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初读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能理清演讲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结构安排
3.能品味语言的深刻含义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及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初读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识作者
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生于德国特里尔城,卒于英国伦敦。主要著作有《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神圣家族》《哲学的贫困》等。
《人民报》是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予帮助。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参加《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并发表了这篇演说。演说词发表在1856年4月19日《人民报》第207期上。
知背景
【任务2】默读课文,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
暴露( ) 走锭纺纱( )
氛围( ) 衰颓( )
狡狯( ) 毋庸争辩( )
lù
fēn
kuài
wú
dìng
tuí
【任务1】请大家回顾课文,思考:本篇演讲词是如何安排演讲思路的?
【目标二】能理清演讲思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1段,回顾了1848年革命的意义;第2至3段,爆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和时机已经成熟;第4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
【任务2】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为何从1848年革命谈起?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朗读课文前三段,标画出要点内容,写下批注。
他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当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科学地总结了这场革命经验。在演说里,马克思想用它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
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任务3】思考:第四段中,“我们看到”后面的内容说明了什么?与上下文有何关联?
马克思列举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即上文第三段,“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其中,前者构成了爆发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济基础,而后者则说明了这场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最后,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阐述了这场社会革命的阶级力量,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执刑者。
【目标三】能品味语言的深刻含义
【情境】精神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深邃的思想只有与隽永的语言和厚重的文化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典的光彩。我们阅读这篇经典,不仅可以感受到思想和理论的独特逻辑,也能品尝到丰盛的语言“佳肴”和文化“美酒”。
以语言而论,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意在号召英国工人进一步投入革命、解放自己,所以多处使用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典故,多用比喻,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用充满激情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任务】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下列句子的深刻含义。
(1)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将轰轰烈烈的1848年革命比喻为“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无产阶级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并生动描绘革命的力量: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两个比喻互相对照,把无产阶级革命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演讲的气势也在比喻中升腾起来。
(2)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把“革命”比喻为“老田鼠”“工兵”。“罗宾”属于典故。“好人儿罗宾”是英国民间故事中庇护人们和为人们帮忙的幻想人物,是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这些鲜明的语言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为文章增添了文化色彩,使理论并不枯燥。
(3)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用菲默法庭的典故,形象地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行,资产阶级最终会被历史埋葬,无产阶级最终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这句话,以坚定而富有哲理的句式点明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这个句子非常简短,但含义丰富,它意味着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推翻资产阶级都是历史的必然,而“无产阶级”这个“执刑者”既被历史选中来推动社会进步(似乎带有偶然性),同时又以自己不懈的斗争创造了历史(其产生与革命运动都是造就了历史)。从最终意义上说,“审判官”和“执刑者”都是历史,由无产阶级参与创造的历史;“审判官”和“执刑者”又都是无产阶级,产生于历史之中的无产阶级。
这最后一句“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更是将演讲推向高潮,庄重有力,颇具感染力。
演讲多处巧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深邃的思想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述出来。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典故,还将革命喻为“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既风趣幽默,又拉近了与在场的英国听众的距离。文末,马克思谈到了“菲默法庭”,颇有历史庄严之感,而最后一句“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更是将演讲推向高潮,极具感染力。
有了生动鲜活的语言,整篇演讲稿思想睿智而并不晦涩,理论深刻而并不枯燥,说理经典而并不艰深,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1848年革命——无产阶级革命
历史——审判官
无产阶级——执刑者
精神只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才能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深邃的思想只有与隽永的语言和厚重的文化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典的光彩。