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生物学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人教版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华丽硫珠菌,长度可达2cm,被称为细菌界的“珠穆朗玛峰”,该细菌包含两个膜囊。下列关于该细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膜囊的膜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B.该菌与支原体的细胞壁的成分相同
C.该菌与蓝细菌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
D.该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2.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的是高山林区自然生态系统及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下列关于该保护区中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熊猫和冷箭竹具有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相同
B.大熊猫的每个细胞都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C.大熊猫、冷箭竹和其他动植物共同形成一个群落
D.保护区内生命系统各结构层次的形成、维持与运转都以细胞为基础
3.人的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分子结合4个血红素组成,结构如图所示,其中α肽链和β肽链分别由141个和146个氨基酸构成。在加热条件下,组成血红蛋白的肽链去组装化而使血红蛋白失去原有的空间结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珠蛋白由574个氨基酸组成,含573个肽键
B.去组装化后的血红蛋白分子仍能与斐林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C.生活中可补充必需氨基酸以免血红蛋白合成受阻
D.血红蛋白含有的Fe分布于肽链的氨基酸R基中
4.西瓜作为盛夏佳果,清爽解渴,味道甘甜且多汁。下列有关西瓜组成成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糖含量丰富,可作为检测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理想材料
B.无机盐在细胞中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C.细胞内的结合水与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结合,组成细胞结构
D.西瓜秧中叶绿素的合成与Mg有很大的关系
5.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运输与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处于低渗溶液中的细胞能渗透吸水
B.叶绿体、线粒体中水参与的反应都发生在生物膜上
C.水分子可以借助水通道蛋白进行协助扩散
D.用H218O浇灌后,植株周围环境中可检测出C18O2、18O2等物质
6.下列所举事例中,可以说明微量元素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的是( )
A.人体缺乏N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B.人体缺乏Ca会引起肌肉抽搐
C.人体缺乏Fe会引起贫血症状
D.人体缺乏P会导致病理性骨折
7.细胞核的功能是与其结构分不开的。典型的细胞核及其周围部分结构的模型如图所示,其中①~⑤表示细胞核的各种结构,⑥⑦表示两种细胞器。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⑥为内质网,可为核糖体提供附着位点
B.①为核孔,可介导RNA、DNA等物质的出核运输
C.若④为遗传物质的载体,则细胞分裂时,④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
D.结构⑤与某种RNA的合成有关
8.核糖体是一种无膜的细胞器。原核细胞中的核糖体与真核细胞线粒体内的核糖体结构相似,但与真核细胞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差异较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的核糖体是在核仁参与下形成的
B.真核细胞的核糖体蛋白不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C.核糖体合成的多肽均需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
D.推测真核细胞的线粒体可能是真核细胞吞噬某些原核细胞形成的
9.物质进出细胞的常见方式的分类如图所示,已知c、d方式为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进出细胞的方式,g方式不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c、d、h、f方式均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B.c、d、g、h方式中物质运输方向均为高浓度至低浓度
C.c、d方式依赖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呼吸抑制剂可能对f方式产生影响
10.下列关于“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无机催化剂和酶加快反应速率的原理是一样的
B.温度在该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C.该实验证明了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远远高于酶的
D.该实验没有证明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
11.测得某植株的CO2的吸收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可以正确表示b点时该植株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生理过程的是( )
