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时作业(含答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时作业(含答案)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6 15:22: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历史 选择性必修2 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1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1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课时作业(1) 
1.21世纪初,在河姆渡遗址附近的田螺山遗址中,出土了丰富的植物遗存。根据量化分析,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已进入奴隶国家时代
B.中国古代农业已很发达
C.黄河中上游经济发达
D.采集是重要的食物来源
2.下图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经专家分析鉴定,这些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这说明当时(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食物来源相对稳定
C.出现饲养的家畜
D.黄河中上游经济发达
3.某学者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农业出现推动人类转变为食物生产者
B.人类在采集和狩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农业
C.人类在产生之初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D.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4.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水土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从而产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这表明(  )
A.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着农业发展水平
B.农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农业生产推动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
D.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普遍提高
5.下面为出土于今伊拉克南部地区的木制画“乌尔之旗”。据此可知(  )
A.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
B.两河流域先民驯化了骆马
C.农业与手工业劳动尚未分离
D.小农经济下农民生活艰辛
6.研究发现,在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砖中,山东地区的多呈现王公赏乐、宴乐场景,且田地里劳动者数量众多;而陕西地区多是农牧生活场景,画有家禽或家畜,画面中人的数量并不多。这反映出当时(  )
A.农耕经济占据主导   B.地区经济发展差异
C.牛耕技术尚未普及 D.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7.古代希腊三面环海,“大部分是贫瘠无用之地”“比较宜于畜牧而不宜于耕种”“国内水源不足,没有经常供水的河流、湖泊或大的泉井”。在这样的环境下(  )
A.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
B.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
C.土地属于贵族集团所有
D.民主政体遍及各个城邦
8.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9.考古专家对某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研究后,认为当时阶级分化明显。下列能够为此结论提供证据的考古发现是(  )
A.农作物和牲畜遗骸
B.比较大的氏族公共活动场所
C.制陶场和公共墓地
D.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
10.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都是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  )
A.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B.铁犁牛耕的应用得到普及
C.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出现
D.地主阶级的统治得以确立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原始农业阶段,一块土地经开垦、种植若干年之后,就得放弃,让它在八年、十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自然生长状态,以恢复土壤的肥力。……植物品种多样的农业扩大了食物来源,使食物来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应地增多。当人口增长超过农业生产率水平所能支持的人口限度时,一个很自然的解决办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因而,有了一个连续的发展,即“脱离”原来的农业居留地,进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较稀少的地区。农业就是以这种方式从发源地向四面八方传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与农业相关的最重要的改变应该是人口的膨胀。新石器时代的人们放弃了他们旧石器时代前辈们的游荡生活,转而在农田附近永久定居下来。剩余的粮食使得一些人可以把他们的时间和才智集中在自己的专业上,从而脱离了粮食生产。个人可以用粮食或手工制品来换购宝石、珠宝和其他贵重物品。慢慢地,稠密的人口、专业的劳动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起促成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组织——城市。生活在农业社会的人们必须懂得季节的变换,他们逐渐积累起天地关系的知识,并向精确的历法迈出了第一步。新石器时代的神不仅有类似旧石器时代的维纳斯式的形象,还有与生命周期、死亡和再生相关的神灵。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
《新全球史》
