是 ,该过程与氨基酸排出方式的区别是 (答出2点)。
(3)若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则 (填图中物质)的排出直接受到影响。
19.利用单位时间内产生氧气的速率可以表示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一同学欲利用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氢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进行了如下表所示的实验设计。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试管编号 A组 B组 C组
A1 A2 B1 B2 C1 C2
步骤 1 10mLH2O2溶液 10mLH2O2溶液 10mLH2O2溶液
2 5滴过氧化氢酶溶液 ① 5滴过氧化氢酶溶液 ② 5滴过氧化氢酶溶液 5滴蒸馏水
3 4℃水溶 ③ 34℃水溶 ④ 64℃水溶 ⑤
4 ⑥先将A、B、C三组试管中需要添加的两组溶液分别置于相应温度下保温,待其达到预设温度后进行混合并继续保持相应温度
5 相同时间内收集各试管生成的气体,并依次记为VA1……VC2
(1)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原理为 ,可以用 试剂验证过氧化氢酶的化学本质。
(2)请完成上表中的实验设计:① ;⑤ 。
(3)实验中设置A2、B2、C2试管的原因是 。
(4)通过比较 三者间数值的大小,即可分析判断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0.甜瓜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图甲为甜瓜叶绿体内进行的光合作用过程。在有光条件下,磷酸转运蛋白将磷酸丙糖不断运出叶绿体用于蔗糖合成,同时将释放的Pi运回叶绿体。图乙为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下温室栽培甜瓜的光合速率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物质D是 、 ,场所I是 。若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强度突然变弱,则短时间内物质F的相对含量将 。
(2)当甜瓜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叶绿体中G的来源有 。给该甜瓜浇灌H218O,一段时间后,在叶肉细胞中检测到(CH218O),则18O最可能转移的途径是 (用物质和“→”表示)
(3)据图里分析,若磷酸转运蛋白的活性受抑制,则甜瓜的光合速率会 (填“增强”或“减弱”)。
(4)图乙中Q点、P点处,限制甜瓜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
21.图1、图2分别表示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某时期的模式图,图3表示该动物的一个细胞在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中核DNA分子的数量变化,图4表示细胞内不同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可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各个时期该动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染色体容易被 着色。
(2)图1所示细胞核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的数量之比为 。图2细胞中核DNA与染色体数量之比为 。
(3)从图3可以看出,处于AB段状态的细胞处于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中的 期。发生C→D段变化的原因是 。
(4)图2中细胞分裂的时期是 ,对应图4中的 时期。图4中的 时期是不存在的。
1.B
【分析】支原体为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本质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
【详解】A、支原体没有细胞壁,A错误;
B、支原体是单细胞生物,故支原体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B正确;
C、支原体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C错误;
D、完成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是细胞,D错误。
故选B。
2.B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
(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
【详解】A、根据含量的不同,组成动物细胞的元素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A正确;
B、钙是大量元素,B错误;
B、还原糖可以用斐林试剂鉴定,故欲鉴定培养液中加入的糖类是否为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C正确;
D、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类促生长因子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鉴定,且鉴定时无需水浴加热,D正确。
故选B。
3.C
【分析】糖类一般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根据能否水解及水解产物的多少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质。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植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动物细胞中常见的二糖是乳糖。植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纤维素和淀粉,动物细胞中常见的多糖是糖原。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详解】A、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一般不能为细胞提供能量,A错误;
B、根据题干信息,几丁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B错误;
C、几丁质属于多糖,与糖类相比,脂质中H的含量更高,C正确;
D、纤维素和几丁质的最终水解产物不同,D错误。
故选C。
4.A
【分析】细胞内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自由水是良好的溶剂,是许多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参与许多化学反应,自由水对于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与结合水的比值越大,细胞代谢越旺盛,抗逆性越差,反之亦然。
【详解】A、液泡中可溶性糖增多,同时提高了细胞液的浓度,减少了自由水的含量,增强抗冻能力,A正确;
