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一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知道明朝的建立者、时间、都城,看图知道明朝的疆域四至
历史解释:知道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废丞相、设厂卫、实行八股取士
唯物史观:辩证、多角度的看待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和造成的历史影响
史料实证:了解科举制的发展历程,运用史料理解明朝八股取士的影响
家国情怀:认识明朝皇权的强化,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从乱世乞丐到大明朝
洪武皇帝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
难点: 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1.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三
它以一种网络语言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 1344 年到 1644 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 那些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
2.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明朝建立的背景、时间、建立者及都城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
材料一:行省长官(地方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
材料二: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朝臣权力过大
朱元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巩固统治,有何作用?
(阅读课本P67-68,从地方、中央、特务机构、文化等角度考虑)
地方分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废丞相 设三司
1.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
2.在地方,将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三司。
3.设都督府:前、后、左中、右五军都督府,调兵权授予兵部。
4.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明太祖(1368-1398年在位)
布衣皇帝——立下祖制固皇权
秦 朝
唐 朝
明 朝
群相
废相
独相
秦代到明代丞相制度的演变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李斯:中国古代第一个丞相
胡惟庸:中国古代最后一个丞相
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锦衣卫,
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
目的:监视官员,保护皇帝
职能:对臣民监视、侦查。
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
不受法律的约束。
设置特务机构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丞相胡惟庸称其旧宅井里涌出醴泉,此为祥瑞,并借此邀请明太祖朱元璋前来观赏。朱元璋欣然前往,走到西华门时,太监云奇紧拉住缰绳,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感觉事态严重,结果发现胡惟庸家藏有士兵。太祖大怒,以“枉法诬贤”、“蠹害政治”等罪名,当天处死胡惟庸等。同时藉辞穷追其友好,包括开国第一功臣韩国公李善长等大批元勋宿将皆受株连,牵连致死者三万余人,史称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科举考试创立于哪个朝代?历朝历代如何发展和完善科举制?
思考:
隋文帝
隋炀帝
分科考试
创立科举制
唐太宗
宋初
武则天
增加科举
考试科目
创立殿
试武举
增加科举
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阅读课文P68,说说明朝的科举考试有哪些变化?
自主阅读: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科举考试变化的表现
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考试内容的重大变化,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二是行文格式的变化,要求文体一律固定为 “八股文”。
明朝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一方面,通过科举得到的“人才”,大多是严守规矩和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另一方面,这样的科举考试也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 文化、科技进步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夹带
明清时期,考生作弊手段以夹带居多,这是为什么?
隋朝 雏形
形成
唐朝 完善
宋朝 发展
明朝 僵化
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
隋炀帝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将诗赋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宋朝改革、发展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实行八股取士,严格限定考试内容和格式
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归纳提升
(四)经济的发展
农业 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手工业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成为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晋商、徽商等
引进原产于美洲的各种作物
南北方出现
棉纺织业基地
棉纺织业
丝织业
苏州是明代
的丝织业中心
制瓷业
景德镇是
全国的制瓷中心
成熟周期短、产量高
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四)、经济的发展
②出现地域性商帮—晋商、徽商
①北京、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
B.手工业:
C.商业:
A.农业:
明代青花扁壶
南方
北方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发展表现
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徽商,指徽州(府)籍商人的总称 。兴盛于明中叶以后,历时四百多年,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晋商,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
大明帝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材料: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及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何在
为告诫后代,不得设立丞相。目的是防止朝臣专权,以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探究二】
想一想: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形成了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明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在前代基础上有了较快发展。农业方面,引进新品种;手工业方面,制瓷技术提升,棉纺织业发展;商品经济非常活跃,出现了全国性的商贸城 市,甚至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1.从放牛娃到行脚僧,从义军马夫到万军将领,从乞丐布衣直到开国皇帝,他有着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生。材料中的“他”是( )
A.朱温 B.朱元璋 C.朱棣 D.司马光
2.明代学者黄宗羲评论当代科举制度,认为举子们追求应试的学问,“心思耳目, 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而有关兵、农、礼、乐及“切于民生日用”的实用书籍,却“荡为荒烟野草”。黄宗羲的评论旨在( )
A.呼吁政府刊刻实用书籍 B.强调中央对地方加强管理
C.揭露八股取士的弊端 D.要求提高知识分子的地位
当堂演练
B
C
3.(侧重历史解释)明代宦官汪直权倾朝野,“从京城到全国各地,到处侦查隐秘的事情,即使是亲王府邸,也不能幸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实行八股取士 B.分封诸子为王
C.设置厂卫机构 D.施行廷杖处罚
4.明朝时,玉米、甘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B.增强了抵御饥荒能力
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 D.根除了人口增长压力
C
B
5.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道:“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这也是中国传统政治上的大毛病。”下列史实可以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 )
A.秦始皇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B.元朝在全国实施行省制度
C.八股取士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D.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
6.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
A.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B.政府鼓励农业发展
C.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