A. B.
C. D.
12.下列关于人体细胞中ATP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储存在ATP中的能量可以来自光能和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②ATP中含有2个特殊的化学键
③靠近腺苷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
④剧烈运动时,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可能加快
⑤ATP水解生成ADP的过程中可能伴随着蛋白质的磷酸化
A.两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
13.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下列有关细胞分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除受精卵外,人体其他细胞都没有全能性
B.细胞分化导致细胞数目和细胞种类增加
C.细胞分化使细胞中DNA含量发生变化
D.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都可能发生变化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油菜种子在发育和萌发过程中,糖类和脂肪的变化如图甲、乙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种子发育过程中,由于可溶性糖更多地转变为脂肪,种子需要的N增加
B.油菜种子在播种时应注意深度,保证其呼吸时氧气的供应
C.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说明可溶性糖是种子生命活动的主要储能物质
D.可用苏丹Ⅲ染液染色检测萌发到22天的种子中的脂肪,并用清水洗去浮色
15.细胞质中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需要正确转运和装配才能参与生命活动,这个过程称为“蛋白质分选”。分选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在游离核糖体上完成肽链合成,不经加工直接转运至相应位置;二是蛋白质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合成之后,由信号肽引导边合成边转入内质网中,再经一系列加工转运至相应位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分选机制中,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连接方式不同
B.在内质网上可能存在被信号肽识别的受体
C.用3H标记亮氨酸的羧基可能无法追踪某种蛋白质的分选途径
D.相对于骨骼肌细胞,在唾液腺细胞中第二种分选方式较为活跃
16.血液中的胆固醇与载脂蛋白形成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DL),然后进入靶细胞中被溶酶体分解,从而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降低。PCSK9蛋白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以促进LDL受体(LDLR)的降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LDL进入靶细胞消耗的能量均来自线粒体
B.细胞中的胞内体膜参与构成生物膜系统
C.LDLR的含量降低可能会造成高脂血症
D.注射PCSK9蛋白抑制剂可能有助于降低血脂
17.不同类型的人乳头瘤病毒(HPV)侵染人体不同的组织部位,使细胞的DNA发生改变而导致细胞癌变。TR蛋白是一种肿瘤调节蛋白,为探究TR蛋白对细胞增殖的调控作用,科学家促进其在C33A细胞中过量合成。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C33A细胞DNA的复制受到明显抑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PV依赖于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增殖
B.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后,其遗传物质变为RNA
C.结果表明TR蛋白将细胞周期阻滞于分裂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
D.HPV特异性地侵染细胞,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表面的结构不同
18.人体细胞的生命历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②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比①细胞的高
B.细胞衰老时,细胞体积和细胞核体积均会减小
C.①~⑥细胞中遗传物质和蛋白质的种类均不完全相同
D.相比于①细胞,⑤⑥细胞的分裂分化能力和全能性均减弱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9分。
19.图1、图2分别是人体中两种不同物质的结构模式图,图1中A是基本单位,B是连接两个基本单位的化学键。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1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在人体中参与构成肽链的A总共有 种。B的形成在 (填具体场所)中进行,该物质以 为基本骨架。
(2)脱氧核苷酸链中储存的遗传信息是指 。某核苷酸结构如图2所示,该核苷酸的名称是 ,是组成 的基本单位之一。
(3)某粉末状固体物质可能是淀粉或蛋白粉。请设计显色反应实验,判断该粉末状固体物质是否是蛋白质,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提供试剂:蒸馏水,双缩脲试剂)
20.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如图所示,协同转运是指两种离子或分子在膜蛋白的介导下进行的转运方式,根据运输方向可分为同向协同转运和反向协同转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钠钾泵的功能是 ,推测肠液中的Na+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小肠上皮细胞中的。Na+和K+通过钠钾泵时 (填“需要”或“不需要”)与钠钾泵结合。
(2)图中的葡萄糖和Na+同时运输的过程属于 (填“同向”或“反向”)协同转运,该过程中葡萄糖的运输所需的动力来自 。
(3)若小肠上皮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弱,则会影响到其对葡萄糖的吸收,原因是 。
21.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一类有机物,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反应速率加快。回答下列问题:
