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9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6 21:3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1.教学内容分析 以“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其中蕴藏着我国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吟咏古诗既能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能从中修身养性。 本课由《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三首诗组成,描绘的都是中国传统节日。《元日》是宋朝诗人王安石描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诗人抓住“燃放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描绘了人们辞旧迎新的欢庆场面,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清明》是唐朝诗人杜牧描写清明时节景象的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重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作品,他将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已孤寂处境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传统节日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古诗中的场景也较为熟悉,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要求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形成了一定的借助注释、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和了解故事内容的能力,教学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容易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体会传统节日的无限魅力。
3.目标确定 (1)正确认读“屠、苏”两个生字,学写“符”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背诵《元日》。 (3)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4.学习重点难点 能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古诗意境和诗人的感情,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教师活动 1.课前三分钟口语交际:学生分享收集和整理的有关传统节日的诗词,交流自己知道的文化习俗,抒发自己的情感。 2..认识传统节日。 出示传统节日的图片。提问:图上描绘的是哪些节日? 3.揭示诗题。 (1)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关于传统节日的古诗。出示三首古诗的题目,说一说过节的时间。 (2)学习“元”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含义,板书课题。学生活动 1.《除夜》(文天祥) 《生查子 元夕》(欧阳修) 《望月怀远》张九龄 学生分享背诵古诗,浅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回答: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1)学生齐读题目,根据课文注释说一说每首诗分别描写什么传统节日,过节时间是什么时候。 (2)根据自身经验,交流“元”的含义。(预设:“元”表示最初、开始的意思。)设计意图 通过口语交际和看图猜节日的小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兴趣,“元”字的演变过程以及含义的学习,让学生对节日名字的来源更清晰,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环节二:初读感知教师活动 1.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了不少深刻反映百姓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 主要作品:《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等。 他自幼随父亲南北游学,了解到民间疾苦。21岁起,当过地方官,做了很多有益于老百姓的事。在他49岁时,宋朝为了摆脱危机,任命王安石为宰相,主持变法,推行新政。此诗是诗人初为宰相执行新政之时,见新年家家忙着过春节,而联想到变法开始的新气象,因而创作了此诗。 2.认识“元日”。 引题:根据史料记载,我们炎黄子孙过春节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回古代,跟着大诗人王安石一起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是集祈福攘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春节有买年货、扫尘、贴对联、吃年夜饭、守岁、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祈福攘灾、放鞭炮、放烟花、游神、押舟、庙会、游锣鼓、游标旗、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 3.初读古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圈画生字词。 (2)评价朗读效果。(强调“屠苏”“桃符”“曈曈日”等词语的读音) (3)老师范读。 (4)全班齐读。 (5)古诗有古诗的味道,在读古诗时,我们不仅要读得准确流利,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谁能读给我们听一听呢?学生活动 1.交流课下查阅的资料;根据老师讲解深入了解诗人。 2.学生跟随教师讲解走进古诗,了解古代人是如何过春节的。 3.(1)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圈出生字词,同桌交流。 (2)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3)听清老师断句并在课本做好标注。 (4)反复练习朗读,齐读《元日》。 (5)指名学生读诗,师相机评价。` 设计意图 本环节在教学中渗透着学法的指导,水到渠成,意在培养学生今后独立学文的能力。先是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在此基础上,强调个性化的有节奏有诗意的朗读,体现朗读的层次性。学生在自己反复揣摩的个性化朗读中逐渐再现诗中的画面,从而轻松完成下一环节的学习。环节三:质疑品诗,感悟诗情教师活动 1.读懂古诗。 (1)师:刚才我们通过一遍遍读诗,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拿出笔,在书上做好标注。 (2)指导:根据以往经验,对于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学习呢 梳理:理解诗词可以利用注释、联系生活实际、查阅古汉语常用词典等方法。 2.讲解第一句诗意 “爆竹”指的就是放鞭炮。 “一岁除”指一年过去了。 谁能说说放鞭炮的情景? 在欢闹的鞭炮声中,我们又过了一年,又长了一岁,伴着喜庆的鞭炮声,带着这份成长的喜悦谁来读读第一句诗? 3.讲解第二句诗意 “屠苏”是什么? 屠苏指屠苏酒,这是一种用屠苏草浸泡的药酒,在古代,每到大年初一,全家都要喝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鬼辟邪,让人一年都平安健康。人们喝下屠苏酒,就叫——入屠苏,课件出示屠苏酒。 宋朝的老百姓过春节时喝的是屠苏酒,你们家人在过春节时喝酒吗? 不管喝的是什么酒,全家人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吃团圆饭,有说有笑,喜气洋洋! 4.讲解第三句诗意 师:“千门万户”指的是?你猜猜,“曈”应该跟什么有关?引导观察“曈”的部首从而理解“曈”的意思。 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字形来理解生字的意思,这也是学习生字的一种方法。 师:新年的太阳高高升起,给千家万户带来光明、温暖和希望,那这句诗该怎么读? 5.讲解第四句诗意 师:请大家根据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理解一下第四句的含义。 讲解“符”字的书写,上短下长,上窄下宽,“付”的左下竖稍短,横写在横中线上,点写在竖中线上。 师:春联是对联的一种,应该从右往左读,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春联寄托着老百姓对新年的祝愿,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读好第四句诗。 人们告别了旧春联,换上了新春联,看到这,你有什么话想说吗?诗人仅仅是把旧春联换成新春联吗?他还想告别——迎接—— 7.回顾整首古诗,你能用你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意吗? 8.诗人王安石用新和旧的交换让我们看到希望、看到美好的未来,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因为他热爱生活,才能描绘出宋朝的老百姓们在过春节时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新桃换旧符这一个个热闹、欢喜、充满光明和希望的的画面。让我们带着对元日的想象一起来诵读这首诗吧! 9.同主题阅读 古往今来,有很多名人志士写诗作赋来赞美我们的传统节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老舍爷爷写的《北京的春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学生活动 1.学生反馈 (1)预设:“爆竹”“一岁除”“屠苏”“曈曈”“新桃换旧符”等词语不容易理解。 (2)学生交流,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实际、查阅字典、组词法等。 2.联系生活经验回答,老师相机引导。 点名学生带着情感读第一句诗。全班齐读第一句诗。 3.学生根据注释回答,老师补充。 学生回忆并分享过年的热闹场景。 4.生回答:千家万户。 生回答:它是日字旁,应该与太阳有关 生回答:要读出生机,充满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指名读,全班齐读。 5.生结合课下注释回答,“桃符”就是春联,用“新桃符”来换“旧桃符”就是用新春联换下旧春联。 学生练写“符”字。 6.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回答问题。预设(告别——昨日的苦恼忧愁,迎接明日的幸福安康) 7.结合注释和 自己的理解描述诗意。 学生齐背古诗。 9.学生阅读并交流。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在设计时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地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自悟自得,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从诗中有所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在此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课文。  随堂检测 1.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1)爆竹声中一岁除( ) A.去掉。 B.授;拜(官职)。 (2)总把新桃换旧符( )A.新鲜的桃子 B.新桃符,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的打“×”。 (1)“元日”指的是大年三十 。 ( ) (2)“桃符”就是今天春联的前身。( )
板书设计 燃放爆竹 饮屠苏酒 换新桃符
教学反思与改进 学生对传统节日有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古诗中的场景也较为熟悉,三年级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要求已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形成了一定的借助注释、插图和结合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和了解故事内容的能力,教学在这些有利条件下容易开展。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律美,体会传统节日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