(1)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举一例即可)。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原始农业的出现对社会文化的重大影响。
12.威灵道夫的维纳斯雕刻于公元前15000年左右,该雕像以夸张变形的造型,突出女性的形象,该雕像反映了(  )
A.在当时的社会中,男尊女卑,女性地位低下
B.女性主要从事家庭劳动,成为男性的仆人
C.女性生育子女、从事采集生产,地位较高
D.当时社会中女性地位低贱,被人肆意凌侮
13.据现有考古发现,长江下游地区在距今8 000年前后,出现栽培稻和定居村落;距今5 000年前后,出现规模化的水田和较多的复合农具,水坝和宫殿等遗址也被发现。这说明(  )
A.早期国家出现促进农业进步
B.水稻栽培技术源于中国
C.长江流域成为当时经济中心
D.农业革命推动文明发展
14.如表所示为某同学搜集的关于我国原始聚落遗址的相关信息。这可以用来说明(  )
时间 遗址 居民生活状况
距今约 七千年 浙江余姚 河姆渡 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还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
距今 五六千年 陕西西安 半坡村 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
A.男耕女织模式初步形成
B.区域文明发展的同步性
C.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
D.先民食物来源的单一性
15.古埃及某历史时期保留了大量带有象形文字铭文的石碑,其中之一记载了阿蒙神庙的僧人以神的名义宣布把他购买来的556斯塔特(约合150公顷)土地转让给他的儿子,这些土地的卖主多数是农民、士兵和市民。这说明古埃及(  )
A.象形文字在大众中得到普及
B.神庙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
C.社会上存在土地兼并的现象
D.阶级分化催生最早的契约
16.雅典城邦多山,不适合种植谷物,因此农民种植葡萄和橄榄,出口葡萄酒、橄榄油,进口谷物。公元前590年前后,雅典曾制定多项法律,鼓励和规划橄榄的种植,但规定不得因此破坏邻人的土地。依据以上材料可知,雅典农业发展的特点是(  )
A.土地属于城邦公民公有
B.受到重商主义政策打击
C.形成精耕细作技术体系
D.具有较高的商品化程度
17.在大汶口一些富有的大墓中,既有棺椁,又有大量的随葬品,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与葬在同一墓地而几乎一无所有的墓葬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当时(  )
A.出现财产私有现象 B.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C.发明陶器制作技术 D.阶级社会已经产生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出现,掌握初步施肥技术
连种制、复种制出现
秦汉时期 牛耕技术普及全国,已使用铁铧、犁壁
东汉   出现一牛耕
……
隋唐五代 江东犁、筒车发明,圩田
掌握水稻育秧移栽技术、南方稻麦轮作复种制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要求: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课时作业(1)答案解析
1. 解析:D [根据材料“虽然水稻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但采集获得的橡子、菱角等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食物”可知,虽然当时人们已经学会种植农作物,但采集仍是重要的食物来源,故选D项;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古代新石器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存,中国进入奴隶国家时代的标志是夏朝,排除A项;中国古代农业自新石器时期起源并逐步发展,故河姆渡遗址中的农业遗存属于萌芽时期而不是发达,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位于南方而不是黄河流域,排除C项。]
2. 解析: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河姆渡的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且产量可观,说明河姆渡已可以种植稻谷来满足生活需要,即当时食物来源相对稳定,故选B项;河姆渡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河姆渡的农业生产情况,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排除D项。]
3. 解析:D [由题干中“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等信息可得出,能够生产食物是人类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故选D项;“农业出现推动人类转变为食物生产者”说法正确,但是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B、C两项均与材料不符,排除。]
4. 解析: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产生的,即农业生产推动自然科学的初步发展,故选C项;“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水土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从而产生了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反映的是农业生产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并未强调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排除B项;“普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5. 解析:A [画中描绘了许多马和羊等家畜伴随在人们左右,这说明家畜在人们的生活中较重要,故选A项;美洲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小农经济及农民生活情况,排除D项。]
6. 解析:B [根据材料“山东地区的多呈现王公赏乐、宴乐场景,且田地里劳动者数量众多”“陕西地区多是农牧生活场景,画有家禽或家畜”可知,汉代山东地区农耕经济发达,物质条件优越,而陕西地区以畜牧业经济为主,农耕经济较为落后,说明当时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故选B项。]