(1)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 ,该酶在细胞外 (填“具有”或“不具有”)催化效应。
(2)“诱导契合”学说认为,酶和底物结合前,酶的空间结构不完全与底物互补,在底物的作用下,酶会出现和底物结合的互补结构(该结构不可恢复),继而完成酶促反应。已知CTH和CU结构不同,酶Sub既能催化CTH水解,又能催化CU水解,某实验小组以酶Sub、CTH和CU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上述学说。
实验过程:设计三组实验,其中甲组用酶Sub催化CTH(或CU)水解;乙组 ;丙组 ;观察三组实验的水解速率。预期实验结果: 。
22.为探究外界环境因素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科研小组进行了实验探究,结果如图所示。已知温度适宜并保持不变,且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不考虑无氧呼吸,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为 。a点时,生成CO2的具体场所为 ,p点时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来自 。
(2)若将该植株先放于黑暗12h,再放于d点条件下12h,则该植株的有机物积累量约为 mg(用CO2吸收量表示),
(3)曲线I、曲线Ⅱ、曲线Ⅲ分别为实验I、实验Ⅱ、实验Ⅲ的结果。P点时,实验Ⅱ和实验Ⅲ的实际光合速率 (填“相同”或“不同”)。已知CO2饱和点为植物的光合速率达到最大时对应的CO2浓度,则实验I的CO2饱和点大于实验Ⅱ和实验Ⅲ的,从光合作用中的物质角度分析,原因是 。
23.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组织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细胞内不同分裂时期染色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将图甲中字母用箭头按照细胞分裂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图甲中 (填字母)细胞所处时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
(2)图乙中表示核DNA的是 (填“Ⅰ”或“Ⅱ”),判断理由是 。
(3)该组织细胞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长及核DNA的变化如图丙所示,其中M表示分裂期,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和G2期。
①细胞在G1期、S期和G2期的活动主要是 。
②已知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过量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dTR),会导致S期的生命活动受到抑制,将dTR洗脱则会解除抑制。若欲将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同步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至少需要向培养液中加入两次过量的dTR,则两次添加dTR的间隔时间至少为 h。
1.B
【分析】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 只有拟核。根据外表特征,可把原核生物分为放线菌、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等。
【详解】A、膜囊的膜是一种生物膜,其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
B、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属于原核生物,B错误;
C、该菌与蓝细菌都属于原核生物,都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C正确;
D、该菌具有细胞结构,遗传物质为DNA,D正确。
故选B。
2.D
【分析】生命系统指能够独立完成生命活动的系统叫做生命系统,由小到大依次为细胞 、组织、 器官、 系统 、 个体 、 种群、 群落 、 生态系统几部分。单细胞生物即是个体又是细胞层次;植物没有系统;病毒是生物,但不是属于生命系统。病毒是由核酸分子与蛋白质分子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营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详解】A、大熊猫是动物,比植物冷箭竹多了“系统”这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A错误;
B、大熊猫是多细胞生物,其复杂生命活动的完成需要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B错误;
C、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大熊猫、冷箭竹和其他动植物不能形成一个群落,C错误;
D、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保护区内生命系统各层次的形成、维持与运转都以细胞为基础,D正确。
故选D。
3.C
【分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是主要承担者,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而脱水缩合是指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出一分子水,形成一个肽键的过程,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珠蛋白由4条肽链组成,共含有2×(141+146)=574个氨基酸,肽键数=氨基酸数一肽链数=574-4=570个,A错误;
B、去组装化后的血红蛋白分子含有肽键,仍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B错误;
C、必需氨基酸指人体不能合成的氨基酸,生活中可补充必需氨基酸以免血红蛋白合成受阻,C正确;
D、肽链的氨基酸R基中不含Fe,D错误。
故选C。
4.A
【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3)脂肪可被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染成橘黄色(或橘红色)。
【详解】A、西瓜汁呈红色,虽然含糖量丰富,但不适合作为检测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材料,A错误;
B、细胞中的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其中无机盐在细胞中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少数以化合物形式存在,B正确;