B、春化过程细胞中自由水/结合水的值降低,代谢减弱,B错误;
C、结合水/自由水的值提高,抗寒能力增强,C错误;
D、根据题干信息,春化过程即低温过程,低温中细胞液浓度会升高,因为自由水减少,D错误。
故选A。
5.D
【分析】溶酶体内含有多种水解酶;膜上有许多糖,防止本身的膜被水解。作用: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详解】A、过氧化物酶体形成于内质网,只有一层膜,A错误;
B、溶酶体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B错误;
C、过氧化物酶体的形成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C错误;
D、分离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差速离心法,细胞中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先将细胞破坏,再用差速离心法获得各种细胞器,D正确。
故选D。
6.C
【分析】生物膜系统是由核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组成的系统。
【详解】A、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A错误;
B、叶绿体内膜不折叠,B错误;
C、生物膜系统是由核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组成的系统,故胰腺腺泡细胞中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的膜属于生物膜系统,C正确;
D、内质网与高尔基体膜不直接相连,D错误。
故选C。
7.D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DNA和蛋白质)、核仁(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据图分析,图中①是染色质,②是核仁,③是核膜,④是内质网,⑤是核孔。
【详解】A、③核膜含两层膜,四层磷脂分子层,A错误;
B、⑤是核孔,DNA不能进出核孔,蛋白质进出核孔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C、色球蓝细菌细胞属于原核细胞,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更没有核仁,C错误;
D、④是内质网,内质网膜和核膜都属于生物膜系统,结构相似,D正确。
故选D。
8.D
【分析】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叫作协助扩散;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
【详解】A、Na+通过通道蛋白进入心肌细胞时不需要与其结合,A错误;
B、K+逆浓度梯度进入心肌细胞,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B错误;
C、Ca2+逆浓度梯度运出细胞,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所需能量来自Na+顺浓度梯度运输产生的电化学势能,C错误;
D、据图可知,Na+-K+泵通过消耗ATP运输Na+、K+,该过程为主动运输,ATP水解产生的磷酸基团与Na+-K+泵结合使其发生磷酸化,进而导致其空间结构改变,完成Na+、K+的转运过程,D正确。
故选D。
9.C
【分析】酶活性是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酶活性的高低可以用在一定条件下, 酶所催化某一化学反应的速度来表示,可通过比较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
【详解】A、分析图可知,图1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淀粉酶活性,图2自变量为pH,因变量为淀粉酶活性,所以本实验探究温度和pH对肠道、肝胰脏中淀粉酶活性的影响,A正确;
B、酶活性可通过比较在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中反应物的消耗量或产物的增加量来表示,即本实验淀粉酶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淀粉的分解量为指标进行检测,B正确;
C、分析图可知,在30~40℃范围内,肠道中淀粉酶的活性高于肝胰脏中淀粉酶活性,C错误;
D、分析图2可知,pH为7左右淀粉酶活性最高,即淀粉酶的最适pH为7左右,当pH为2时,酶的活性会降低,D正确。
故选C。
10.A
【分析】影响细胞呼吸的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水分等,在保存食品时,要抑制细胞呼吸,减少有机物的消耗。稻田中定期排水可防止水稻因缺氧而变黑、腐烂;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合理密植既充分利用了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避免造成浪费,又不至于让叶片相互遮挡,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
【详解】A、粮食要在低温、低氧、干燥的环境中保存,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A错误;
B、CO2是暗反应的原料,农田中“正行通风”是为了增加CO2的浓度,以提高光合速率,B正确;
C、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需及时去掉作物下部衰老变黄的叶片,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利于植株生长,C正确;
D、追施肥料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保障,但施肥不是越多越好,若浓度过高可能导致植物渗透失水死亡,D正确。
故选A。
11.B
【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和现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的复原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处于动态平衡)。
【详解】AB、根据题意,该学生观察的细胞为植物细胞,最可能取自分生区,植物细胞有核膜,属于真核生物,A错误、B正确;
C、甲紫溶液为碱性染料,C错误;
D、根尖分生区不适合观察质壁分离,没有中央大液泡,D错误。
故选B。
12.C
【分析】1、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在同一生物体内不同部位的细胞DNA、基因、转运RNA相同,但RNA和蛋白质不完全相同;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等。
2、衰老的细胞,一小,一大,一多,三少,一小是体积减小,一大是细胞核体积增大,一多是色素增多,三低是酶的活性降低,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和新陈代谢速率降低。
3、细胞凋亡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详解】A、细胞增殖会有染色体的复制过程,即有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