7. 解析:B [希腊贫瘠的土地及少水的状况,不适于谷物的生长,却适于葡萄和橄榄的栽培,使其食物生产主要以葡萄酒和橄榄油为主,即食物生产具有地域特色,故选B项;商业成为社会经济基础表现在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基础地位,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古希腊城邦中,公民拥有土地,排除C项;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的代表,“遍及”说法错误,排除D项。]
8. 解析:C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磨坊是印第安人磨面的地方,而该地方也可以召开村民大会,从而使得磨坊又与“权力”联系起来,这反映了印第安人的食物生产对其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是美洲印第安人主要的粮食作物,但与题干内容没有关系,排除A项;题干内容中仅是述及“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并没有述及其运作方式,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排除D项。]
9. 解析: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墓葬大小和随葬品差异悬殊”表明已经出现明显的贫富不均现象,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即阶级分化现象明显,故选D项;农作物和牲畜遗骸的发现只能表明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不能表明出现阶级分化,排除A项;氏族公共活动场所是举行氏族会议、吉庆节日、宗教活动的地方,无法反映阶级是否分化,排除B项;制陶场仅能表明出现手工业,公共墓地是氏族成员死后所葬的地方,随葬品几乎没有差别,无法体现阶级分化,排除C项。]
10. 解析: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即文明产生了,故选A项;铁犁牛耕是生产力的进步,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B项;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不是生产关系的变化,排除C项;地主阶级的统治确立只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内容之一,并不是主要表现,排除D项。]
11. [解析] 第(1)问,首先,根据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世界古代原始农业洲际传播的表现。然后,再根据材料一从土壤、人口、气候、开放程度、生产工具、资源等角度概括影响原始农业向外传播的主要因素。第(2)问,根据材料二涉及的角度从人口、定居、分工、私有、城市、科技和宗教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表现:如西亚的大麦和小麦传入古希腊等。
因素:土壤肥力的保持;人口增长的速度;气候和土壤是否适宜;地区闭塞或开放程度;生产工具的革新;动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等等。
(2)影响:人口膨胀;过上定居生活;出现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私有财产和城市出现;实用科技的发展和宗教神灵的崇拜。
12. 解析:C [威灵道夫的维纳斯雕像通过变形夸张的人物造型体现出对女性生育的赞美和崇敬,说明当时女性生育子女、从事采集生产,地位较高,因此C项正确。]
13. 解析:D [从“出现栽培稻”到“出现规模化的水田和较多的复合农具”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进步,从出现“定居村落”到发现“水坝和宫殿等遗址”可知文明也随之有了较大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述史实说明农业的发展和进步推动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宫殿等遗址”,并不能据此扩大为“早期国家”,排除A项;中国确实是水稻的原产地之一,但这仅是题干内容的一部分,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长江下游地区”,并没有将其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排除C项。]
14. 解析:C [“用耒耜耕地,过着定居生活,种植水稻;还饲养家畜”“过着定居生活”这些现象都是古代农业生活的表现,即这说明原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故选C项;A项材料体现不出,排除;“距今约七千年”“距今五六千年”从时间上看这两个区域并不同步,排除B项;根据“种植水稻;还饲养家畜”“种植粟”可以看出原始聚落中食物品种是丰富的,排除D项。]
15. 解析:C [根据材料“这些土地的卖主多数是农民、士兵和市民”可知,古埃及神庙僧人购买大量土地,表明当时社会上存在土地兼并的现象,故选C项;“普及”说法错误,排除A项;古埃及的土地主要由王室和神庙占有,材料没有数据,不能判断“神庙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排除B项;阶级分化催生最早的契约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6. 解析: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雅典多山少平原,不适合种植谷物,故种葡萄和橄榄并出口葡萄酒、橄榄油,进口谷物,说明雅典农业发展并非自给自足,而是具有较高的商品化程度,故选D项。]
17. 解析:A [依据材料可知,大汶口墓葬出现了“富有”和“一无所有”的差别,由此可判断出此时出现了财产私有现象,A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代表,B项错误;中国古代先民至少在1万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造陶器的技术,不是大汶口文化时期,C项错误;大汶口文化时期阶级社会尚未产生,D项错误。]
18. [解析] 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参考条目提出修改建议。解读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材料所列举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技术成就”的参考条目中,春秋战国时期有铁犁牛耕、连种制等生产技术,但缺少“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可结合其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技术史上的地位,说明增加这一条的理由。
[答案] 修改意见:春秋战国时期增加“水利事业已有较大发展”内容。
理由: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更全面展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故应予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