C、细胞内的水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其中结合水主要与蛋白质、多糖等物质结合,组成细胞结构,C正确;
D、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故西瓜秧中叶绿素的合成与Mg有很大的关系,D正确。
故选A。
5.B
【分析】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在细胞内以自由水和结合水的形式存在,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自由水是细胞内良好的溶剂,是化学反应的介质,自由水还是许多化学反应的反应物或者产物,自由水能自由移动,对于生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运输具有重要作用,自由水与结合水可以相互转化,自由水与结合水比值升高,细胞代谢旺盛,抗逆性差,反之亦然。
【详解】A、处于低渗溶液中的细胞能渗透吸水,A正确;
B、叶绿体中水参与的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上,线粒体中水参与的反应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B错误;
C、水分子可以借助水通道蛋白进行协助扩散,C正确;
D、用H218O浇灌后,可以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和光反应,植株周围环境中可检测出C18O2、18O2等物质,D正确;
故选B。
6.C
【分析】组成细胞的元素根据含量的多少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有: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有:Fe、Mn、Zn、Cu、Mo、B等。
【详解】A、N是大量元素,人体缺乏N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不能说明微量元素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A错误;
B、Ca是大量元素,人体缺乏Ca会引起肌肉抽搐不能说明微量元素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B错误;
C、Fe是微量元素,人体缺乏Fe会引起贫血症状能说明微量元素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C正确;
D、P是大量元素,人体缺乏P会导致病理性骨折不能说明微量元素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D错误。
故选C。
7.B
【分析】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1)核膜:双层膜,将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2)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3)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4)核孔:实现核质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⑥为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其中粗面内质网附着有核糖体,A正确;
B、①为核孔,实现核质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具有选择性,DNA不能通过核孔,B错误;
C、若④为遗传物质的载体,则④为染色质,细胞分裂时,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变成染色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清晰可见,C正确;
D、结构⑤为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D正确。
故选B。
8.D
【分析】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原核细胞是组成原核生物的细胞,这类细胞主要特征是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同时也没有核膜和核仁, 只有拟核。根据外表特征,可把原核生物分为放线菌、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等。
【详解】A、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细胞内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没有核膜和核仁,故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的形成不需要核仁的参与,A错误;
B、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真核细胞的核糖体蛋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错误;
C、原核生物无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其核糖体合成的多肽不需要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C错误;
D、真核细胞的线粒体线粒体内含DNA和RNA,可能是真核细胞吞噬某些需氧原核细胞形成的,D正确。
故选D。
9.B
【分析】1、被动运输:物质以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不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称为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2、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 做主动运输。
3、胞吞、胞吐: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c、d方式为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吞胞吐,h为协助扩散、f为主动运输,c、d、h、f方式均需要膜上蛋白质的参与,A正确;
B、c、d为胞吞胞吐,运输方向不一定是由高浓度至低浓度,B错误;
C、c、d为胞吞胞吐,消耗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依赖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
D、f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故细胞呼吸抑制剂可能对f方式产生影响,D正确。
故选B。
10.D