B、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细胞衰老导致酪氨酸酶活性降低而不是缺失,从而导致老年人头发变白,C错误;
D、在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的自然更新,某些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D正确。
故选C。
13.D
【分析】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的过程,氨基酸形成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肽链数。
【详解】A、一个血红蛋白分子有4条肽链,每条肽链至少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故血红蛋白中至少各有4个游离的氨基和羧基,A正确;
B、2条a链各有141个氨基酸和2条β链各有146个氨基酸,故2条α链和2条β链形成过程中脱水数=2×(141-1)+2×(146-1)=570,B正确;
C、4条多肽链盘曲、折叠,进而形成具有复杂空间结构的血红蛋白,C正确;
D、氨基酸连接方式没有改变,都通过肽键连接,D错误。
故选D。
14.C
【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于细胞质基质,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发生于线粒体内膜,[H]与氧气结合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
【详解】A、分析图可知,葡萄糖通过载体蛋白A进入细胞质基质后被初步分解,A错误;
B、线粒体基质中的丙酮酸和水可反应生成CO2和[H],B错误;
C、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大部分以B热能的形式散失,C正确;
D、能量通过C——ATP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许多吸能反应与b过程相联系,D错误。
故选C。
15.B
【分析】纸层析法分离色素的原理是不同的色素分子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在滤纸条上的扩散速率快,反之则慢。
【详解】A、加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使研磨更充分,A错误;
B、5号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最可能胡萝卜素,其颜色最可能为橙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B正确;
C、花青素在液泡内,C错误;
D、色素提取液不能浸润到层析液和蒸馏水中,D错误。
故选B。
16.C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
(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
(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
(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
(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衰老细胞的细胞核体积增大,A错误;
B、SSK1不是酶,不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SSK1进入衰老细胞会被β-gal活化水解,而进入非衰老细胞却不会,说明在衰老细胞中β-gal的活性更高,C正确;
D、细胞衰老、凋亡对维持个体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而细胞坏死对生物体不利,D错误。
故选C。
17.(1) C、H、O、N、Cu 空间结构
(2) 175 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
(3)血蓝蛋白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能够破坏细胞壁)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多肽链→多肽链转移到核糖体附着的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通过“出芽”形成囊泡→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通过“出芽”形成囊泡→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细胞膜,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蛋白质,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详解】(1)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元素是C、H、O、N,分析题意,Cu2+与细胞呼吸中重要蛋白质直接结合,形成聚合体,由此可知,材料一中“聚合体”一定含有的元素为C、H、O、N、Cu;铜离子与蛋白质结合形成聚合体后积累变性,直接原因是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2)氨基酸形成环状多肽过程中的相关计算: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故区域I为175个氨基酸残基组合的环状结构,合成该区域需要脱去175个水分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多肽链→多肽链转移到核糖体附着的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通过“出芽”形成囊泡→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到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通过“出芽”形成囊泡→囊泡包裹着蛋白质运输细胞膜,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蛋白质,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则参与胰岛素合成及分泌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胰岛素是一种分泌蛋白,要研究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通常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来完成。
(3)根据材料二推测,血蓝蛋白抗菌的原理可能是血蓝蛋白能够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能够破坏细胞壁)。
18.(1) 载体蛋白 结合部位相适应 减弱 增多
