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5:1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庆祝斯大林诞辰的游行队伍
1949年12月21日,斯大林七十寿辰盛况空前!
捷克斯洛伐克发行纪念银币
毛泽东亲赴莫斯科出席生日庆典
斯大林的70大寿似乎也正好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行动的契机。各国同时开展的祝寿运动就是各国共产党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一次大联合,是对帝国主义阵营的一次政治大示威。
——王晓岚《斯大林七十寿辰盛况回览》
1989年11月, 柏林墙倒塌
1990年5月, 阿塞拜疆宣布退出苏联。一个巴库农民听闻后,拿起斧子销毁墙上的“列宁像”。
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这世界轰然倒塌,了不是轰然一响,而是唏嘘一声。”
——[英]艾略特《空心人》
为什么会发生东欧剧变?
曾经如此强大的红色帝国何以会倾刻间轰然倒塌?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显露出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均未突破这一体制,致使这一体制沉疴深重、积重难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直接促使苏联解体。
东欧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大多采取了苏联模式。尽管一些国家希望通过改革走独立发展的道路,但在苏联的高压下均告破灭,最终以不同的形式发生剧变。
中国在经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曲折之后,开辟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证明了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辉煌下的隐忧
单一的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皮鞋产量仅163.6(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苏联国民经济》第87页
“我不知道苏联的宴会为什么要搞这么长?吃也没什么好吃的,看也没什么好看的,鼓了一晚上掌,手都鼓痛了。”
——毛泽东参加完生日庆典后
当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第二核大国之时,每年皮鞋产量仅有163百万双,全国一亿七千万人口平均每人买不到一双皮鞋。到1953年,一个人才有0.4平方米的住房……
——《苏联国民经济》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有了! ——赫鲁晓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
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2、献祭的追光者
后斯大林时代的改革
赫鲁晓夫
1953.9-1964.10
勃列日涅夫
1964.10-1982.11
戈尔巴乔夫
1985.3-1991.12.25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956年,苏共二十大在莫斯
科召开,来自苏联的1355名代表
和东欧各国的共产党领导人参加了会议。闭幕的当天深夜,代表们突然被召集到克里姆林宫,等待他们的是赫鲁晓夫和他带来的一场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4个半小时的报告中,赫鲁晓夫谴责了斯大林在大清洗中犯下的罪行,抨击了农业政策的错误和军事指挥上的无能。不久后,苏联党中央就把秘密报告的材料印发给了全国700万党员和1800万共青团员,全面掀起了批判斯大林的运动。
——张树华著《俄罗斯之路三十年》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赫鲁晓夫改革内容
经济:农业(重点):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196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目睹了美国辽阔大平原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的景象,回国后大规模种植,面积几乎超过美国。但因气候不适,生长期短,积温不足,80%的玉米不能成熟。赫鲁晓夫外号“古古鲁沙”,俄文“玉米棒子”。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成效。改革推进农业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加加林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
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头几年的谷物产量增加了,但接着又保持不变……1963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苏联停止将粮食和谷物输出到东欧附属国家。相反地,苏联买进外国的谷物,用了372吨黄金来付账——超过该国黄金储备的1/3。这使苏联颜面尽失。 ——《舌尖上的历史》
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的出现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改革后的苏联经济管理体制也保留了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配置资源的基本方法依旧是计划经济和计划方法,中央集权仍然是苏联经济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选自《苏联兴亡史论》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1971年,赫鲁晓夫去世。生前一度看不起艺术家的他,托儿子去邀请冤家对头、著名艺术家涅伊兹维斯特内为自己设计墓碑。
墓碑上半白半黑的对比,“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 ……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墓碑的设计者 涅伊兹维斯特
赫鲁晓夫因急躁、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1964年在无奈中被迫下台。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斯大林之外,另一个被称为“红色沙皇”的人,他统治苏联长达18年之久,仅次于斯大林。
我们的改革,要把整个重工业看作是国家军事实力的物质技术基础,经济力量和防御力量的加强将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展开积极的‘攻势’。我们改革的目标是在短期内建立一个经济上具有蓬勃活力、政治上稳定和牢不可破的内部团结的“发达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 。
内容: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 ,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据苏联官方统计,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只及美国的31%,1975年上升到67%,工业生产从30%上升到80%以上,农业生产从55%上升到85%。
  苏联人均住房面积由1965年的10m2,提高到1981年的16m2。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军费逐年增加,从1965的370亿美元增至1981年的近2000亿美元,前后增长5.4倍,占全国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兴亡史》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独揽党政军大权于一身,重演了斯大林、赫鲁晓夫时期的一幕。党政主要领导人都年过70岁。 ——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
勃列日涅夫的两大特殊爱好:收集勋章和强吻他人。他一生拥有300枚勋章,堪称荣誉的爱好者。他的吻被称为“恐怖三重吻”。