【分析】酶:(1)定义: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2)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3)特性:高效性、专一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详解】A、加热、无机催化剂和酶加快反应速率的原理不同,加热为化学反应提供的化学能,而酶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错误;
B、温度在该实验中属于无关变量,在实验过程中无关变量要保持一致,B错误;
C、该实验证明了无机催化剂的催化效率远远低于酶的,说明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C错误;
D、该实验没有证明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只证明了酶具有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D正确。
故选D。
11.A
【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中,主要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两个过程;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ADP、Pi、NADP+。
【详解】分析题图可知,b点时该植株细胞既不从外界吸收O2,也不向外界释放O2,即光合作用速率=细胞呼吸速率,但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光合作用速率应大于细胞呼吸速率,因为对于整株植物来讲并非所有细胞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因此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2.C
【分析】ATP含有三个磷酸基团,两个特殊的化学建,由于两个相邻的磷酸基团都带负电荷而相互排斥等原因,使得这种化学键不稳定,末端磷酸基团有一种离开ATP而与其他分子结合的趋势,也就是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
【详解】①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可以将光能转变为ATP的化学能,呼吸作用可以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和ATP的化学能,①正确;
②ATP中含有三个磷酸基团,两个特殊的化学键为高能磷酸键,含能量较高,②正确;
③远离腺苷的磷酸基团具有较高的转移势能,③错误;
④剧烈运动时,细胞内ATP与ADP的转化可能加快,从而能够迅速提供大量能量,④正确;
⑤ATP为主动运输供能时,ATP水解释放的磷酸基因使载体蛋白磷酸化,载体蛋白空间构象发生变化,该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⑤正确。
故选C。
13.D
【分析】细胞的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详解】A、除受精卵外,人体某些细胞也有全能性,如:胚胎干细胞,A错误;
B、细胞分化导致细胞种类增加,细胞分裂导致细胞数目增加,B错误;
C、细胞分化的过程细胞的遗传物质不变,C错误;
D、细胞的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D正确。
故选D。
14.ACD
【分析】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由 C、H、O 三种元素构成,根据能否水解及水解后的产物可以分为单糖、二糖、 多糖。根据是否具有还原性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
2、组成脂质化学元素主要是 C、H、O,有的还有 P、N ,包括脂肪、磷脂和固醇三类,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和维生素D。
【详解】A、脂肪和糖类所含有的元素都是C、H、O,所以在可溶性糖转变为脂肪过程中,不需要增加N元素,A错误;
B、油菜种子的种植深度应该较浅,因为油菜种子脂肪含量高,脂肪中C、H含量高,O含量低,呼吸时耗氧量多,B正确;
C、种子萌发时,脂肪转变为可溶性糖,说明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而可溶性糖可作为重要的能源物质,C错误;
D、可用苏丹Ⅲ染液染色检测萌发到22天的种子中的脂肪,并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D错误。
故选ACD。
15.BCD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首先,在游离的核糖体中以氨基酸为原料开始多肽链的合成一段肽链,这段肽链再与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其合成过程,多肽链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后,形成具有一点过空间结构的成熟蛋白质,最后经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在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运输的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详解】A、不同分选机制中,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均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进行连接,连接方式相同,A错误;
B、蛋白质在游离核糖体上起始合成之后,信号肽引导边合成边转入内质网中,在内质网上可能存在被信号肽识别的受体,B正确;
C、用3H标记亮氨酸的羧基后,在脱水缩合过程中,其被标记的H可能会全部进入脱去的水分子中,从而无法追踪该蛋白质的分选路径,C正确;
D、相对于骨骼肌细胞,唾液腺细胞能合成唾液淀粉酶,唾液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需要在核糖体上合成,在内质网内进行加工,属于第二种分选方式,故唾液腺细胞第二种分选方式较为活跃,D正确。
故选BCD。
16.BC
【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可知,细胞外的胆固醇与磷脂和蛋白质结合形成低密度脂蛋白(LDL) 颗粒,与细胞膜上的LDL受体识别并结合,形成受体—LDL复合物,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随后脱包被,形成胞内体,胞内体中LDL 与其受体分离,受体随囊泡膜运到质膜,与质膜融合,受体重新分布在质膜上被利用,而分离后的LDL进入溶酶体内被水解酶水解,释放出游离的胆固醇、氨基酸和脂肪酸等被细胞利用。
【详解】A、LDL进入靶细胞消耗的能量可能来自线粒体,也可能来自细胞质基质,A错误;
B、生物膜系统是指真核细胞内由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的膜系统,分析图可知,胞内体最终和细胞膜融合,所以胞内体膜属于生物膜系统的一部分,B正确;