(2) 主动运输 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3)Na+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吸收氨基酸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是主动运输;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吸收钠离子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载体蛋白质协助,是协助扩散;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氨基酸排出到组织液,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是协助扩散,肾小管上皮细胞将钠离子排出到组织液,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
【详解】(1)肾小管上皮细胞可通过自由扩散从管腔中吸收水分子,与其吸收水分子相比,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Na+(其方式为协助扩散)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借助载体蛋白,该物质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随肾小管管腔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吸水能力减弱,进而导致尿液增多,且出现糖尿。
(2)图中氨基酸通过逆浓度梯度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氨基酸排出方式是顺浓度梯度,其方式为协助扩散,该过程与氨基酸排出方式的区别是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3)氨基酸排出方式是顺浓度梯度,其方式为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而Na+排出为逆浓度梯度,且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若在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会影响能量的供应,图中Na+排出直接受到影响。
19.(1) 降低化学反应(H2O2分解)所需的活化能 双缩脲
(2) 5滴蒸馏水 64℃水浴
(3)H2O2受热易分解,以A2、B2、C2作为对照,可排除H2O2受热分解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VA1—VA2、VB1—VB2、VC1—VC2
【分析】该实验是探究温度可以影响酶的活性,本实验一般不采用氧化氢做底物,因为过氧化氢加热后分解会加快,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的活性,为保证单一变量,本实验应先将酶和底物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中,一段时间后,再将相同温度下的酶和底物混合均匀。酶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的活性最高,高温和低温都会抵制酶的活性。
【详解】(1)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故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原理为降低化学反应(H2O2分解)所需的活化能;过氧化氢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故可以用双缩脲试剂验证过氧化氢酶的化学本质。
(2)本实验探究的是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所以①的处理是滴加5滴蒸馏水,⑤的处理是64℃水浴。
(3)由于H2O2受热易分解,以A2、B2、C2作为对照,可排除H2O2受热分解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A1与A2、B1与B2、C1与C2的差别就是有没有添加氧化氢酶溶液,所以通过比较VA1—VA2、VB1—VB2、VC1—VC2三者间数值的大小,即可分析判断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20.(1) NADPH ATP 叶绿体基质 减少
(2) 线粒体(或细胞呼吸产生的)和外界环境 H218O→C18O2→(CH218O)
(3)减弱
(4) 光照强度 温度
【分析】表示光合作用过程,其中A为H2O,B为光反应中水光解产生的O2,G为叶绿体吸收的CO2,E为C3,F为C5。
【详解】(1)图甲中,物质D是NADPH、ATP,场所I是暗反应的场所叶绿体基质。若其他条件不变,若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强度突然变弱,光反应生成的物质D是NADPH和ATP减少,导致E:C3还原生成的F:C5减少,而C5的消耗基本不变,因此短时间内物质F的相对含量将减少。
(2)当甜瓜的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叶绿体中G的来源有线粒体(或细胞呼吸产生的)和外界环境。给该甜瓜浇灌H218O,先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反应生成C18O2,C18O2再参与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一段时间后,在叶肉细胞中检测到(CH218O),则18O最可能转移的途径是H218O→C18O2→(CH218O)
(3)据图甲可知,若磷酸转运器的活性受抑制,叶绿体内磷酸丙糖的浓度增加,从叶绿体外运进的磷酸减少,淀粉积累增多,从而导致卡尔文循环被抑制,甜瓜的光合速率将降低。
(4)图乙中Q点、P点处,限制甜瓜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强度、温度。
21.(1)碱性染料(或甲紫溶液、醋酸洋红液)
(2) 2:1:2 1:1
(3) 分裂间 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子细胞
(4) 后期 a d
【分析】当有染色单体时,染色单体的数量与核DNA数量相同,当染色单体消失时,染色体的数量与核DNA相同
【详解】(1)可通过高倍显微镜观察各个时期该动物细胞内染色体的存在状态,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或甲紫溶液、醋酸洋红液)着色。
(2)当有染色单体时,染色单体的数量与核DNA数量相同,图1所示细胞核DNA、染色体和染色单体三者的数量之比为2:1:2,图2细胞中核DNA与染色体数量之比为1:1
(3)从图3可以看出,处于AB段状态的细胞,正在进行DNA的复制,处于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中的分裂间期,发生C→D段变化(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由2个变成1个)的原因是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形成子细胞。
(4)图2中细胞中着丝粒分裂,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处于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且没有染色单体,故对应图4中的a时期,图4中的d时期是不存在的,因为一条染色体上至少有一个DNA分子,DNA数目不会少于染色体数目。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