有人这样描述苏联的窘境:“苏联的火箭可以以惊人的准确性找到哈雷彗星并飞上火星,其宇宙飞船可以遨游太空,但其汽车却缺乏足够动力,故障频出并且耗油惊人;许多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以至于苏联人开玩笑说本国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
——(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整理)
“停滞的年代”
安德罗波夫
(1982-1984)
契尔年科
(1984—1985)
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他会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内容: 经济: 1985年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政治: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思想: 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 多元化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
《Starting Over》是歌手约翰列侬演唱的一首歌,意为“重启人生”
当1991年7月一个担任政府官员很长时间的人在被问及他是否是一个共产党员时,他作了很好的表述:“我当然是一个共产党员,但是,我不是一个共产主义者!” ——《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
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和我们的思想之间的接触……播下不满的种子,这些种子有朝一日将结出和平演变之果。
——尼克松
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坏了这个帝国。 ——俄罗斯《独立报》
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但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其改革是造成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1990.03. 立陶宛率先宣布独立
俄罗斯等11个共和国发表主权宣言
1991.08.19. 少数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
1991.12. 21. 《阿拉木图宣言》
1991.12. 26. 苏联停止存在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与剧变
苏 联
波 兰
民德
捷克斯洛伐克
匈牙利
罗马尼亚
南斯拉夫
阿尔巴尼亚
保加利亚
东欧: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它们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南斯拉夫。
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以“斯大林模式”为榜样,基本上确立了苏联模式的政治经济体制和趋同于苏联的社会结构,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一些东欧国家的领导人希望通过改革,走自己独立发展的道路。
1、东欧各国的自主改革
南斯拉夫改革:最早改革,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布拉格之春”
1968年1月,改组后的党中央通过了《行动纲领》,宣布它将创立一个新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国情的、富有人情的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称这个改革时期为“布拉格之春”。其实质是要摆脱苏联控制和苏联模式,争取独立发展,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苏共领导公然指责《行动纲领》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
于8月20日出兵50万,
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全境,苏军用武力
扼杀了“布拉格之春”。
进入80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为了迅速发展经济,东欧国家大举借债,导致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陆南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2、东欧剧变(1989——1992年)
1989—1992年,东欧执政共产党或工人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剧变。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
民主德国并入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分成了六个国家。
(东欧剧变)......有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外交部前部长钱其琛的讲话
战后东欧历史发展演变的主导因素是苏联大一统模式与东欧国家多元化模式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追求在东欧的支配地位,具有封闭性特征; 后者追求适应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变革,具有开放性特点。在本质上两者致力于相反的目标...
——高晓川《“布拉格之春”及其意义再认识》
南斯拉夫篮球队在国家解体后,各奔东西甚至成为敌人
这样一支南斯拉夫队的出现,迅速打破了世界篮坛在80年代美苏争霸的格局,1989年欧锦赛冠军,1990年世锦赛冠军,当他们在1991年那个夏天志得意满打算继续捍卫欧洲之王荣耀时,噩耗传来了——就在欧锦赛开打的第二天,南斯拉夫国内传来消息: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南斯拉夫联邦的解体之势已经无可逆转,一时间,山河破碎,风雨飘摇……我们无法想象库科奇、迪瓦茨们是以怎样的心情完成那一届比赛的,每一天他们都仿佛没有明天一样在战斗,5场比赛场均净胜对手21.6分,放眼欧洲,没有球队能和这支南斯拉夫队处于同一水平线,而当他们在决赛中痛击东道主意大利再次捧杯后,一位电视解说在转播中悲痛地向全欧洲诉说着:“各位,你们见证的,可能是欧洲篮球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支球队,可今天,是他们在一起所经历的最后一场比赛。”
——殳海《东契奇,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波黑战争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1976年)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两弹一星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南巡讲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从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GDP增长图(单位:亿元)
1978
1988
1998
2008
2011
4088.20
18027.00
89831.60
362280.50
541926
“我想通过我们的惨痛失误来提醒中国朋友:如果党失去对社会和改革的领导,就会出现混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我给中国朋友的忠告是:不要搞什么‘民主化’,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千万不要让局势混乱,稳定是第一位的。”(2006年)
“苏东社会主义的崩溃...只是社会主义的一种特定模式即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胡绳
“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
国家有力量”
中国加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