C、LDL受体(LDLR)的含量降低,会导致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DL)进入靶细胞的量减少,所以可能会造成高脂血症,C正确;
D、PCSK9蛋白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可以促进LDL受体(LDLR)的降解,注射PCSK9蛋白会是LDL受体(LDLR)的降解,也会使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DL)进入靶细胞的量减少,可能会使血脂升高,D错误。
故选BC。
17.AD
【分析】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相同细胞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过程遗传物质不变,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HPV无细胞结构,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需要依赖于宿主细胞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增殖,A正确;
B、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后,其遗传物质变仍为DNA,B错误;
C、TR蛋白在C33A细胞中过量合成,发现C33A细胞DNA的复制受到明显抑制,DNA复制发生在分裂前的间期,说明TR蛋白将细胞周期阻滞于间期,从而抑制细胞增殖,C错误;
D、HPV特异性地侵染细胞,直接原因是细胞表面的结构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正确。
故选AD。
18.ABC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细胞生长,b表示细胞分裂,细胞数目增加,但细胞种类不变;c表示细胞分化,细胞种类增加,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的全能性指细胞经分裂分化后,仍具有产生完整有机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的潜能和特性。
【详解】A、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率越低,所以与①相比,②的物质运输效率更低,A错误;
B、细胞衰老时,细胞体积减小,但细胞核体积会变大,B错误;
C、①~⑥细胞中遗传物质完全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
D、 ⑤⑥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已失去分裂能力,相比于①细胞,⑤⑥细胞的分裂分化能力和全能性均减弱,D正确。
故选ABC。
19.(1) 21 核糖体 碳链
(2) 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RNA(或核糖核酸)
(3)取少量该粉末状固体物质加入含有蒸馏水的试管中,搅拌均匀后先添加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再加少量双缩脲试剂B液,观察颜色变化
【分析】1、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即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这个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和一个R基,氨基酸的不同在于R基的不同。2、氨基酸在核糖体中通过脱水缩合形成多肽链,3、DNA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使其能储存大量的遗传信息。
【详解】(1)若图1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基本单位A为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共有21种。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发生在核糖体中,该物质属于生物大分子,该物质以碳链为基本骨架。
(2)脱氧核苷酸链中储存的遗传信息是指脱氧核苷酸(碱基)的排列顺序。如图2所示的核苷酸结构中,五碳糖为核糖,碱基为腺嘌呤,所以该核苷酸的名称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它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3)若要判断某粉末状固体物质是淀粉,还是蛋白粉,可以利用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的原理,即取少量粉末状固体加入含有蒸馏水的试管中,搅拌均匀后先添加双缩脲试剂A液,摇匀,再加双缩脲试剂B液4滴,观察颜色变化,若出现紫色,则说明该粉末状固体物质为蛋白粉,反之,则应为淀粉。
20.(1) 催化、运输 大于 需要
(2) 同向 小肠上皮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
(3)若小肠上皮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弱,则会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对Na+的运输,使小肠上皮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减小
【分析】析题图可知,小肠上皮细胞通过同向协同运输的方式吸收葡萄糖.虽然这种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但不靠直接水解ATP提供的能量推动,而是依赖于Na+梯度形式储存的能量.当 Na+顺电化学梯度流向膜内时,葡萄糖通过专一性的运送载体,伴随 Na+一起运送入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膜内的 Na+再通过质膜上的 Na+-K+泵运送到膜外以维持 Na+浓度梯度,从而使葡萄糖不断利用Na+梯度形式的能量进入细胞。
【详解】(1)钠钾泵的功能是催化,并且转运Na+和K+,钠钾泵转运Na+需要ATP,说明是逆浓度梯度转运,推测肠液中的Na+浓度大于小肠上皮细胞中的,钠钾泵属于载体蛋白,在转运物质时需要与物质结合,故Na+和K+通过钠钾泵时需要与钠钾泵结合。
(2)由图可知,葡萄糖和Na+同时运输的过程属于同向协同转运,该过程中葡萄糖的运输所需的动力来自小肠上皮细胞膜两侧的Na+浓度差。
(3)由于钠钾泵转运Na+需要能量,小肠上皮细胞的呼吸作用减弱,能量供应减少,使小肠上皮细胞膜内外的Na+浓度差减小,进而影响葡萄糖和Na+的协同运输,最终影响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
21.(1) 蛋白质 具有
(2) 用酶Sub和CTH(或CU)反应完成,过滤产物和剩余底物后,再催化CTH(或CU)水解 用酶Sub和CTH反应完成,过滤产物和剩余底物后,再催化CU(或CTH)水解 甲组=乙组>丙组(或甲组=丙组>乙组)
【分析】图中a表示无催化剂催化下的活化能,b表示酶催化下的活化能,c表示初态,d表示终态,ab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
【详解】(1)唾液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要不失活,在适宜条件下,无论是细胞内还是细胞外均具有催化效应;
(2)酶和底物结合前,酶的空间结构不完全与底物互补,在底物的作用下,酶会出现和底物结合的互补结构,则酶sub催化CTH的过程中,CTH会诱导酶sub的构象改变,改变构象后的酶sub能和CTH结合,无法和CU结合,设计实验如下:设计三组实验,其中甲组用酶Sub催化CTH(或CU)水解;乙组酶sub和CTH反应(或CU)完成后,过滤去除产物和剩余底物,再催化CU(或CTH)水解;丙组用酶Sub和CTH反应完成,过滤产物和剩余底物后,再催化CU(或CTH)水解。观察三组实验的水解速率。预期结果:甲乙两组水解反应正常,丙组由于酶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不能催化相应反应进行,即三组反应速率为甲组=乙组>丙组(或甲丙两组水解反应正常,乙组由于酶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不能催化相应反应进行,即三组反应速率为甲组=丙组>乙组)。
22.(1) CO2浓度和光照强度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和细胞外
(2)1200
(3) 相同 实验Ⅰ光照充足,光反应加快,为暗反应提供更多的NADPH和ATP,暗反应加快,使植物可以利用更多的CO2才能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故实验I的CO2饱和点更高
【分析】1、有氧呼吸过程: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1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成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经过一系列反应,与O2结合生成水,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2、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场所: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薄膜中,主要包括水的光解和ATP的合成两个过程;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主要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两个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NADPH和ATP,暗反应为光反应ADP、Pi、NADP+。
【详解】(1)本实验的实验目的是探究外界环境因素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分析题图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CO2浓度和光照强度,a点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生成CO2的具体场所为细胞质基质;p点时,植物既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且净光合速率大于零,故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CO2来自线粒体和细胞外。
(2)将该植株先放于黑暗12h,植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为20×12=240mg,再放于d点条件下12h,植物吸收的CO2量为120×12=1440mg,若将该植株先放于黑暗12h,再放于d点条件下12h,则该植株的有机物积累量约为1440-240=1200mg。
(3)p点时,实验Ⅱ和实验Ⅲ的呼吸作用速率相同,净光合速率相同,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故p点时,实验Ⅱ和实验Ⅲ的实际光合速率也相同;实验I的CO2饱和点大于实验Ⅱ和实验Ⅲ的,因为实验Ⅰ光照强度为800lx,光照充足,光反应加快,为暗反应提供更多的NADPH和ATP,暗反应加快,使植物可以利用更多的CO2才能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故实验I的CO2饱和点更高。
23.(1) A→C→D→B→E D
(2) Ⅰ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关系为1∶1或1∶2
(3) 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12.3
【分析】有丝分裂:
①间期:DNA分子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②前期:染色质螺旋化形成染色体,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③中期:纺锤丝牵引着染色体运动,使其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④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数目加倍;
④末期:染色体解螺旋为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植物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壁,动物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
【详解】(1)图甲按照细胞分裂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A分裂间期→C前期→D中期→B后期→E末期。图甲中D中期细胞所处时期是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佳时期,此时染色体形态稳定、数目清晰。
(2)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核DNA的数量关系为1∶1或1∶2,因此图乙中表示核DNA的是I。
(3)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和G2期,此时细胞的主要活动是完成DNA复制和相关蛋白质合成。第一次添加dTR,会使得原本处于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以及位于S期内、G2期和S期的交界处的细胞停止分裂,至少给予2.2+1.8+3.4=7.4h,位于其他时期的细胞会全部停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接着洗脱dTR,让细胞继续进行分裂,至少经过4.9h后(≤7.4h)再次添加dTR,最后所有细胞同步在G1期和S期的交界处,则两次添加dTR的间隔时间至少为7.4+4.9=12.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